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伦的“解体”:形质论传统中的家国焦虑

人伦的“解体”:形质论传统中的家国焦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飞 著
图书标签:
  • 人伦
  • 家国
  • 形质论
  • 传统
  • 焦虑
  • 伦理
  • 文化研究
  • 中国思想史
  • 社会变迁
  • 现代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唐人易和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58652
商品编码:12804551259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人伦的“解体”》一书的写作缘于作者对近代以来社会人伦关系发生深刻变迁的的长期关注与思考,以人类学、哲学和社会理论为基本学科框架,从中西文明比较的视野,来聚焦西方形质论(形式/质料)思想传统影响下的人伦问题及其现代处境,尤其从现代人伦思考中的几个比较*且充满论争的理论与命题,如母权社会、乱伦禁忌和弑父弑君入手,细密梳理和分析了从达尔文、巴霍芬、摩尔根、涂尔干到弗洛伊德等人的相关理论与思考,并追问了人伦问题背后的形质论哲学根源(亚里士多德),尤其是西方人性自然与文明生活之间的张力关系。作者认为,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其现代文明语境中的人伦都面临着全面解体的危险,与之伴随的便是对家国的虚无与焦虑;而中国源远流长的“文质论”传统或许为我们重建人伦与道德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作者简介 吴飞,1973年生于河北肃宁,2005年获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礼学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基督教哲学、人类学、中西文化比较、礼学等,著有《浮生取义》(2009)、《心灵秩序与世界历史》(2013)等。 目 录

导论:重提人伦问题

一、以仁黜礼:人伦批判的**条线索

二、礼法之争:人伦批判的第二条线索

三、母系社会:人伦批判的第三条线索

四、对中**系论的批驳

五、西方的人伦神话


上篇  知母不知父——“母权神话”探源

一、父母何算焉

二、婚姻史的辩证法

三、母权论的自然状态

四、男女与哲学

五、父母与文质


中篇  礼始于谨夫妇——“乱伦禁忌”与文明的起源

一、进化论与家庭伦理

二、达尔文的自然正当

三、神圣家庭与乱伦禁忌

四,作为人性的乱伦

五、从爱欲到力比多


下篇  资于事父以事君——“弑父情结”的政治意义

一、独眼巨人王朝

二、孝敬性背叛

三、弑君与弑神

四、家父与君主


结语:自然与文明之间的人伦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家国焦虑与形质论的幽灵:论中国传统观念中的失序与重塑》 引言: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文明的脉络纵横交错。在漫长的中华文明史中,一种深刻而持久的焦虑,如影随形,渗透于政治、社会、文化、家庭乃至个体精神的每一个角落。这种焦虑,我们称之为“家国焦虑”。它源于对秩序的坚守、对失序的恐惧、对“稳”的极致追求,以及在变化与动荡中对传统价值的捍卫与重构。本书并非直接探讨“人伦的解体”这一特定命题,而是试图从一个更宏观的视角出发,审视形质论传统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如何孕育、体现和回应这种普遍性的家国焦虑,并在此过程中,揭示其内在的逻辑、深层的影响以及可能走向的转变。 第一章:形质论的基石:秩序的观念及其根源 理解家国焦虑,首先需要回溯其思想源头。形质论,作为一种古老而强大的哲学范式,深刻地塑造了中国古代的宇宙观、社会观和政治观。它强调“形”与“质”的对立统一,将世界的运行、事物的生成,归结为由“形”之变动与“质”之恒常之间的互动。在形质论的框架下,理想的秩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形”与“质”的和谐统一,是天地万物在各自的“质”的规定性下,呈现出合乎“形”的自然生成与演变。 天人合一与宇宙秩序: 形质论的宇宙论,将天与人置于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整体之中。天道的运行,如阴阳五行之变化,是“形”之变动,而“质”则是构成万物、维系其本性的根本。顺应天道,即是遵循“质”的规律,实现“形”的合理演变,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这种宇宙观,为社会秩序的建立提供了形而上的依据:人间的秩序,应当效法天道,达到和谐统一。 礼乐与制度的“形”: 在社会层面,形质论的观念体现在对“礼”与“乐”的重视。礼,是外在的规范、制度,是社会关系的“形”;乐,是内在的情感、精神,是社会情感的“质”。二者结合,旨在塑造合乎“质”的社会人格,维系“形”之稳定的社会结构。统治者通过制定律法、推行教化,期望构建一个“形”之严谨、运行顺畅的政治共同体。 “质”的坚守与“形”的变通: 形质论的精髓在于“质”的恒常与“形”的变通。虽然“形”可以变动,但“质”是根本,是事物之所以为事物的内在规定。一旦“质”发生偏移,即是失序之始。因此,对“质”的坚守,成为维系秩序、抵御混沌的重要思想。然而,如何使“形”更好地适应“质”,如何在变动的时代保持“质”之不移,则成为一个永恒的挑战。 第二章:家国焦虑的孕育:当“形”与“质”的张力显现 正是形质论传统中的“形”与“质”之间的张力,成为家国焦虑产生的重要思想土壤。当理想中的和谐秩序受到冲击,“形”的变动似乎脱离了“质”的约束,甚至“质”本身也显露出动摇的迹象时,深沉的焦虑便油然而生。 王朝更迭与政治动荡中的“形”之失序: 历史上的王朝更迭、农民起义、外族入侵,都是“形”的剧烈变动。在这些时期,原有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形”)被打破,社会秩序陷入混乱。更可怕的是,当这种“形”的失序伴随着道德沦丧、礼崩乐坏时,人们便开始担忧,是否连维系事物本真的“质”也受到了损害。这种对“形”之失序的恐惧,直接催生了对稳定政治秩序的渴望。 家族衰败与社会结构的“质”之隐忧: 家,是国之本。家庭作为最基本的社会单元,其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根基。形质论思想下,家族的“质”在于其血脉传承、伦理道德、世代相传的家风。当家族内部出现不肖子孙、争权夺利、败坏门风等情况,即是家族“质”的动摇。这种家族的“衰败”,在传统观念中,不仅是家庭个体的悲剧,更是国家“失序”的预兆。家国的命运,在此紧密相连。 “乱世”观念与对“盛世”的追寻: 形质论的动态观念,使得人们容易将历史划分为“治”与“乱”。“乱”即是“形”的失序,“治”即是“形”的复归秩序。而“乱”的产生,往往被归咎于“质”的偏离,如君主失德、民心离散。因此,“盛世”成为人们普遍追求的目标,它代表着“形”与“质”的和谐统一,代表着稳定、繁荣与秩序。对“盛世”的期盼,反衬出对“乱世”的深切恐惧,这种恐惧,即是家国焦虑的重要体现。 “末世”情结与对“挽狂澜”的期待: 周期性的“乱世”循环,使得一些思想家产生了“末世”情结。他们认为,文明可能面临着衰败和终结的危险,即“质”的根本性损伤。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种强烈的“挽狂澜”的愿望油然而生,希望有圣贤出世,拨乱反正,重塑秩序,将文明从危机中拯救出来。这种“末世”情结,是家国焦虑达到极致的表现。 第三章:形质论的回应与调适:秩序的重塑与价值的坚守 面对深重的家国焦虑,形质论传统并非束手无策。相反,它发展出了一系列思想资源,试图在“形”与“质”的张力中寻找出路,实现秩序的重塑与价值的坚守。 儒家思想的“仁”与“礼”: 儒家思想,作为形质论的集大成者,将“仁”视为万物的“质”,将“礼”视为“仁”的外在表现和实现途径。“仁”是人心之本,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质”。而“礼”则通过规范人伦关系,塑造社会行为,使“仁”得以在社会生活中落地生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是通过个体内在“质”的修炼,带动家庭、国家乃至天下的秩序恢复。儒家强调,只有回归“仁”的本源,并通过“礼”的践行,才能真正化解失序,实现长治久安。 法家思想的“法”与“势”: 与儒家侧重“质”的教化不同,法家更侧重于“形”的强制性约束。法家认为,人本性逐利而恶害,故需以严苛的“法”来规范其行为,以“势”来巩固统治。“法”是制度的“形”,它直接作用于人的行为,强迫人们遵守秩序,即使其内心并不“仁”。法家通过强调“法”的公平与公正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因“质”之失范而导致的“形”的混乱。然而,法家对“质”的忽视,也可能导致社会精神的贫瘠,故常与儒家思想形成互补。 道家思想的“无为”与“自然”: 道家则从另一个角度回应家国焦虑,主张“无为而治”。道家认为,过度的干预(“有为”)反而会扰乱事物的自然“质”和“形”。“道”是宇宙的根本“质”,顺应“道”,即是遵循自然之道,让事物按照其本性自由发展。“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顺应自然,减少不必要的干预,让社会回归其最本真的状态。在动荡不安的时代,道家思想提供了一种“超脱”的视角,一种对根本“质”的回归的向往。 历史叙事与“鉴往知来”: 形质论传统也善于通过历史叙事来调适家国焦虑。“鉴往知来”的观念,强调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学习,避免重蹈覆辙。对历史的梳理、对兴衰原因的分析,本身就是一种对“形”与“质”关系的探索。通过讲述帝王的功过、朝代的兴替,旨在为当下的政治提供借鉴,为未来的秩序构建指明方向。 第四章:家国焦虑的现代困境与反思 进入现代社会,家国焦虑的形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其内在的逻辑依然存在,并受到新的思想冲击。 西方思想的涌入与传统观念的挑战: 西方近代思想,如民主、科学、自由、平等,对中国传统的形质论范式带来了颠覆性的挑战。这些新的观念,要求对原有的“形”和“质”进行重估。例如,民主的观念挑战了君主制的“形”,而科学的理性精神则挑战了传统形而上学的“质”。 现代化进程中的“形”与“质”的断裂: 现代化进程,如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形”的变动。旧有的社会结构、家庭模式、伦理规范(“形”)迅速瓦解,而新的秩序和价值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这种“形”的失序,使得人们对社会稳定和未来方向感到迷茫,加剧了家国焦虑。 “现代性”的焦虑与“根”的追寻: 在全球化语境下,人们既渴望融入现代文明,又担心失去民族文化的“根”。这种“失根”的焦虑,表现为对传统文化价值的重估,对民族认同的探寻。形质论传统中的“质”的观念,在此时显得尤为重要,它提供了寻找“根”的可能,以及在变动中坚守精神内核的依据。 新时代下的“家国”概念重塑: 新时代的家国焦虑,不再仅仅是对王朝兴衰的担忧,而是对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个体幸福之间关系的深刻追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理解“家”与“国”的关系,如何在个人自由与集体利益之间取得平衡,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民族特色,这些都是当代家国焦虑的重要议题。 结论: 家国焦虑,作为中国传统观念中一种深刻而持久的情感与思想,与形质论的传统思想范式紧密相连。形质论关于“形”与“质”的互动,为理解秩序的生成、失序的根源以及价值的坚守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框架。从古代的王朝更迭到现代的全球化冲击,家国焦虑始终伴随着中华文明的进程,其表现形式不断演变,但其内在的对秩序的渴望、对失序的恐惧、对“稳”的追求,以及在变动中寻找“根”的努力,却一脉相承。 本书旨在通过对形质论传统的梳理,揭示家国焦虑的深层根源及其思想脉络,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在历史的变迁中,这种焦虑如何被回应、调适,以及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它又呈现出怎样的现代困境与反思。理解家国焦虑,便是理解中华文明的一种独特精神气质,它既是对历史的回望,也是对未来的探寻。它提醒我们,在拥抱变革的同时,也需要审慎地思考,如何在一个日益复杂的世界中,重建和维系我们所珍视的秩序与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作者在行文风格上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叙事张力,即使只是阅读开篇的几页,也能感受到那种层层递进的逻辑推演。他的语言不追求华丽的辞藻,而是以一种近乎冷峻的精准,将复杂的概念抽丝剥茧般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注意到他善于运用对比和类比的手法来阐释那些抽象的理论,这种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学术讨论变得生动起来。整体来看,作者的笔触老辣而沉稳,节奏的掌控极为老道,让人不知不觉地就深陷其中,跟随他的思路去探索那些未知的领域。这种高水准的写作技巧,在我近期的阅读经历中是相当少见的。

评分

这本书的译者功力深厚,其语言的驾驭能力令人赞叹。我读过很多国外学术著作的中文译本,其中不乏生硬直译、晦涩难懂的例子,但在这本书中,我几乎感觉不到翻译的痕迹。译者仿佛是一个本土的学者,用最地道、最富有表现力的中文,完美地转译了原著的思想内核。特别是对于那些专业术语的处理,既保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确保了流畅可读性,这种平衡掌握得恰到好处。得益于此,阅读体验变得异常顺畅,我完全可以专注于文本的思想本身,而无需为理解语言的障碍而分心,这对于提升阅读效率和深度都至关重要。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引人注目了。封面那粗粝的纹理,仿佛能让人触摸到历史的尘埃,而那深沉的墨色调,又透着一股难以言喻的庄重与肃穆。初次捧读时,那种沉甸甸的手感就预示着这是一部不容小觑的学术力作。我特别喜欢它在章节排版上的处理,清晰的留白和恰到好处的字体选择,让阅读过程本身就成为一种享受。尽管我对具体的内容还未深入探讨,但仅从视觉和触觉上,就能感受到作者对这部作品倾注的心血。这本书的物理形态似乎也在无声地传达着一种信息: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值得珍视的艺术品。这种对细节的打磨,让我在尚未开始阅读时,就已经对它充满了期待和敬意。

评分

这本书所涉及的议题广度和深度,超出了我原本的预期。我原本以为它会聚焦于某一狭窄的领域,但读下来才发现,它实际上是一个宏大的知识网络,将许多看似不相关的历史、哲学和文化现象巧妙地编织在一起。作者在处理这些复杂议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跨学科的视野和整合能力,实在令人钦佩。它不仅提供了答案,更重要的是,它提出了许多极具启发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会萦绕在我的脑海中久久不能散去,驱使我去查阅更多的相关资料。这本书无疑是一次极具挑战性但也收获满满的思想远行。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似乎不是按照传统的线性时间轴展开,而是以一种更具思辨性的方式来构建知识体系。我个人非常欣赏这种非线性的叙事结构,因为它迫使读者以一种更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和重组信息。每当我觉得自己似乎掌握了某一核心论点时,作者总能及时地引入新的视角或对立的观点,从而打破原有的认知框架,引导我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这种不断“打乱—重构”的过程,极大地激发了我的阅读兴趣,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在与作者进行一场高强度的智力对话。这绝对不是一本可以囫囵吞枣地读完的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