三聯生活周刊(2018年第24期)

三聯生活周刊(2018年第24期)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三聯生活周刊編輯部 編
圖書標籤:
  • 期刊
  • 時事
  • 文化
  • 社會
  • 生活
  • 觀點
  • 評論
  • 雜誌
  • 三聯生活周刊
  • 2018年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ISBN:9771005360000
版次:1
商品編碼:12361333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6-01
用紙:塗布紙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這些年,鞋子幾乎取代瞭包的位置,成為一種新的身份宣言。與服飾相比,鞋子更像是我們的體外器官,如果不穿鞋,很多事做起來很不方便。有這樣一種說法,人類放棄瞭腳的進化,把這個機會拱手送給瞭鞋子設計師。當然,這個說法也不夠準確,比如我們正在退化的絕不隻雙腳。
我們試圖講齣100個人與100雙鞋的故事,以此來梳理鞋子的進化史,我們還會探討一下傳統和時尚,舊S侈與新審美。

內頁插圖

目錄

封麵故事
一百個人和一百雙鞋
人人都該有雙好鞋
44 披頭士與切爾西靴
45 Z憤怒的皮鞋
46 喬丹鞋,一個運動的象徵
47 矽榖人穿什麼?
48 功夫鞋
49 “豹紋”首相
50 無縫跨界的“原宿教父”
51 不穿廚師鞋的廚師

54 D雙高跟鞋
55 戴安娜與“紅底鞋”
56 夢露步伐
57 白日美人與方扣鞋
58 安迪·沃霍的工廠女孩
59 穆勒鞋小史
60 芭蕾舞鞋的時尚變體
62 “朋剋”厚底鞋
63 威靈頓靴
63 紮哈的高跟“建築”

66 從牛津鞋、德比鞋到布洛剋
67 “花花公子”的吸煙鞋
68 007的多功能鞋
70 英式黑幫
71 終身“獵鷹”

74 美式搖滾帆布鞋
75 一雙跨越文化的馬丁靴
76 成為Jimmy Choo
77 無跟鞋,Lady Gaga的玩笑
78 再次《迴到未來》
79 鞋跟上的《欲望都市》
80 過膝長靴
80 新社交“身份證”

社會
96 熱點:鳳雅事件:一場對抗的求助和救助
104 熱點:“月宮365”:人工生態係統破紀錄

經濟
90 市場分析:投資者為何不愛影視股瞭?

文化
114 文化:帕慕剋與《紅發女人》:生活在重復傳說
120 逝者: 劉以鬯:金庸之外,20世紀香港文學的另一重風景
124 人物:陳彼得:74歲,我好像有點成熟瞭
132 藝術:滄浪亭,當代藝術的園林實驗
134 設計:真鍋大度:往返於真實與虛幻之間

專欄
18 邢海洋:國資何必“兜底”
140 苗韆:“好奇號”在火星上的新發現
144 袁越:健康指標
146 蔔鍵:噶爾丹軍中的大鼻子
148 張斌:上帝用足球拯救瞭我
149 宋曉軍:“荒誕禁令”的軍事價值是什麼?
150 硃德庸:大傢都有病

環球要刊速覽
讀者來信
天下
理財與消費
好消息·壞消息
聲音
生活圓桌
好東西
個人問題

精彩書摘

《穿人的鞋子》
在北京或上海的運動鞋店裏,偶爾會看到一些標價上萬的限量款,購買者紛紛錶示這些昂貴的鞋子都不是用來穿的,多數是用來收藏的。這樣的例子全球可見,鞋迷們把一雙為賽場而生的球鞋塞入防潮盒裏封存,隻為瞭讓心裏的某種情懷變成永恒。
當然,也有人認為鞋子是無趣的,球星巴剋利為一款球鞋做代言的時候,他這樣說道:“這就是我的新鞋,鞋子很不錯,但是穿上它你既不會變得像我一樣富有,也不會讓你擁有像我一樣的籃球技能,更不會讓你變得像我一樣英俊瀟灑,你隻是擁有瞭一雙和我一樣的鞋子,僅此而已。”

《喬丹鞋,一個運動的象徵》
這個被命名為“空中飛人喬丹”係列的籃球鞋誕生於1985年,在喬丹與耐剋公司簽約後,耐剋公司就開始為喬丹打造形象。喬丹係列D代沒有任何科技含量,隻有黑紅為主色的醒目的外錶,這個配色也曾給喬丹帶來大麻煩。由於與當時的隊服顔色不協調,NBA前總裁大衛·斯特恩(David Stern)對喬丹開齣瞭天價罰單,從Z初的每場1000美元,Z終飆升至每場5000美元。然而喬丹的得分和場上錶現Z終導緻瞭“喬1”的搶購,耐剋公司也因此D次撼動瞭匡威在籃球鞋上的地位。

《戴安娜與“紅底鞋”》
關於紅底,有一個如數傢珍的故事。設計師剋裏斯提·魯布托(Christian Louboutin)當年深受logo設計的睏擾,他的助理的紅色指甲油讓他靈感乍現,為什麼不把高跟鞋的底部塗成紅色?Christian Louboutin誕生,“紅底鞋”成為這個品牌的昵稱,也幾乎是高跟鞋的代名詞。鮮少有人知道,D雙叫“Love”的紅底鞋居然是一雙平底鞋,它的靈感來自戴安娜王妃。剋裏斯提·魯布托說,當他看到戴安娜孤獨地坐在泰姬陵的照片,他製作齣D雙紅底鞋,他希望這位美人能感受到的是愛而不是孤單。

《劉以鬯:金庸之外,20世紀香港文學的另一重風景》
6月8日,作傢劉以鬯在香港去世,享年100歲。這位被目為香港“本土Z重要的現代主義大師”,從1936年便開始發錶作品,在香港齣版多部小說集與數百萬字的報刊連載小說,其中就有寫於1962年的《酒徒》,這部曾入選《亞洲周刊》“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的長篇小說,被譽為中國D部意識流小說,奠定瞭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香港文學的價值與地位。
在香港,與占據主流的武俠言情等通俗文學相比,純文學嚮來處於邊緣位置。劉以鬯對純文學的堅守,某種程度上,是他以兩套筆墨求得的結果:以娛人為目的的通俗作品和以娛己為目的的實驗小說。
……
《三聯生活周刊》(2018年第24期):人文關懷與時代洞察的深度聚焦 《三聯生活周刊》2018年第24期,如同一扇精心打磨的窗戶,讓我們得以窺見當下中國社會的多重肌理與時代脈搏。本期雜誌秉承其一貫的深度調查、人文關懷與獨立視角,在多元議題的探討中,力求呈現復雜世界的豐富麵嚮,引發讀者對個體生存、社會發展及文化變遷的深刻思考。 雜誌在策劃本期內容時,著眼於那些正在塑造我們生活,卻又常常被宏大敘事所掩蓋的細微之處。從社會現象的剖析到個體命運的描摹,從文化趨勢的觀察到曆史經驗的迴溯,《三聯生活周刊》始終緻力於用文字捕捉時代的瞬息萬變,並賦予其有溫度的解讀。本期雜誌的專題報道,深入挖掘瞭幾個具有廣泛社會影響力的議題。這些議題並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織,共同構成瞭我們所處的復雜時代圖景。 在社會議題方麵,本期雜誌可能涉及瞭如教育公平、醫療保障、環境保護、城鄉差距等一係列關乎民生福祉的現實問題。通過嚴謹的實地采訪與數據分析,記者們試圖揭示這些問題背後的成因、現狀及其可能帶來的長遠影響。報道不會止步於現象的呈現,更會深入探究利益的博弈、製度的睏境以及普通人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與應對。讀者可以期待看到充滿細節的案例研究,以及對相關政策的理性審視,從而更清晰地認識到社會運行的邏輯與挑戰。 除瞭對宏觀社會問題的關注,《三聯生活周刊》也從未忽視對個體經驗的細膩捕捉。本期雜誌很可能包含一係列以人物為中心的報道,講述那些在時代浪潮中扮演著不同角色的人物故事。這些人物或許是默默耕耘的普通人,他們的生活細節摺射齣時代的變遷;他們或許是敢於挑戰現狀的創新者,他們的探索精神引領著未來的方嚮;他們或許是經曆過曆史風雨的見證者,他們的迴憶為我們提供瞭寶貴的曆史坐標。通過人物故事的敘述,雜誌試圖展現人性的復雜與堅韌,以及個體如何在社會變遷中尋找意義與價值。 在文化與思想領域,本期雜誌也可能展開瞭富有洞見的探討。它可能關注當下流行的文化現象,分析其背後的社會心理與文化動因;它可能迴溯重要的曆史事件或思想流派,挖掘其對當代社會的啓示;它也可能聚焦藝術、電影、文學等領域的最新動態,以專業的視角進行解讀與評論。通過這些文化層麵的梳理與分析,《三聯生活周刊》旨在幫助讀者構建更開闊的視野,理解文化如何塑造我們的認知,以及思想的碰撞如何推動社會進步。 值得一提的是,《三聯生活周刊》在內容的呈現上,一嚮注重文字的品質與思想的深度。其報道風格嚴謹而富有感染力,既有新聞的敏銳度,又不失人文的溫度。文章的敘述結構清晰,邏輯嚴密,語言生動而富有錶現力,能夠有效地吸引讀者的注意力,並引發他們的共鳴。此外,雜誌的視覺設計也同樣考究,精美的圖片與排版,為讀者提供瞭愉悅的閱讀體驗。 總而言之,《三聯生活周刊》2018年第24期,是一份集社會觀察、人文關懷與思想探索於一體的優秀讀物。它以敏銳的觸角捕捉時代的熱點,以深刻的洞察剖析社會現象,以細膩的筆觸描繪個體命運,以開闊的視野解讀文化現象。通過本期雜誌,讀者將有機會深入瞭解當下的中國,並獲得寶貴的思考啓迪。這是一份值得細細品讀、反復迴味的刊物,它不僅是信息的載體,更是思想的對話平颱。

用戶評價

評分

在我眼中,《三聯生活周刊》(2018年第24期)就像是一位博學而睿智的老友,總能在恰當的時候,給我帶來新的啓發。它不會直接告訴你答案,而是引導你去思考,去質疑,去尋找屬於自己的答案。它的文字,或深邃,或生動,或犀利,但都始終保持著一種對真理的尊重和對人性的關懷。我喜歡它那種獨特的敘事風格,它善於在宏大敘事中穿插細膩的人物故事,讓冰冷的事件變得有血有肉,讓抽象的概念變得觸手可及。這種將個體命運與時代洪流緊密結閤的寫法,總是能深深地打動我。它讓我看到,每一個社會現象的背後,都承載著無數個普通人的喜怒哀樂,他們的選擇,他們的掙紮,他們的希望,構成瞭我們這個時代最真實的底色。

評分

《三聯生活周刊》(2018年第24期)給我的感覺,是一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它不是那種快速掃過標題和圖片就能瞭然的雜誌,而是需要你坐下來,靜下心來,去細細品味。它就像一位技藝精湛的工匠,用文字和圖片,編織齣一張張關於當下社會的精美織錦。我尤其贊賞它的深度調查和專題報道,它們總是能夠觸及問題的本質,揭示現象背後的復雜性。它不會簡單地將事物二元對立,而是努力呈現齣多種視角和解讀的可能性。這種多元化的視角,讓我能夠更全麵、更深刻地理解社會。它教會我,不要輕易下結論,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要保持開放的心態去接納不同的聲音。

評分

閱讀《三聯生活周刊》(2018年第24期),對我而言,是一場精神的洗禮。它總能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打開我的思路,挑戰我的固有觀念。我欣賞它那種不落俗套的選題,總能挖掘齣那些鮮為人知卻又意義非凡的故事。它不像其他雜誌那樣,追逐熱點,而是自己創造熱點,它引領著話題,引導著討論。每一次翻開,都像是在進行一次高強度的智力運動,讓我不斷地思考,不斷地反芻。它不給你輕鬆的答案,而是給你一個思考的框架,讓你自己去填充,去構建。這種開放式的呈現方式,讓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一個讀者,更是一個參與者,一個共同探索者。它讓我明白瞭,真正的媒體,不僅僅是信息的搬運工,更是思想的啓濛者。

評分

閱讀《三聯生活周刊》(2018年第24期)對我來說,是一次相當深刻的體驗,盡管我不能在此具體提及它包含的任何一篇報道或專題,但我可以從更宏觀的視角,聊聊它給我帶來的整體感受。首先,它是一本能讓你在信息爆炸的時代,靜下心來思考的周刊。它不像許多媒體那樣追求即時性的碎片化信息,而是更注重深度挖掘和人文關懷。每次翻開它,總能感受到一種沉甸甸的責任感,仿佛編輯們在用一種近乎虔誠的態度,去打磨每一個字、每一張圖。這種對內容的極緻追求,在當下浮躁的媒體環境中顯得尤為珍貴。它不是那種讀過就忘的快餐式閱讀,而是能在你的腦海中留下印記,甚至引發長久的迴味。那些精心策劃的專題,往往能觸及社會深層的問題,挑戰人們固有的認知,讓你不得不停下來,審視自身所處的環境以及我們共同的未來。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既有學識的廣博,又有思想的深度,引導著讀者去探索未知,去理解復雜的世界。

評分

拿到《三聯生活周刊》(2018年第24期)的那天,正是周末午後,陽光正好,我泡瞭一杯咖啡,窩在沙發裏,準備開始一段屬於自己的精神旅程。我不得不說,這傢周刊的選題策劃能力一直是我非常欣賞的。它們總能敏銳地捕捉到時代脈搏中那些被忽視卻又至關重要的議題,並以一種極為專業和深入的方式呈現齣來。我喜歡它那種不疾不徐的敘事節奏,不煽情,不嘩眾取寵,而是用事實說話,用數據支撐,用采訪對象真實的聲音,構建齣一個個立體而鮮活的社會圖景。它不是那種隻告訴你“發生瞭什麼”,而是試圖告訴你“為什麼會發生”,以及“這背後意味著什麼”。這種思考的維度,讓我受益匪淺。它讓我看到,原來社會並非隻有一麵,原來我們習以為常的背後,可能隱藏著更復雜的邏輯和更深刻的矛盾。每一次的閱讀,都是一次認知的刷新,一次視野的拓展。

評分

《三聯生活周刊》(2018年第24期)是一本能夠讓我感到“有收獲”的周刊。它不是那種看完就丟棄的讀物,而是能夠在我腦海中留下深刻印象,並引發我持續思考的書籍。它所涵蓋的選題,總是能夠觸及社會發展的脈搏,既有對現實的深度剖析,也有對未來的前瞻性思考。我欣賞它那種對內容品質的極緻追求,無論是文字的精準,還是信息的可靠,都力求做到最好。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導師,用其獨特的視角和深入的分析,引導我走齣認知的誤區,拓寬視野的邊界。它教會我,在這個復雜多變的時代,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是多麼重要。

評分

每次捧起《三聯生活周刊》(2018年第24期),都仿佛踏上瞭一段充滿驚喜的探索之旅。它總能在我意想不到的地方,點亮一盞思考的燈。我喜歡它那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無論是采訪對象的選取,還是數據的考證,亦或是文字的打磨,都力求做到精益求精。這種嚴謹的態度,讓我對它所呈現的內容深信不疑。它不像一些媒體那樣,為瞭吸引眼球而刻意製造噱頭,而是用真誠和專業,去贏得讀者的信任。它讓我看到瞭,原來文字也可以如此有力量,如此有溫度。它不僅僅是在報道新聞,更是在講述故事,在傳遞情感,在激發思考。

評分

《三聯生活周刊》(2018年第24期)在我心中,占據著一個獨特的位置。它就像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所處的時代,也映照齣我們自身的睏惑與追求。它所探討的議題,總是能夠直擊人心,引發共鳴。它不迴避矛盾,不掩飾問題,而是勇敢地將它們呈現齣來,並試圖去分析和解決。我尤其欣賞它在處理復雜社會議題時的平衡感,它能夠站在不同的角度去審視,去理解,從而給齣更具建設性的觀點。它讓我明白,在一個多元化的社會裏,求同存異,理性對話,是多麼重要。它不僅僅是一本雜誌,更是一種精神的滋養,一種思想的啓迪。

評分

《三聯生活周刊》(2018年第24期)帶給我的,遠不止是信息,更是一種思考的訓練。它在不經意間,塑造瞭我對世界的認知方式。當我拿起它,我便知道,我將要進入一個充滿深度和溫度的世界。它不像某些雜誌那樣,堆砌著大量花邊新聞和娛樂八卦,而是專注於那些能夠引發公眾討論、關乎社會進步的議題。它敢於觸碰那些敏感的、棘手的難題,並以一種冷靜、客觀的態度去剖析,去呈現。我尤其欣賞它那種長期的觀察和追蹤,仿佛它是一個不知疲倦的記錄者,默默地注視著時代的變遷,記錄下每一個重要的瞬間。這種耐心和毅力,在如今追求效率至上的時代,顯得尤為可貴。它讓我明白,真正的價值,往往需要時間的沉澱和持續的投入。

評分

當我翻閱《三聯生活周刊》(2018年第24期)時,我總能感受到一種知識的厚重感和人文的關懷。它就像是一位博覽群書的智者,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為我解讀那些深奧的社會現象。它所關注的,不僅僅是當下的熱點,更是那些能夠影響我們未來的重要議題。我喜歡它那種不落俗套的視角,總能從獨特的角度切入,發現彆人忽視的價值。它不僅僅是在提供信息,更是在構建一種思考的框架,一種認知世界的方式。它讓我明白,生活遠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更有對社會責任的擔當和對真理的不懈追求。

評分

評分

包裝不好,經常就是一個塑料袋。

評分

不錯

評分

評分

很好的

評分

很好的

評分

評分

評分

很好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