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工程结构与材料的疲劳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分析方法、试验技术和工程应用。分6个部分介绍了恒幅载荷下的疲劳与裂纹扩展、载荷谱与变幅载荷下的疲劳与裂纹扩展、疲劳试验与分散性、特殊疲劳条件、连接接头与结构的疲劳,以及纤维一金属层板的疲劳抗力。并给出了习题和答案以及案例分析,对未来疲劳研究进行了展望。
本书可作为研究生教材,亦可作为本科生选修课教材,并可供航空航天、材料和机械等工程领域的科技人员参考。
第1章 结构与材料的疲劳——引言
1.1关于本书的内容
1.2关于本书的使用
1.3关于本书所附的光盘
参考文献
第1部分 恒幅载荷下的疲劳
第2章 材料中的疲劳现象
2.1 引言
2.2疲劳寿命的不同阶段
2.3裂纹起始
2.4裂纹扩展
2.5关于疲劳机制的更详细论述
2.5.1材料的晶体学本质
2.5.2夹杂处的裂纹起始
2.5.3小裂纹、裂纹扩展阻滞、裂纹扩展门槛
2.5.4裂纹核的数量
2.5.5表面影响
2.5.6宏观裂纹扩展与疲劳条纹
2.5.7环境影响
2.5.8循环拉伸和循环扭转
2.6疲劳断裂的特征
2.6.1微观特征
2.6.2宏观特征
2.7本章要点
参考文献
第2部分 载荷谱与变幅载荷下的疲劳
第3部分 疲劳试验与分散性
第4部分 特殊疲劳条件
第5部分 连接接头与结构的疲劳
第6部分 纤维—金属屋板的疲劳抗力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严谨且具有逻辑性,读起来虽然需要集中精力,但每一步推导都像是精心铺设的阶梯,引导读者稳步攀登。我此前对疲劳断口分析的理解比较碎片化,停留在简单区分韧性区和脆性区。然而,书中对疲劳辉纹(Beach Marks)形成机理的深入探讨,以及如何通过分析断口形貌来反推载荷历史和环境因素,简直是一堂生动的法医鉴定课。它详细区分了不同加载模式(拉伸、压缩、扭转以及复合加载)下裂纹扩展的特征,并且提供了大量的实际案例分析,这些案例并非教科书式的简化模型,而是包含复杂几何形状和边界条件的真实问题。对于研究生来说,这本书无疑是准备高水平学术报告和进行工程项目研究的绝佳参考。它教会的不仅是“如何计算”,更是“为什么这样计算”,这种对基本原理的深刻把握,是任何软件模拟都无法替代的。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材料科学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它不像某些教科书那样,把疲劳现象当成一个孤立的力学问题来处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宏大,它将冶金学、表面工程学与结构力学紧密地结合了起来。例如,书中详尽地分析了残余应力、表面粗糙度以及环境腐蚀(如应力腐蚀疲劳)是如何显著加速疲劳损伤的。我尤其对它阐述的“微观裂纹萌生”那一章印象深刻,作者没有回避复杂的晶体学和微观结构特征,而是清晰地解释了位错运动和晶界滑移如何成为疲劳起始点。这种跨学科的整合能力,使得这本书的深度远超同类书籍。它甚至涉及到了先进复合材料和增材制造金属部件的疲劳特性,这些都是当前工业界面临的热点和难点。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结合自己实验中观察到的晶界断裂形貌去印证书中的理论,收获颇丰。对于结构设计人员来说,了解这些“幕后”的材料行为,才能真正设计出服役寿命可靠的部件。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定价,特别是对于从事航空航天、桥梁或压力容器等高可靠性领域的设计师来说。我最欣赏的是它对于实验技术和数值模拟的结合所付出的努力。书中清晰地介绍了各种疲劳测试方法,比如轴向拉压测试、扭转测试以及旋转弯曲测试的设备差异和数据解读要点。更重要的是,它将有限元分析(FEA)的结果如何有效地桥接到实际的疲劳寿命预测中进行了细致的阐述,特别是如何处理边界层效应和网格密度对局部应力奇异性的影响。它提醒读者,数值模拟的结果必须经过疲劳准则的检验才能投入使用。这种强调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的闭环思考模式,是这本书最核心的魅力所在,让我每一次重读都有新的启发和感悟。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工程力学领域的瑰宝!我最近在研究复杂结构在长期载荷下的失效机制,手头上的参考资料总是停留在基础理论层面,缺乏对实际应用中材料疲劳行为的深入剖析。这本《结构与材料的疲劳 第2版》恰如一场及时雨。它不仅仅罗列了传统的S-N曲线和Basquin关系,更深入探讨了断裂韧性在疲劳裂纹扩展分析中的应用,特别是关于应力强度因子范围对裂纹萌生和扩展速率的影响,阐述得非常透彻。作者的图表绘制极其精良,复杂的本构关系和多轴疲劳准则在图示下变得异常直观。对于像我这样需要进行严谨的寿命预测和结构可靠性评估的工程师来说,书中关于随机载荷下疲劳损伤累积的Miner法则的修正版本以及基于能量法的疲劳评估方法,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计算工具和理论支撑。我特别欣赏它对高周疲劳和低周疲劳区域的衔接处理,不再是简单的割裂,而是用统一的框架去理解材料在不同载荷幅值下的响应差异。这本书无疑是为那些不满足于表面知识,渴望掌握疲劳分析核心技术的人士量身定做的深度学习资料。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难度是毋庸置疑的,它不是那种可以轻松翻阅的“速成指南”。但正因为其深度和广度,它才显得如此珍贵。我发现它在处理疲劳寿命预测模型时,展现出了极大的包容性。它系统地回顾了从早期基于经验的模型到现代基于物理的损伤模型的发展脉络。例如,它对比了线性累积模型和非线性累积模型的适用范围,并详细介绍了粘塑性本构模型在低周疲劳分析中的应用。对于结构工程师而言,如何选择最适合自己项目特点的疲劳评估方法至关重要,这本书正好提供了全面的对比框架和选择依据。它没有简单地推荐某一个“万能”公式,而是强调了模型选择的合理性取决于材料状态、载荷类型和所需的精度等级。这种审慎和客观的态度,使得这本书的结论更具说服力和指导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