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深受讀者喜愛的誌怪故事,本書故事來自知乎文學故事答主檀信介的故事專欄,在知乎上引起廣大讀者的歡迎和討論,今集結成冊,給熱愛誌怪小說的讀者帶來一場文化盛宴。
◆腦洞大開的異聞怪談,天馬行空的奇異想象,在書中用“斬龍角”隱喻袁世凱稱帝的失敗,“破地獄”與民國曆史背景、道術文化等相聯,給讀者帶來與眾不同的誌怪故事閱讀體驗。
◆魔幻中透漏齣對現實的諷刺,賣鬼記、買竹籌、既濟壺等魔幻詭譎的故事來反映現實中人們對財、色、長生不老的癡求,極具諷刺意味。
◆深得中國傳統誌怪小說的精髓,現代版的《聊齋誌異》,書中作者為讀者描繪瞭一個詭異奇幻的世界,反映人間百態,具有濃鬱的浪漫主義色彩。
內容簡介
本書故事來自知乎文學故事知名答主檀信介的故事專欄,其特點都有真實的人物和時代背景,兼備瞭誌怪、懸疑、推理等多種流行閱讀元素於一身,還聯係瞭一些民間傳說和風俗文化。例如,“斬龍角”隱喻袁世凱,“破地獄”與民國曆史背景、道術文化等相聯,通過荒誕與魔幻來反應、諷刺現實,錶現齣瞭戰爭的殘酷、歧視女性、江湖騙子等現象,讓人感受到善惡有報的因果循環,給人以正麵的感悟。
作者簡介
檀信介,旅日青年作傢,書評人,知乎文學故事領域知名答主,喜馬拉雅《大咖讀書會》簽約主講,網易文學簽約作者。
目錄
破地獄
斬龍角
買竹籌
賣鬼記
斬鬼嬰
金簪記
既濟壺
陰陽魚
精彩書摘
破地獄
楔子
民國三十年,從江西來瞭一班野道士。
師徒三人在各處荒祠野廟裏落腳,不打醮、不畫符、不算卦、不扶乩,專給人做白事超度。就是這麼一班來路不明、沒有根基的野道士,不到半年就在江淮一帶的淪陷區闖齣瞭名聲,隻因他們有一手獨門靈術——破地獄。
所謂破地獄,顧名思義就是幫新死的亡魂打破地獄的邊界。東南西北四方形式各異,但核心步驟大抵相同,在靈堂中結壇焚錶,在法壇邊緣置幾枚瓦片,施術者一邊舞劍一邊唱經,待唱經完畢後,迴身拿手中鐵劍用力把瓦片擊碎,象徵著地獄的鐵壁被擊破,亡靈飛升天堂。這本是日常入門的道術,彆說正一、全真有傳承的道士,就是鄉間的神漢、乩童、喃嘸佬都能照貓畫虎地熟練操作。
而這三個道士能憑藉這樣平常的道術成名立蔓兒,是因為他們的“破地獄”有三處與彆的道士不同,令人咋舌稱奇。
頭一奇,這班江西道士做法事時不燒冥錢锡箔、不燒經衣紙紮,焚化黃錶之後隻燒戰前國民政府發行的法幣真錢。彆說草紙切的冥錢,就是市麵上通用的汪僞中儲券、日本軍票都不燒。
這二一奇,燒完紙錢,跳完禹步法事時,手上的桃木劍不碰瓦片,兩三步之外隔空一擊便能將瓦片破得粉碎。
三一奇,頭七迴魂夜裏,亡人一定會入主傢老爺、太太的夢,或是交代遺言後事,或是討要過鼕衣物,無一不爽。因這三件奇處,皖東、蘇西各縣的大戶傢裏有人去世都會齣高價請他們來作法,一來是求一個厚葬久喪的孝名,二來久居鄉間的大戶老爺們也想自己開開眼界。
慎縣曹大戶傢年過耄耋的老太太壽終正寢、無疾而終。曹大戶自幼讀孔孟書,原本不信佛道,在鄉賢故舊的反復勸說下,纔不情願地花重金請這班江西道士來作法超度。誰想到,這場原本敲鑼打鼓的喜喪,卻因這班道士引齣瞭一場駭人的驚天命案。
一、八鬥
慎縣首富曹大戶傢一嚮以曹子建的苗裔自居,傢裏的楹聯匾額從來不寫什麼“慈孝友悌”“耕讀傳傢”之類的爛俗字句,一進二門就能看到匾額上磚雕著的四個魏碑大字——纔高八鬥。
曹大戶雖然在前清沒得過什麼功名,但一直捧著自己“纔高八鬥”的祖宗牌位自視清高。彆傢私塾開濛都是從“天地玄黃”“趙錢孫李”開始,他偏要在啓濛時教子侄佶屈聱牙的《洛神賦》:“髣髴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迴雪。”
像他這樣的人連尋常的書生、秀纔都不大放在眼裏,更不用說鄉間裝神弄鬼的遊僧野道。從不供養佛道的他,可以說是愚昧迷信鄉間的一股唯物主義無神論清流。
曹大戶平時就愛搖頭晃腦地背兩句“子不語亂力怪神”“未知生焉知死”,拿至聖先師彈壓鄉間的迷信淫祀。就算在老太太發喪這件事上,麵對勸他請道士的親族鄉賢,他也搬齣自己那套孔孟大道,堅決不從。
可在鄉民們看來,他們不懂孔老二說瞭什麼道理,更不懂曹大戶搖頭晃腦背的那些四書五經,隻知道不請僧道給老母親超度念經,就是十惡不赦的大不孝。
鄉民的鑠金眾口,沒說動曹大戶,卻驚動瞭曹大戶在南京做大官的小娘舅。他小舅是南京汪精衛手下情報機關76號的大特務,接到電話聽說從小照顧他的大姐去世就十分悲痛,想要連夜迴鄉奔喪,可偏偏當天南京齣瞭大案,有軍統的人策劃要搶汪僞的中央銀行,負責金融安全的他,就被汪先生強行留在南京辦案。本來脫不開身給姐姐送葬就十分惱火,又被人告知外甥不給姐姐請僧道超度,更是怒不可遏,立即給曹大戶傢撥通電話。
曹大戶接瞭電話,還沒來得及問候請安,就聽電話裏厲聲罵道:“我弄你傢祖宗十八代。”“舅舅。”還沒等曹大戶說話,對方又是一陣怒罵:“吾傢姐當年是何等樣的好姑娘!要身材有身材,要人纔有人纔,就是南京、上海也有那有錢、有勢的人傢來聘。你那個考瞭半輩子連秀纔都沒中一個的死鬼爸爸來提親,你外公本就是不答應的,是你爸爸日日到我傢磕頭,死纏爛打,求得你外婆軟瞭心纔答應把吾傢姐下嫁給你傢。可憐我傢姐姐含辛茹苦、忍飢受凍,在你傢熬瞭半輩子,我時常想想就心疼得不行。現在倒好,老瞭、老瞭,你連給她超度的和尚、道士都捨不得請,是要讓你娘老子做孤魂野鬼嗎?你哪裏就那麼缺錢?我存放在你那裏那些積蓄,你都敗光瞭嗎?”
曹大戶答:“舅舅的積蓄一直在生息,未曾動過,未曾動過。”不容曹大戶分辯,他娘舅接著罵:“枉你媽從小那麼疼你,我算是知道什麼叫慣子不孝瞭!等我這邊公事辦完瞭,就迴去槍斃你個孽障。”曹大戶聽完,隻是諾諾,連粗氣都不敢齣。
被舅舅一頓劈頭蓋臉嚴詞訓斥之後,天不怕、地不怕的曹大戶也慫瞭起來,心中想:“我那小舅舅在老傢時就是齣瞭名的愛打人、暴脾氣,現在走仕途又當上瞭殺人不犯法的大特務,他那句槍斃可說是氣話,但依他的脾氣,若等迴到傢裏仍氣不過,一槍崩瞭我也不是不可能的。”想到這裏,曹大戶不僅打瞭個冷戰,立馬吩咐底下人去請近來聲名鵲起的江西道士。
這一請不要緊,差點摧毀瞭曹大戶堅定的唯物主義信仰。
曹大戶傢的長工怕耽誤瞭老太太的齣殯大事,一大清早就上路去臨縣,連跑帶顛走瞭三個時辰纔見到江西道士。不到半個時辰,長工在臨縣那邊氣還沒喘勻,老道士就從臨縣到瞭曹大戶傢裏,一身天青的鶴氅道袍沒沾半點泥水浮塵,霜髯下的口鼻連一聲粗氣都不曾喘。太陽快要落山時,背著鑔鈸法器的兩個徒弟和長工纔趕迴傢。
無知鄉民對此眾口紛紜,有人說道士和孫猴子一樣會騰雲駕霧,還有人說道士跟土行孫一樣會遁地而行,在揚州城裏聽過《水滸》評話的老人則定論說:“你們懂什麼,道長跟神行太保戴宗一樣,是貼瞭神符甲馬所以能日行韆裏。”
曹大戶對老道的神速還是有些驚詫的,他平日裏套車都要走一個時辰的路程,老道步行半個時辰就走到瞭。心裏雖然驚詫不已,但他嘴上卻還不肯對亂力怪神鬆口贊嘆,隻拿齣東傢老爺的派頭來對莊戶們說教:“哪有什麼甲馬?老道多半是搭瞭彆人的馬車纔到這裏來的。”
與本地走街串巷唱八仙、賣財神的土道士全然不同。江西老道華陽巾下一頭如古人般的油亮髻發一絲不亂,舉止坐臥的行動羽衣翩躚,絡腮的鬍須銀亮柔順,一副得道真人的道骨仙風。
到瞭曹傢後,老道沒有拖長聲唱頌“無量天尊”,也沒有亂甩拂塵裝神弄鬼,而是耐心地欠身稽首與曹傢親屬一一道瞭“節哀”,這些平易近人的舉動贏得瞭原本對佛道極為反感的曹大戶的一絲好感。一番寒暄過後,老道單刀直入地開始吩咐主傢去購置好結壇用的一應用具,指揮下人按規矩搭建靈堂、法壇,準備到一半,老道的兩個徒弟也背著行李趕到瞭曹大戶傢。
老道的兩個徒弟都穿著棉布道袍,一個徒弟清瘦白淨、眉清目秀,背後背著書笈,身上還掛著紅布包著的鑔鈸樂器,一雙含笑的桃花眼滴溜溜地亂轉四處看,老道呼他作“雲鶴”。另一個高大黝黑的徒弟無精打采地提著藥笥,身後還背著一把桃木的寶劍,老道喚他作“夢蝶”。
曹大戶招呼師徒三人。
老道像個運籌帷幄的將軍,坐在堂屋裏如泰山般巋然不動,指揮徒弟、下人,把一切安排得從容裕如。
兩個徒弟卸下身上的書笈藥笥,清瘦白淨的那個很會來事,機靈地拿齣法事所用一應法器擺在法壇前的供桌上,解下黑大個背後的桃木劍遞到師父手裏,一整套準備乾練利落。黑大個“夢蝶”則徑自坐在一旁,褪去鑔鈸上包著的紅布,輕輕擦弄試音。
《人間漫語》 捲一:市井浮沉 第一章:老街的鍾聲 故事從一條蜿蜒的老街開始。這條街,名字早已被時光打磨得模糊,但它的輪廓,卻深深烙印在每一個在此齣生、成長、又或隻是匆匆一瞥的靈魂深處。清晨,第一縷陽光還未完全驅散薄霧,街角的茶館裏便已熱氣騰騰。販夫走卒,晨練的老人,或是尚未睡醒的學徒,圍坐一堂,手中端著冒著熱氣的粗瓷碗,口中吐齣的,是關於昨夜夢境、今日生計,以及街頭巷尾種種零碎傳聞的低語。 茶館的老闆是個沉默寡言的中年漢子,姓李。他的一雙眼睛,如同沉澱瞭多年的老茶,渾濁卻洞悉一切。他從不多言,隻是熟練地衝泡著,動作間帶著一種不動聲色的從容,仿佛他手中的茶水,便是這條老街的血液,滋養著這裏的生機。他見證瞭街頭孩童的嬉笑打鬧,也目睹瞭老者步履蹣跚的離去;他聽說瞭街頭藝人的技藝傳承,也窺見瞭商販們討價還價的精明。 在老街的另一頭,坐落著一傢古老的當鋪。當鋪的老闆,姓王,人稱“王掌櫃”。他精通鑒賞,眼光毒辣,經他手過眼的物件,無不價值連城,或是飽含一段塵封的故事。來當鋪的人,形形色色,有的是急需用錢的窘迫之人,有的是懷揣寶物前來寄售的收藏傢,也有的是帶著某種秘密前來,想要換取金錢或庇護的神秘客。王掌櫃對待這些人,態度一視同仁,不卑不亢,隻以物件的價值和背後的故事來衡量一切。 他曾收過一麵古老的銅鏡,鏡麵斑駁,卻映照齣另一個模糊的世界;他也曾接過一本殘破的古籍,字跡已難以辨認,卻能從中感受到一股古老而神秘的力量。這些被時間遺忘的物件,在他這裏,找到瞭新的歸宿,或是被重新發掘齣它們的價值,或是成為街頭巷尾一段新傳聞的引子。 街頭的另一側,是一傢縫衣鋪。鋪子不大,卻總是飄齣淡淡的布料和綫香的味道。鋪子裏忙碌的是一位姓張的老太太,人稱“張裁縫”。她曾是大傢閨秀,因戰亂流離,如今在這老街安傢。她的手藝精湛,無論多麼華麗的綢緞,或是多麼粗糙的麻布,到瞭她手中,都能變成閤體的衣裳。更重要的是,她懂得傾聽。那些前來量體裁衣的客人,在她的麵前,似乎總能卸下心防,訴說著各自的喜怒哀樂。她用針綫縫補的,不僅僅是衣裳,更是那些破碎的心靈。 她曾為一個落魄書生縫製瞭一件青衫,書生後來高中,衣衫被他視為信物,一生珍藏;她也曾為一個被傢暴的女子縫補瞭一件嫁衣,女子後來逃離,穿著這件衣裳,開始瞭新的人生。張裁縫的故事,如同她縫補的衣裳一樣,細膩而溫暖,為這條老街注入瞭一股柔和的力量。 這條老街,就像一個巨大的舞颱,上演著無數個普通人的悲歡離閤。在這裏,生活並非驚心動魄的傳奇,而是由無數細微的瞬間,由無數平凡的麵孔,由無數不起眼的物件所構成。每一聲咳嗽,每一聲嘆息,每一滴汗水,每一滴淚珠,都匯聚成這條老街的獨特鏇律,迴蕩在時光的長河中。 第二章:迷離的夜色 當夜幕降臨,老街的氣息便開始變得不同。白日裏喧囂的市井氣息漸漸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更加深沉、更加迷離的氛圍。月光透過狹窄的巷道,投下斑駁的光影,將熟悉的一切染上瞭陌生的色彩。 街角的茶館,在夜裏便成瞭另一種景象。李老闆依然在忙碌,但此時,來客不再是白天的那些熟麵孔。他們多是麵色疲憊,眼神中帶著一絲警惕的人。他們低聲交談,談論的不再是生計,而是關於一些更加隱秘、更加難以啓齒的事情。或許是生意場上的勾心鬥角,或許是江湖上的恩怨糾葛,又或許是一些關於城市邊緣傳聞的隻言片語。 李老闆的耳朵,依舊如同白晝一樣敏銳。他端著茶壺,穿梭在桌子之間,看似漫不經心,實則將這些信息一一收入囊中。他知道誰在背後操縱著哪些交易,誰又在暗地裏布局著什麼。他並不參與其中,隻是靜靜地觀察,靜靜地傾聽,仿佛一個隱藏在黑暗中的記錄者。 當鋪裏的王掌櫃,在夜裏則顯得更加神秘。昏黃的油燈,照亮瞭他布滿皺紋的臉龐,以及他手中那些更加奇特的物件。深夜來當鋪的人,往往帶著更加急切和絕望的心情。他們可能是在賭場輸紅瞭眼的賭徒,也可能是身懷秘密需要銷贓的竊賊,甚至可能是被逼無奈,不得不典當自己珍貴迴憶的普通人。 王掌櫃的鑒賞眼光,在夜裏似乎更加犀利。他能從一件物品的磨損痕跡中讀齣主人的心酸,也能從一件古籍的紙張中感受到作者的執念。他並不評判,隻是冷靜地估價,然後將這些承載著人物命運的物件,暫時收納入他的收藏之中。偶爾,他會遇到一些非常特殊的物件,這些物件帶著一種難以言說的氣息,仿佛來自另一個世界,或是隱藏著某種不為人知的秘密。他對這些物件,總是格外上心,將其仔細保管,如同守護著一個未解之謎。 縫衣鋪張老太太的燈,則在夜裏顯得格外溫暖。雖然大部分時間她都已休息,但有時,當她聽到街角傳來哭泣聲,或是看到有人徘徊在門口,她便會點亮燈,為那些在黑夜中無助的人提供一絲慰藉。她可能為一位深夜歸來的妻子縫補破損的衣角,也可能為一位受瞭委屈的孩子縫製一件溫暖的睡袍。她的善意,如同黑暗中的星光,雖然微弱,卻能照亮人心的方嚮。 在老街的深處,有些巷道在夜裏會變得更加幽深。偶爾,會有人在這些巷道裏目擊到一些奇怪的景象,或是聽到一些無法解釋的聲音。有人說,那可能是遊蕩的魂魄,有人說,那可能是某個古老傢族的秘密傳承,也有人說,那隻是夜晚的幻覺。這些零星的碎片,在居民們的口中流傳,逐漸交織成一個模糊的、充滿神秘色彩的網絡。 迷離的夜色,為老街披上瞭一層神秘的麵紗。它讓那些潛藏在白日裏的隱秘浮現,讓那些被壓抑的情感得以釋放。在這裏,每一個夜晚,都可能隱藏著一個故事,每一個聲音,都可能是一個謎團。這些夜晚的低語,匯聚成老街另一種獨特的韻律,在寂靜的夜空中,訴說著屬於這座城市最深沉的秘密。 第三章:街角的低語 “巷說異聞錄”雖然名為“異聞”,但其核心,並非全然描繪離奇鬼怪,更多的是對人情世故、市井百態的細膩描摹。這些“異聞”,往往源於街頭巷尾最不起眼的低語,經過人們的口耳相傳,添枝加葉,最終化為一段段引人入勝的故事。 在老街,信息流動的方式,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復雜。茶館李老闆的耳朵,當鋪王掌櫃的眼光,張裁縫的傾聽,都隻是其中的一部分。還有一些更隱秘的渠道,比如老街深處某個總是半掩著門的茶樓,那裏匯聚著一些消息靈通的“消息販子”;又比如街邊一個總是在低聲與人交談的算命先生,他嘴裏的吉凶禍福,有時也暗含著某些未被披露的事件。 這些消息,如同細小的水滴,匯聚在一起,滋養著街頭的“傳說”。一段關於某傢生意突然興隆的背後,可能隱藏著一位神秘貴人的點撥;一個關於某人突然落魄的原因,可能與一場未知的賭局或是背叛有關;一個關於某件古物的來曆,可能牽扯齣一段被遺忘的曆史,甚至是一個傢族的興衰。 這些“異聞”,並非總是負麵的。有時,它們也充滿瞭溫情和希望。比如,一個關於一位好心人匿名幫助窮苦傢庭的故事;一個關於一段感人至深的愛情,即使曆經磨難,依然堅守的故事;一個關於一個普通人,憑藉著智慧和勇氣,剋服瞭巨大睏難,最終獲得成功的勵誌片段。 這些低語,也常常與老街上的一些特殊人物聯係在一起。比如,那個總是穿著一身青衣,眼神空靈的書生,有人說他能看見常人看不見的東西;那個每天準時齣現在街角,卻從不與人交談的老者,有人說他是某個隱世高人的化身;那個在月圓之夜,會獨自在屋頂吹奏笛子,笛聲淒美動人,仿佛在訴說著古老的故事的女子,她的身世,更是成瞭街頭巷尾的謎團。 這些人物,如同這老街上的一道道風景,他們的存在,為這條平凡的街道增添瞭許多神秘和色彩。而關於他們的種種傳聞,也構成瞭“巷說異聞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些傳聞,並非總是經過考證的真相,但它們承載著人們的想象,寄托著人們的情感,反映著人們對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對美好生活的期盼。 “巷說異聞錄”中的“異聞”,更像是人們在平凡生活中,為瞭填補內心的空虛,為瞭尋求精神的慰藉,而創造齣來的一種“精神食糧”。它們可能來源於現實,也可能來源於想象,但無論如何,它們都以一種獨特的方式,豐富著這條老街居民的精神世界。這些低語,如同涓涓細流,匯入時間的洪流,成為瞭這條老街最生動、最鮮活的記憶。 捲二:浮世繪捲 第一章:無聲的守望 在光怪陸離的城市一角,有一處不起眼的角落,那裏藏匿著一群特殊的人。他們不是英雄,也非罪犯,他們是這座城市裏最普通的居民,卻又因為某種共同的經曆,而成為彼此生命中沉默的守望者。 老街的郵遞員,名叫阿明。他年過半百,頭發花白,騎著一輛吱呀作響的自行車,穿梭在城市的每一個角落。他的工作,是將那些承載著思念、期待、甚至是秘密的信件,送到人們手中。他見過太多分離的淚水,也見證瞭太多重逢的喜悅。一封封信件,在他手中傳遞的,不僅僅是文字,更是人間最真摯的情感。 阿明的工作,讓他接觸到形形色色的人。他知道哪個老太太會因為收到遠方子女的來信而喜極而泣,他也知道哪個年輕人會因為一封退信而黯然神傷。他不會去窺探信件的內容,但他能從寄信人的地址、收信人的錶情,以及信封上的磨損程度,去猜測背後所隱藏的故事。 有一次,他收到一封寄給一位早已搬走的先生的信。信封上寫滿瞭孩子的稚嫩筆跡,寄信地址則是一個偏遠的小鎮。阿明知道,這封信可能承載著孩子對父親無盡的思念。他嘗試尋找那位先生的下落,但城市太大,人海茫茫,幾次嘗試都無功而返。最終,他將這封信妥善地保存在自己的雜物間,每當看到這封信,他都會想起那個素未謀麵的孩子,以及那個不知去嚮的父親。他相信,總有一天,這封信會找到它的主人,或者,它本身就成為瞭一個故事的結尾。 在城市公園的角落,有一位賣花的老奶奶,人稱“玫瑰婆婆”。她的花攤不大,但總是被五顔六色的鮮花點綴得生機勃勃。她很少說話,隻是靜靜地坐在那裏,用她那飽經風霜的手,為每一個前來買花的顧客精心挑選最美的花朵。她的目光,總是帶著一種溫和的慈祥,仿佛能看透人們內心深處的渴望。 玫瑰婆婆的花,不僅僅是用來裝點生活,更是一種情感的寄托。有人來買花,是為瞭慶祝節日,有人是為瞭安慰傷心,也有人是為瞭送給心儀之人,錶達自己的愛意。玫瑰婆婆懂得這些,她會根據顧客的需求,給齣最恰當的建議。她曾為一位失戀的姑娘挑選瞭一束代錶著希望的白色雛菊,也曾為一對新婚夫婦挑選瞭一束寓意著濃烈愛情的紅玫瑰。 她最喜歡的是那些帶著故事的顧客。有一次,一位年輕的畫傢來到她的花攤,買瞭一束鳶尾花。畫傢告訴她,他正在創作一幅關於“思念”的畫,鳶尾花是他畫中不可或缺的元素。玫瑰婆婆看著畫傢眼中閃爍的光芒,仿佛看到瞭他內心深處的創作激情。她將自己珍藏的一株稀有的藍色鳶尾,送給瞭這位畫傢,並祝願他的畫作能夠成功。多年後,這位畫傢憑藉著那幅鳶尾花為主題的畫作,一舉成名。而玫瑰婆婆,依然靜靜地守候在她的花攤旁,繼續用她的花,傳遞著人間的情感。 城市圖書館的管理員,名叫靜雅。她是一位年輕的女子,臉上總是帶著恬淡的笑容,眼神清澈而明亮。她熱愛書籍,將圖書館視作自己最神聖的殿堂。她默默地為每一個藉閱書籍的讀者服務,為他們尋找他們所需要的知識,也為他們打開通往新世界的大門。 靜雅並不隻是機械地辦理藉閱手續。她會仔細觀察每一個讀者的選擇,瞭解他們的興趣和需求。她會根據讀者的閱讀習慣,為他們推薦適閤的書籍。她知道,有些讀者來圖書館,是為瞭尋找答案,有些是為瞭逃避現實,還有些,隻是為瞭尋找一份內心的平靜。 圖書館裏,藏著無數個故事。靜雅就像一個無聲的守護者,守護著這些故事,也守護著那些渴望故事的人們。她曾為一個迷茫的學生,推薦瞭一本關於人生哲學的書籍,學生後來找到瞭自己的方嚮;她也曾為一個孤獨的老人,找到瞭一本關於曆史的書籍,老人通過閱讀,重拾瞭對生活的興趣。靜雅的存在,讓這座城市多瞭一份寜靜和書香,她用她的方式,為人們提供瞭一片可以棲息的心靈港灣。 這些無聲的守望者,如同城市的脈搏,雖然不為人所察覺,卻默默地維持著這座城市的運轉,維係著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情感聯係。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傳遞著溫暖,守護著希望,構成瞭這座城市最動人的風景綫。 第二章:漂泊的音符 在都市的鋼筋水泥叢林中,總有一些聲音,能夠穿透喧囂,觸動人心。這些聲音,或悠揚,或低沉,或歡快,或憂傷,它們如同漂泊的音符,在城市的每一個角落迴蕩,訴說著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故事。 街頭藝人老劉,是一個沉默寡言的男人。他總是背著一個陳舊的二鬍,在人來人往的廣場上,拉奏著古老的鏇律。他的音樂,並不華麗,也沒有炫技,但卻充滿瞭歲月的沉澱和生活的滄桑。他的二鬍,仿佛是一位老友,在他指尖的撥弄下,訴說著他的喜怒哀樂,他的過去與現在。 老劉的音樂,吸引瞭形形色色的聽眾。有匆忙趕路的上班族,會停下腳步,靜靜地聽上一麯;有悠閑散步的老人,會駐足聆聽,臉上露齣懷念的神情;也有天真爛漫的孩子,會被那古老的鏇律所吸引,好奇地望著他。 他曾拉奏過一麯關於離鄉的哀歌,一位背井離鄉多年的老人聽後,老淚縱橫,仿佛迴到瞭故鄉。他也曾拉奏過一麯關於希望的樂章,一位身患重病的年輕人聽後,重新燃起瞭生活的勇氣。老劉的二鬍,不僅僅是音符的組閤,更是情感的共鳴,是心靈的慰藉。他用他的音樂,為這座冷漠的城市,注入瞭一絲溫暖和人情味。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後,一位年輕的歌手,名叫小雅,在一傢小小的咖啡館裏,彈唱著自己創作的歌麯。她的聲音清澈而富有感染力,歌詞細膩而充滿詩意,講述著都市年輕人的迷茫、憧憬與愛戀。咖啡館不大,但座無虛席,每一個角落都迴蕩著小雅動人的歌聲。 小雅的歌,觸動瞭許多人的心弦。有人在她的歌聲中,找到瞭自己內心的共鳴;有人在她的歌聲中,迴想起曾經的青澀時光;也有人,因為她的歌聲,而對生活充滿瞭新的希望。她曾唱過一首關於“遠方”的歌,一個一直渴望走齣這座城市,去看看外麵世界的年輕人,聽完這首歌,毅然決定踏上瞭追尋夢想的旅途。 小雅的音樂,是這座城市年輕一代的心聲。她的歌聲,如同一縷清泉,洗滌著人們疲憊的心靈,也激勵著人們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夢想。她用她的音樂,為這座充滿競爭的城市,帶來瞭一份柔軟和詩意。 在城市的最邊緣,有一個小型樂隊,名叫“流浪者”。他們是一群來自不同背景的年輕人,因為對音樂的熱愛而走到一起。他們沒有華麗的舞颱,沒有專業的設備,但他們的音樂充滿瞭激情和力量。他們常常在城市的地下通道、廢棄的工廠旁,進行他們的排練和演齣。 “流浪者”的音樂,帶著一種原始的野性和不屈的精神。他們用音樂,呐喊著對不公的抗議,訴說著對自由的渴望。他們的音樂,可能不被主流所接受,但卻贏得瞭許多在底層掙紮的人們的共鳴。 有一次,當地的一個社區因為拆遷問題而引發瞭矛盾。“流浪者”樂隊在一次演齣中,演唱瞭一首關於“傢園”的歌麯,歌詞中充滿瞭對失去傢園的痛苦和對公平正義的呼喚。他們的音樂,成為瞭抗議人群的精神力量,也引起瞭社會各界的關注。 “流浪者”的音樂,是一種呐喊,是一種覺醒。他們用他們的音樂,為那些被忽視的聲音,發齣瞭最強烈的呼喚。他們用他們的執著,證明瞭音樂的力量,足以改變世界,或者,至少,能夠溫暖人心。 這些漂泊的音符,它們來自不同的角落,承載著不同的故事,卻共同匯聚成這座城市的交響樂。它們可能不被所有人聽到,但它們卻以一種獨特的方式,滋養著這座城市的靈魂,讓它在冰冷的現實中,依然保有溫度和生命力。 第三章:時間的長河 時間,是這座城市最沉默的見證者。它不疾不徐,從容不迫,在每一個角落,留下瞭屬於自己的痕跡。那些曾經的輝煌,那些過去的滄桑,都如同被衝刷在時間長河中的鵝卵石,靜靜地訴說著它們的故事。 老街盡頭的那棵古樹,據說已經在這裏站立瞭數百年。它的樹乾粗壯,枝繁葉茂,仿佛一位飽經風霜的老者,默默地注視著街頭的變遷。孩子們在它的樹蔭下玩耍,老人們在它的樹旁休憩,它見證瞭無數次的日升日落,無數次的四季輪迴。 有人說,這棵古樹承載著這座城市的記憶。它的每一片葉子,都可能是一個被遺忘的故事;它的每一道年輪,都可能是一段被埋藏的往事。每當風吹過,古樹的枝葉沙沙作響,仿佛在低語著那些古老而神秘的傳說。 在城市博物館的深處,珍藏著許多承載著曆史的文物。一枚泛黃的信件,一塊古老的陶片,一件褪色的衣裳,它們都曾是某個時代,某個人的生活片段。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如同時間的守護者,小心翼翼地整理著這些文物,試圖從中解讀齣曆史的密碼,還原齣那些早已消失的歲月。 一位年輕的曆史學者,名叫文博,他花瞭數年的時間,研究這座城市的曆史。他走遍瞭城市的每一個角落,翻閱瞭無數的古籍和文獻,試圖拼湊齣這座城市完整的圖捲。他發現,這座城市的故事,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由無數次的興衰更替,無數次的融閤與碰撞,共同書寫而成。 他曾在一本古老的日記中,發現瞭一段關於一次瘟疫的記載。那段文字,雖然簡短,卻充滿瞭生離死彆的悲愴,以及人們在絕望中,依然互相扶持的勇氣。他將這段記載公布齣來,讓人們瞭解瞭曆史的殘酷,也感受到瞭人性的光輝。 城市的中央廣場,有一座古老的鍾樓。每天定時,鍾樓的鍾聲都會準時響起,悠揚的鍾聲,迴蕩在城市的上空,提醒著人們時間的流逝。這鍾聲,仿佛是這座城市的心跳,每次響起,都喚醒著人們的記憶,也激勵著人們珍惜當下。 有人說,這鍾聲中,還隱藏著一個秘密。據說,在特定的時刻,如果仔細聆聽,便能聽到鍾聲中傳來的,來自過去的某種低語。有人說,那是古人的呼喚,有人說,那是曆史的迴響。但無論如何,這鍾聲,都讓這座城市,充滿瞭神秘和曆史的厚重感。 在城市郊外的一片荒地上,有一座被遺忘的墓園。墓碑斑駁,雜草叢生,大多數的墓碑上,名字和生卒年月都已經模糊不清。但這裏,卻埋葬著這座城市無數的先民,他們曾經在這裏生活過,奮鬥過,也消逝在曆史的長河中。 一位年邁的園丁,默默地打理著這片墓園。他為每一座墓碑清除雜草,為每一處石碑擦拭灰塵。他知道,這些墓碑上的名字,可能早已被人們遺忘,但他相信,每一個生命,都曾經在這個世界上留下過屬於自己的痕跡。 時間的長河,衝刷著一切,卻也沉澱下最珍貴的記憶。這座城市,如同這條長河中的一葉扁舟,承載著無數的故事,嚮前航行。而那些曾經存在過的一切,無論繁華還是落寞,都化作瞭這座城市最深沉的底蘊,構成瞭它獨特的曆史印記。 《人間漫語》,記錄的便是這樣一些瞬間,這樣一些人物,這樣一些故事。它沒有宏大的敘事,也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隻是用一種平實的筆觸,去描繪生活中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美好與悲傷,去捕捉那些隱藏在平凡中的不平凡。它就像一麵鏡子,映照齣人生的百態,也映照齣這座城市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