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函,《地理录要》
[明]蒋大鸿撰
全四册,480.00元
蒋大鸿(1616年-1714年),名珂,字平阶,又名诸生、雯阶,号宗阳子,门人称其“杜陵夫子”。明末清初的风水师、堪舆学家。《地理录要》一书,收录了其玄空风水学的重要著作,计有《天元五歌》、《天元余义》、《归厚录》、《蕉窗问答》、《平地元言》、《罗经用针说》、《一卦管三山阴阳说》、《杨盘挨星说》、《挨星歌诀》、《选择摘要》、《七政造命法》、《四时阴阳五行因用》等等,均为玉函之秘,微言妙义;凡山原水国,二宅奥枢,靡不全备。是书细论造化之精英,详阐性命之根底,真乃人世金丹,堪舆秘宝也。
我买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想了解蒋大鸿本人对于风水哲学的独特见解,特别是他如何调和不同流派之间的差异。线装书的质感带来了一种庄重感,翻阅时心里总是怀着一种敬畏。读到卷首的一些序言和自述时,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士大夫对术数之学的谨慎态度。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其思想的连贯性,它试图构建一个自洽的宇宙观,将地理现象与人生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但是,在阅读体验上,我必须指出,古籍影印本的通病它都有——字体大小不一、墨迹深浅不一,加上繁复的古体字,使得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非常容易疲劳。更重要的是,书中对于“明堂”和“水法”的论述,虽然精辟,但缺乏现代地图学或测量学上的辅助说明。比如,如何准确界定一个“水”的来去,在没有详细图示的情况下,仅凭文字描述,常常需要反复揣摩,甚至需要结合其他辅助资料才能勉强理解作者的意图。
评分对于一个尝试将传统风水知识应用于现代建筑设计的从业者来说,我更看重的是书中的“法度”和“规范”。《正版地理录要》无疑提供了一个坚实的传统基础。《风水学著作合集》的这个部分,展示了古代对环境布局的极致追求。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生气”如何凝聚和流动的描述,那是一种非常抽象但又充满力量感的概念。书中对于穴位选取的细致要求,比如对“微小征兆”的捕捉,体现了古人极高的敏感度。然而,在对比了不同古代典籍后我发现,此书的某些观点与其他大家,例如杨公或赖公的某些侧重点存在细微的差异。由于是单本的汇编,它更像是蒋氏一家之言,虽然深刻,但缺乏必要的对比分析来帮助读者权衡不同流派的优劣。如果能附带一些现代的注释,或者对关键术语进行现代语境的解释,对于我们这些跨界学习的人来说,无疑会更容易上手,减少理解上的弯路。目前的版本,更像是珍藏于书房深处,供资深爱好者慢慢品味的珍品。
评分这本《正版地理录要 蒋大鸿撰 古书影印 线装 风水秘笈 风水书籍 古代风水学著作合集》的包装和装帧确实很有味道,拿到手里那种老旧纸张的触感,加上线装的工艺,让人感觉仿佛穿越回了古代,这对于一个热衷于传统文化和古籍收藏的人来说,简直是种享受。我特地翻阅了一些与《易经》和《河图洛书》相关的章节,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堪舆学基础理论的深入阐释,毕竟蒋大鸿在风水界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深入阅读后我发现,这本书在对一些核心概念的解释上,似乎更偏向于口诀和经验的直接罗列,而非系统性的理论推导。例如,对于“龙、穴、砂、水、向”的五要素,书中多以简洁的断语形式出现,虽然有助于记忆,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难以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我期望能看到更详尽的图解和更严谨的逻辑链条,来解释这些元素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理想的风水格局的。总的来说,它更像是一本经验集成的宝典,而非教材,适合有一定基础,希望查漏补缺的读者。
评分说实话,我购买这套书是冲着“风水秘笈”这个名头去的,抱着能挖掘出一些失传已久、不为世人所知的“绝招”的心态。线装古籍的影印本,总让人觉得里面藏着不凡的玄机。这本书的排版是老式的竖排,阅读起来需要一点适应时间,但当我读到关于“峦头”的部分时,那种直观的描绘感确实让我眼前一亮。它详尽地描述了山势的起伏、水流的走向,以及如何通过观察自然形态来判断地气旺衰。不过,令我略感遗憾的是,书中关于“理气”的论述,比如复杂的罗盘应用和时间因果的推算,显得有些晦涩和跳跃。很多关键的口诀和诀窍,作者似乎是假定读者已经掌握了基础知识,因此并未做过多铺垫。我尝试对照着现代的风水工具书进行比对,发现很多古老的术语在现代的表达中已经有所演化,这使得理解的难度无形中增加了不少。这本书更像是一份私人笔记的公开,而非面向大众的普及读物,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古文功底和风水理论基础才能领会其精髓。
评分作为一个对中国古代建筑与环境学感兴趣的研究者,我关注的重点往往在于这些著作如何反映当时的社会观念和技术水平。《正版地理录要》作为蒋大鸿的代表作之一,其历史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影印版的质量尚可,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版的风貌,这对于进行文献比对和研究的人来说是极大的便利。书中对于“趋吉避凶”的理论框架构建,体现了古代人对天人合一思想的深刻理解。我特别留意了关于“砂”的形态描述,那些如“贪狼”、“武曲”等星辰的形象比喻,非常生动且具有画面感,足见作者观察之细致入微。然而,这本书在实际操作层面的指导性,特别是针对不同地理环境的变通性,略显不足。很多情况下,它给出的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判断标准,对于那些处于城市化进程中,自然环境已经受到极大改变的现代人来说,如何“活学活用”,将古老的智慧应用到现实的复杂环境中去,书中提供的指引相对单薄。它更像是历史的见证,而不是现代的指南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