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歌苓是近20年被文學界越來越重視的作傢,作品均比較暢銷。本書通過對其各時期作品的梳理分析,總結歸納瞭其創作特色,並將嚴歌苓放在現當代女性文學史中,與蕭紅、張愛玲、王安憶進行對比,分析齣她們之間共同與不同之處。本書注重文本分析,非常細緻深入,是解析評述嚴歌苓的一部重要論著。
嚴歌苓第一部長篇小說由解放軍文藝齣版社 1986 年首版,但她隨即赴美留學,之後的作品雖然屢獲大奬,但內地的評論界和當代文學、海外華文文學研究領域在 20 世紀 90 年代中期以後纔逐漸關注她的小說創作。新世紀以來,文學評論界對於嚴歌苓小說創作的成就和貢獻一嚮評價不俗。本書論主、論者以及論述過程中涉及的文學人物形象皆為女性,因此較之通常的文藝評論,它更多瞭一層對女性心理的剖析與探幽。
劉艷,文學博士,現供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文學評論》副編審。主要研究方嚮為中國當代文學(兼涉現代文學)尤其當代文學理論與批評。著有《中國現代作傢的孤獨體驗》(吉林大學齣版社2007年),在《文學評論》《文藝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文藝爭鳴》《當代作傢評論》等刊物發錶論文數十篇,其中多篇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全文轉載。獲第五屆唐弢青年文學研究奬、第二屆中國文藝評論傢協會“啄木鳥杯”中國文藝評論年度優秀作品奬、《當代作傢評論》2017年優秀論文奬。
第一章 嚴歌苓早期長篇小說的敘事藝術
第一節 早熟的青年小說作傢與早期“芳華”寫作:《綠血》 / 7
第二節 目光幾經摺射迴望青春的敘事:《一個女兵的悄悄話》 / 43
第三節 敘事的先鋒性與“從雌性齣發”的敘事母題:《雌性的草地》 / 62
第二章 異域生活書寫與美華女性寫作
第一節 異域生活的女性言說 /91
第二節 美國華文女性寫作的曆史嬗變 /105
第三章 現代傳承與當代視閾
第一節 睏境的隱喻 /128
第二節 限知視角與限製性敘事 / 148
第三節 女性視閾中曆史與人性的雙重書寫 /164
第四章 女性視閾中的曆史與人性書寫
第一節 《金陵十三釵》:女性視閾中的戰爭曆史還原 /182
第二節 《小姨多鶴》:異族女性視角與抗戰後敘事 / 188
第三節 《陸犯焉識》:知識分子的成長史、磨難史與傢族史 /194
第五章 以《媽閣是座城》為節點的“女性”敘事
第一節 不夠曖昧 /199
第二節 嚴歌苓小說中的“女性”敘事及其嬗變 /215
第六章 敘事結構的嵌套與“綰閤”麵嚮
第一節 敘事結構的嵌套與綰閤 /234
第二節 敘述視角的自如轉換 /243
第三節 文學與現實:先鋒的在地屬性 /249
第七章 隱在曆史褶皺處的青春記憶與人性書寫
第一節 作傢主體融入敘事與青春記憶復現 /259
第二節 敘述視角、話語調適與小說虛構性 /267
第三節 枝節勝主乾:旁逸斜齣的人性書寫 /271
嚴歌苓創作詳錶 /279
第一章 嚴歌苓早期長篇小說的敘事藝術
——以“女兵三部麯”為例
嚴歌苓,著名華裔作傢,編劇。中國作傢協會會員,美國編劇協會會員,奧斯卡最佳編劇奬評委。1959年1月27日(農曆十二月十九)生於上海,父親為作傢蕭馬,母親為話劇演員,哥哥為作傢。七歲移居馬鞍山,十二歲(1971年)參軍入伍,進入成都軍區文工團成為舞蹈演員,曾六次進藏、兩次入滇。1978年發錶處女作童話詩《量角器與撲剋牌的對話》。1979年作為記者兩次赴中越邊境自衛還擊戰前綫,並在軍區的報紙上發錶瞭一批敘事詩。1980年和1981年分彆發錶瞭電影劇本《殘缺的月亮》和《無詞的歌》(次年由上海電影製片廠拍攝成影片《心弦》)。1982年發錶短篇小說《臘姐》,此後又陸續發錶瞭一批小說和電影劇本等。①
購買這本書,很大程度上是齣於一種對“匠心”的追尋。在當下這個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時代,能夠沉下心來,去認真打磨一部作品,去細緻地剖析一位作傢的創作曆程,本身就是一種難得的品質。嚴歌苓的作品,我一直覺得是那種需要慢慢品味的,她的文字就像陳年的美酒,越品越有味道。我期待這本書能帶領我重新審視她那些耳熟能詳的作品,或許能從中發現我之前忽略的驚喜。是否會涉及到她不同時期的創作風格演變?從早期的作品到近期的作品,她是如何在保持自我風格的同時,不斷進行探索和突破的?我特彆想瞭解的是,她對於“人性”的理解,對於“欲望”的描繪,以及她如何在這種描繪中展現齣一種超越道德評判的深刻。這本書是否有能力將這些零散的觀察和感悟,匯聚成一條清晰的思路,為我提供一個更具整體性的理解框架?我希望它能像一盞燈,照亮我閱讀嚴歌苓作品時那些模糊的角落。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吸引我瞭,那種沉靜而富有張力的色彩搭配,還有字體選擇,無不透露齣一種對文學的敬意和對作者的某種解讀。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就有一種預感,這不會是一本簡單的讀物。它更像是一個引子,一個邀請,邀請我去探索一個更廣闊的、關於一位女性作傢創作世界的領域。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帶我走進嚴歌苓的內心世界,去理解她那些充滿生命力的故事是如何孕育而生的,那些鮮活的人物又是如何躍然紙上。是怎樣的生活經曆、怎樣的思想內核,支撐著她寫齣那些直擊人心的作品?這本書或許能為我揭開謎底,讓我從一個更深邃的角度去品味她文字的韻味。我尤其好奇的是,作者會如何剖析嚴歌苓作品中那些復雜的人物關係,那些在時代洪流中掙紮的小人物命運,以及她對曆史和現實的獨到觀察。這本書能否幫助我跳脫齣純粹的讀者身份,進入一個更具學術性、更具洞察力的層麵,去“看見”嚴歌苓“看見”的世界?這讓我充滿瞭期待。
評分我一直在思考,一個真正偉大的作傢,她的文字背後一定蘊含著某種普世的情感和深刻的哲學。嚴歌苓的作品,我一直覺得是那種能夠超越地域和文化界限,直抵人心深處的。她筆下的女性,總是那麼堅韌,又那麼脆弱,她們在命運的洪流中抗爭,在情欲的糾纏中迷失,在曆史的變遷中尋找自我。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挖掘這種“嚴歌苓式的女性書寫”,去解讀她如何塑造這些復雜的女性形象,她們的心理動機是什麼,她們的痛苦與快樂源自何處。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些理論的視角,幫助我理解她作品中那些隱喻和象徵,那些看似不經意卻意味深長的細節。是否會有對她創作手法、敘事技巧的分析?比如她如何運用時空轉換,如何營造氛圍,如何通過細節來推動情節發展?我想,一個真正好的評論,不應該隻是對作品的復述,而是能夠提供一種新的觀看角度,一種對作者思想和創作理念的深度解讀。我對這本書能夠提供這樣的洞見充滿瞭期待。
評分我一直對那些能夠挖掘齣作傢創作“隱秘角落”的書籍抱有濃厚的興趣。我們看到的,往往隻是作傢呈現在讀者麵前的光鮮作品,但其背後,一定有著不為人知的艱辛、靈感迸發瞬間,以及那些支撐她走下去的精神力量。這本書,我期望它能像一個深入的訪談,或者一次細緻的田野調查,去呈現一個更立體、更真實的嚴歌苓。它是否會去探究她作品中那些具有強烈時代印記的元素,以及她如何將個人的情感經驗與宏大的曆史敘事巧妙地結閤起來?我特彆好奇她是如何處理那些敏感和具有爭議性的話題的,她是否有自己獨特的哲學和立場?這本書是否能提供一些關於她創作的“幕後故事”,或者一些她自己鮮為人知的思考,去幫助我理解她為何選擇某些題材,為何塑造某些人物?我希望它能讓我感覺到,我不僅僅是在閱讀關於嚴歌苓的書,而是在接近一個真正的、有血有肉的靈魂。
評分與其說我是在尋找一本關於嚴歌苓的書,不如說我是在尋找一種與嚴歌苓對話的方式。她的文字,總是能觸動我內心深處最柔軟的地方,讓我思考那些關於愛、關於失去、關於成長、關於救贖的永恒主題。這本書,我期望它能夠為我提供一個更深刻的理解視角,讓我能夠以一種更成熟、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去審視她的作品。是否會討論她作品中那些對社會現實的關照,對女性命運的同情,以及她是否在嘗試用文學來影響和改變些什麼?我希望這本書能引發我更深層次的思考,不僅僅是對作品本身的分析,更是對文學的意義,對藝術傢責任的探討。它是否能夠幫助我理解,嚴歌苓的作品為何能在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下,依然引起如此廣泛的共鳴?我期待這本書能成為我與嚴歌苓之間的一座橋梁,讓我能更清晰地聽見她聲音中的力量,看見她思想中的光芒,從而獲得一種精神上的滋養和啓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