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文旅特色小镇开发理论与实践

图解文旅特色小镇开发理论与实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北京巅峰智业旅游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 著
图书标签:
  • 文旅融合
  • 特色小镇
  • 乡村振兴
  • 区域发展
  • 旅游规划
  • 文旅产业
  • 小镇经济
  • 开发理论
  • 实践案例
  • 文化旅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旅游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6373702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73464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政府领导、规划部门、旅游管理部门、文旅领域企业

本书立足国家战略、业界专家观点、国内外案例经验,从前世今生、实操指引和案例借鉴三大方面系统梳理文旅特色小镇开发的理论、实践,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

  本书有两个亮点值得一提:一是追本溯源,厘清文旅特色小镇概念、类型与政策,从盈利模式出发创新性地提出景区主导型、商业驱动型、旅居社区型和产旅融合型四种文旅特色小镇发展类型,并以之贯穿全书。二是架构体系,以开发运营为指引,形成文旅特色小镇开发指南。犹如“人”的成长,文旅特色小镇培育也需要优生优育。优选基因,做好投资决策;铸魂造体,做好规划指引;活其中枢,做好运营管理;靓其形象,做好营销拉升。

本书是宏观战略与微观执行的精彩承接,是顶层设计与实战检验的创新融合,是行业经验与理论探索的升级演绎,力求成为一本具有创新性和突破性的文旅特色小镇开发宝典,为理论指引,为实战服务,为行业所用。


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国家战略、业界专家观点、国内外案例经验,从前世今生、实操指引和案例借鉴三大方面系统梳理文旅特色小镇开发的理论、实践,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

作者简介

刘馥馨,巅·峰智业创新研究院院长。作为项目牵头人,先后主持《海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福建省旅游发展创新提升规划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沈阳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桂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广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西安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湖南凤凰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等多个重点省市的区域旅游总体规划,对区域旅游发展、区域旅游战略规划有多年研究。参与《一带一路旅游创新发展》《环丹江口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大转型: 旅游·改革·新型城镇化》《图解全域旅游理论与实践》等多部旅游规划图书的编写工作。

王玉海,博士,教授,巅·峰智业总规划师。历任内蒙古大学旅游系主任、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旅游系主任、人文社科学院院长等职。入选北京市高校名师、北京市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项目多项。出版《江南文化世家研究》《从游牧走向定居》《中国传统文化十讲》等著作十余部,发表论文百余篇。主持编制湖南郴州、河北廊坊、辽宁沈阳、云南昆明等地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十三五”发展规划及各类详细规划等百余项。


目录

第一篇 特色小镇前世今生

第一章 特色小镇概念解析 / 3

一、镇的起源和演变 / 4

二、特色小镇提出 / 6

三、特色小镇的分类 / 13

第二章 特色小镇培育意义 / 23

一、实现中国梦的新战略 / 24

二、城镇化建设的新抓手 / 26

三、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 30

四、民生改善的新途径 / 33

五、文化传承的新载体 / 36

第三章 特色小镇政策解读 / 39

一、战略提升 / 41

二、部委聚焦 / 44

三、地方深化 / 48

四、申报创建 / 59

第四章 特色小镇发展现状 / 67

一、发展概况 / 68

二、取得的成绩 / 73

三、面临的问题 / 77

第二篇 文旅特色小镇开发策与术

第五章 文旅特色小镇概要 / 85

一、文旅特色小镇的内涵特征 / 86

二、文旅特色小镇的分类 / 88

三、文旅特色小镇发展要点 / 92

第六章 优选基因:投资决策 / 95

一、战略决策 / 97

二、区位选择 / 111

三、资金筹备 / 122

第七章 铸魂造体:规划引领 / 135

一、定位为先 / 136

二、空间为体 / 144

三、业态为要 / 166

四、产业为本 / 182

第八章 活其中枢:运营管理 / 195

一、组织系统化 / 197

二、运营标准化 / 212

三、产品动态化 / 220

第九章 靓其形象:营销拉升 / 229

一、确立精准目标市场 / 230

二、品牌与IP 构建 / 238

三、明确营销梯度 / 247

第三篇 文旅特色小镇巅峰案例

巅峰规划总览 / 263

案例一 江西省赣州市郁孤台历史文化小镇 / 267

案例二 四川省江油市青莲国际诗歌度假小镇 / 273

案例三 浙江省湖州市双林盆景特色小镇 / 280

案例四 重庆市涪陵区1898 榨菜文化小镇 / 288

案例五 四川省广安市沿口古镇文化创意小镇 / 297

案例六 河北省保定市易州古城(燕都古城) / 304

案例七 黑龙江省鸡西市虎头小镇 / 312

案例八 吉林省延边朝鲜自治州长白山池北区商业街 / 318

案例九 广东省惠州市五矿 · 哈施塔特小镇 / 325

案例十 四川省广元市华侨城剑江特色小镇 / 333

案例十一 云南省临沧市沧源翁丁葫芦(佤族)小镇 / 338

附件 产业类型解读 / 345

一、新兴技术 / 345

二、战略性产业 / 348

三、中国制造2025 / 354

参考文献 / 358



《城市肌理:空间演变与社会记忆的交织》 引言: 城市,一个由砖石、钢筋、玻璃与无数生命故事构建的复杂有机体,其肌理并非一成不变的静态画布,而是随时间流淌、社会变迁而不断生长、演化、重塑的动态过程。当我们漫步于历史悠久的古城街巷,或是穿梭于日新月异的现代都市,都会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所吸引,那是构成城市独特性格的“肌理”。这种肌理,既体现在看得见的物理空间形态上,如建筑的风格、街道的走向、广场的分布,更蕴含在看不见的社会文化、历史记忆、生活方式之中。本书《城市肌理:空间演变与社会记忆的交织》正是致力于深入剖析城市肌理的内在逻辑,探究其空间形态演变与社会记忆相互作用的深层机制,以期揭示城市作为人类共同体生存与发展的独特载体,是如何在物质与非物质层面共同织就其永恒的生命力。 第一章:城市肌理的本质与构成 本章将首先界定“城市肌理”这一核心概念。我们认为,城市肌理并非简单地指代城市的物理形态,而是将城市的物质空间属性(如密度、尺度、纹理、街道网络、建筑类型等)与非物质社会文化属性(如历史遗存、集体记忆、社区认同、生活习惯、象征意义等)视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城市肌理是二者相互渗透、彼此塑造的产物,是理解城市独特性、延续性与生命力的关键。 我们将从多个维度对城市肌理进行分解。空间维度上,我们将探讨肌理中的尺度感知、形态逻辑、物质组成,例如,不同时代的建筑材料如何诉说着历史的更迭,街道的宽度与曲线如何影响着行走的节奏与视野的开阔。时间维度上,我们将追溯城市肌理的生成过程,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活动、政治政策、技术革新对城市空间结构和形态的深远影响,揭示城市肌理的演进脉络。社会文化维度上,我们将聚焦于非物质要素,如在地文化、民俗风情、社区生活方式、身份认同等如何塑造了人们对城市的感知与归属感,又如何反过来影响城市空间的再生产。 本章还将引入“多重肌理”的概念,强调一个城市内部可能存在着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肌理,例如,历史核心区的肌理、近郊的居民区肌理、新兴商业区的肌理,它们彼此叠加、碰撞,共同构成了城市复杂而丰富的空间表象。理解这些肌理的差异与联系,是把握城市整体性的重要前提。 第二章:空间演变:从自然生成到规划塑造 本章将深入剖析城市空间肌理的演变历程。我们将从城市早期自然生成的阶段开始,考察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原始交通网络如何奠定了城市最初的空间骨架。随后,我们将进入人工干预与规划塑造的时代,分析历代统治者、规划师、开发者如何通过宏大叙事、理性设计、政策引导,有意或无意地改变着城市的空间肌理。 我们将考察不同时期城市规划思潮对肌理的影响,例如,古典时期的放射状道路网与对称布局,工业革命时期新城扩张带来的功能分区与标准化建设,以及现代主义城市规划对高层建筑、宽阔道路的推崇。同时,我们也会关注那些非正式的、自发的空间生长,如棚户区、城中村的形成,以及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对空间的“再创作”,这些同样是城市肌理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们往往承载着更深层的社会记忆与生活情感。 本章还将关注“空间断裂”与“空间连续”现象。一些城市因为战争、灾难、大规模拆迁重建,出现了肌理上的断裂,新的肌理往往难以与旧的肌理融洽共存。而另一些城市则能保持较好的肌理连续性,新旧肌理在对话与融合中,形成独特的时间叠层感。我们将分析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以及如何通过精细化的规划与设计,来弥合断裂、延续连续,从而提升城市的空间品质。 第三章:社会记忆:城市肌理的灵魂与血脉 如果说空间演变是城市肌理的骨架,那么社会记忆则是其灵魂与血脉。本章将聚焦于社会记忆在城市肌理形成、传承与变迁中的核心作用。我们将探讨,那些被人们珍视、铭记的历史事件、人物故事、风俗习惯、传说信仰,是如何通过各种载体,渗透到城市空间的每一个角落。 我们将分析历史遗存(如古建筑、名人故居、历史街区)如何成为社会记忆的物质载体,以及它们如何通过叙事、展示、活化,向当代人传递历史信息与情感联结。同时,我们也关注那些消失的记忆,因城市发展而被抹去的历史印记,以及这些记忆的失落对城市身份认同可能造成的冲击。 本章还将探讨“地方感”的形成。地方感是一种对特定空间的强烈情感依恋,它源于个体与地方的长期互动、集体记忆的沉淀以及独特的文化体验。我们将分析,当城市肌理发生改变时,原有的地方感是否会随之消逝?又如何通过新的空间设计与文化活动,来重塑或激活新的地方感? 我们还将考察“集体记忆”的建构过程。城市中的纪念碑、雕塑、博物馆、节日庆典等,都是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这些纪念物在讲述历史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人们对城市的集体认知与情感倾向。本章将分析,集体记忆的建构如何影响城市空间的改造与利用,以及不同群体之间关于记忆的争夺与协商。 第四章:肌理的互动:空间与记忆的辩证关系 本章将深入探讨城市肌理中空间演变与社会记忆之间复杂而辩证的互动关系。我们认为,空间并非是被动地承载记忆,而是在积极地塑造和重塑记忆;反之,记忆也并非仅仅被动地存储在空间中,而是通过人们的诠释和行动,影响着空间的演变。 我们将分析空间如何“编码”记忆。例如,一条狭窄曲折的老街,其物理形态本身就可能隐含着过去的生活场景、交往模式,甚至是一段段民间故事。一栋被精心保护的老建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承载着特定历史人物或事件的集体记忆符号。反之,记忆如何“激活”和“重塑”空间。当人们对某个空间怀有强烈的情感依恋或历史记忆时,他们可能会通过持续的使用、维护、甚至改造,来对抗或延缓该空间的物理消亡,或者赋予其新的意义和功能。 本章还将探讨“空间叙事”。通过对城市肌理的解读,我们可以“阅读”出城市的故事。这些故事既包括宏大的历史叙事,也包括微观的个体体验。当我们理解了这种空间叙事的逻辑,就能更好地把握城市肌理的深层含义。 此外,我们还将考察“遗产保护与更新”中的空间与记忆的张力。如何在保护历史肌理的同时,满足当代城市发展的需求?如何在更新改造中,保留和活化那些珍贵的社会记忆,而非简单地抹除?这些都是城市肌理研究中的核心议题。 第五章:城市肌理的当下与未来 在快速变化的当下,城市肌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本章将聚焦于当前城市发展进程中,城市肌理所呈现出的新特征、新问题,并展望其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 我们将分析全球化、技术革命(如数字化、智能化)对城市肌理带来的影响。例如,虚拟空间的兴起是否会削弱物理空间的记忆承载能力?智能技术如何改变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又如何影响其对空间肌理的感知? 我们还将关注“去肌理化”的倾向。在追求效率、标准化和同质化的城市发展模式下,一些城市正在失去其独特的肌理,变得面目模糊。本章将探讨这种现象的成因,以及其对城市活力、文化多样性和居民幸福感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然而,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重新审视自身肌理的价值,并将其作为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吸引力的重要资源。本章将介绍“肌理复兴”的实践案例,例如,通过对历史街区的精细化保护与活化,引入创意产业、文化体验,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在地化”思潮的兴起,也促使我们更加关注如何从本土的肌理中挖掘独特性,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空间。 最后,本章将提出对未来城市肌理发展的思考。我们认为,未来的城市肌理,应当是物质空间与社会记忆和谐共生,是历史文脉与当下需求的有机融合,是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的有机统一。我们呼唤一种“有记忆的肌理”,一种能够承载人类情感、传承文化基因、激发社区活力的城市空间。 结论: 《城市肌理:空间演变与社会记忆的交织》是一次对城市生命力本源的深度探寻。我们相信,通过对城市肌理的细致观察与深入分析,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城市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认识到那些构成城市独特性格的、看得见与看不见的联系,并为未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城市肌理,不仅是城市研究的重要切入点,更是我们连接过去、构建当下、展望未来的重要纽带。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长期关注乡村振兴和地方经济发展的研究者,阅读了无数与文旅产业相关的书籍,但《图解文旅特色小镇开发理论与实践》无疑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其对“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它并没有停留在空泛的理论探讨,而是将各种前沿的开发理念,如“在地文化挖掘”、“生态可持续发展”、“智慧文旅赋能”等,巧妙地融入到具体的开发案例和操作流程中。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小镇生活方式重塑”的章节,它深刻地探讨了如何通过文旅开发,不仅吸引游客,更能留住人才,激活地方原有的社区活力,这远超出了单纯的旅游观光范畴,触及了更深层次的城乡融合议题。书中对“共建共治共享”模式的阐述,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对于当前很多小镇开发中存在的村民参与度不高、利益分配不均等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思路。它的语言风格严谨而不失生动,逻辑清晰,层层递进,读完后让人对文旅特色小镇的开发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

评分

我是一名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从业者,一直觉得文旅小镇的开发是文化与商业结合的绝佳载体。在阅读《图解文旅特色小镇开发理论与实践》之前,我曾对如何将文化元素有效地融入旅游产品,以及如何实现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感到困惑。《图解文旅特色小镇开发理论与实践》以其独特的图文结合方式,将复杂的文旅开发流程分解为易于理解的模块,让我豁然开朗。书中对“产品化思维”在文旅小镇开发中的应用,我印象尤为深刻。它不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示了如何将一个地方的文化、历史、自然风光“产品化”,使其成为吸引游客的独特体验。例如,书中对于某个古镇如何通过“沉浸式体验”和“故事化叙事”来提升吸引力的描述,让我看到了文化传承与商业价值的完美结合。此外,书中关于“投融资模式”和“风险控制”的讲解,对于任何一个希望进入文旅小镇开发领域的创业者或投资者来说,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为审慎和专业的视角来评估项目。

评分

这本书的作者,我能感受到他们深厚的行业经验和对文旅特色小镇开发的热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提供系统性指导,同时又充满实操性的书籍,而《图解文旅特色小镇开发理论与实践》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它没有回避开发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反而通过详细的论述和真实的案例,为读者提供了应对策略。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运营管理”部分的详细讲解,它不仅仅是介绍一些基本的管理原则,而是深入到如何进行精细化运营,如何构建游客服务体系,如何进行市场营销和品牌推广等具体环节。书中强调的“人性化设计”和“情感化连接”,让我认识到,一个成功的文旅小镇,不仅仅是漂亮的建筑和丰富的旅游项目,更重要的是能够触动人心,让游客产生归属感和情感共鸣。这种将人文关怀融入到商业开发中的理念,正是当前文旅产业发展所迫切需要的。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文旅特色小镇的理解,从“是什么”上升到了“为什么”和“如何才能做得更好”。

评分

这本书真是太及时了!我一直对文旅特色小镇的开发模式很好奇,但市面上很多书籍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太过零散,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这本《图解文旅特色小镇开发理论与实践》的出现,简直是我的福音。我尤其欣赏它“图解”的方式,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复杂的概念通过图示一下子就清晰明了。它不像有些书那样堆砌大量的专业术语,而是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从项目策划、规划设计到运营管理的全过程。尤其是关于小镇IP打造的部分,书中给出的案例分析非常有借鉴意义,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成功案例,而是深入剖析了每个案例成功的关键要素,以及可能遇到的挑战,这对于我们实际操作非常有指导性。而且,书中对于如何处理好“特色”与“商业性”之间的平衡,也给出了非常实操的建议,避免了那些千篇一律、失去灵魂的“伪特色”小镇。对于想要进入文旅产业、或者正在开发文旅小镇的从业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案头必备。它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框架,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看到文旅小镇开发的逻辑链条,也能帮助我们规避一些常见的陷阱。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了这本书,毕竟这类主题的书籍市场上很多,质量参差不齐。但《图解文旅特色小镇开发理论与实践》真的给了我很大的惊喜!它不像一些“快餐式”的读物,只讲套路和技巧,而是从更宏观的视角,阐述了发展文旅特色小镇的深层逻辑。我尤其欣赏它对“地方性”的强调,书中反复提及要尊重地域文化、自然环境,不能生搬硬套,也不能过度商业化,要找到那个最适合自己地方的独特发展路径。这对于很多正在转型升级的城市和乡村来说,是一个非常宝贵的提醒。另外,书中关于“文旅IP的培育与运营”的内容,也很有启发性。它不是教你如何去“创造”一个IP,而是如何去“发现”和“激活”那些已经存在于地方文化和历史中的“IP基因”,然后通过创新的方式将其转化为吸引力。这种“化繁为简”和“从内生发”的思路,我觉得非常可行,也更容易获得长久的生命力。这本书不仅能帮助你理解“是什么”,更能指导你思考“怎么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