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盛传一百多年的不朽巨著,流转一个世纪的诗词经典。
20世纪中国具影响力的诗词力作
“人生唯美三境界”盛传大江南北
精心汇集国学大师珍稀手稿,完整重现其本人亲手删改后的64则《人间词话》原本以及剔除掉的49则删稿。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1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
内容简介
《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他用传统的词话形式及传统的概念、术语和思维逻辑,较为自然地融进了一些新的观念和方法,其总结的理论问题又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这就使它在当时新旧两代的读者中产生了重大反响,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人间词话(精装插图本)》精心汇集了王国维《人间词话》现存于世的珍稀手稿,将王国维本人亲手删改后的64则《人间词话》原本及剔除掉的49则删稿完整呈现。
作者简介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浙江海宁人,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近代中国*早试图以西方哲学、美学、文学理论评鉴中国古典文学的杰出学者,中国人心中*耀眼的国学巨匠之一。其所著的《人间词话》是中国古典文艺美学史上的扛鼎之作,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诗人纯净的灵魂被束缚在尘世间的忧伤中难以解脱,*终王国维选择在其人生*为辉煌时投湖自尽,一颗国学明星陨落在颐和园昆明湖的水波之间。
内页插图
目录
《人间词话》原稿卷首的题诗
戏效季英作口号诗
卷上
人间词话
卷下
人间词话未刊手稿
附录
自编人间词话选
人间词话删稿
人间词话附录
人间词话补遗
王国维生平
精彩书摘
【壹】词以境界为Z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1]。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1]“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初稿为“不期工而自工”。
蝶 恋 花
〔宋〕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贰】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1]
[1] 原稿上,这则词话的大多数字旁边都加圈。
踏 莎 行
〔宋〕秦 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叁】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元好问《颖亭留别》,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1]。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1]原稿在“何者为物”下删去:“此即主观诗与客观诗之所由分也。”
饮 酒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肆】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1]
[1]原稿上,这则词话的每个字旁都加圈。
颖亭留别
〔金〕元好问
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
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
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
壶觞负吟啸,尘土足悲咤。回首亭中人,平林淡如画。
【伍】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1]。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2]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3]。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1]原稿以下有:“故不能有完全之美。”
[2]原稿无“及美术”三字。
[3]原稿以下删去“或遗其一部。”
水槛遣心
〔唐〕杜 甫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陆】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1],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境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1]“喜怒哀乐”四字,原稿上为“感情”。
玉 楼 春
〔宋〕宋 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柒】“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王楼春》,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天 仙 子
〔宋〕张 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翠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捌】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1]。“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杜甫《水槛遣心》,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杜甫《后出塞》。“宝帘闲挂小银钩”秦观《浣溪沙》,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秦观《踏莎行》也。
[1]“优劣”原稿为“高下”。
后 出 塞
〔唐〕杜 甫
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
【玖】严沧浪严羽《诗话》谓:“盛唐诸公,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拍。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余谓北宋以前之词,亦复如是。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浣 溪 沙
〔宋〕秦 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鸯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壹】太白李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忆秦娥》,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1]。后世唯范文正范仲淹之《渔家傲》,夏英公夏竦之《喜迁莺》,差足继武,然气象已不逮矣。
[1] 原稿此句为“独有千古”。
忆秦娥
〔唐〕李 白
萧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壹壹】张皋文张惠言谓:飞卿温庭筠之词,“深美闳约”。余谓:此四字唯冯正中足以当之。刘融斋刘熙载谓:“飞卿温庭筠精艳绝人”,差近之耳。
渔 家 傲
〔宋〕范仲淹
塞上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壹贰】“画屏金鹧鸪”《更漏子》,飞卿温庭筠语也,其词品似之。“弦上黄莺语”《菩萨蛮》,端己韦庄语也,其词品亦似之。正中[1]冯延巳词品,若欲于其词句中求之,则“和泪试严妆”《菩萨蛮》,殆近之欤?
[1]原稿此处为:“‘莫雨潇潇郎不归’,当是古词,未必即白傅所作。故白诗云:‘吴娘夜雨潇潇曲,自别苏州更不闻。’”后删去。
更 漏 子
〔唐〕温庭筠
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
香雾薄,透帘幕,惆怅谢家池阁。红烛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
【壹叁】南唐中主李璟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山花子》,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乃古今独赏其“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山花子》故知解人正不易得。
山 花 子
〔五代南唐〕李 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无限恨,倚阑干。
【壹肆】温飞卿温庭筠之词,句秀也。韦端已韦庄之词,骨秀也。李重光李煜之词,神秀也。
喜 迁 莺
〔宋〕夏 竦
霞散绮,月如钩,帘卷未央楼。夜凉银汉截天流,宫阙锁清秋。
瑶台树,金茎露,凤髓香盘烟雾。三千珠翠拥宸游,水殿按《凉州》。
【壹伍】词至李后主李煜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可谓颠倒黑白矣。“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相见欢》,“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浪淘沙》,《金荃》、《浣花》能有此气象耶?
相 见 欢
〔南唐〕李 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壹陆】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李煜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1]
[1]原稿下删:“故后主之词,天真之词也。他人人工之词也。”
浪 淘 沙
〔南唐〕李 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壹柒】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1]。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红楼梦》之作者是也。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李煜是也。
[1]原稿先作“不可不知世事”。后改为“不可不阅世”。
菩 萨 蛮
〔五代前蜀〕韦 庄
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
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
【壹捌】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李煜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赵佶《燕山亭》词亦略似之。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感,后主李煜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
燕 山 亭
〔宋〕赵 佶
裁翦冰绡,轻叠数重,冷淡胭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雕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闲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有时不做。
【壹玖】冯正中冯延巳词虽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1]。与中、后二主李璟、李煜词皆在《花间》范围之外,宜《花间集》中不登其只字也。
[1]原稿以下为:“中、后二主皆未逮其精诣,《花间》于南唐人词中虽录张泌作而独不登正中只字,岂当时文采为功名所掩耶?”
菩 萨 蛮
〔五代南唐〕冯延巳
娇鬟堆枕钗横凤,溶溶春水杨花梦。红烛泪阑干,翠屏烟浪寒。
锦壶催画箭,玉佩天涯远。和泪试严妆,落梅飞晓霜。
【贰】正中冯延巳词除《鹊踏枝》、《菩萨蛮》十数阕Z煊赫外,如《醉花间》之“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余谓:韦苏州韦应物之“流萤渡高阁”《寺居独夜寄崔主簿》、孟襄阳孟浩然之“疏雨滴梧桐”王士源《孟浩然集序》引,不能过也。
醉 花 间
〔南唐〕冯延巳
晴雪小园春未到,池边梅自早。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
山川风景好,自古金陵道。少年看却老。相逢莫厌醉金杯,别离多,欢会少。
【贰壹】欧九欧阳修《浣溪沙》词:“绿杨楼外出秋千。”晁补之晁无咎谓:只一“出”字,便后人所不能道。余谓:此本于正中冯延巳《上行杯》词“柳外秋千出画墙”,但欧语尤工耳。
浣 溪 沙
〔宋〕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
【贰贰】梅圣俞梅尧臣《苏幕遮》词:“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刘融斋刘熙载谓:少游一生似专学此种。余谓:冯正中冯延巳《玉楼春》词:“芳菲次第长相续,自是情多无处足。尊前百计得春归,莫为伤春眉黛促。”永叔欧阳修一生似专学此种。
苏 幕 遮
〔宋〕梅尧臣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年Z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贰叁】人知和靖林逋《点绎唇》、圣俞梅尧臣《苏幕遮》、永叔欧阳修《少年游》三阙为咏春草绝调。不知先有正中冯延巳“细雨湿流光”《南乡子》五字,皆能摄[1]春草之魂者也。
[1]“摄”字初稿为“得”,后改成“写”,Z后改为“摄”。
点 绛 唇
〔宋〕林 逋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贰肆】《诗·蒹葭》一篇,Z得风人深致。晏同叔晏殊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鹊踏枝》意颇近之。但一洒落,一悲壮耳。
蒹 葭
《诗经·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湖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贰伍】“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诗经·小雅·节南山》,诗人之忧生也。“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鹊踏枝》似之。“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陶渊明《饮酒》之二十,诗人之忧世也。“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冯延巳《鹊踏枝》似之。
……
《人间词话》:王国维的词学艺术世界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一部集词学理论、文学批评与美学思考于一体的经典著作,堪称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的璀璨明珠。这部作品不仅承载着作者深厚的国学功底与敏锐的文学洞察力,更以其独到的见解和精辟的论述,为后世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古典词学艺术的宝库。全书以精装插图本的形式呈现,不仅在内容上精雕细琢,更在视觉呈现上力求完美,旨在为读者提供一次全方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 一、 思想的深邃:从“境界”到“境界”的升华 《人间词话》的核心思想在于“境界”说。王国维认为,词之所以能打动人心,在于其所营造的“境界”。“境界”并非简单的景物描绘,而是情与景的交融,是客观事物与主观情感的契合,是作者通过艺术手段所呈现的一种独特的情感世界和人生体验。他将词的创作提升到了“入神”的高度,认为优秀的词作能够“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融为一体,达到“写情必含境,言景必带情”的艺术化境。 “有我之境”,是指词中带有作者强烈的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作者的情感如同一股暗流,渗透于字里行间,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悲欢离合。例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字字句句都饱含着亡国之君的无尽哀愁,这种情感的宣泄是如此强烈,以至于超越了个人,引发了读者普遍的情感共鸣。 “无我之境”,则侧重于客观景物的描写,仿佛作者抽离了自我,将景物赤裸裸地呈现出来,但在这冷静的描绘中,却蕴含着作者深沉的情感。苏轼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寥寥数笔,勾勒出西湖晴雨两宜的绝美风光,却又不着痕迹地流露出作者对西湖的赞美与喜爱,这种“无我”的背后,实则蕴含着更深沉的“有我”。 王国维进一步阐述,“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并非截然分开,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他认为,最优秀的词作,能够将这两种境界巧妙地融合,达到“境界”的最高层次。这种境界的营造,需要作者具备高度的艺术敏感性、深邃的人生体验以及精湛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 批评的犀利:对词史的洞见与评判 《人间词话》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它更是一部充满洞见的词史批评著作。王国维以其宏大的视野和严谨的态度,对历代词人及其作品进行了深刻的评判。他打破了以往对词的笼统评价,而是根据词的时代背景、艺术特点以及作者的风格,进行了细致的区分和深入的剖析。 他特别推崇宋代词人的成就,认为宋词在继承唐五代词的基础上,取得了更为辉煌的成就。在他眼中,晏殊、欧阳修、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词坛巨匠,各有千秋,各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对于晏殊,他赞赏其“写情之深,人莫能及”,认为其词作“含蓄蕴藉,浑然天成”。对于欧阳修,他欣赏其“警句最多,如‘宫墙衰败草生’,‘几日星辰几日歌’”的精炼与深刻。对于柳永,他肯定其“铺叙委婉,情景交融”的铺陈手法,认为其词能够“极尽离愁别恨之意”。 而对于苏轼,王国维更是推崇备至,认为其词“以散文之笔,作短章,浑厚奔放,不受格律束缚,别开生面,为宋词一大宗匠”。他特别引用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来展现苏轼词作的豪迈气魄和历史沧桑感。 辛弃疾则是王国维眼中“豪放词派”的集大成者。他赞扬辛弃疾词作“慷慨悲壮,笔端常带感情,故作‘悲歌击筑’,‘挥戈跃马’,而犹带‘香草美人’之‘感旧’,‘伤春’之意”。他认为辛弃疾将“抗志不得伸”的痛苦,转化为“杀贼”的豪情,使其词作充满了力量与悲壮。 李清照则是王国维眼中“婉约词派”的翘楚。他评价李清照词“自怜、自惜、自伤、自慰,全是一种‘我’字,而‘我’自可怜”。他认为李清照的词,将女性的细腻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又充满了独立女性的坚韧与才情。 王国维的批评,绝不仅仅是简单的赞美或贬低,而是基于其对词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文学的整体把握。他能够洞察词人在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下的艺术追求,并用精炼的语言将其阐释出来。 三、 美学的探索:从“三境界”到“人生境界” 《人间词话》的意义,还体现在其对美学的探索上。王国维以其独到的眼光,将文学的美提升到了人生的境界。他提出的“三种境界”说,便是对这一探索的集中体现。 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境界,描绘的是一种孤独、迷茫、探寻人生方向的境遇。它象征着一个人在人生道路上的迷失与彷徨,但同时又暗示着一种坚韧不拔的探索精神,在黑暗中寻找光明。 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境界,描绘的是一种执着追求、不计得失的投入。它象征着一个人为了心中的目标,愿意付出一切代价,即使饱受折磨,也心甘情愿。这种境界,充满了牺牲精神和奉献精神。 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境界,描绘的是一种峰回路转、豁然开朗的顿悟。它象征着一个人在经历无数次的寻觅与努力之后,终于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找到了自己一直追寻的答案或目标。这种境界,充满了惊喜、圆满与平静。 这“三种境界”,不仅是对文学创作的概括,更是对人生体验的深刻写照。王国维认为,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人生实践,都离不开这三个阶段的探索。只有经历了第一种境界的迷茫与求索,才能产生第二种境界的执着与付出,最终才能达到第三种境界的顿悟与圆满。 《人间词话》的精装插图本,将这些深邃的思想、犀利的评论与动人的文字,以精美的图画形式加以呈现,更是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那些精心绘制的插图,或描绘词中的意境,或捕捉词人的神韵,或展现词所处的时代风貌,都与文字相得益彰,共同构建了一个丰富而立体的文学艺术世界。 四、 传承与影响:国学文学的瑰宝 《人间词话》作为一部国学文学的经典著作,自问世以来,便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高度的评价。它不仅是词学研究的重要文献,更是文学批评的典范。其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论述、优美的语言,对后世的文学研究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文学家、评论家都从中汲取了营养,并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入了“境界”的理念。它不仅在学术界拥有崇高的地位,在普通读者中也广为流传,成为许多人了解和欣赏中国古典文学的入门读物。 《人间词话》(精装插图本)的出版,更是以其精美的装帧、丰富的插图,以及正版的品质保证,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个收藏和阅读的绝佳选择。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承载着中国古典文学的智慧与美学,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反复研读的国学珍宝。 这部著作,如同一个饱经风霜的智者,用他睿智的语言,带领我们穿越时空的界限,去感受那些曾经辉煌过的词章,去体味那些流传千古的情感,去领悟那些关于人生、关于艺术的深刻真理。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将永远闪耀着不朽的光芒,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文学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