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抗震設計規範(GB 50011-2010)

建築抗震設計規範(GB 50011-2010)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建築規範
  • 抗震設計
  • 結構工程
  • 土木工程
  • 建築工程
  • GB50011-2010
  • 建築安全
  • 地震工程
  • 建築結構
  • 工程技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東建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國標準齣版社
ISBN:1580058735
商品編碼:1305844442
開本:36072

具體描述

定價:78.00

作者: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齣版社:中國建築工業齣版社; 第1版 (2010年8月1日)

平裝:483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32

ISBN:1511217898

內容簡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傢標準GB50011-2010:建築抗震設計規範》內容簡介:本規範根據原建設部《關於印發<2006年工程建設標準規範製訂、修訂計劃(第一批)>的通知》(建標[20063 77號)的要求,由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會同有關的設計、勘察、研究和教學單位對《建築抗震設計規範》GB 50011—2001進行修訂而成。
修訂過程中.編製組總結瞭2008年汶川地震震害經驗,對災區設防烈度進行瞭調整,增加瞭有關山區場地、框架結構填充牆設置、砌體結構樓梯間、抗震結構施工要求的強製性條文,提高瞭裝配式樓闆構造和鋼筋伸長率的要求。此後,繼續開展瞭專題研究和部分試驗研究,調查總結瞭近年來國內外大地震(包括汶川地震)的經驗教訓,采納瞭地震工程的新科研成果,考慮瞭我國的經濟條件和工程實踐,並在全國範圍內廣泛徵求瞭有關設計、勘察、科研、教學單位及抗震管理部門的意見,經反復討論、修改、充實和試設計,最後經審查定稿。  

目錄

1 總則
2 術語和符號
2.1 術語
2.2 主要符號

3 基本規定
3.1 建築抗震設防分類和設防標準
3.2 地震影響
3.3 場地和地基
3.4 建築形體及其構件布置的規則性
3.5 結構體係
3.6 結構分析
3.7 非結構構件
3.8 隔震與消能減震設計
3.9 結構材料與施工
3.10 建築抗震性能化設計
3.11 建築物地震反應觀測係統

4 場地、地基和基礎
4.1 場地
4.2 天然地基和基礎
4.3 液化土和軟土地基
4.4 樁基

5 地震作用和結構抗震驗算
5.1 一般規定
5.2 水平地震作用計算
5.3 竪嚮地震作用計算
5.4 截麵抗震驗算
5.5 抗震變形驗算

6 多層和高層鋼筋混凝土房屋
6.1 一般規定
6.2 計算要點
6.3 框架的基本抗震構造措施
6.4 抗震牆結構的基本抗震構造措施
6.5 框架一抗震牆結構的基本抗震構造措施
6.6 闆柱一抗震牆結構抗震設計要求
6.7 筒體結構抗震設計要求

7 多層砌體房屋和底部框架砌體房屋
7.1 一般規定
7.2 計算要點
7.3 多層磚砌體房屋抗震構造措施
7.4 多層砌塊房屋抗震構造措施
7.5 底部框架一抗震牆砌體房屋抗震構造措施

8 多層和高層鋼結構房屋
8.1 一般規定
8.2 計算要點
8.3 鋼框架結構的抗震構造措施
8.4 鋼框架一中心支撐結構的抗震構造措施
8.5 鋼框架一偏心支撐結構的抗震構造措施

9 單層工業廠房
9.1單層鋼筋混凝土柱廠房
9.2單層鋼結構廠房
9.3單層磚柱廠房

10 空曠房屋和大跨屋蓋建築
10.1單層空曠房屋
10.2大跨屋蓋建築

11 土、木、石結構房屋
11.1 一般規定
11.2 生土房屋
11.3 木結構房屋
11.4 石結構房屋

12 隔震和消能減震設計
12.1 一般規定
12.2 房屋隔震設計要點
12.3 房屋消能減震設計要點

13 非結構構件
13.1 一般規定
13.2 基本計算要求
13.3 建築非結構構件的基本抗震措施
13.1 建築附屬機電設備支架的基本抗震措施

14 地下建築
14.1 一般規定
14.2 計算要點
14.3 抗震構造措施和抗液化措施
附錄A 我國主要城鎮抗震設防烈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設計地震分組
附錄B 高強混凝土結構抗震設計要求
附錄C 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抗震設計要求
附錄D 框架梁柱節點核芯區截麵抗震驗算
附錄E 轉換層結構的抗震設計要求
附錄F 配筋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抗震牆房屋抗震設計要求
附錄G 鋼支撐一混凝土框架和鋼框架一鋼筋混凝土核心筒結構房屋抗震設計要求
附錄H 多層工業廠房抗震設計要求
附錄J 單層廠房橫嚮平麵排架地震作用效應調整
附錄K 單層廠房縱嚮抗震驗算
附錄L 隔震設計簡化計算和砌體結構隔震措施
附錄M 實現抗震性能設計目標的參考方法
本規範用詞說明
引用標準名錄
附:條文說明
現代建築結構抗震設計理論與實踐 本書聚焦於21世紀以來全球範圍內建築抗震設計理念的深刻變革、新材料和新技術的應用,以及應對日益復雜地震災害挑戰的工程實踐。它旨在為結構工程師、高校師生及相關科研人員提供一個全麵、深入且與最新國際標準接軌的抗震設計知識體係,強調從“基於性能”的現代設計哲學齣發,指導結構體係的優化與安全韌性提升。 --- 第一部分:抗震設計基礎與地震工程學新進展 第一章:地震作用的本構理解與場地效應分析 本章從地球物理學和地震工程學的交叉視角齣發,深入探討瞭地震波的産生、傳播機製及其在不同地質條件下的響應差異。重點分析瞭近斷層效應、場地效應(Site Effects)對結構地震輸入的影響。引入瞭基於概率論的地震危險性分析(Probabilistic Seismic Hazard Analysis, PSHA)方法,闡述瞭如何根據特定場地的曆史地震活動數據,確定設計地震動參數。詳細討論瞭地震動記錄(Ground Motion Records)的選擇標準、人工波的閤成技術,以及場地對加速度響應譜的影響係數的精確計算模型。 第二章:結構抗震性能化設計(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Design, PBSD)的理論框架 性能化設計是現代抗震設計的核心理念。本章係統介紹瞭PBSD的基本框架,包括性能目標(如“即時使用”、“人員安全”、“防止倒塌”)的確定、性能水平的定義及其對應的目標損傷狀態。詳細闡述瞭非綫性分析在評估結構極限承載能力中的關鍵作用,特彆是如何建立準確的結構滯迴(Hysteretic)模型和骨架麯綫。對比分析瞭傳統“力”的抗震設計與“性能”抗震設計的本質區彆與技術銜接點。 第三章:先進的地震動參數化與反應譜分析方法 本章超越瞭傳統的等效靜力分析,側重於動力分析方法的精進。深入講解瞭基於時程分析(Time History Analysis)的結構響應預測,包括直接積分法和模態疊加法在不同工況下的適用性。重點介紹瞭先進的反應譜分析技術,如多模態響應譜分析(Modal Response Spectrum Analysis)在高階振動模式下的應用,以及如何利用先進的阻尼理論(如粘滯阻尼、基於模型的粘滯阻尼)來更真實地模擬能量耗散過程。 --- 第二部分:新型結構體係與先進抗震技術 第四章:高層與超高層建築的抗震設計挑戰 隨著城市化進程,超高層建築的抗震設計麵臨風-震耦閤作用、扭轉效應放大、以及苛刻的竪嚮/水平變形控製等難題。本章專門探討瞭巨型框架、伸臂桁架、核心筒-伸臂桁架組閤結構等體係的抗震特性。詳細介紹瞭在超高層設計中應用的大型耗能支撐係統(如屈麯約束支撐BRB)的選型、布置原則及其非綫性行為的精確模擬。 第五章:隔震與消能減震技術(Seismic Isolation and Energy Dissipation) 隔震技術被視為提高建築韌性的重要手段。本章詳盡分析瞭不同類型的隔震支座(如鉛芯橡膠支座LRB、高阻尼橡膠支座HDRB)的工作機理、設計參數的選取和壽命周期內的維護要求。在消能減震方麵,深入剖析瞭粘滯阻尼器(Viscous Dampers)和屈麯約束支撐(Buckling Restrained Braces, BRBs)的能量耗散機理、非綫性恢復力模型及其在復雜結構中的優化布局,強調如何通過這些技術實現結構層間位移的有效控製。 第六章:新型結構材料在抗震設計中的應用 本部分關注工程實踐中的材料革新。詳細介紹瞭高性能混凝土(HPC)和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在關鍵抗震節點中的應用優勢,特彆是其優異的抗壓和約束性能。同時,探討瞭先進鋼材(如高強鋼、高延展性鋼材)的設計要求和連接構造,以及縴維增強復閤材料(FRP)在既有結構抗震加固修復中的工程化應用。 --- 第三部分:非結構構件抗震與結構韌性評估 第七章:非結構構件的抗震防護與連接設計 非結構構件(如幕牆、設備、管綫係統)的損壞是地震造成經濟損失的主要原因。本章係統闡述瞭非結構構件的地震作用評估方法,包括基於反應譜和基於位移的評估。重點介紹瞭針對不同類型圍護結構(如單元式幕牆、點式幕牆)的抗震連接節點的詳圖設計原則,以及設備基礎的抗震錨固設計標準,確保功能性建築在地震後的快速恢復能力。 第八章:結構抗震韌性(Resilience)的量化評估與提升 韌性是衡量結構在遭受地震破壞後快速恢復能力的關鍵指標。本章引入瞭量化韌性的指標體係,如恢復時間、功能損失麯綫。探討瞭如何通過優化結構冗餘度、選擇閤適的耗能部件,以及集成多重抗震策略(如隔震與消能相結閤),來係統性地提升整體建築係統的抗震韌性,以滿足現代城市對基礎設施持續服務能力的要求。 第九章:既有建築抗震性能評估與加固設計 針對大量現存的抗震能力不足的既有建築,本章提供瞭係統的評估流程。從基於規範的快速評估方法,到基於先進計算的深入性能評估,詳細講解瞭如何利用無損檢測技術(NDT)確定構件的實際性能。加固設計部分側重於“少乾預、重性能”的原則,對比分析瞭碳縴維布粘貼、鋼闆外包、增加消能支撐等主流加固技術的適用性、施工控製和經濟性評估。 --- 總結:本書的特點在於其理論的深度與工程實踐的廣度相結閤,內容緊密貼閤當前國際抗震設計領域的前沿動態,為讀者提供瞭一套完整、嚴謹且具有前瞻性的現代建築抗震設計方法論。

用戶評價

評分

終於拿到這本厚重的《建築抗震設計規範(GB 50011-2010)》,拿到手沉甸甸的,感覺就像捧著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我不是專業人士,但作為一名對居住安全有著高度關注的普通讀者,我希望通過瞭解這本書,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我們身邊的建築是如何抵禦地震的。我尤其好奇的是,這本書究竟是如何將那些復雜的力學原理、材料性能以及各種抽象的數值,轉化成瞭一套套具體可行的設計條文,讓我們的傢園在麵對突如其來的災難時,能夠盡可能地堅固不摧。比如,書中會不會詳細介紹不同類型的結構(框架、剪力牆、砌體等)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特點,以及針對這些特點,規範又是如何製定齣不同的設防標準和構造要求?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以一種相對易懂的方式,為我解答這些疑惑。同時,我也想瞭解,在現代科技和工程技術不斷進步的今天,這本書中包含的設計理念和方法,是否還能跟得上時代發展的步伐,是否考慮到瞭新材料、新技術的應用,比如一些新型減隔震技術,在規範中是否有相應的體現?這本書雖然厚重,但我想它承載的不僅僅是冰冷的數字和條文,更是無數工程師和專傢的心血,是對生命安全的莊嚴承諾。我期待通過閱讀,能從中汲取到更多關於建築抗震的知識,也希望能對國傢在建築安全保障方麵所做的努力有更深入的理解。

評分

這本《建築抗震設計規範(GB 50011-2010)》,從封麵到內容,都散發著一種不容置疑的權威感。作為一名普通的市民,我對地震安全有著最直接的關切。每次聽到關於地震的消息,總會下意識地審視自己居住和工作的環境,不禁思考,我所處的建築究竟有多大的能力來抵禦地震的侵襲?這本書,對我來說,就像是一本“建築體檢手冊”,讓我有機會去瞭解建築物身體內部的“抗震骨骼”是如何構建的。我特彆好奇的是,書中關於高層建築和特殊結構(比如大跨度建築、地下建築等)的抗震設計,是如何考慮到它們自身的特殊性來製定規範的?它們是否比普通住宅有更高的抗震要求,或者采用不同的設計策略?我對書中關於“韌性”和“延性”的概念很感興趣,這些詞匯聽起來就充滿瞭安全感,我想瞭解規範是如何通過具體的設計手段來賦予建築這些特質的。比如,會不會講解一些特殊的連接節點或者材料選擇,來增強結構的整體延性,使得建築物在遭受地震時不會突然崩塌,而是能夠發生一定程度的變形,從而為人員疏散爭取寶貴的時間?這本書的意義,不僅僅在於提供一套技術標準,更在於它所代錶的,是國傢對人民生命財産安全的深切關懷和保護。

評分

翻開這本《建築抗震設計規範(GB 50011-2010)》,一股嚴謹而專業的學術氣息撲麵而來。我是一名對城市建設和工程技術頗感興趣的愛好者,一直以來都對地震這一自然災害的破壞力深感敬畏,同時也對人類如何通過科學技術來應對這種挑戰感到好奇。這本書無疑是瞭解我國建築抗震設計體係的一扇重要窗口。我特彆關注的是,在麵對不同地區、不同地質條件下的地震風險時,規範是如何進行差異化設計的。比如說,書中是否會詳細闡述地震動參數的選取、場地類彆劃分、以及這些因素如何影響到建築物的地震作用計算?我個人對那些關於結構構件的細部構造要求非常感興趣,例如梁、柱、牆、樓闆等關鍵部位,在抗震設計中需要滿足哪些特定的尺寸、配筋要求,以及連接節點的構造又是如何設計的?這些細節往往決定瞭建築物在地震時的錶現。此外,書中對結構的抗震設防烈度是如何劃分和應用的?是根據曆史地震數據,還是有其他的科學依據?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揭示這些背後隱藏的邏輯和科學推理過程,讓我對建築物的“韌性”有更直觀的認識,也對工程師們的智慧和責任感有更深的體會。

評分

捧讀這本《建築抗震設計規範(GB 50011-2010)》,一股莊重而科學的氣息撲麵而來。我是一名對城市建設和工程安全懷有極大興趣的普通市民,我一直深切關注著地震這一對我們生活影響巨大的自然災害。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對我們身邊的建築是如何抵禦地震有更深入的瞭解。我尤其感興趣的是,書中是如何根據不同區域的地震活動特點來製定相應的抗震設計要求的。比如說,書中是否會詳細介紹地震動參數的選取原則,以及場地土的類彆對地震響應的影響?我非常好奇的是,針對不同的建築類型,比如住宅、辦公樓、學校、醫院等,其抗震設計是否會有區彆,以及在結構體係、構件設計、材料選用等方麵,規範又會有哪些具體的規定?我對書中關於“抗震縫”和“消能減震”等概念感到很新奇,想瞭解它們在實際工程中是如何應用的,又能在多大程度上提升建築物的抗震能力。這本書的厚重,不僅僅是紙張的重量,更是它所承載的,是無數專業人士對生命安全的承諾和智慧的結晶。我希望通過閱讀,能更清楚地認識到,我們賴以生存的建築,是如何被設計得如此堅固,以抵禦自然的挑戰。

評分

手捧這本《建築抗震設計規範(GB 50011-2010)》,感覺像是握住瞭一份沉甸甸的承諾。作為一名對建築和工程領域充滿好奇的普通讀者,我一直以來都對如何在自然災害麵前保障人們的生命安全感到著迷。這本書,對我來說,就像是一份關於“建築的防災手冊”。我特彆想知道,書中是如何界定不同等級的地震風險,以及這些風險是如何轉化為具體的抗震設計指標的。例如,不同設防烈度下的建築,其結構形式、材料選擇、以及構件連接方麵,會存在哪些顯著的差異?我非常好奇書中對“超越設計基準期”地震作用的處理,以及“罕遇地震”下的結構性能要求,這是否意味著建築物在麵對極端情況時,仍能保持一定的抗毀能力?此外,對於一些關鍵的結構構件,比如地震力承擔的主要構件,書中是否有詳細的講解,它們是如何被設計來承受和傳遞地震力的?還有,書中是否涉及瞭一些非結構構件(如幕牆、隔牆、吊頂等)的抗震設計要求?這些看似不承重的部分,在地震發生時也可能造成嚴重的次生災害。這本書對我來說,不隻是一本技術手冊,更是一次關於建築安全智慧的探索之旅。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