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电脑广告设计与制作
原价:24.30元
作者:卢小雁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9-01
ISBN:9787040152661
字数:420000
页码:21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新世纪网络课程“电脑广告设计与制作”的配套文字教材,由三部分组成:基础篇、提高篇和应用篇。基础篇主要讲述电脑广告设计软件的学习:通过熟悉电脑辅助设计的工具——设计软件,为广告设计打好基础,运用软件进行基本的图文设计操作;提高篇是学习电脑广告设计与制作的基础技能;在进行真正的设计制作前,先运用软件进行设计制作基础技能训练,对广告设计所涉及的基础设计内容分别进行学习和训练。应用篇则是电脑广告设计与制作的综合应用:学习和掌握现代广告的主要形式和设计要点以及电脑辅助设计手段的应用,培养广告设计制作的实际能力,能够充分运用设计软件将设计构思与创意转化为较为成熟的广告设计作品。三大篇内容分为十四章,图文并茂、循序渐进地描述广告设计制作的基本原理、方法和相关知识,并通过一些广告设计案例的赏析达到示范教学的目的。
本书及网络课程适用于广告设计、设计艺术、装潢设计、电脑美术设计和印刷设计等设计专业的教学,也可以作为广告从业人员学习电脑广告设计与制作的入门教材。
目录
基础篇——电脑图文设计软件的学习
第1章 电脑图形设计软件的使用
第一节 矢量图形和位图图像
第二节 专业矢量绘图设计软件Illustrator简介
第三节 用Illustrator进行图文设计的基本方法
第四节 用Illustrator进行图文设计的前期准备和后期输出
第2章 电脑图像处理软件的使用
第一节 电脑图像设计软件Photoshop的简介
第二节 用Photoshop做图像合成和处理的基本方法
第三节 Photoshop菜单的一些重要功能
第四节 Photoshop7.0的新增功能
第3章 电脑图文排版软件的使用
第一节 排版设计软件PageMaker的使用简介
第二节 PageMaker软件的操作基础
第三节 用PageMaker软件进行图文编排设计
提高篇——电脑广告设计与制作基础技能
第4章 电脑辅助文字设计
第一节 电脑辅助文字设计基础
第二节 文字的字体创作和美化设计
第5章 电脑辅助图形图案设计
第一节 电脑辅助图案设计基础
第二节 电脑辅助象征图形设计基础
第6章 电脑辅助广告插图设计
第一节 广告插图设计概述
第二节 摄影图像设计与应用
第三节 电脑广告插图的绘制
第7章 电脑辅助排版设计
第一节 排版设计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版面设计与编排的基本方法
第8章 电脑图文设计基础知识
第一节 电脑辅助广告设计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
第二节 电脑字体与字库
第三节 色彩设计基础
应用篇——电脑广告设计与制作的应用
第9章 电脑印前设计DTP基础
第一节 桌面出版DTP基本原理
第二节 DTP电脑图文制作的流程和技巧
第10章 电脑辅助报刊广告设计制作
第一节 电脑辅助报刊广告设计制作概述
第二节 报纸广告设计的基本要点
第三节 杂志广告的设计与编排要点
第11章 电脑辅助招贴广告设计制作
第一节 招贴广告设计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招贴广告的设计内容及要点
第三节 电脑辅助招贴广告设计制作
第12章 电脑辅助影视广告设计制作
第一节 影视广告的设计要素和结构类型
第二节 电影动画制作在影视广告中的应用
第三节 数字非线性编辑在影视广告后期制作中的应用
第13章 电脑互联网络广告设计制作
第一节 网络广告的特点
第二节 网络广告设计的主要形式
第三节 网络广告的设计制作
第四节 网络广告设计常用的软件介绍
第14章 电脑辅助设计制作在其他广告中的应用
第一节 电脑辅助户外广告设计制作
第二节 电脑辅助广告宣传册和企业VI手册设计制作
第三节 电子多媒体广告的设计制作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如同一剂强力的思想催化剂,让我在阅读《建筑概念:红不只是一种颜色》时,经历了观念的重塑。伯纳德·屈米并没有按照常规的建筑学路径讲解,而是以一种极其抽象、极其富有象征意义的方式,抛出了“红色”这个概念。对我而言,这不再仅仅是一种色彩,更像是一种触发器,引导我去思考建筑中那些更深层次的、非物质的维度。他对于“事件”在建筑空间中的重要性的论述,尤其令我印象深刻。他认为,建筑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其自身的形态,更在于它如何承载和塑造人们在其中发生的“事件”。这些事件,可以是日常的交往,可以是历史的记忆,也可以是突发的灵感。这种动态的、充满活力的视角,让我彻底改变了对建筑的看法,它不再是冷冰冰的实体,而是充满生命力和故事的场域。屈米对“观看”的分析,也极具启发性,他认为建筑的设计就是在引导和影响我们的观看方式,而观看本身也是一种主动的参与,而非被动的接收。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充满着诗意和哲理,读起来需要反复品味,但每一次的咀嚼,都能带来新的领悟。它让我开始用一种更感性、更具人文关怀的方式去审视周遭的建筑。
评分《建筑概念:红不只是一种颜色》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不仅仅是对建筑本身,更是对我们如何感知世界的一种颠覆。伯纳德·屈米以一种极其大胆且充满哲学思辨的方式,解构了建筑的本质。他并没有直接给出“红”的定义,而是将“红”作为一种符号,一种触发点,去探索建筑中那些非物质、但却能深刻影响人类体验的维度。我一直认为建筑是关于形式、空间和功能的,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建筑更深层的魅力在于它如何与我们的情感、记忆、甚至是我们身体的感知发生共鸣。屈米对于“身体”在建筑体验中的重要性的强调,让我印象深刻。他提出的“身体的维度”,让我想起我在某个空间中行走、触摸、呼吸时的感受,这些都是建筑设计所能影响的,却常常被忽视的方面。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充满着诗意和哲理,读起来不像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在进行一场智力探险。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他的一些观点,比如他对“现场”和“事件”的论述,它们如何相互交织,共同构成建筑的意义。他似乎在告诉我们,建筑的生命力,来自于它与人的互动,来自于它所发生的那些不可预测的“事件”。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什么才是真正优秀的建筑,它是否仅仅是外观上的美观,还是能够触动我们的灵魂,激发我们的想象。
评分我必须承认,《建筑概念:红不只是一种颜色》这本书,对我这个非建筑专业的人来说,一开始是有些门槛的。但是,当我沉下心来,跟随伯纳德·屈米的思绪,我渐渐被他那深邃的洞察力所折服。他并没有用艰涩的专业术语轰炸读者,而是用一种非常个人化、也非常富有启发性的方式,分享他对建筑的理解。我最喜欢的一点是,他并没有将“红色”局限于一种具体的颜色,而是将其作为一种“概念”,一种“能量”,去探讨它在建筑中的多重含义。这让我联想到,很多时候,我们对事物的理解,都过于简单化、表面化。屈米则鼓励我们去深入挖掘,去发现事物背后隐藏的、更丰富的意义。他对“观看”和“被观看”之间关系的讨论,也让我产生了共鸣。建筑不仅仅是被动的存在,它也在观察我们,回应我们。这种互动性的理解,让建筑变得更加生动和有生命力。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阅读习惯,总是倾向于寻找直接的答案,而这本书,更注重引导读者去思考,去探索。这种“留白”式的写作风格,虽然需要读者付出更多的努力,但最终的回报也是巨大的。它训练了我一种更敏锐的观察力,让我能够从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建筑,乃至生活。
评分《建筑概念:红不只是一种颜色》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启发,简直是“炸裂”式的。我一直以为建筑学是很“硬”的学科,是关于结构、材料、力学这些冰冷的知识,但伯纳德·屈米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他用一种极其抽象、极其富有想象力的方式,去探讨建筑的“灵魂”。他把“红色”这个具体到不能再具体的颜色,上升到了一个哲学的高度,用它来引出关于建筑的“事件”、“身体”、“感知”等一系列更深层的问题。我特别喜欢他对于“观看”的分析,他认为观看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更是一种主动的参与,建筑的设计就是为了引导和塑造我们的观看方式。这让我想到,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看到”的东西,其实是被设计者有意或无意地引导的。他提出的“事件”的概念,也让我对建筑有了全新的认识。建筑不再是死的空间,而是无数事件发生的舞台,而建筑的设计,本身也在催生和影响着这些事件。这种动态的、充满活力的视角,让我觉得建筑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艺术品,而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存在。读这本书,感觉就像在和一位极其博学又极具洞察力的朋友聊天,他不断抛出问题,引导你去思考,去发现。
评分这本《建筑概念:红不只是一种颜色》,真的让我感觉像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认知领域。我一直以为建筑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是关于造型和功能的。然而,伯纳德·屈米这位建筑思想家,他用一种极其独特的方式,挑战了我对建筑的固有认知。他将“红色”这个词,从一种单纯的视觉符号,扩展成了一种象征、一种概念、一种激发我们感官和思维的“媒介”。我尤其欣赏他对“事件”在建筑中的作用的强调。他不仅仅关注建筑本身,更关注在建筑空间中所发生的、以及可能发生的“事件”。这些事件,可以是人的行为、可以是历史的痕迹,也可以是感官的体验。而建筑的设计,也在无形中影响着这些事件的发生和人们的体验。这种动态的、充满活力的视角,让我觉得建筑变得鲜活起来,不再是静态的展示。屈米对“身体”在建筑体验中的重要性的阐述,也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我们是如何在空间中行走、感知、互动,这些都是建筑设计需要考虑的。这本书让我开始用一种更整体、更感性的方式去理解建筑,不再仅仅停留在表面。它是一次深入心灵的建筑之旅。
评分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开了《建筑概念:红不只是一种颜色》,没想到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颠覆性的体验。伯纳德·屈米这位建筑大师,他不是在给你灌输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在和你进行一场关于建筑本质的哲学对话。他用“红色”作为切入点,并没有直接讨论颜色本身,而是将其升华为一种更抽象、更具象征意义的概念,用来探讨建筑中那些看不见的、但却至关重要的元素,比如“气氛”、“张力”、“事件”等等。我最喜欢的一点是,他鼓励读者去“感受”建筑,而不是仅仅去“看”建筑。他将身体的感知,情绪的反应,记忆的联想,都纳入到对建筑的理解之中。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过去与建筑的互动,思考我真正被哪些建筑所打动,又是因为什么。他提出的“事件”的概念,更是让我耳目一新。建筑不再是静止的容器,而是动态的场域,是无数故事发生的舞台。这种视角,让建筑变得更加有趣和富有生命力。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建筑的魅力,远不止于它的物质形态,更在于它如何触动我们的心灵,激发我们的思考。
评分这本《建筑概念:红不只是一种颜色》真的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对建筑的感知和理解方式充满好奇,而这本书恰恰深入探讨了这个迷人的话题。伯纳德·屈米以一种极其独特且引人入胜的方式,挑战了我们对建筑的传统认知。他不仅仅是在谈论钢筋水泥的实体结构,更是在挖掘建筑如何与我们的感官、情感、记忆以及文化背景相互作用。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红色”这一主题的延展性解读,它不再局限于一种视觉色彩,而是被赋予了更多象征意义和联想,可能代表着激情、禁忌、历史的沉淀,甚至是某种心理上的刺激。这种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知体验的艺术,正是屈米大师的过人之处。我发现自己开始用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周围的建筑,不再只是看它们的形态和功能,而是去感受它们所传递的“情绪”和“故事”。这种阅读体验是沉浸式的,仿佛屈米本人坐在我对面,用他那睿智而又充满洞察力的语言,引导我去探索建筑与人类经验之间那深邃而又微妙的联系。书中对空间、时间、身体感知等方面的论述,都极具启发性,让我对“居住”这个行为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开始思考,我们所处的空间不仅仅是一个物理容器,更是承载我们生活、情感和记忆的载体,而建筑师的责任,远不止于建造高楼大厦,更在于塑造能够触动人心的体验。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建筑认知领域的大门,我迫不及待地想继续深入探索。
评分读完《建筑概念:红不只是一种颜色》,我感觉自己就像经历了一场观念的风暴。伯纳德·屈米这位建筑大师,他不是在教你如何建造,而是在告诉你如何“看见”建筑。他提出的“红色”概念,一开始我以为会是关于色彩理论或者材料学,结果完全出乎意料。他用“红色”作为引子,去探讨建筑中那些看不见的、但却至关重要的元素:比如那种渗透在空间中的“氛围”,那种激发观者情绪的“张力”,以及那些与历史、文化、甚至是集体潜意识相关联的“象征”。他打破了建筑的物质性束缚,将建筑的意义延伸到了哲学、心理学甚至是现象学的高度。我特别喜欢他关于“事件”在建筑中的角色的论述,建筑不仅仅是静态的存在,更是无数事件发生的场所,而建筑本身的设计,也在塑造和影响着这些事件的发生。这种动态的视角,让我觉得建筑变得鲜活起来,充满了可能性。书中的案例分析,虽然没有配图(这可能是一种刻意的留白,鼓励读者自行想象),但通过屈米的文字描述,那些抽象的概念却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了清晰的画面。我开始重新审视我过去看过的建筑,思考它们在“红色”的维度上,传递了什么信息,又引发了什么联想。这种阅读体验是挑战性的,也是非常有益的,它促使我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去探索建筑更深层次的意义。
评分《建筑概念:红不只是一种颜色》这本书,无疑是一次极其独特的思想启蒙。我一直以为建筑学是一门注重形式和功能的学科,但伯纳德·屈米用他独到的视角,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他并没有直接讨论某种特定的建筑风格,而是以“红色”作为一个符号,引申出对建筑更深层次的探讨。这种“不直接”的叙事方式,反而更能激发我的思考。他将建筑的意义从物质层面,延伸到了感官、情绪、记忆以及“事件”发生的场域。我尤其被他对“身体”在建筑体验中的重要性的强调所吸引。他让我们意识到,建筑不仅仅是我们眼睛所看到的一切,更是我们身体在其中行走、触摸、感知的一切。这种以人为本的思考方式,让我觉得建筑变得更加有温度和生命力。书中关于“事件”的论述,更是让我耳目一新。建筑不再仅仅是一个静态的空间,而是无数动态的“事件”发生的舞台,而建筑的设计,也在积极地影响着这些事件的发生和人们的体验。这种将建筑视为一个动态的、充满可能性的系统,让我对建筑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读这本书,感觉就像在与一位极富智慧的哲学家对话,他不断抛出问题,引导我去探索建筑的本质。
评分《建筑概念:红不只是一种颜色》这本书,让我彻底打破了对建筑的刻板印象。伯纳德·屈米这位建筑思想家,他以一种极其大胆而又充满哲学思辨的方式,带领我们深入建筑的“灵魂”。他没有直接告诉你“红色”是什么,而是用“红色”作为一种象征,一种引子,去探索建筑中那些无法用量化指标衡量的“质感”和“体验”。我特别欣赏他对于“身体”与空间关系的论述。他让我们重新关注,我们在建筑空间中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感受,是如何被建筑所塑造和影响的。这种以人为中心的视角,让我觉得建筑设计不再是孤立的创作,而是与人类经验紧密相连的艺术。书中关于“事件”的讨论,也让我对建筑有了全新的认识。建筑不再是静态的背景,而是无数事件发生的场所,而建筑的设计,也在积极地参与到这些事件的发生和人们的体验之中。这种动态的、互动的视角,让建筑变得更加鲜活和富有生命力。读这本书,感觉就像在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它让我用一种更深刻、更全面的方式去理解建筑,以及建筑与我们生活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