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位於北京市中心的故宮博物院(紫禁城)擁有世界上現存規模大、保存*完整的古建築木結構建築群,含古建築8000餘間;同時,擁有館藏文物近200萬件,占全國文物總數的近1/6。北京屬8度抗震設防區,地震巨大的破壞性及不可預見性,使得對這些不可移動文物及可移動文物開展防震保護成為一項極其緊迫而艱巨的任務。故宮博物院在2012年開始實施的“平安故宮”工程中,也明確提齣瞭把故宮古建築及館藏文物的防震保護作為一項重點工作內容。
《故宮博物院文物防震保護科技研究》主要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上半部分以故宮館藏浮放文物為主要研究對象,討論瞭故宮博物院可移動文物的科學防震方法,主要內容包括:我國博物館陳列文物防震保護研究進展、汶川地震可移動文物震害研究、地震作用下浮放物體運動研究、館藏浮放物體跌落仿真研究、傳統方法加固館藏浮放文物振動颱試驗、館藏浮放文物隔震裝置開發現狀及分析、隔震裝置研發基本理論、直綫導軌式文物隔震裝置研發與測試、故宮在陳文物防震方法研究等。下半部分以故宮古建築為主要研究對象,討論瞭故宮不可移動文物的科學防震方法,主要內容包括:我國木構古建抗震性能研究進展、汶川地震古建築震害研究、汶川地震震害分析實例、故宮古建築抗震構造評估方法研究、故宮木構古建抗震構造特徵研究、故宮木構古建抗震性能研究、故宮古建築榫卯節點抗震加固技術試驗研究、故宮近代曆史文物建築抗震性能研究、故宮古建築典型抗震構造問題與加固方法研究等。
《故宮博物院文物防震保護科技研究》以生動翔實的語言,對故宮博物院館藏文物及木構古建的科學防震方法開展瞭較為全麵細緻的探討,其成果亦是作者多年研究心血的結晶。書中相關內容可用於文物保護機構、博物館管理機構、高校或科研院所的相關專業人員參考指導。
作者簡介:
周乾,博士後,副研究員。主要從事古建築、館藏浮放文物抗震加固與振動控製研究,在國內外專業期刊發錶學術論文100餘篇。
目錄:
第1章 我國博物館陳列文物防震保護研究進展
1.1 研究背景和目標
1.2 研究現狀
1.2.1 技術研究
1.2.2 技術應用
1.3 本書上半部分研究內容
1.4 研究意義
參考文獻
第2章 汶川地震可移動文物震害研究
2.1 震害癥狀
2.2 震害分析
2.2.1 運動方程
2.2.2 傳統防震方法的優點及不足
2.3 防震建議
2.3.1 博物館建築防震
2.3.2 浮放文物防震
2.3.3 防震分析
2.4 結論
參考文獻
第3章 地震作用下浮放文物運動研究
第1節 地震作用下浮放文物滑移響應仿真
1.1 運動方程
1.2 響應分析
1.2.1 仿真模型
1.2.2 仿真分析
1.2.3 參數討論
1.3 結論
參考文獻
第2節 地震作用下浮放文物滑移響應振動颱試驗
2.1 試驗概況
2.2 試驗現象
2.3 試驗分析
2.3.1 陳列櫃基頻
2.3.2 位移
2.3.3 加速度
2.3.4 動力放大係數
2.4 結論
參考文獻
第3節 基於陳列櫃邊界條件的館藏文物地震滑移響應試驗
3.1 試驗概況
3.2 試驗現象
3.3 試驗分析
3.3.1 陳列櫃基頻
3.3.2 位移響應
3.3.3 加速度響應
3.3.4 動力放大係數
3.4 結論
參考文獻
第4節 地震作用下浮放文物搖晃響應仿真
4.1 運動方程
4.2 仿真模型
4.3 仿真分析
4.3.1 仿真實例
4.3.2 參數討論
4.4 結論
參考文獻
第5節 地震作用下浮放文物搖晃響應振動颱試驗
5.1 試驗概況
5.2 試驗現象
5.3 試驗分析
5.3.1 陳列櫃基頻
5.3.2 位移響應
5.3.3 加速度響應
5.3.4 動力放大倍數
5.4 數值模擬
5.5 結論
參考文獻
第6節 基於陳列櫃邊界條件的館藏文物搖晃響應試驗
……
第4章 館藏浮放文物跌落仿真研究
第5章 傳統方法加固館藏浮放文物振動颱試驗
第6章 館藏浮放文物隔震裝置開發與應用現狀
第7章 隔震裝置設計的基本理論
第8章 直綫導軌式文物隔震裝置研發與性能測試
第9章 故宮博物院在陳文物防震方法研究
第10章 結論(上)
第11章 我國木構古建抗震性能研究進展
第12章 汶川地震古建築震害研究
第13章 汶川地震古建築震害分析
第14章 故宮古建築抗震構造評估方法研究
第15章 故宮木構古建抗震構造特徵研究——以太和殿為例
第16章 故宮木構古建抗震性能研究——以太和殿為例
第17章 故宮古建築榫卯節點抗震加固技術試驗研究
第18章 故宮近代曆史文物建築抗震性能研究——以靈沼軒為例
第19章 故宮古建築典型抗震構造問題與加固方法研究
第20章 結論(下)
附:作者發錶的與本著作相關的論文
緻謝
拿到這本書,我第一反應就是:“哇,這絕對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文物防震保護科技研究》這個名字,就帶著一種嚴謹和專業的學者氣息。我平時對曆史文化非常著迷,但對於文物的具體保護措施,特彆是那些涉及高科技的方麵,瞭解得並不多。我一直好奇,那些陳列在博物館裏的國寶,它們是否真的能抵禦一場突如其來的地震?而這本研究,是不是就是解開這個謎團的鑰匙?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細解釋,究竟有哪些物理學原理在文物防震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比如,是關於彈性形變、阻尼耗能,還是共振效應的規避?我想象著書中會有大量關於不同材料性能分析的內容,比如陶瓷的脆性、木質文物的易燃易損性、絲織品的脆弱程度等等,以及如何針對這些不同的特性,設計齣差異化的保護方案。而且,我猜測,書中可能還會涉及到一些關於地震學的基礎知識,比如地震波的傳播方式、不同震級的破壞力等等,為讀者提供一個更宏觀的背景。我特彆好奇,書中會不會探討一些“智能”化的防震技術,比如利用人工智能算法來分析地震數據,預測文物的受損風險,或者開發齣能夠自我修復的防震材料。當然,我也希望這本書在展現科技力量的同時,也能傳遞齣一種“敬畏之心”。畢竟,我們保護的不僅僅是冰冷的物件,更是承載著人類曆史、文化和記憶的獨特載體。這本書,或許能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科技與人文是如何交織在一起,共同守護文明的火種。
評分不得不說,《文物防震保護科技研究》這個書名,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注意力。我一直對科學與人文的結閤點很感興趣,而文物保護,特彆是麵對地震這種毀滅性的自然災害時,無疑是一個最能體現這種結閤的領域。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許多問題:當災難來臨時,那些承載著韆年曆史的珍貴文物,是如何被“拯救”的?是依靠某種神奇的材料?還是巧妙的工程設計?這本書,會不會為我們揭示這些“秘密”?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深入介紹一些具體的防震技術。例如,是否會詳細講解用於文物支撐的“隔震”或“減震”裝置的設計原理和材料選擇?這些裝置是如何通過改變結構的受力方式,來抵禦地震的衝擊的?我猜想,書中應該會有大量的圖紙和模型,來直觀地展示這些技術。而且,我好奇,書中會不會涉及到一些“智能化”的保護手段,比如利用物聯網技術,建立一個集中的文物安全監測平颱,在地震發生時,能夠遠程控製文物的保護裝置,或者及時啓動應急預案?另外,對於不同類型的文物,比如書畫、陶瓷、金屬器、石窟寺等,是否需要采用完全不同的防震策略?書中會不會對這些差異化處理進行詳細的闡述?我希望這本書不僅能技術性地講解“如何做”,更能讓我體會到“為何而做”。那些研究人員,是如何在保證文物安全的同時,最大程度地保留其曆史信息和藝術價值的?這其中一定充滿瞭智慧和耐心。我期待,這本書能讓我感受到,科技的光芒,是如何溫暖地照耀在人類文明的根基之上。
評分我一直認為,科學技術的發展,歸根結底是為瞭服務於人類,而保護人類文明的瑰寶,無疑是最有意義的應用之一。這本書的書名,直接勾勒齣瞭一個令人敬畏的領域——如何用現代科技的力量,去對抗自然界最不可預測的破壞性力量之一:地震。我好奇地想,這本書的作者們,究竟是以怎樣的視角來切入這個問題的?是側重於材料科學的研究,比如開發齣比現有材料更具彈性和韌性的新型減震復閤材料,能夠有效地吸收和分散地震的衝擊波?還是更偏嚮於結構工程學的應用,探討如何設計齣能夠適應不同類型文物(比如脆弱的陶瓷、沉重的石雕、精密的金屬器物)的定製化防震加固方案?我猜想,書中一定會有大量的圖示和模型,來直觀地展示這些技術的原理和應用。想象一下,一本厚重的書,裏麵布滿瞭精密的工程圖紙、復雜的力學計算公式,還有那些在實驗室裏模擬地震場景的實驗數據。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分享一些關於“主動防震”和“被動防震”的區彆與結閤。主動防震,會不會涉及到利用傳感器和反饋係統,在地震發生時實時調整支撐結構,將能量導嚮安全的方嚮?而被動防震,則可能是通過一些預設的減震裝置,比如彈簧、阻尼器等,來抵禦地震的衝擊。而且,我深信,文物防震保護並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不斷迭代優化的過程,書中會不會深入探討不同技術方案的優劣勢,以及在實際應用中遇到的挑戰和解決方案?例如,如何在保證防震效果的同時,最大程度地保留文物的原始風貌,不被現代科技的痕跡所乾擾?這一定是研究者們需要深思熟慮的關鍵問題。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簡直如同一個神秘的寶藏地圖,指嚮著科技與曆史交匯的奇妙領域。《文物防震保護科技研究》——這幾個字,在我腦海中勾勒齣一幅畫麵:在古老的遺跡旁,現代科技的設備正在悄然運轉,為脆弱的文物築起一道堅不可摧的防綫。我一直對“如何留住過去”這件事充滿好奇,而文物,就是最好的答案。但是,自然界的破壞力,尤其是地震,卻是對這份留存最大的威脅。所以,這本書對我來說,簡直就是一本“救贖之書”。我迫切想知道,書中究竟會披露哪些“黑科技”?是關於那種能夠吸收和抵消地震能量的特殊材料,像是給文物穿上瞭一件“防彈衣”?還是關於那些能夠監測和預警的智能係統,能夠提前感知危機,並作齣反應?我甚至在想,會不會涉及到一些“主動式”的保護措施,比如利用某種物理學原理,來“穩定”住文物,讓它們在搖晃中也能保持靜止?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可操作的技術方案,甚至是一些“DIY”級彆的建議(當然,是麵嚮專業人士的)。而且,我好奇,對於不同類型的文物,比如易碎的陶瓷、怕濕的書畫、沉重的石雕,是否需要完全不同的防震策略?書中是否會對這些差異化處理進行詳細的介紹?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技術手冊,更能讓我感受到,在科技背後,是那些緻力於保護人類文明遺産的科研人員的智慧和付齣。我期待,這本書能讓我看到,科技的力量,是如何在守護人類的記憶,讓曆史得以延續。
評分當我的目光落在“文物防震保護科技研究”這個書名上時,一種強烈的求知欲立刻被點燃瞭。這不僅僅是一本書名,更像是一個關於智慧與守護的宏大敘事。我一直認為,文物是曆史的活化石,它們沉默地講述著過去的故事,而地震,則是大自然最無情的審判官。如何讓這些沉默的見證者,在自然的怒火中得以幸存?這無疑是一個充滿挑戰性的課題。我好奇地想,這本書究竟會為我們揭示哪些前沿的科技成果?是關於新型減震材料的研究,比如那些能夠吸收和分散地震能量的特殊復閤材料?還是關於結構工程學的創新應用,如何設計齣能夠適應各種復雜環境的文物保護裝置?我甚至在猜測,書中是否會探討一些“主動式”的防震技術,比如利用先進的傳感器和控製係統,在地震發生時,能夠實時調整文物的支撐狀態,從而將其受損降到最低。我迫切希望,書中能夠用詳實的案例來支撐理論,比如某件舉世矚目的國寶,是如何在一次模擬地震測試中安然無恙的,背後是怎樣的技術支撐?同時,我也希望,這本書能夠從一個更深的層次,來探討科技在文物保護中的倫理和哲學意義。畢竟,我們所做的,不僅僅是保護一件物品,更是守護一段曆史,一段文明。我期待,這本書能讓我看到,科技的嚴謹與人文的溫情,是如何在這場守護之戰中完美融閤,共同譜寫齣人類文明的悠長篇章。
評分拿到這本書,我第一個想法就是:“哇,這絕對是一本硬核的學術著作!”《文物防震保護科技研究》這個書名,就錶明瞭它所涵蓋的深度和專業性。我雖然不是這個領域的專傢,但一直對文物保護,特彆是如何應對自然災害,保持著濃厚的興趣。我總覺得,那些曆經滄桑的文物,本身就承載著厚重的曆史信息,而如果它們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地震而毀於一旦,那將是人類文明的巨大損失。所以,這本書對我來說,就像是一場尋寶之旅,我期待著從中發現那些能夠守護文物的“法寶”。我想象著,書中一定會有大量的關於材料科學的研究,比如各種新型的減震材料、緩衝材料,以及如何根據文物的材質和結構,選擇最閤適的保護方案。同時,我也好奇,書中是否會涉及到一些工程力學的知識,比如如何設計齣能夠分散地震能量的支撐結構,如何計算文物的抗震係數,以及如何進行模擬實驗來驗證這些技術的有效性。更吸引我的是,書中會不會介紹一些“智能”化的防震技術,比如利用傳感器和人工智能,來實時監測文物的狀態,並在地震發生時,自動啓動相應的保護措施。我非常希望,這本書能夠用清晰的語言和豐富的圖例,將那些復雜的科學原理呈現齣來,讓我這個門外漢也能有所收獲。我期待,這本書能夠讓我更深刻地理解,科技的力量是如何與人文的關懷相結閤,共同為守護我們寶貴的曆史遺産而努力。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聽起來就充滿瞭探索未知和挑戰極限的意味。《文物防震保護科技研究》——這幾個字,在我腦海中勾勒齣瞭一幅畫麵:在寂靜的實驗室裏,科學傢們正為古老的藝術品構建起一道無形的盾牌,抵禦著大地最狂暴的怒吼。我之所以會被這本書吸引,是因為我一直對“看不見”的力量如何影響“看得見”的事物感到好奇。地震,就是這樣一種充滿毀滅性的力量,而文物,則是人類文明的脆弱見證。我迫切想知道,書中的“科技研究”究竟指嚮瞭哪些具體的技術領域?是關於高分子材料的研發,比如創造齣能夠吸收地震能量的特殊凝膠或緩衝墊?還是關於結構動力學的應用,如何通過改變文物的支撐方式,降低其自身的共振頻率,從而避免在地震中被放大損毀?我甚至在想,是不是涉及到一些仿生學的原理,藉鑒自然界中生物是如何應對極端環境的,來設計齣更具韌性的保護結構?這本書,或許會詳細介紹一些前沿的監測技術,比如高精度傳感器網絡,能夠實時監測文物的位移、應力等關鍵數據,並在地震發生時及時發齣警報,甚至觸發預設的保護機製。我非常希望,作者能夠用清晰的邏輯和豐富的實例,來闡述這些復雜的技術。我想象著,書中可能會有大量關於實驗數據的分析,以及不同防震方案的對比測試結果。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明白,這些看似冰冷的科技,背後所蘊含的是怎樣一份對曆史的敬畏,和對人類文明傳承的責任感。我期待,這本書能讓我看到,科技如何成為守護文明最堅實的後盾。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簡直像一本關於未來拯救世界的指南。《文物防震保護科技研究》——光是這個名字,就讓我聯想到無數驚心動魄的場景:地震發生時,古老的建築搖搖欲墜,陳列的珍寶在搖晃中岌岌可危,而科技,則化身為一道道無形的屏障,守護著人類文明的火種。我一直以來都對那些能夠“對抗”自然力量的科學技術充滿好奇,而地震,無疑是自然界中最具破壞性的力量之一。所以,這本書對於我來說,簡直是一扇通往未知領域的大門。我迫切想知道,書中究竟會介紹哪些“黑科技”?是那種能夠吸收地震能量的特殊材料,像海綿一樣將衝擊波化解於無形?還是那種能夠預測地震,並在發生前就提前加固文物的智能係統?我甚至在想,會不會涉及到一些“主動式”的防震技術,比如在文物周圍設置某種能量場,或者利用某種特殊的動力學原理,來抵消地震的晃動?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剖析一些具體的工程案例,比如某件國寶級文物是如何在一次強震中被成功保護下來的,背後采用瞭哪些顛覆性的技術?同時,我也希望,這本書能夠從一個更宏觀的角度,來探討文物防震保護的意義和價值。這不僅僅是對物質的保護,更是對曆史、對文化、對人類集體記憶的守護。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用充滿想象力的語言,為我描繪齣一幅科技與文明共舞的宏偉畫捲,讓我感受到,人類的智慧,是如何不斷超越極限,守護著我們最寶貴的財富。
評分天哪,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吸引人瞭,那種沉穩的藍色搭配燙金的字體,一看就知道是硬核科技類讀物。我平時對文物保護這件事一直挺感興趣的,覺得那些古老的物件能穿越韆年走到我們麵前,本身就是一種奇跡,而背後一定有許多不為人知的智慧和努力。這本書的名字《文物防震保護科技研究》直接點齣瞭核心,我腦子裏立刻浮現齣各種宏大的畫麵:地震發生時,那些珍貴的瓷器、雕塑、壁畫會如何搖搖欲墜?而科學傢們又是如何運用尖端科技,比如特殊的減震材料、智能監測係統,甚至是仿生學原理,來為它們築起一道堅不可摧的“安全屏障”。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詳細介紹一些具體的案例,比如某某博物館的國寶級文物是如何在一次強震中安然無恙的,背後究竟采用瞭哪些技術?會不會有關於新型減震支架的介紹,它們是如何通過吸收和分散地震能量來保護文物的?或者,書中會不會探討如何利用先進的計算機模擬技術,在地震發生前就預測齣文物的受損風險,並提前采取預防措施?我甚至好奇,是不是有關於“文物方舟”或者“文物基因庫”之類的概念,雖然這聽起來有點科幻,但考慮到科技的飛速發展,也不是不可能。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用深入淺齣的語言,將那些復雜的科學原理娓娓道來,讓我這個非專業人士也能看得懂,並且能從中感受到科技的力量如何守護我們寶貴的曆史遺産。我更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介紹技術,還能觸及到這項研究背後的人文關懷,那些為瞭保護文物而默默付齣的科研人員的辛勤汗水和奉獻精神,也能夠被淋灕盡緻地展現齣來。
評分《文物防震保護科技研究》——這個書名,瞬間就勾起瞭我的研究興趣。我一直對工程技術在守護人類文明方麵的應用深感著迷,而文物,無疑是人類曆史長河中最珍貴的“珍珠”,它們的脆弱性與承載的意義,使得保護它們成為一項極其重要且充滿挑戰的任務。地震,作為一種突如其來的、具有毀滅性的大規模自然災害,對文物構成瞭嚴峻的威脅。我非常好奇,這本書究竟會從哪些角度來深入探討這個問題?是側重於材料科學的研究,比如開發齣具有優異減震性能的新型復閤材料,用以製作支撐結構或緩衝層?還是會關注結構動力學和工程設計的應用,例如如何設計齣能夠有效分散地震能量的支撐係統,或者如何通過調整文物的重心和結構,來提高其抗震能力?我猜想,書中一定會有大量的圖錶、數據和案例分析,來闡述具體的防震技術原理和實際應用效果。我特彆想瞭解,在實際的文物防震保護工程中,是如何剋服技術難題的?比如,如何在不破壞文物原有風貌的前提下,進行有效的加固和保護?如何應對不同類型、不同年代文物的特殊性?是否有一些“智能化”的防震技術,比如利用傳感器和大數據分析,來實時監測文物的狀態,並在地震發生時,自動啓動保護措施?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用嚴謹的學術語言,同時輔以通俗易懂的解釋,讓我這個非專業人士,也能領略到文物防震保護領域的前沿科技和研究成果。我期待,這本書能夠讓我更深刻地理解,科技如何成為守護人類文明的堅實盾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