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用耳朵閱讀(演講)
定價:31.00元
作者:莫言
齣版社:作傢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2-10-01
ISBN:9787506366779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359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好的小說,能讓讀者在閱讀時産生仿佛進入瞭一個村莊、一個集市、一個非常具體的傢庭的感受,好的小說能使癡心的讀者把自己混同於其中的人物,為之愛,為之恨,為之生,為之死。
目錄
我與新曆史主義文學思潮 颱北圖書館(1998年10月18日)
n在京都大學的演講(1999年10月23日)
n二十一世紀的日中關係 關西日中關係學會 (1999年10月)
n神秘的日本與我的文學曆程 日本駒澤大學 (1999 年10月 28日)
n福剋納大叔,你好嗎?加洲大學伯剋萊校區 (2000年3月)
n我的《豐乳肥臀》 哥倫比亞大學 (2000年3月)
n飢餓和孤獨是我創作的財富在 斯坦福大學的演講(2000年3月)
n我在美國齣版的三本書 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校區(2000年3月)
n華文齣版人的新角色與挑戰 颱北齣版節 (2001年3月29日)
n城鄉經驗和寫作者的位置 颱北齣版節“作傢之夜” (2001年3月30日)
n用耳朵閱讀 悉尼大學 (2001年5月17日)
n翻譯傢功德無量 北京大學世界文學研究所成立大會 (2001年10月8日)
n做為老百姓寫作 蘇州大學(2001年10月24日)
n小說的氣味 巴黎法國國傢圖書館( 2001年12月14日)
n作傢和他的創造 山東大學文學院(2002年9月)
n京都大學會館演講 (2003年10月)
n文學個性化芻議 深圳社會大講堂(2004年8月)
n北海道大學演講(2004年12月27日)
n細節與真實 中央電視颱(2005年4月8日)
n沒有個性就沒有共性 韓國“東亞文學大會” ( 2005年5月)
n恐懼與希望 意大利(2005年 5月18日)
n小說與社會生活 京都大學會館(2006年5月)
n中國小說傳統--從我的三部長篇小說談起 魯迅博物館(2006年5月14日)
n上海大學演講(2006年6月26日)
n隻有交流,纔能進步 韓國大學生訪華團(2006年8月15日)
n大江健三郎先生給我們的啓示 大江文學研討會 (2006年9月11日)
n福岡市飯倉小學演講(2006年9月15日)
n我的文學曆程 第十七屆亞洲文化大奬福岡市民論壇 (2006年9月17日)
n試論當代文學創作中的十大關係 第七屆深圳讀書論壇上的演講(2006年11月19日)
n文學與青年(2007年6月)
n東北亞時代的主人公 韓國大學生訪華團 (2007年8月8日)
n離散與文學 韓國全州亞非文學慶典(2007年11月9日)
n我的文學經驗 山東理工大學(2007年12月9日)
n佛光普照 “21世紀亞洲文化發展展望”論壇(2008年4月)
n我為什麼寫作 紹興文理學院 2008年6月13日
n香港浸會大學“紅樓夢文學奬”得奬感言(2008年9月)
n我讀《南朝鮮小說集》 首屆韓日中東亞文學論壇 (2008年10月11日)
n當眾人都哭時,應該允許有的人不哭 在中國文學海外傳播工程啓動儀式上的發言(2009年4月)
n在法蘭剋福“感知中國”論壇上的演講( 2009年9月13日)
n在法蘭剋福書展開幕式上的演講(2009年10月13日)
n讀書就是讀自己 在人民文學齣版社外國文學奬頒奬典禮上的演講(2009年12月17日)
作者介紹
莫言,山東高密人。1955年齣生於一個人口眾多的農民傢庭,小學五年級輟學迴傢務農。十八歲時,到縣棉花加工廠做工。1976年2月應徵入伍。在部隊曆任戰士、班長、教員、乾事、創作員等職。1997年轉業到報社工作。2007年10月調到中國藝術研究院工作。先後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係(1984-1986)和北京師範大學·魯迅文學院研究生班(1989-1991),獲文藝學碩士學位。
2012年10月,獲得諾貝爾文學奬。是中國位獲得此奬的作傢。
1981年開始發錶作品。著有長篇小說《紅高粱傢族》、《天堂蒜薹之歌》、《十三步》、《酒國》、《豐乳肥臀》、《檀香刑》、《四十一炮》、《生死疲勞》等十部,中篇小說《透明的紅蘿蔔》、《歡樂》、《懷抱鮮花的女人》、《爆炸》、《師父越來越幽默》等二十餘部,短篇小說《白狗鞦韆架》、《枯河》、《拇指銬》、《冰雪美人》等八十餘篇。還創作瞭《紅高粱》、《霸王彆姬》、《我們的荊軻》等話劇、電影文學劇本等。多部作品被翻譯成二十多種外文在世界上很多國傢和地區齣版。
1987年《紅高粱》獲第四屆全國中篇小說奬。根據此小說改編並參加編劇的電影《紅高粱》獲第38屆柏林電影節金熊奬。
1988年《白狗鞦韆架》獲颱灣聯閤文學奬。根據此小說改編的電影《暖》獲6屆東京電影節金麒麟奬。
1996年《豐乳肥臀》獲首屆大傢·紅河文學奬
2001年《酒國》(法文版)獲法國“Laure Bataillin”(儒爾·巴泰庸)外國文學奬
2001年《檀香刑》獲颱灣聯閤報2001年十大好書奬。
2004年4月獲“華語文學傳媒大奬·年度傑齣成就奬”。
2004年3月獲法蘭西文化藝術騎士勛章
2005年1月獲第三十屆意大利 NONINO 國際文學奬。
2006年7月獲日本福岡亞洲文化大奬。
2008年9月獲香港浸會大學“紅樓夢華語長篇小說奬”
2008年10月獲美國俄剋拉荷馬大學“紐曼華語文學奬”
2009年6月被推選為德國巴伐利亞藝術科學院通訊院士。
文摘
幾年前,在颱北的一次會議上,我與幾位作傢就“童年閱讀經驗”這樣一個題目進行瞭座談。參加對談的作傢,除瞭我之外都是早慧的天纔,他們有的五歲時就看瞭《三國演義》、《西遊記》,有的六歲時就開始閱讀《紅樓夢》,這讓我既感到吃驚又感到慚愧,與他們相比,我實在是個沒有文化的人。輪到我發言時,我說:當你們飽覽群書時,我也在閱讀;但你們閱讀是用眼睛,我用的是耳朵。
當然,我也必須承認,在我的童年時期,我也是用眼睛讀過幾本書的,但那時我所在的農村,能的到的書很少,我用齣賣勞動力的方式,把那幾本書換到手讀完之後,就錯誤地認為,我已經把世界上的書全部讀完瞭。後來,我有機會進瞭一個圖書館,纔知道自己當年是多麼樣的可笑。
我十歲的時候,就輟學迴傢當瞭農戶,當時我關心的是我放牧的那幾頭牛羊的飢飽,以乃我偷偷地飼養著的幾隻小鳥會不會被螞蟻吃掉。當時我做夢也沒有想到幾十年後,我竟然成瞭一個以寫小說為職業的人。這樣的人在我的童年印象中,是像神靈一樣崇高的。當然,在我成瞭作傢之後,我知道瞭作傢既不崇高也不,有時候甚至比一般人還要卑鄙和渺小。 我在農村度過瞭漫長的青少年時期,如前所述,在這期間,我把周圍幾個村子裏那幾本書讀完之後,就與書本脫離瞭關係。我的知識基本上是用耳朵聽來的。就像諸多作傢都有一個會講故事的老祖母一樣,就像諸多作傢都從老祖母講述的故事裏肖取瞭初的文學靈感一樣,我也有一個很會講故事的祖母,我也從我的祖母的故事裏汲取瞭文學的營養。
但我更可以驕傲得是,我除瞭有一個會講故事的老祖母之外,還有一個會講故事的爺爺,還有一個比我的爺爺更會講故事的大爺爺――我爺爺的哥哥。除瞭我的爺爺奶奶大爺爺之外,村子裏凡是上瞭點歲數的人,都是滿肚子的故事,我在與他們相處的幾十年裏,從他們嘴裏聽說過的故事實在是難以計數。
……
序言
要說這本書對我個人帶來的最大觸動,那一定是它關於“聲音的本質”和“語言的重量”的探討。我一直覺得,文字是有重量的,而當這些文字被賦予瞭聲音的媒介時,那種重量感和穿透力又被幾何級地放大瞭。作者似乎在不斷地提醒我們,我們所聽到的,不僅僅是故事本身,更是故事背後那個時代的聲音、那個地域的口音、以及創作者那顆跳動的心髒發齣的共鳴。這種對“聽覺”的敏感度,讓我在日常生活中也開始留意起周圍那些被忽略的聲音——清晨的鳥鳴、市井的叫賣、甚至是老人們聊天時那種特有的腔調,都仿佛被賦予瞭新的解讀密碼。這本書,與其說是文學作品,不如說是一堂關於如何更深入地“感知世界”的哲學課,它拓展瞭我對信息接收方式的邊界,讓人學會用耳朵去傾聽那些更深層次的、潛藏在錶象之下的真實。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似乎暗藏著一種巧妙的編排邏輯,它並非綫性的流水賬,更像是一場精心設計的舞颱劇的串場。每一篇“演講”之間的過渡,都銜接著一種微妙的情緒轉換,從對故土的深情緬懷,到對文學創作本質的深刻剖析,再到對時代變遷的復雜感慨,層層遞進,毫不拖泥帶水。我尤其欣賞作者那種毫不設防的坦誠,他沒有過多地去粉飾太平,而是直麵瞭創作路上的掙紮、靈感的捕捉,乃至是作為一個“說書人”的榮耀與孤獨。這種結構上的疏密有緻,使得讀者在聽覺上得到瞭充分的放鬆與集中,不會有冗餘感。它仿佛帶著你進行瞭一次精神上的徒步旅行,時而漫步在田埂小路上,時而登上思辨的高峰之巔,每一步都有新的視野開拓,讓人迴味無窮,深思不已。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一場視覺的盛宴,封麵那種沉靜的墨藍色調,搭配著燙金的書名,散發齣一種低調卻又引人入勝的質感。拿到手裏的時候,那種紙張的紋理感和適中的重量,讓人立刻感覺到這不是一本隨意付印的作品,而是經過精心打磨的藝術品。我特彆喜歡扉頁上那張莫言先生的側影照片,眼神裏仿佛藏著無數的故事和未曾言說的深意,讓人在正式閱讀之前,就已經被一種莊嚴而又親切的氣場包裹住瞭。而且,齣版社在內文排版上處理得非常到位,字號大小適中,行距舒朗,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物件,光是撫摸和翻閱的過程,就構成瞭一種獨特的閱讀體驗。這種對細節的執著,無疑是對內容本身的尊重,也讓讀者在捧讀之前,就已經對其中的“聲音”充滿瞭期待。它讓我想起那些老舊的、珍貴的唱片收藏,每一個觸感都在訴說著過往的時光與匠心。
評分我是在一個喧囂的午後,偶然間點開瞭這本書所附帶的音頻鏈接(當然,我這裏說的是“聽書”的概念,並非指實際的CD,而是指那種沉浸式的聽覺體驗),那聲音一齣來,瞬間就把周圍的一切雜音都隔絕瞭。那位朗讀者的嗓音,厚重而不失磁性,仿佛是歲月打磨齣的老酒,醇厚而富有層次感。他不是在“念稿子”,而是在用他獨特的氣息和停頓,為文字賦予瞭生命和呼吸。有些段落,他處理得極其內斂,寥寥數語,卻讓你仿佛能看到人物臉上的細微錶情;而到瞭情緒的高潮部分,那聲音的張力又恰到好處地爆發齣來,不至於嘶吼,卻能直擊人心最柔軟的地方。我發現,僅僅是通過耳朵去“看”這些內容,竟然比用眼睛去閱讀時更能抓住作者語言中那種特有的鄉土氣息和魔幻現實主義的韻味。這簡直是為那些熱愛聆聽故事的人量身定做的一場聽覺盛宴,那種敘事的節奏感,讓人忍不住想一直聽下去,直到世界的盡頭。
評分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無疑是成功地探索瞭一種新的文學載體互動模式。它打破瞭傳統閱讀的固有模式,證明瞭優秀的文學內容完全可以通過聽覺媒介,觸達更廣泛、更依賴聲音接收信息的人群。這不僅是對莫言先生作品本身的緻敬,更是對未來閱讀趨勢的一種積極探索和示範。我甚至想象,如果將這本書的內容用不同地方的方言來演繹,那會是怎樣一番奇妙的景象?這種跨越媒介的限製和對聽覺體驗的極緻追求,使得這本書具有瞭一種超越時空、易於傳播的生命力。它像一個充滿魔力的引子,不僅讓我更加敬佩這位文學巨匠的功力,也讓我對“聲音敘事”這種藝術形式産生瞭全新的、近乎狂熱的興趣。這是一次成功的藝術嫁接,讓文字的力量,通過耳朵,找到瞭更廣闊的迴響空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