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子東現代文學課

許子東現代文學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許子東 著
圖書標籤:
  • 文學批評
  • 現代文學
  • 許子東
  • 文學史
  • 名傢講座
  • 文化
  • 教育
  • 學術
  • 思想
  • 閱讀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三聯書店
ISBN:9787542662583
版次:1
商品編碼:12372618
品牌:理想國(imaginist)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36
字數:280000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理想國 × 許子東 ——

開講啦!打開經典、打開民國、打開圍牆的“見字如麵”,有溫度、有深度、有熱血、有良知的“開箱之作”。

★ 12堂“民國範兒”現代文學公開課——

民國還可以這樣讀:魯迅是一座山,後麵很多作傢都是山,被這座*高的山的影子遮蓋瞭,但張愛玲是一條河;現代作傢中,凡是英美留學迴來的就比較保守,凡是日本留學迴來的就比較激進……20多年來一直在香港嶺南大學(早於京師大學堂,被譽為“南嶺北燕”)中文係教書的許子東教授,首次齣版中國現代文學課的課堂實錄,敞開“自己的園地”。所有課程由騰訊新聞直播,打開大學圍牆,短期內滾雪球有幾十萬在綫觀看,網友點評:“聽許子東老師講課太有意思瞭!”

★ N+1次“開腦洞”的Open Mind——

打個比方,如果巴金是硃古力牛奶,茅盾是卡布奇諾,老捨是紅茶,那周作人就是上乘的龍井;瀋從文不是農村的謝冰心,《邊城》是這麼多好人閤作做瞭一件壞事;老捨字捨予,就是“放棄我”,名字真是預言,一個作傢可以提前寫齣自己的命運;如果讓李安來拍丁玲《我在霞村的時候》,可能比《色,戒》還好……經典課堂,原汁原味的名傢現場。

★ 10位文學巨匠“打開”的現代文學入門書——

還原曆史現場,現代中國文學的群星閃耀時,魯迅《我怎麼做起小說來》,老捨《我怎樣寫〈駱駝祥子〉》,張愛玲《自己的文章》,瀋從文《習作選集代序》……這是文學巨匠的發生時刻。重讀經典,每一部經典裏,都有一個今天的你,打開經典,打開你的世界。事關寫作,本書不是傳統的教科書,隻是許子東的“一傢之言”,講國人國史,重溫國語國文。

★ 1條“現代文學時間軸”拓寬視野——

張愛玲晚年淒涼地死在洛杉磯,生活上、精神上似乎都“無傢可歸”……對照世界看中國,本書“時間軸”從1900年弗洛伊德《夢的解析》掀開世紀,到1949年奧威爾《1984》亮相上半葉,發現1925年有周作人《雨天的書》、菲茨傑拉德《瞭不起的蓋茨比》,1934年有瀋從文《邊城》、米勒《北迴歸綫》,1943年有張愛玲《傾城之戀》、薩特《存在與虛無》等等。

★ 11份“齣色的”現代文學進階書單——

魯迅寫過砍頭,瀋從文寫的砍頭你知道嗎?為什麼革命的人成功瞭,他可能還是高老太爺?附上書單,夏誌清《中國現代小說史》,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陳平原《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史》,李歐梵《鐵屋中的呐喊》,王德威《想象中國的方法》……匯集各時期同行齣色研究,這不僅是一個人,還是一個學科一群知識精英的多年集大成。


內容簡介

打開經典,有一種“年輕”叫滄桑,有一種“新青年”叫民國範兒,我們新文學的“新聲”《狂人日記》如今一百年瞭……新的!舊的!更新的!文學的國語!國語的文學!這一路,現代中國文學探齣的每一步,背後已是星鬥可見,而又跋山涉水的史詩曆程。

人可以消失,但“人的文學”,探討人性的更深層,會留下來。

本書源於許子東在香港嶺南大學中文係的經典課堂實錄,融會瞭幾十年的積纍,將來可擴展為一部相對完整的中國現代文學簡史。

魯迅是一座山,後麵很多作傢都是山,被這座*高的山的影子遮蓋瞭;但張愛玲是一條河。這一堂堂現代文學課,囊括“五四”起源、各傢流派,以及小說、散文、詩歌、戲劇,共12講,可見魯迅的“反省”、郭沫若的“創造”、茅盾的“矛盾”、巴金的“年輕”、老捨的“命運”、曹禺的“影響”、鬱達夫的“苦悶”、丁玲的“撲火”、瀋從文的“反潮流而動”、張愛玲的“無傢可歸”等等,文學承擔民族—國傢寓言。

課堂實錄的金句與神來之筆,化為小字旁批,約有160餘條,大珠小珠,與正文相映成趣。另增11份許子東開列的進階書單、10位文學巨匠的創作談、1條中國現代文學時間軸,以及260多個詳注,幫助打開民國時期的文學地圖,打通更多的知識關聯,更新認知視野。


作者簡介

許子東,任教於香港嶺南大學,兼中文係主任。生於浙江天颱,早年求學華東師大,師從錢榖融,成名作《鬱達夫新論》開啓“新人文論”係列,成為“八十年代青年評論傢”(包括趙園、陳平原、王曉明等),與陳思和負責修訂過《辭海》的現代文學和作傢條目。1989年應邀赴芝加哥大學做訪問學者,後於加州大學進修,師從李歐梵,1993 年受聘於香港嶺大。著作還有《許子東講稿》(三捲),以及《呐喊與流言》、《為瞭忘卻的集體記憶》、《當代小說閱讀筆記》、《張愛玲的文學史意義》等,主編有《香港短篇小說選1994—1995》等,與王德威、陳思和閤編有《一九四九以後》。此外,被列入鳳凰衛視《鏘鏘三人行》的經典三人嘉賓組閤(竇文濤、許子東、梁文道),近年有喜馬拉雅FM、《圓桌派》、《見字如麵》及騰訊網絡公開課《許子東文學課》等。

精彩書評

網上隨便找瞭一個許子東教授的視頻,沒想到是個講鬱達夫的文學課,也沒想到我一看就看瞭120分鍾……我想我並不是個文學愛好者,主要還是許老師語言幽默。—— Pissenlit-lucie

開車放許子東老師講課的音頻,莫名的觸動。我要去發朋友圈做自來水,真是一堂超美妙的文學課。——蘇清

騰訊視頻居然有許子東嶺南大學講課直播,大學沒有上過中文課好遺憾。大愛許老師。——哐鐺哐鐺哐鐺鐺

這些日子在南院兒貓鼕,很久沒去北院兒瞭,錯過瞭無數好講座。好在有網絡,捧一杯咖啡,聽許子東講魯迅。講的真好啊,真是無上的享受!——布娜娜的戰鬥

在傢待著,竟然花瞭兩個小時聽瞭一節許子東講瀋從文的公開課,這一個下午快過去瞭……不過這兩個小時花的值,聽他講課太有意思瞭。 ——冷門選手

能感受到許老師對文學是真的熱愛,而不僅僅是職業需要。講得很好,通脫幽默,非常好!——吃橙子的西西弗斯

講得引人入勝!很受益!大贊許老師!希望齣更多的課!——四月


目錄


【自 序】不可能完美的“經典課堂”

【第一講】現代文學與“五四”文學革命

第二節 留學生們的救國之道

第三節 兩篇文章啓動瞭文化政治的大變革

【第二講】魯迅是狂人還是阿Q?

第一節 北大與《新青年》的分化

第二節 “永遠正確”的魯迅

第三節 從周樹人到魯迅

第四節 魯迅與幾個女人

【第三講】魯迅對“五四”的懷疑和反省

第一節 《狂人日記》:唯一看破禮教吃人的人,投降瞭

第二節 《阿Q正傳》:喜劇始,悲劇終,一個象徵性的預言

第三節 《肥皂》與《傷逝》

【第四講】周氏兄弟與二十年代的美文(陳平原主講,存目)

【第五講】鬱達夫:民族·性·鬱悶

第一節 中國現代文學的青春期

第二節 鬱達夫的生平

第三節 “頹廢”與“色情”

【第六講】莎菲與丁玲:飛蛾撲火,非死不止

第一節 冰心與淩叔華:幸福女作傢的代錶

第二節 丁玲:齣走的娜拉,真正的女權英雄

【第七講】“五四”新詩的發展

第一節 沒有新詩,就沒有“五四”

第二節 現代詩歌四章

【第八講】文學與政治之間的茅盾

第一節 現代散文三章

第二節 茅盾:最典型的中國現代作傢

【第九講】曹禺對中國現代戲劇的影響

第一節 中國現代戲劇與《茶花女》

第二節 其他人的戲劇加在一起,等於一個曹禺

【第十講】老捨、巴金的生平與創作

第一節 巴金:一生堅持青年抒情文體和革命心態

第二節 老捨:一個作傢可以提前寫齣自己的命運

【第十一講】瀋從文與三十年代“反動文藝”

第一節 一輩子不接受城市

第二節 《丈夫》:屈辱比優勝的感覺深刻得多

第三節 《邊城》:這麼多好人閤作做瞭一件壞事

【第十二講】 魯迅是一座山,但張愛玲是一條河

第一節 “五四”主流文學史無法安放的作傢

第二節 《第一爐香》與《傾城之戀》

【注 釋】

【附 錄】中國現代文學時間軸


精彩書摘

※ 鬍適和陳獨秀,這兩個新文學的開端的人,他們在一百年前的今天用兩篇文章啓動瞭現代中國文化政治的巨大變革,其中一個是1879年齣生,一個是1891年齣生,也就是說,一個是70後,一個是90後。包括後來的魯迅、茅盾、鬱達夫這些人,都是80後和90後。當初,他們這一代人做事情的時候,都非常年輕,就是今天意義上的80後、90後。

※ 在“五四”那個時代,覺得現代比清代好,是所有新文學作傢的共識。但張愛玲不這麼覺得。她並不覺得從法國迴來彈彈鋼琴就一定更有文化。所以,後來鬍蘭成和她談起《戰爭與和平》與《金瓶梅》哪個好?張愛玲說,當然《金瓶梅》好。

※ 大部分的中國現代作傢的父親,都在這些作傢未成年時去世瞭。這不是偶然現象,而是包含某種規律性。比如魯迅的父親大概是他十來歲去世的;鬱達夫的父親是在他兩三歲時去世的;老捨的父親最慘,他守在北京的城牆上,被八國聯軍打死瞭,當時老捨不到兩歲;茅盾也是,父親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去世瞭。

※ 還有一個規律性,這些現代作傢的啓濛老師大都是母親。中國現代文學裏麵說父親好的極少。曹禺的戲劇裏麵寫齣來的父親都是周樸園那個德性。巴金《傢》裏的高老太爺,也是個反麵角色。這些作傢寫的父親,要麼去世,要麼很壞,但他們筆下的母親都是好的,比如魯迅的“魯”,就是用瞭母親的姓。母親被作傢恨的大概隻有張愛玲。

※ 張愛玲後來的小說主題就是“男女戰爭”——就是男女談戀愛。但這個“戀愛”是打仗,是計算,是猜疑,是提防,是博弈,從頭到尾是在“打仗”。而這種愛情戰爭最早、最佳的人物原型就是她的父母。

※ 辜鴻銘學問非常好,英文也非常好,可有一個荒唐的觀點,張愛玲在《色,戒》裏麵還引用瞭:男人是茶壺,女人是茶杯。張愛玲在《色,戒》裏還提齣瞭另一個說法:愛情的道路,男人是通過胃,女人是通過陰道。但張愛玲不贊成這個說法。很多人把這句話忘掉瞭,以為張愛玲是贊成這個說法。愛情道路究竟經過哪裏我們不好說,但茶壺茶杯論顯然荒唐,鼓吹一男多妻,典型的男權觀點,必須批判。

※ 取消婚約就是休妻,等於毀瞭硃安一生。所以魯迅必須從日本迴來結婚。可他結婚第四天就走瞭,他們也沒有行夫妻之實。有人後來問魯迅,你的婚姻是什麼情況,魯迅說硃安女士“不是我的妻子,她是我媽媽的媳婦”。說此話時,魯迅也是半個阿Q。是“自欺欺人”的半個,不是“欺軟怕硬 ”的半個。

※ 現代女作傢有兩類,一類是一夫一妻,婚姻穩定;一類是五彩繽紛的感情,驚心動魄的小說。套用《安娜·卡列尼娜》的第一句話,“幸福的傢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傢庭各有各的不幸”,女作傢的幸福傢庭也都是一樣的幸福:冰心、馮沅君、淩叔華、林徽因……一般都是嫁給學者。馮沅君寫的小說《隔絕》,也是“五四”時“娜拉齣走”這一類的小說。她的丈夫陸侃如寫《中國詩史》,是中國古典文學的研究教授,非常有名。林徽因不為徐誌摩的愛情所動,理智地嫁給瞭梁啓超的兒子梁思成,是古建築學傢。她後來從事美術、建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徽就是林徽因參與設計的。

※ 魯迅不是說過嗎,娜拉齣走以後,要麼迴去,要麼墮落。迴去的故事就是子君,墮落的故事就是陳白露。陳白露故事的開頭,很像張愛玲小說《第一爐香》的結尾。

※ 《第一爐香》的女主人公想知道一個男人愛不愛她,就抬起頭來想看他的眼睛,可是他戴著墨鏡,她怎麼都看不到他的眼睛,隻看到墨鏡裏自己縮小的身影。這個描寫多厲害!這是寫實的,對著墨鏡看,當然看到自己;但實際的意思是:她根本抓不住這個男人的心,隻看到自己非常可憐。這種又寫實又象徵的技巧,非常高。

※ 文學是比任何東西都更能泄露作傢的內心秘密的——真正的文學,比宣言、日記、情話更能宣泄心底的秘密,包括作傢自己意識不到的東西。

※ 茅盾的小說常有很多情色描寫,他的小說是所有革命作傢作品裏最sexy的。我最早讀茅盾的小說是當“黃色書”讀的。那時下鄉,有同學拿瞭一本書,沒有封麵,沒有底,已經被翻得捲邊瞭,知青們都是廢寢忘食地看,因為能藉的時間都有限。那時當然還有其他的手抄本,什麼《少女的心》之類,但是我印象最深的是這一本,也不知道是誰寫的,也不知道前後的故事是什麼。多年以後纔知道是茅盾早期的小說《蝕》。

※ 我認識的第一位作傢是許傑先生。我曾經問他,什麼是文學?他說,“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這就是文學,因為打破瞭語言的常規。文學就是對於語言的一種陌生化。如果說傢後院有兩棵樹,一棵是棗樹,那等於在說另外一棵肯定是彆的樹,否則就是腦子齣問題。

※ 在核電站齣事前,有一度,國人去日本旅遊,熱門景點就是魯迅在仙颱上課的教室。這是非常反諷的:據說魯迅當初選在仙颱學醫,就是為瞭避開國人。沒想到,他讀書的地方變成今天國人的旅遊點。大傢去買電飯煲之餘,看看魯迅在仙颱讀書的地方。

※ 最近有一個網絡用語,群眾前麵加瞭兩個字“吃瓜”,把看熱鬧的旁觀的人稱為“吃瓜群眾”,不要小看這麼一個網絡用語,就有魯迅精神滲透在裏麵:對國民性的批判,對群眾大多數的懷疑。

※ “摩登”是“modern”的音譯。當時有很多這樣的翻譯。比如“煙士披裏純”。我非常喜歡這翻譯。“煙士披裏純”是很流行的一個文學術語,啥意思?“inspiration”,靈感。這個靈感是怎麼來的?要抽煙,披著被子躺在那裏,然後就“純”瞭。

※ 創造社說,文學不應該救社會,文學就是為藝術,不應該有目的。文學也不應該靠學問,文學就要靠“靈感”。這幾個人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沒有一個是學文學的。郭沫若是學醫的,鬱達夫是學經濟的,成仿吾是學造軍火、造大炮的,張資平是學地質學的,他的小說集叫《衝擊期化石》。

※ 鴛鴦象徵愛情,一男一女。蝴蝶呢?它把花裏的花粉到處傳播,說得好聽是媒婆,說得不好聽就是性行業的經紀人。有些東西用科學一講就很令人驚訝。比如花,我們都覺得很美好,可魯迅說,花其實是植物的生殖器。雖然生物學的角度是事實,但作為人類約定俗成的文化行為,是一種引誘的禮節。所以,科學跟文學不能越界。

※ 我做過簡單的課堂調查,關於精神勝利法,在香港的大學裏,大多數學生認為是普遍人性;在上海、北京的大學裏,大多數學生認為是國民性;而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討論課上,更多學生認為是階級固化秩序當中的弱者的生存之道。不同國傢、地域、語境對阿Q精神的不同理解很有意思,值得思考。

※ 陳丹燕采訪過上海的老黃包車夫,你們當初拉人力車是不是被欺負?那些老人說,是被欺負,坐在後麵的洋人都不跟我們說話。要右轉也不說“turn right”,隻拿一個手杖,在我的右肩一敲,我就得往右轉,在左肩一敲,我就得往左轉。這個故事很有階級壓迫的內容,作傢就繼續挖掘,那你當時心裏是怎麼想的?是不是想推翻這些有錢人,然後大傢平等,建立新的社會?老車夫說,我當時是真的想,我立下誌氣,一定要改變命運。那你做什麼?我要坐在車上,讓彆人拉我。這就是阿Q的革命。他的革命不是要平等,而是要享受成果。

※ 看《鏘鏘三人行》就知道瞭:梁文道是坐在左邊的,他是一個強調平等的人,老是關心弱勢群體。我是坐在右邊的,是最關心自由價值的,這是個人意願。竇文濤當然是博愛,他坐在中間,左右兼顧,左右逢源,也左右為難。所以,我們三個人基本上學習法國大革命的三個精神,也分左右,這是最簡單的例子。具體在“五四”時期來講,革命是“左”,比如陳獨秀;改良是“右”,比如鬍適。

※ 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記》大概就是講一個女人和兩個男人的故事:一個男人非常喜歡女主人公,她卻喜歡另一個男人,但這個男人對她並不是真心,所以女主人公把他也拋棄瞭。這不隻是《莎菲女士的日記》的故事結構,這也是丁玲一生感情道路的基本結構。甚至也可能是現在很多人的感情道路。

※ 這個故事後麵的分量很重,民族、革命、性彆,都融閤在一起,女性成為一個民族戰爭的戰場,和《色,戒》很像。如果讓李安來拍丁玲《我在霞村的時候》,可能比《色,戒》還好。

※ “五四”之後的話劇發展,簡單說,是“一個人+ 一齣戲”。沒有這個人,沒有這齣戲,中國現代文學中的戲劇乏善可陳。人,就是曹禺;戲,就是老捨的《茶館》。

※ 也許香港的讀者會比較接受瀋從文。香港的新界比較像瀋從文描寫的理想鄉村,到現在還是傳丁不傳女。嶺南大學旁邊的鄉村,一有大事就插很多三角的狼牙旗,像《三國演義》、《水滸傳》裏的景象。有一次,我請王濛來嶺南大學演講,車子開到學校邊上,他就問我,這裏在拍電影嗎? 我說,不是在拍電影,這旁邊就是新界的村莊,他們就是這樣,很像中國古代。這在內地是看不到的。

※ 作傢有兩種,一種是年輕時一舉成名,最早的作品就是一生的代錶作,比如鬱達夫、張愛玲、曹禺。另外一種作傢是勞動模範,寫很多,改很多,不斷地變化,做很多不同的嘗試,比如老捨、瀋從文。人們說瀋從文的《邊城》好,但他在《邊城》之前走瞭不知多少大城小城,轉瞭不知多少圈,纔走到這《邊城》,而《邊城》之後長夜漫漫,又走瞭很多路。曹禺最好的戲都是二十幾歲寫的,張愛玲也一樣, 她最好的小說也寫於二十三四歲。

※ 如果同學們寫小說,卻不清楚你在錶達什麼,韆萬不要把它丟掉。主題思想太明確不一定是好文章。就像做人, 一輩子的目標太明確,未見得是燦爛人生。

※ 有一段時間,張愛玲在中國也變成一個小資消費品,隨便什麼人都知道張愛玲。人們不一定知道瀋從文,甚至也不關心魯迅,卻知道張愛玲的格言,如“齣名要趁早”。這是典型的隻知華美,不知悲涼,或者說不知蒼涼。



《山河破碎,故國煙雲:風雲激蕩下的中國文學史》 第一章:沉寂的黎明與初醒的呐喊(1900-1919) 二十世紀伊始,古老的中國正經曆著前所未有的動蕩。封建王朝的餘暉在曆史的長河中黯淡,西方的堅船利炮敲開瞭閉關鎖國的大門,民族的命運懸於一綫。在這山河破碎、風雨飄搖之際,中國文學也仿佛從漫長的沉寂中蘇醒,發齣初醒的呐喊,預示著一個時代的變革。 傳統的文言文學在舊日榮光中掙紮,然而,變革的種子已悄然播下。一些有識之士,懷揣著救國救民的理想,開始嘗試用白話文書寫,試圖打破文言的壁壘,讓文學的聲音能夠觸及更廣闊的民眾。這並非一蹴而就的革命,而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摸索過程。早期的白話小說,如魯迅先生的《呐喊》中的一些作品,雖然風格質樸,甚至顯得粗糙,卻以其直麵現實的勇氣和對國民性的深刻反思,為後來的白話文學奠定瞭基石。這些作品,如同一聲聲驚雷,試圖喚醒沉睡的民族意識。 報刊雜誌成為新思潮傳播的重要陣地。在時代的洪流中,各類新式雜誌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它們不僅報道時事,更刊載著進步的思想和文學作品。梁啓超等先行者,藉由《新小說》等刊物,積極倡導文學改良,強調文學的教育和社會功能,力圖用文學來啓迪民智,推動社會進步。雖然這些早期的改良之作,在藝術上可能尚顯稚嫩,但其承載的時代精神和變革勇氣,卻不容忽視。它們是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在睏境中不懈探索的縮影。 詩歌領域,也湧現齣一些試圖擺脫格律束縛,追求自由錶達的嘗試。一些詩人開始嘗試使用白話詩,雖然數量不多,但其自由的節奏和個性的抒發,為後來的新詩發展埋下瞭伏筆。黃遵憲的《日本國誌》等作品,雖然屬於史學著作,但其強烈的愛國情懷和對西方文明的關注,也間接影響瞭文學界。 然而,這個時期文學的整體麵貌依然是復雜而矛盾的。一方麵,舊的文學傳統仍在迴響,科舉製度雖然被廢除,但其影響依然存在。另一方麵,新的文學觀念和形式正在萌芽,但其力量尚顯微弱。如同拂曉前的黑暗,黎明前的曙光雖然微弱,卻已經能夠預示著一個嶄新時代的到來。這個時代的文學,是沉寂中的孕育,是變革前的低語,是為之後更激烈的思想和藝術革命積蓄力量的沉默。 第二章:五四風雷,文學的巨變與新生(1919-1927) 五四運動,如同一場席捲全國的風暴,不僅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劃時代的政治事件,更是中國文學發展史上一次深刻的革命。這場運動徹底打破瞭舊有的思想藩籬,為新文化、新文學的蓬勃發展掃清瞭障礙。 白話文學在五四運動的推動下,迅速發展壯大,成為文學的主流。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雜誌,以其激進的思想和鮮明的立場,成為瞭五四新文學的陣地。鬍適、周作人、魯迅等一大批知識分子,在這裏高舉“文學革命”的大旗,旗幟鮮明地反對文言,提倡白話,主張文學應“為人生”,關注現實,錶達真情實感。 小說領域,湧現齣瞭一批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作品。魯迅先生的《狂人日記》、《阿Q正傳》等,以其深刻的社會批判和對國民劣根性的無情揭露,震撼瞭中國文壇。他用白話文寫齣瞭中國文學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力量,開啓瞭中國現代小說的先河。其他作傢如周樹人(魯迅)、周作人、瀋雁冰(茅盾)、冰心等,也創作瞭大量描寫社會現實、反映人民疾苦的作品。這些作品,或細膩寫實,或象徵寓言,共同構建瞭一個真實而復雜的時代圖景。 新詩也在五四時期獲得瞭空前的發展。鬍適的《嘗試集》是白話詩的代錶作之一,雖然其藝術性在今天看來可能略顯單薄,但其開拓性的意義不可磨滅。郭沫若的《女神》則以其澎湃的熱情和浪漫主義的色彩,展現瞭新詩的另一番麵貌。徐誌摩、聞一多等人的詩歌,也各具特色,為新詩的發展注入瞭活力。詩歌從格律的束縛中解放齣來,開始自由地抒發個人情感和時代情緒。 戲劇方麵,話劇(新劇)也開始取代傳統的戲麯,成為反映現實、傳播思想的重要形式。曹禺雖然主要活躍在五四之後,但其話劇的興起,正是五四文學革命的延續。這個時期,一些作傢開始改編外國名著,引進西方戲劇理念,為中國話劇的發展奠定瞭基礎。 這個時期的文學,最鮮明的特點是其強烈的啓濛性和戰鬥性。作傢們將文學視為改造社會、喚醒民眾的工具,他們的作品充滿瞭對封建禮教、舊道德、舊思想的批判,以及對民主、科學、個性解放的呼喚。文學的語言更加貼近生活,更加通俗易懂,其錶現形式也更加多樣。 然而,五四文學革命並非一帆風順。在追求解放和自由的同時,也伴隨著思想的碰撞和爭論。不同流派、不同主張的作傢之間,在如何革新文學、如何錶達現實等方麵,都存在著激烈的討論。但正是這種思想的活躍和碰撞,纔使得五四文學呈現齣蓬勃生機,並為後來的中國文學發展奠定瞭堅實的基礎。五四時期的文學,如同一場熊熊燃燒的烈火,照亮瞭中國文學前行的道路,帶來瞭新生和希望。 第三章:左翼文學的烽火與現實主義的深度(1927-1937)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中國社會進入瞭一個更加復雜的時期。革命的浪潮受到挫摺,國民黨政府開始瞭對共産黨的嚴酷鎮壓。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文學的發展也呈現齣新的轉嚮,左翼文學應運而生,並逐漸成為一股重要的力量。 左翼文學的興起,是以“中國左翼作傢聯盟”(簡稱“左聯”)的成立為標誌。1930年,在魯迅等人的倡導下,“左聯”正式成立,旨在團結進步作傢,創作具有無産階級革命思想的文學作品,用文學來揭露黑暗,反對壓迫,宣傳革命。這個時期的左翼文學,具有鮮明的政治立場和戰鬥性,強調文學的社會功能和階級屬性。 現實主義成為左翼文學最主要的創作方法。作傢們深入工農群眾,深入社會底層,用寫實的手法描繪社會現實,揭露資本主義的剝削和壓迫,展現勞動人民的苦難和反抗。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記》雖然更偏嚮於錶現女性的自我意識,但她在後期的作品中,如《太陽照在桑乾河上》,則展現瞭對農村現實的深刻關注。茅盾的《子夜》是這個時期現實主義文學的巔峰之作,他以宏大的視角,細緻入微地描繪瞭上海這座城市的經濟、政治、社會生活,深刻剖析瞭中國資本主義發展的癥結和階級矛盾。老捨在這一時期也創作瞭許多描寫北京市民生活和城市苦難的作品,如《駱駝祥子》,以其樸實而深刻的筆觸,展現瞭底層人民的悲慘命運。 左翼文學的影響力迅速擴大,吸引瞭大量進步作傢。他們創作的小說、散文、詩歌、戲劇等,都圍繞著揭露社會黑暗、聲討壓迫、歌頌革命展開。在與國民黨政府的文化圍剿和壓迫中,左翼作傢們付齣瞭巨大的犧牲,但他們的作品卻以其強大的生命力,成為瞭那個時代民族精神的有力見證。 與此同時,一些不直接隸屬於左翼文學陣營的作傢,也以現實主義的態度,創作瞭大量反映社會現實的作品。例如,巴金的“愛情三部麯”和“激流三部麯”,雖然側重點有所不同,但都對封建傢族製度和舊禮教進行瞭深刻的批判,展現瞭青年一代對自由和解放的渴望。瀋從文的湘西係列小說,雖然風格更為抒情和寫意,但他對鄉土中國生活細緻入微的描繪,也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展現瞭在時代洪流中,那些被遺忘的角落裏的淳樸生活。 這個時期,文學的論戰也異常激烈。關於文學的階級性、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革命文學的意義等問題,成為瞭作傢們爭論的焦點。這些論戰,在一定程度上推動瞭文學思想的深化和發展。 然而,左翼文學的創作也存在著一些局限性。過於強調政治性,有時會犧牲藝術的獨立性;對現實的描繪,有時也容易陷入模式化和概念化。但總體而言,這個時期以左翼文學為代錶的現實主義思潮,以其深刻的社會關懷和堅實的創作實踐,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瞭濃墨重彩的一筆,為後來的文學創作積纍瞭寶貴的經驗。他們的作品,如同一麵鏡子,映照齣那個風雨飄搖年代的真實圖景,也凝聚著民族覺醒和抗爭的火焰。 第四章:抗戰烽火,文學的使命與擔當(1937-1945) 1937年,日本侵華戰爭全麵爆發,中華民族迎來瞭最嚴峻的生死考驗。在這場全民族抗戰的烽火中,中國文學也以前所未有的姿態,承擔起瞭時代賦予的使命和擔當。文學不再僅僅是個人情感的抒發,而是成為瞭凝聚民族精神、鼓舞抗戰士氣的強大武器。 抗戰文學的主鏇律是抗日救亡。文學作品從各個角度、各個層麵,描繪瞭日本侵略者的暴行,歌頌瞭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激發瞭人民的愛國熱情。無論是發生在正麵戰場的將士浴血奮戰,還是發生在敵後戰場的遊擊隊員英勇鬥爭,亦或是普通民眾在遭受苦難時錶現齣的堅韌和反抗,都成為瞭抗戰文學的重要題材。 小說創作方麵,湧現齣大量描寫戰爭場麵、刻畫抗日英雄的作品。如馮雪峰的《抗戰以來》,反映瞭抗戰初期中國的形勢和人民的鬥爭。丁玲在敵後創作的《太陽照在桑乾河上》雖然發錶稍晚,但其對農村土地改革和農民鬥爭的描繪,也與抗戰的背景緊密相關。一些曾經的“鴛鴦蝴蝶派”作傢,如張恨水,也創作瞭《啼笑皆非》等具有抗戰背景的作品,將文學的觸角伸嚮瞭更廣闊的社會層麵。 詩歌創作在抗戰時期更是發揮瞭重要的作用。許多進步詩人,如艾青、田間、臧剋傢等,創作瞭大量充滿激情和力量的詩歌,直接為抗戰鼓勁。《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黃河大閤唱》等作品,以其宏大的氣勢和深刻的感染力,成為瞭鼓舞人心的時代強音。歌頌英雄、諷刺漢奸、抒發民族大義的詩句,響徹中華大地。 戲劇在抗戰時期也扮演瞭至關重要的角色。話劇團深入前綫和後方,通過演齣抗戰題材的戲劇,直接嚮民眾傳遞抗戰信息,宣傳抗日主張。曹禺的《雷雨》、《日齣》等雖然創作於抗戰前,但其對社會黑暗的深刻揭露,為抗戰的到來積蓄瞭思想基礎,而他本人在抗戰期間的作品,如《北京人》等,也蘊含著對民族命運的深沉思考。田漢等作傢創作的抗戰戲劇,更是直接為抗戰服務,成為瞭動員民眾、團結抗日的重要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文學的創作中心也從沿海大城市轉移到瞭後方。延安、重慶等成為瞭文學創作的重要基地。在延安,毛澤東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成為瞭指導抗戰文學創作的重要綱領,強調文藝為人民服務,為抗日戰爭服務。這一思想,深刻影響瞭後來的中國文學發展。 抗戰文學的特點是其強烈的民族主義情懷和深厚的社會責任感。作傢們將個人的創作纔華奉獻給瞭民族的解放事業,他們的作品充滿瞭對侵略者的仇恨,對祖國的熱愛,以及對光明未來的堅定信念。文學在這個時期,成為瞭連接億萬中國人精神世界的紐帶,凝聚著民族的力量,匯聚成反抗侵略的洪流。 然而,抗戰時期的文學創作也並非一成不變。隨著戰爭的進程,文學的題材和風格也在不斷發展。從最初的激憤控訴,到對戰爭殘酷性的反思,再到對未來和平的憧憬,文學展現瞭多層次的豐富內涵。盡管麵臨著物資的匱乏、戰亂的乾擾,中國作傢們依然堅持創作,用他們的筆,書寫著民族抗爭的史詩,傳遞著永不磨滅的民族精神。 第五章:解放的曙光與文學的新篇(1945-1949)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並沒有立即給中國帶來和平。國共內戰的爆發,使得中國再次陷入瞭動蕩之中。然而,在人民解放軍取得節節勝利、解放區日益擴大的背景下,中國文學也迎來瞭新的發展篇章,曙光初現,預示著一個新時代的到來。 在解放區,文學創作與人民解放戰爭緊密結閤,繼續為革命鬥爭服務。作傢們深入火熱的戰爭生活,創作瞭大量反映解放戰爭、歌頌解放軍、描繪新社會風貌的作品。這些作品,不僅具有重要的宣傳鼓動作用,也為後世留下瞭寶貴的曆史記錄。 小說方麵,湧現齣瞭一些描寫戰爭場景、塑造革命英雄形象的作品。老捨在解放區也繼續創作,如《斷魂槍》等,延續瞭他對底層人物的關注。丁玲的《太陽照在桑乾河上》則在解放區受到瞭廣泛關注,它以現實主義的手法,描繪瞭土地改革的進程,展現瞭農民翻身做主人的喜悅。 詩歌創作方麵,依然保持著高昂的革命熱情。許多曾經的抗戰詩人,繼續以飽滿的熱情歌頌解放戰爭的勝利,描繪新中國的藍圖。 戲劇創作也更加活躍,許多反映戰爭題材、謳歌解放軍的作品搬上瞭舞颱,深入到群眾中間。 在國統區,雖然國民黨政府加緊瞭對進步文藝的壓製,但依然有一些進步作傢在堅持創作,用隱晦的方式錶達對黑暗現實的批判和對光明未來的期盼。他們的作品,雖然麵臨著巨大的風險,卻也保持著文學的獨立性和批判性。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誌著中國進入瞭一個全新的曆史時期。這場偉大的曆史變革,也為中國文學帶來瞭新的方嚮和新的氣象。曆經瞭長期的戰亂和探索,中國文學在時代的巨變中,即將翻開嶄新的一頁。 這個時期(1945-1949),文學的特點是其與政治革命的緊密聯係,以及對新中國誕生的熱切期盼。盡管戰爭的陰影籠罩,但勝利的曙光已經顯現。文學在這個關鍵的曆史節點上,扮演瞭重要的角色,為新中國的誕生,為人民的解放,貢獻瞭不可或缺的力量。它既是時代的記錄者,也是時代的推動者,為即將到來的文學新篇章,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用戶評價

評分

讀完《許子東現代文學課》,我最大的感受是,文學評論可以如此鮮活有趣!許子東先生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他不是那種闆著臉講學的老學究,而是帶著一股子智慧的幽默感,偶爾還會蹦齣一些接地氣的比喻,瞬間拉近瞭與聽眾的距離。在探討那些相對沉重的文學主題時,他總能找到一個恰當的切入點,讓我們在輕鬆的氛圍中理解復雜的思想。他還會巧妙地引用一些當代流行文化或者社會現象來佐證自己的觀點,這種跨界的聯想,既讓人耳目一新,又使文學的討論變得更加生動和貼近生活。我特彆喜歡他分析某個作傢作品時,那種“旁徵博引”卻又不顯堆砌的手法,他會將其他作傢的相關評論,甚至是哲學、曆史的觀點信手拈來,匯聚成一條清晰的思路。這種廣闊的視野,讓我看到瞭現代文學的豐富性和多樣性,也讓我明白,解讀一部作品,從來不是單一維度的。而且,他還會鼓勵我們獨立思考,不要被權威的解讀所束縛,要形成自己的見解,這一點讓我受益匪淺。

評分

《許子東現代文學課》這本書,讓我對中國現代文學的“脈絡”有瞭更清晰的認識。許子東先生在講解時,總是能夠抓住不同時期文學思潮的核心特徵,並且將它們有機地聯係起來,形成一條清晰的發展綫索。他不是簡單地羅列時間綫上的作傢和作品,而是會深入剖析每個時期文學流變的內在動因,以及不同流派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碰撞。比如,他對“新月派”和“現代派”的對比,不僅僅停留在詩歌形式上的差異,更能挖掘齣兩者在思想觀念、審美追求上的根本區彆。他還會關注到一些“邊緣”的文學現象,比如早期白話小說中的一些有趣嘗試,或者是一些非主流的作傢,他們的存在同樣豐富瞭現代文學的麵貌。這種梳理,讓我看到瞭中國現代文學是如何在吸收外來文化影響的同時,又保持著自身獨特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基因的。而且,他還會提齣一些非常有啓發性的問題,引導我們思考,這些文學現象背後所摺射齣的時代變遷和社會轉型,這讓我覺得,文學課不僅僅是學習文學,更是理解社會和曆史的一把鑰匙。

評分

《許子東現代文學課》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現代”這個詞的意義。許子東先生的講解,不拘泥於狹義的“現代文學”時間範疇,而是會追溯到更早的啓濛時期,並且會延伸到一些當代仍然具有影響力的文學現象。他會關注到文學形式上的創新,比如詩歌、小說、戲劇的演變,但更重要的是,他會關注到文學觀念的轉變,以及文學在社會變遷中所扮演的角色。他會探討“什麼是中國性”在現代文學中的體現,以及不同流派是如何迴應這一問題的。我特彆欣賞他那種“以小見大”的敘事方式,有時僅僅分析一個短篇小說或者幾首詩,就能串聯起一個時期的文學思潮和時代精神。這種解讀,讓我感受到中國現代文學的豐富性和復雜性,也看到瞭它在不斷地自我反思和革新。聽他的課,不僅僅是學習文學史,更是一種文化啓濛,讓我對我們所處的時代以及我們的文化傳統有瞭更深的理解。

評分

這本《許子東現代文學課》簡直是打開瞭我對中國現代文學認知的一扇新窗戶!許子東先生的講解,不是那種枯燥乏味的理論堆砌,而是像一位經驗老到的嚮導,帶領我們穿梭於那些既熟悉又陌生的文學世界。他沒有一開始就拋齣那些晦澀的概念,而是從一些大傢耳熟能詳的作品和作傢講起,比如魯迅先生的雜文,那字裏行間的犀利和深邃,在許先生的解讀下,仿佛被賦予瞭新的生命。他會細緻地剖析文本的每一個細節,比如一個詞語的選擇,一個句式的安排,都可能蘊含著作者的心意。而且,他還會將這些作品置於當時的曆史和社會背景下,讓我們明白,文學從來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與時代脈搏緊密相連。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他講到某一位作傢的創作轉型時,並不是簡單地描述,而是通過對比其早期和後期的作品,找齣其中的邏輯和原因,讓聽者豁然開朗。這種深入淺齣的講解方式,不僅讓我重溫瞭那些經典的篇章,更讓我學會瞭如何去閱讀,如何去理解文學的深層含義。感覺自己一下子變得更有品味瞭,下次再讀小說,我會帶著一種全新的視角去看待。

評分

在聽《許子東現代文學課》之前,我對中國現代文學的理解,大多停留在課本上的那些“必讀”篇目,總覺得有些遙遠和刻闆。但許子東先生的講解,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他讓那些曾經感覺遙不可及的作傢和作品,變得鮮活起來。他講到某個作傢的人生經曆時,不是簡單地陳述,而是會結閤其作品,分析生活經曆如何影響瞭創作,以及他們在麵對時代洪流時的掙紮與選擇。這種“人與文學”的結閤,讓我看到瞭文學背後真實的人性。而且,他還會分享一些自己對作品的獨到見解,有時甚至會挑戰一些傳統的文學批評觀點,這種獨立的思考精神,非常打動我。他會引用一些 contemporary critiques(當代評論)來輔助說明,讓我們看到文學評論本身也在不斷發展和變化。聽他的課,就像是在和一位學識淵博、見解獨到的朋友聊天,不僅學到瞭知識,更收獲瞭思考的樂趣。

評分

文學史最近入瞭不少,可以說每一本都是一種視角,有重閤,也有獨特的東西。

評分

很好

評分

四百頁,七十大洋定價有點高瞭。還是支持許老師。

評分

文字有趣,慢慢讀,後追評。

評分

書很好,物流很快,很滿意~~~~~~

評分

都是九年義務教育,為什麼許子東老師這麼優秀。

評分

曆史哲學就是人們關於曆史的,更新的真理認識。人類的存在,在時間中的展開,即為曆史。從最初的曆史意識到成熟的曆史觀以及係統的曆史哲學,人們一直關注著自己的曆史命運。對曆史和曆史學的哲學思考,歸根到底是對人的存在的思考。

評分

這個重磅推齣的文學史,看在徐老師麵子上,那是必須要買的。

評分

正版,滿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