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

五台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崔正森 著
图书标签:
  • 五台山
  • 佛教
  • 文化
  • 旅游
  • 地理
  • 历史
  • 宗教
  • 山西
  • 名山
  • 朝圣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英典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3045847
商品编码:135073340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2-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五台山

原价:18.00元

作者:崔正森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08-01

ISBN:9787203045847

字数:

页码:11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五台山位于中国山西省东北部,距省会太原市230公里。与四川峨嵋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共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是中国佛教及旅游胜地,列中国十大避暑名山之首。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内容提要


《五台山》介绍了佛国圣境——圣地清凉山综述;圣境风采;奇特的自然风光;精湛的佛教艺术;光荣的革命圣地;史海钩沉——五台山佛教历史梗概;禅林清韵——五台山诗歌、楹联、碑文选粹;净土贤圣;僧风民俗;僧风;民俗;文化旅游——中外佛教文化交流的回顾与展望等内容。

目录


五台山述要(英文)
佛国圣境——圣地清凉山综述
圣境风采
奇特的自然风光
精湛的佛教艺术
光荣的革命圣地
史海钩沉——五台山佛教历史梗概
禅林清韵——五台山诗歌、楹联、碑文选粹
净土贤圣
帝王篇
雅士篇
高僧篇
僧风民俗
僧风
民俗
文化旅游——中外佛教文化交流的回顾与展望
宝山拾贝
特产名吃
手工艺品
服务指南
五台山的交通
五台山旅游服务

作者介绍


文摘


五台山,五峰耸立,顶无林木,如垒似台,故名五台山:以其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佛经》又谓之清凉山。五台山在山西省东北部,由东南西北中五座台顶组成。台怀是五台山的中心区,距省会太原230公里。
五台山是佛教圣地、旅游避暑胜地和抗日革命根据地三位一体的文化活动基地。它历史悠久,地有五顶。五座台顶,巍峨敦厚,磅礴于五台、繁峙、代县、原平、定襄、忻州、盂县、阜平等两省八县,台基环至500余里。五座台顶,耸峙入云,气象万千,别有风姿。东台,亦名望海峰,海拔2795米,为观望“云海日出”的理想之地:南台,亦名锦绣峰,海拔2489米,为“赏花阅草”的最佳之地:西台,亦名挂月峰,海拔2773米,为观赏”月坠峰巅”的绝妙之地:北台,亦名叶斗峰,海拔3058米,为“华北屋脊”,是“赏星阅野”的制高之点;中台,亦名翠岩峰,海拔2892米,是”腾云蹑光”的玄妙之境。五台山,涵容万化,潜育百灵,甘泉涧水,遍满岩岫,名花异草,蒙茸山谷。金代诗人元好问赞日:
山云吞吐翠微中,淡绿深青一万重。此景只应天上有,岂知身在妙高峰。
五台山,风景秀丽,景色宜人。空气清新,污染极少。这里气候凉爽,夏季平均气温摄氏17.9度,降水量为460.5毫米,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著名的风景旅游避暑胜地。
五台山,雄踞雁代,盘礴数州,在四关之中。左邻恒岳,秀出千峰:右瞰滹沱,长流一带:北陵紫塞,遏万里之烟尘:南拥中原,为大国之屏蔽。五峰中立,千嶂环开。曲屈窈窕,锁千道之长溪:叠翠回岚,幕百重之峻岭。岿巍敦厚,它山莫比。挺拔突兀,形似城垣。此地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历来为军事上的战略要地。早在唐代时,五台山就是大唐帝国的镇国道场:宋代时,这里又是杨家将及释真宝领导的五台山僧兵抗击辽、金的重要阵地。抗日战争时期,五台山又是晋察冀边区的发祥地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所开创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著名的平型关大战就发生在五台山四关之一的平型关。因此说,五台山又是我国著名的抗日革命根据地。现在,五台山还保存着许多革命遗址和革命遗物。其中,著名的有南茹村八路军总部旧址、金岗库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松岩口村白求恩纪念馆及白求恩“模范病室”遗址、塔院寺方丈院毛主席路居旧址、永安村徐向前元帅故居等等,所有这些革命文物,都是我们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英雄业绩、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五台山以其具有五座巍峨耸峙的山峰和“曾无炎暑、清凉宜人”的气候,符契了《华严经》的“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常在其中而演说法”和《文殊师利现宝藏陀罗尼经》的“文殊……统领万菩萨,居住五顶山”的经文,遂成了佛说的文殊菩萨道场。文殊代表大智,是释迦牟尼的左胁侍,经常代表释迦牟尼讲经说法,故是大乘空宗的奠基人、密教的祖师之一。他比大行普贤、大悲观音和大愿地藏地位都高,是大乘佛教中的首席菩萨。因此,五台山就成了四大名山之首。
佛教界说,东汉永平十一年(68),佛教传入五台山,五台山的显通寺和洛阳白马寺,都是“释源宗祖”。东晋初年,佛教领袖释道安至五台山北埋创立恒山寺庙,五台山地区的慧远、慧持往归出家。北朝时期是五台山佛教的第一个兴盛阶段,魏孝文帝幸台建寺,北齐诸帝曾割八州之税供五台山200佘所寺庙的香火,五台山成了中国北方研习《华严经》的圣地。隋唐时期是五台山佛教的鼎盛阶段,时有大寺360座,兰若无计其数,僧人恒有万余。唯识宗实际创始人窥基、律宗初祖道宣、七帝门师澄观、“开元三大士”之一的不空、为日僧圆仁解疑释惑的志远、创作五会念佛的法照、南顿北渐的无名、神英、从谂等等著名高僧,在五台山传教弘法,开辟道场,建立宗派,遂使五台山有了唯识宗、律宗、华严宗、净土宗、密宗、天台宗、禅宗等宗派,五台山成了中国佛教的“首府”。时有印度、斯里兰卡、尼泊尔、韩国、越南、缅甸等国名留史册的僧人几百余名至五台山从事佛教文化交流,从而将五台山的华严学、禅学、文殊信仰、佛教音乐、绘画、雕塑、建筑等佛教文化艺术传到了南亚、东南亚和东亚诸国,文殊信仰成了东方各民族佛教徒的共同信仰,五台山也成了与印度灵鹫山角立相望的世界佛教圣地。
入宋之后,藏传佛教希解派传入五台山。元代诸帝崇尚佛教,尤尊喇嘛,时有元世祖的帝师、藏传佛教萨迦派五祖八思巴至五台山,从事佛教文化交流。从此,五台山就成了汉地惟一的“汉藏佛教圣地”。
明代诸帝利用佛教,化愚导顽,辅助王化,还把五台山看成了一个优抚番僧、消除边患、安定社会秩序的圣地。所以,从明成祖开始就致书邀请藏传佛教噶举派五世活佛哈立麻和文殊化身宗喀巴的弟子释迦也失至五台山朝圣,且封他俩为“大宝法王”和“大慈法王”。从此,黄教传人五台山。明朝实行了优抚番僧朝拜五台山的政策,遂使明王朝和西藏和睦相处了293年。
清朝的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认为“兴黄教,绥柔蒙藏,比万里长城还坚固”。三世章嘉国师认为,五台山是世界佛教五大圣地之一。所以,康熙、雍正、乾隆、嘉庆4帝13次至五台山优抚僧人,施恩于喇嘛,还在菩萨顶树了泐有汉满蒙藏四种文字的汉白玉四棱碑,以示他们的民族平等之心和各族人民的友好团结。正因他们优礼汉藏佛教圣地五台山,使“边民享升平之福逾二百祀”。所以,《西巡圣典》说五台山“诚中华卫藏”。五台山具有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的巨大作用。
解放后,五台山佛教恢复了正常的宗教活动。“文化大革命”之后,落实了党的宗教政策,僧尼相继还山,国家还拨款修复了部分寺庙,从而恢复了正常的法事活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拨乱反正,落实了以庙养庙的政策,调动了广大僧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僧人出资、集资、筹资,又修复了一批寺庙,并开展了正常的法事活动。十三届三中全会之后,贯彻落实了江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三点指示,极大地鼓舞了僧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他们一面修行,一面接待着来自六大洲53个国家和地区的僧俗游人,还积极护卫着历史文化遗产。目前,五台山有寺庙47座,其中黄庙7座,尼姑庙5座,余为青庙。冬季实际住僧千余人,夏季达3000余人。他们分别来自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和港、澳、台的汉、满、蒙、藏、土、苗、朝鲜等多个民族。因此说,五台山是一个开放的文化活动基地。信仰文殊,崇奉智慧,尊重科学,尊重人才,奉行平等不二的思想,是五台山多民族共居、团结友好的思想基础。崇奉华严,重视理论,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风,是五台山华严学的特色。五台山僧人至其他名山古刹,参学布道,其他名山古刹的僧人至五台山取经送宝,从事佛教文化交流,这是五台山佛教文化的开放性。汉藏并存,显密竞传,具有子孙庙和十方庙的模式,体现了五台山佛教文化的包容性。早在北宋时候,太平兴国寺的僧人杨五郎、释真宝率领五台山僧兵抗击辽金入侵,表现了五台山僧人爱国爱教、反抗侵略的宝贵精神。日本侵华时期,五台山僧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高举“我们出了家,但没有出国”的旗帜,积极参加抗日战争,为打败日本军国主义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说,爱国、爱教是五台山佛教的优良传统。
……

序言



五台山 一、 序言 五台山,一座矗立于华北大地上的圣洁之地,其名字本身就承载着千年的宗教信仰、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令人神往的自然风光。它不仅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更是佛教文化传播、发展的重要中心之一。自古以来,无数香客、游人、学者慕名而来,或为朝拜圣僧,或为探寻历史,或为感受那份宁静致远的禅意。 这座山峦起伏、云雾缭绕的佛教圣地,并非仅仅是宗教的象征,它更是一部活着的史书,一段流淌的传奇。从古老的佛教传入中国,到各大宗派在此兴盛,五台山见证了中国佛教的辉煌历程。寺庙的钟声穿越千年,回荡在山谷之间,诉说着佛陀的慈悲与智慧;高僧大德的足迹遍布山林,留下了无数感人的故事和修行心得。 然而,五台山所蕴含的,远不止于此。它的自然景观同样令人惊叹。春夏时节,苍山翠绿,野花烂漫,溪流潺潺,鸟语花香,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秋日里,层林尽染,色彩斑斓,如诗如画。冬季,白雪皑皑,银装素裹,更显神圣庄严。山间的清泉、幽谷、奇峰,与寺庙的古朴建筑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幅绝美的山水画卷。 这份图书,旨在引导读者踏上一场心灵与文化的旅程,去深入了解五台山。我们将从历史的维度,探寻它作为佛教圣地的起源与演变;从文化的角度,解析它所融合的佛教思想、建筑艺术、民俗风情;从地理的角度,描绘其独特的自然风光与地貌特征;从精神的层面,去感悟那份超越时空的智慧与宁静。 这是一次关于信仰的探索,一次关于历史的回溯,一次关于自然的礼赞,一次关于自我的寻觅。希望通过本书的文字和图片,读者能够穿越时空,置身于五台山的灵山秀水之间,感受它独特的魅力,领悟它所传达的深层意义。 二、 历史溯源:佛教圣地的崛起 五台山的佛教地位,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而辉煌的历史演变。早在东汉时期,佛教初传中国,便开始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相传,东汉明帝曾派遣使者西行求法,带回了佛陀的教义和经卷。而五台山,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潜在的宗教氛围,逐渐成为佛教传播的重要据点。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在中国逐渐被接受和推崇,五台山的寺庙建设也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许多高僧大德云集于此,开宗立说法,兴建寺院。这一时期,五台山开始被视为文殊菩萨的道场,这为它日后成为佛教四大名山之首奠定了基础。文殊菩萨作为智慧的象征,其在五台山的显化与传播,吸引了无数信徒前来朝拜,使得五台山声名远播。 唐朝是五台山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唐太宗、唐玄宗等帝王都曾大力支持佛教,修建寺庙,度僧为僧。这一时期,五台山不仅是国内佛教的中心,也吸引了大量外国僧侣前来学习和交流。日本的空海、圆仁等高僧都曾到五台山参学,并将五台山的佛教文化带回日本,对日本佛教产生了深远影响。宏伟的寺院建筑、精美的佛像雕塑、浩瀚的佛经翻译,都标志着五台山在唐代的辉煌成就。 宋元时期,五台山佛教虽然面临一些挑战,但依然保持着重要的地位。新的寺院不断建立,旧的寺院得到修缮。元朝时期,藏传佛教的影响力在五台山逐渐显现,一些藏传佛教的寺庙也在此建立,进一步丰富了五台山佛教文化的多元性。 明清时期,五台山的寺院经济进一步发展,一些寺庙成为规模庞大的宗教机构。皇家对五台山的重视也从未停止,康熙、乾隆等皇帝都曾亲临五台山,为寺庙题写匾额,修建宫殿。这一时期,五台山不仅是重要的宗教场所,也成为皇室祭祀和祈福的地点。 进入近现代,尽管社会变迁,五台山的宗教地位和文化价值依然得到肯定。经过一系列的修复和保护,五台山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客。它所承载的历史信息,是研究中国佛教史、文化史、建筑史乃至社会史的宝贵财富。 三、 佛教文化:智慧与慈悲的传承 五台山,作为中国佛教的圣地,其核心价值在于其深厚的佛教文化。这种文化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体现在教义、修行、建筑、艺术、民俗等方方面面,渗透到这座山的灵魂深处。 1. 文殊菩萨的道场:智慧之光 五台山最显著的佛教特色,便是被认为是佛教“大智文殊师利菩萨”的根本道场。文殊菩萨代表着般若智慧,是佛教智慧的象征。因此,在五台山,对文殊菩萨的崇拜尤为普遍。游客可以亲眼见到描绘文殊菩萨形象的壁画、塑像,听到关于文殊菩萨显圣的传说故事。这种对智慧的追求,贯穿于五台山佛教的各个层面,影响着信徒的修行方式和思想观念。 2. 宗派的融合与发展:多元的佛教景观 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各大宗派交汇的重要场所。汉传佛教的寺院林立,如显通寺、塔院寺、殊像寺、菩萨顶、广济寺等,它们各自代表着不同的佛教宗派和修行法门。例如,显通寺是中国最早的寺庙之一,承载着早期佛教传入的印记;塔院寺以其宏伟的佛塔闻名,是藏传佛教在汉地的代表;菩萨顶则是藏汉结合的建筑风格,体现了文化的融合。 此外,元朝以来,藏传佛教也逐渐在五台山扎根,形成了独特的藏传佛教寺庙群。这些寺庙以其鲜明的建筑风格、独特的宗教仪式和深厚的修行体系,为五台山增添了多元的佛教色彩。宗派的多元性,使得五台山成为一个包容、开放的佛教文化交流平台。 3. 建筑艺术的瑰宝:古韵与信仰的结合 五台山的寺庙建筑,本身就是一部佛教艺术的史书。从东汉时期就已存在的寺庙,到历代王朝修建的宏伟宫殿式寺院,再到融合了藏传佛教风格的建筑,它们都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湛技艺。 寺庙的布局遵循着严格的佛教仪轨,讲究中轴对称、层层递进,营造出庄严、肃穆的宗教氛围。飞檐斗拱、彩绘壁画、雕梁画栋,无不体现着古代工匠的巧思。许多寺庙中的佛像雕塑,造型生动,栩栩如生,是佛教艺术的杰出代表。这些建筑不仅是宗教场所,更是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 4. 经书与仪轨:佛法传承的脉络 五台山是重要的佛经翻译和流通中心。历代高僧大德在此翻译、校勘、流通大量的佛经,为佛教经典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寺庙中保存着大量的古籍善本,是研究佛教文献的珍贵资料。 同时,五台山的各种佛教仪轨和法会,如祈福法会、佛诞日庆典等,也体现了佛教在实践层面的传承。香客们遵循着古老的仪式,进行朝拜、诵经、磕头,以此表达对佛陀的虔诚和对解脱的追求。 5. 民俗风情:信仰与生活的交织 五台山的佛教文化,早已深深地融入当地人民的生活。周边的村落居民,许多家庭世代信仰佛教,他们的生活方式、节日习俗都与佛教息息相关。例如,当地人会在特定的日子进行朝拜,寺庙的活动也会吸引大量的信徒和当地居民参与。 五台山的佛教文化,并非高高在上,而是与当地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山岳佛教”文化。这种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穿越千年,依然散发着迷人的光彩。 四、 自然风光:灵山秀水的画卷 五台山不仅仅是一座宗教圣地,更是一处令人心旷神怡的自然宝库。它的山峦叠嶂,气候独特,四季分明,孕育了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与佛教文化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这幅壮丽的山水画卷。 1. 地貌特征:群山连绵,气势磅礴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属于太行山脉的北段。它由五座山峰组成,故名“五台”。这五座山峰分别为东台、南台、西台、北台和中台,海拔均在2000米以上,其中北台是五台山最高峰,海拔2795米,号称“华北屋脊”。 这五座山峰各有特色,东台望海峰,因日出时常出现如大海般云海而得名;南台锦绣峰,山体温润,植被茂密,如同锦绣;西台挂月峰,峰顶平缓,常有皓月当空,景色迷人;北台叶斗峰,巍峨雄伟,是五台山的最高点,天气晴朗时可远眺群山;中台翠岩峰,山势平缓,岩石多呈翠绿色。 山体形态各异,或陡峭险峻,或平缓舒缓,勾勒出五台山雄伟壮丽的地貌轮廓。山谷深邃,溪流穿梭,为这片土地增添了灵动之气。 2. 气候特点:四季分明,气候宜人 五台山地处高原,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但气候变化较大。 春季(4-6月): 春季的五台山,冰雪消融,万物复苏。山坡上开始冒出嫩绿的草芽,野花次第开放。虽然气温回升,但早晚温差仍大,偶尔会有寒流。此时的山林,逐渐褪去冬的沉寂,展现出勃勃生机。 夏季(7-8月): 夏季是五台山最舒适的季节。平均气温在16-18℃之间,凉爽宜人,是避暑的绝佳去处。山林郁郁葱葱,绿意盎然,空气清新湿润。此时的山间,云雾缭绕,时常会有“佛光”出现,给山增添了神秘色彩。 秋季(9-10月): 秋季的五台山,色彩斑斓,如同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山坡上的树叶,由绿变黄,由黄变红,层林尽染,壮丽无比。此时的天气晴朗,空气透明,是观赏秋景的最佳时节。 冬季(11-次年3月): 冬季的五台山,银装素裹,一片冰封雪飘的景象。山林被白雪覆盖,寺庙的红墙金瓦在白雪的映衬下,更显庄严神圣。虽然寒冷,但却有一种别样的静谧和肃穆之美。此时的五台山,是摄影师眼中的天堂。 3. 生态环境:草甸、森林与泉水 五台山拥有丰富的植被,高山草甸是其显著的特色之一。在海拔较高的区域,广阔的草甸随风起伏,野花点缀其间,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低海拔地区则分布着茂密的森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等多种森林类型,为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地。 山间的溪流和泉水,是五台山活力的源泉。清澈甘甜的泉水从山体中涌出,汇聚成蜿蜒的溪流,滋养着这片土地。这些泉水不仅是当地居民的生活用水,也为佛教徒提供了清净的供养。 4. 自然奇观:云海、佛光与雾凇 五台山的自然景观,常常与佛教的神秘传说相结合,创造出许多令人惊叹的自然奇观。 云海: 在特定的天气条件下,五台山的山谷中会升腾起壮观的云海。云海翻涌,如同大海般浩瀚,山峰在云海中若隐若现,仿佛仙境。 佛光: 佛光是五台山最神奇的自然现象之一。当阳光照射到空气中的小水滴或冰晶时,会产生一种类似彩虹的光环,通常围绕着观察者的头部。这种现象被认为是文殊菩萨智慧之光的显现,给朝拜者带来希望和启迪。 雾凇: 在冬季,低温高湿的环境下,山间的树枝上会凝结成晶莹剔透的冰挂,即雾凇。在阳光的照耀下,雾凇闪烁着迷人的光泽,为寂静的冬日五台山增添了一抹亮色。 五台山的自然风光,不仅为朝拜者提供了宁静的修行环境,也为所有来访者提供了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这里的山水,仿佛也承载着一份超越物质的灵性,与佛教的智慧和慈悲相互呼应。 五、 结语 五台山,这座集宗教、文化、自然于一体的圣地,以其深厚的历史积淀、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壮丽的自然风光,吸引着世世代代的朝拜者和探访者。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称,更是一个精神的符号,一份心灵的寄托。 从古老的佛教传入中国,到文殊菩萨道场的确立,再到各大宗派在此的兴盛发展,五台山见证了中国佛教的辉煌与变迁。宏伟的寺院建筑,精美的佛像艺术,浩瀚的经卷典籍,以及由此衍生的各种仪轨与传说,共同构成了五台山丰富多彩的佛教文化。这种文化,不仅是智慧的传承,更是慈悲的实践,它影响着无数人的心灵,启迪着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同时,五台山的自然之美,也同样令人赞叹。巍峨的山峦,连绵起伏,苍翠的森林,郁郁葱葱,清澈的溪流,潺潺而下。春的生机,夏的凉爽,秋的绚烂,冬的静谧,四季都有不同的韵味。而那神秘的云海、神奇的佛光,更增添了这座山的灵气与神秘感。 五台山,是一部写在山水之间的史书,是一卷流淌在心田的画卷。它既是虔诚的朝拜之地,也是心灵的栖息之所。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可以领悟文化的深邃,可以亲近自然的壮美,更可以寻觅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无论您是为信仰而来,为文化而访,为美景而至,抑或是为心灵的洗涤而寻觅,五台山都能以其独特的方式,给予您深刻的体验和难忘的感悟。它是一座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用心体会、反复品读的宝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关于五台山的读物,实在让我这个长期关注佛教文化的人眼前一亮。它并非那种枯燥的宗教史料汇编,而是以一种近乎散文诗的笔触,勾勒出了这座名山的灵性图景。作者显然对五台山的地理风貌有着深厚的感情,从清晨薄雾笼罩下的黛螺顶,到午后阳光穿透古松林洒下的斑驳光影,那种身临其境的描摹,让人仿佛能闻到空气中混合着松脂与香火的气息。特别是对几大寺院建筑群落的刻画,不只是罗列飞檐斗拱的样式,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一座殿堂背后的历史沉淀和匠人心血。比如对显通寺那口古钟的描述,没有用夸张的辞藻,而是细致入微地记录了铜质上的锈迹与岁月的痕迹,以及它在历史转折点上曾发出的声响,让人深思历史的重量。阅读过程中,我数次停下来,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正沿着台怀镇的石板路缓慢前行,那种宁静与庄严感,远超一般的旅游指南所能给予的体验。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将人文历史、建筑艺术与自然景观融为一炉,达到了“可游、可赏、可悟”的境界。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就是一场文字的“朝圣之旅”,细腻得让人有些难以招架,但也正是这种“慢节奏”的叙述,才最贴合五台山的气质。它不是那种信息密集型的快餐读物,而更像一本老者讲述家族往事的手稿,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世事变迁的感慨。书中对于山中僧人的生活片段捕捉得尤其到位。那些关于清晨伴着寒风诵经的场景,或者在幽静禅房中笔耕不辍的画面,被描绘得如同中国水墨画,只用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一种遗世独立的清高。作者似乎花了大量时间蹲守在不同寺庙的角落里,观察那些平凡而又伟大的日常。比如,关于一位老僧如何一丝不苟地修补经卷边缘的细节描写,其专注与虔诚几乎要穿透纸面感染到读者。这种对“慢”和“静”的极致追求,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体验本身就成了一种修行,让人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了片刻抽离和内省的空间。

评分

我本以为这是一本偏向于纯粹的佛教教义阐释的书籍,但出乎意料的是,它展现了极为开阔的视野。作者巧妙地将五台山的宗教地位与其在历史长河中的世俗角色进行了对比分析,这使得全书的叙事张力十足。书中花了大量篇幅探讨了五台山作为皇家园林、边塞重镇,乃至民间信仰中心的复杂身份变迁。例如,书中对文殊信仰在不同朝代的演化路径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从早期的密宗色彩到后来的禅宗融合,那种学术性的严谨与故事性的流畅结合得恰到好处。我尤其欣赏它探讨元明清三代,不同民族的统治者如何利用五台山来巩固其统治合法性的那几章,论证清晰,史料引证得体,丝毫没有给历史留白。读完后,我对五台山不再仅仅停留在“四大名山”的刻板印象上,而是看到了一个充满政治博弈、文化交融与信仰坚守的动态舞台。这种深度挖掘,让原本严肃的历史话题变得鲜活而引人入胜,绝对值得那些对中国宗教史感兴趣的读者反复品读。

评分

我必须承认,我对地理学和地质学的兴趣一向不高,但这本书中对五台山地貌的描述,硬是把我“掰”成了地质爱好者。它不仅仅是说这座山有多高、多险峻,而是将五台山的形成过程与佛教的“五方五佛”概念巧妙地结合起来。作者似乎邀请了一位地质学家和一位佛教学者同时来解读这座山,从太古的构造运动到近代的冰川侵蚀,再到其如何孕育出独特的植被生态,层次分明。这种跨学科的叙事角度,极大地丰富了对“山”的理解。以前看山,只觉是背景;读了这本书,才明白山体本身就是一部无字的史书。尤其是关于“台”的形成和海拔分布的论述,结合了精确的测量数据和生动的比喻,让原本枯燥的科学内容变得既有画面感又不失学术深度。对于那些想要全面、立体地认识五台山的朋友来说,这种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精神并重的处理方式,是极其难得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配图,简直是献给艺术爱好者的盛宴。我拿到手后,首先被其厚重的纸张和典雅的排版所吸引。许多地方采用了高清的摄影作品来辅助文字叙述,但这些照片并非简单的风光照,而是充满了强烈的艺术构图和情感张力。比如,那些特写镜头,聚焦于古建筑上剥落的彩绘、被无数双手摩挲得光滑的木栏杆,或是山顶云海中若隐若现的佛塔尖顶,每张图都像是独立的作品。更绝的是,作者在某些关键的历史段落后,插入了古代的绘画摹本或拓片,这种图文对照的方式,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现场感和可信度。可以说,这本书的编辑和设计团队功力深厚,他们深知,要描绘五台山这样一座充满神性与历史厚重感的地方,视觉呈现绝不能敷衍。阅读它,与其说是在获取知识,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洗礼,让我迫不及待想带着它再去那座山里走一遭,去对照书中的影像和文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