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诗词文论必读本 文学评论史之始祖 古人的写作秘籍 引导中华文

文心雕龙: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诗词文论必读本 文学评论史之始祖 古人的写作秘籍 引导中华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国学
  • 诗词
  • 文论
  • 文学评论
  • 古代文学
  • 写作技巧
  • 中华文化
  • 经典
  • 文心雕龙
  • 审美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润轩泽辕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06394697
商品编码:13606448245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7-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文心雕龙: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诗词文论必读本 文学评论史之始祖 古人的写作秘籍 引导中华文学源流的经典之作

:49.00元

作者:[南北朝]刘勰-著 陈书良-整理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06394697

字数:272000

页码:423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

内容提要


《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它的研究历来是学术中的显学。

已故朴学家吴林伯先生是马一浮大师的嫡传弟子,一生致力于《文心雕龙》的研究,见解幽深而独到,堪称业界,他的大弟子陈书良教授于繁华纷扰中独立苍茫,以振兴朴学为己任,继承先师衣钵,将《文心雕龙》研究延续下来,发扬光大,以飨后学。

陈书良对《文心雕龙》原文进行了艰难的探索。本书原文部分系文字上采用黄叔琳本,按照“三准论”将其篇次重新排列。另外,在前贤对它校注的基础上针对一些聚讼纷纭、莫衷一是之处,略陈陋见。凡前贤鸿笔已举,概不复陈;而管见虽浅,聊作引玉之砖。另外本书译文基本采用郭晋稀先生(《白话文心雕龙》,并对其相应作了改动。

目录


序方铭

前言

《文心雕龙》释名

3?/?凡例

5?/?名目

9?/?单元?道

18?/?第二单元?才

24?/?第三单元?气

30?/?第四单元?物

32?/?第五单元?心

40?/?第六单元?象

45?/?第七单元?志

51?/?第八单元?风

62?/?第九单元?文

78?/?第十单元?体

92?/?第十一单元?奇

101?/?第十二单元?赋

110?/?第十三单元?隐秀

117?/?第十四单元?采

127?/?第十五单元?通变

134?/?第十六单元?规矩

140?/?第十七单元?司契

150?/?第十八单元?圆

《文心雕龙》直读

?上篇

155?/?原道

160?/?征圣第二

164?/?宗经第三

169?/?正纬第四

173?/?辨骚第五

178?/?明诗第六

184?/?乐府第七

189?/?诠赋第八

194?/?颂赞第九

199?/?祝盟第十

204?/?铭箴第十一

209?/?诔碑第十二

214?/?哀吊第十三

219?/?杂文第十四

224?/?谐隐第十五

229?/?史传第十六

239?/?诸子第十七

245?/?论说第十八

252?/?诏策第十九

258?/?檄移第二十

263?/?封禅第二十一

268?/?章表第二十二

274?/?奏启第二十三

280?/?议对第二十四

286?/?书记第二十五

?下篇

295?/?神思第二十六

300?/?体性第二十七

304?/?养气第二十八

308?/?风骨第二十九

313?/?附会第三十

317?/?通变第三十一

322?/?事类第三十二

327?/?定势第三十三

333?/?情采第三十四

338?/?镕裁第三十五

342?/?声律第三十六

347?/?练字第三十七

353?/?章句第三十八

358?/?物色第三十九

363?/?丽辞第四十

367?/?比兴第四十一

372?/?夸饰第四十二

376?/?隐秀第四十三

380?/?指瑕第四十四

385?/?总术第四十五

389?/?时序第四十六

398?/?才略第四十七

407?/?知音第四十八

412?/?程器第四十九

416?/?序志第五十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刘勰(约465—520),字彦和,南朝梁代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刘勰三十二岁开始写作《文心雕龙》,历时五年,后出仕做官,先后做过县令、步兵校尉、东宫通事舍人,晚年回到定林寺出家。虽历任多官职,但刘勰其名不以官显,而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龙》奠定了其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地位。

整理者简介

陈书良,湖南长沙人,出生于1947年,湖湘书香世家;1978年考取武汉大学魏晋隋唐文学研究生,1981年获硕士学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为湖南省文史馆馆员、湖南商学院中文系主任、教授;学术上服膺陈寅恪先生“以诗证史,以史证诗”的治学方法,承继朴学传统,醉心六朝文化,独立特行,著作甚丰,人称“六朝人物”。

文摘


序言



《龙腾文海:千古风流的文学密码》 内容概要: 《龙腾文海:千古风流的文学密码》是一部深入探究中国文学艺术精髓的著作,它并非单纯的文献汇编或理论梳理,而是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试图解构那些镌刻在中华文明血脉中的文学基因,揭示隐藏在诗词歌赋、文章典籍背后,那些驱动古人挥洒才情、传承千载的独特思维模式与创作脉络。本书旨在引导读者穿越时空,抵达文学创作的本源,去领悟那些超越时代的艺术智慧。 本书的出发点,是对中华文学传统的一次深度审视。我们并非满足于罗列名家名篇,而是要挖掘其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的内在逻辑。从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文字力量,到汉赋的恢弘气象;从魏晋风骨的玄远意境,到唐诗宋词的雅俗共赏;从元曲的俚俗真情,到明清小说的世态炎凉,无不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哲学思考以及社会生活变迁的印记。本书将围绕这一核心,构建起一个有机的叙事框架。 第一部分:思想的源流——塑造文心的熔炉 文学并非凭空产生,它根植于思想土壤。本书的开篇,将从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几个关键节点切入,探讨它们如何深刻地影响了文学的走向。 儒家的“道”与“仁”: 儒家思想强调“文以载道”,文学承担着教化、讽喻、修身养性的社会功能。本书将分析《诗经》的“风雅颂”如何体现了这一理念,探讨孔子对诗歌的重视及其“不逾闲”的教诲,以及历代文人如何通过作品践行或反思儒家伦理。我们将看到,无论是李白的豪放,还是杜甫的沉郁,其背后都或多或少地与儒家的家国情怀、人道关怀息息相关。 道家的“自然”与“无为”: 道家的超脱与逍遥,为文学注入了另一股清流。本书将探究老庄思想如何影响了魏晋士人的审美趣味,特别是对山水田园诗派的启发。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仅是田园风光,更是道家哲学在心灵层面的体现。我们将分析道家的“象外之象”、“意在言外”等观念,如何催生了中国文学中含蓄、留白、以少胜多的艺术手法。 佛家的“禅”与“空”: 佛教传入中国后,其“空”、“缘起”、“慈悲”等观念,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维度。本书将考察佛学对唐宋八大家,特别是苏轼等人的影响,分析佛教故事、禅宗公案如何融入诗词、小说之中,丰富了文学的意境和内涵。同时,也会探讨佛教的“无常”观如何塑造了中国文学中常见的感叹身世、人生如梦的基调。 其他思想流派的渗透: 除了主流思想,本书还会触及墨家、法家、阴阳家等对文学的间接或直接影响,例如对逻辑、辩才、鬼神世界观的描绘等。 第二部分:笔法的奥秘——千古文章的炼金术 如果说思想是文学的灵魂,那么笔法便是其筋骨。本书将聚焦于中国古代作家在语言运用、结构安排、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独特技艺。 意境的营造: “意境”是中国文学特有的美学范畴。本书将剖析古人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意象选择,将主观情感与客观景象融为一体,创造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从王维的“诗中有画”,到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再到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我们将解析这些意象组合背后蕴含的情感力量。 节奏与韵律的魔力: 诗歌的生命在于其节奏与韵律。本书将深入浅出地讲解中国古典诗词在格律、平仄、押韵等方面的规则,并分析这些规则如何服务于情感的起伏和意境的表达。同时,也会探讨散文在长短句、虚实结合、对仗工整等方面的节奏美感。 象征、比兴、烘托: 古人擅长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深化主题,增添艺术表现力。本书将详细解析比兴、象征、烘托、用典、化用等手法的运用,并通过具体实例,展示它们如何使作品意蕴丰富,引人联想。例如,为何“梅”常常象征高洁,“柳”象征离别,这些背后都有其深厚的文化语境。 叙事与抒情的融合: 如何在叙事中注入情感,如何在抒情中推动情节,是中国古代作家的高明之处。本书将分析小说、戏曲在人物塑造、情节设计、冲突设置等方面的叙事技巧,以及如何在抒情诗中通过场景的转换、情感的递进,达到动人心魄的效果。 文体演进中的笔法创新: 从古文运动到词的创制,从曲的兴盛到小说的繁荣,每一种文体的演进都伴随着笔法的革新。本书将追踪这些变化,分析不同时代、不同文体作者的独到之处。 第三部分:灵感的泉涌——古人与世界的互动 真正的文学创作,离不开创作者与生活、与时代的深刻互动。本书将探究古人如何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灵感,又如何用文字回应时代。 从自然万物中发现诗意: 山川草木、日月星辰、鸟兽虫鱼,这些自然元素是中国古代文学取之不尽的素材库。本书将分析古人如何观察自然,将自然现象与人生感悟、哲学思考相结合,创造出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例如,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描绘,体现了广袤无垠的塞外风光与作者壮阔的心胸。 从历史典故中提炼哲理: 历史事件、人物故事,是古人反思现实、借鉴经验的重要途径。本书将考察古人如何运用历史典故来寄托情怀、讽喻时弊,例如杜甫对“安史之乱”的回应,辛弃疾对岳飞精忠报国事迹的追怀。 从民间生活与市井百态中捕捉真情: 并非所有文学都高居庙堂。本书将关注那些根植于民间沃土的作品,例如民歌、俗曲、小说中的市井人物与生活场景。白居易的《卖炭翁》,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小人物,都展现了古人对底层生活的关注与共情。 从人际交往与情感体验中汲取养分: 友情、爱情、亲情、离别,这些永恒的人类情感,是文学创作的不竭源泉。本书将分析古人如何细腻地捕捉和表达这些情感,从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到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无不感人至深。 时代风云下的精神回响: 盛世的繁华,乱世的哀愁,社会的变迁,时代的挑战,这些宏大的历史背景,往往孕育出伟大的文学作品。本书将探讨不同历史时期,文学如何成为时代精神的折射与记录。 第四部分:传承与创新——文脉的赓续与演变 文学的魅力不仅在于其当下的光辉,更在于其绵延不绝的生命力。本书的最后一篇,将关注中华文学的传承与创新。 模仿与超越: 古人常言“诗必有宗”,强调师承。本书将分析历代作家如何学习前人,如何在模仿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最终实现超越。从曹操、曹植到建安七子,从李白、杜甫到白居易、元稹,这种师徒相授、代代相传的模式,构成了中国文学强大的生命力。 文体的融合与演变: 诗、文、词、曲、小说,这些文体并非一成不变,它们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不断发展。本书将梳理这一过程,例如词由诗发展而来,曲又吸纳了词的韵律,小说则借鉴了戏曲的叙事。 地域文学的特色: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的文化风俗,也孕育出了各具特色的文学流派,例如岭南文学、江南文学等。本书将简要介绍这些地域文学的特点及其对中国文学整体的贡献。 “文心”的现代解读: 在当今时代,我们如何理解与传承中华“文心”?本书最后将提出一些思考,探讨在信息爆炸、文化多元的当下,如何重新发现并激活那些属于我们民族的文学密码,让古人的智慧照亮今人的创作道路。 《龙腾文海:千古风流的文学密码》是一次对中华文学宝库的深度探险,它试图用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揭示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穿越千年时光的文学密码,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精髓,从中汲取养分,激发创作灵感,领略中华文脉的博大精深与永恒魅力。本书适合一切对中国文学、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尤其是那些希望深入理解文学创作本质,探寻古人写作奥秘的求索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文心雕龙》的精装版本,光是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厚重感,古朴典雅的封面设计,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阻隔,直接把我带回到了那个风雅的时代。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文学评论有着浓厚的兴趣,总觉得那是理解中国古代文人心路历程的一把钥匙。读了这本书,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做“字字珠玑”。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书籍,更像是一位博学多识的长者,循循善诱地为我解开古代文章的奥秘。书中对于文学创作的各个方面,从体裁的划分到风格的辨析,再到创作的心理和技巧,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特别是它对于“文心”和“文辞”的区分,以及“原道”、“明文”、“宗经”等基本原则的阐述,为我构建了一个系统而完整的文学理论框架。读到“知音”一篇时,我深有感触,古人写文章,何尝不是在寻找那个能够理解自己内心世界的“知音”?而“知音”的寻觅,又何尝不是一种对文学共鸣的极致追求?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文学创作并非是凭空而生的灵感闪现,而是一个需要深厚功底、敏锐洞察和不懈实践的系统工程。它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平时的阅读习惯和写作方式,尝试去捕捉文章背后更深层次的意义和作者的情感。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感到“醍醐灌顶”的书。我之前阅读一些古代文学作品,虽然觉得它们很美,但总觉得缺少了一些能够指导自己创作的方向。《文心雕龙》这本书,就像是为我指明了一条道路。它以一种非常系统和宏大的视角,梳理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并对各种文体的特点、创作技巧、以及历代文学的得失进行了精辟的论述。它不仅仅是在讲解文学理论,更是在引导我如何去“读懂”文学,如何去“欣赏”文学,以及如何去“创作”文学。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风格”的探讨,作者是如何将不同的文风归纳提炼,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这让我明白了,风格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作者长期实践和思考的结果。读了这本书,我开始尝试着用一种更审慎、更深入的态度去阅读和写作,不再仅仅关注表面的辞藻,而是去体会文章背后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独到之处。它让我看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让我对文学创作有了更深的敬畏之心。这本书,绝对是我近期阅读中最具价值的一本。

评分

我一直认为,阅读经典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够不断地刷新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并为我们提供解决当下问题的智慧。《文心雕龙:中华国学经典精粹》这本书,确实做到了这一点。我之前对古代诗词歌赋的理解,大多停留在表面的情感表达和辞藻的华丽,但读了这本书后,才恍然大悟,原来每一首诗、每一篇赋,都蕴含着作者深刻的思考和时代的印记。书中对不同文体演变的梳理,以及对历代文论大家观点的对比和评析,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学史的波澜壮阔。特别是它对“风骨”、“气韵”等抽象概念的具象化解读,让我第一次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做“意境”。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暂停下来,回味书中引用的那些经典篇章,试图去体会作者创作时的心境,以及那些被后人津津乐道的“妙笔”。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本“武林秘籍”,它没有直接告诉我怎么写出绝世佳作,而是揭示了武功的内在逻辑和修炼方法,让我有机会去探寻属于自己的“武道”。它教会我的,是观察、是思考、是提炼,是让文字背后真正“活”起来的东西。

评分

老实说,刚开始拿到这本《文心雕龙》的时候,我还有些担心自己能否读懂,毕竟“国学经典”这四个字,总给人一种遥不可及的距离感。但出乎意料的是,这本书的语言虽然典雅,却并不晦涩难懂,反而充满了智慧的光芒。它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一步步引导我走进古代文学的世界。书中对于“文学评论史之始祖”的定位,我完全赞同。它所提出的诸多观点,直到今天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例如,在“论说”篇中,作者对于如何论述一个观点,如何组织论据,如何做到言简意赅而又论据充分,都给出了非常实用的指导。这对于我们现在写作论文、撰写报告,甚至进行日常沟通,都有着极大的借鉴价值。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情”与“理”的辩证思考,以及如何将二者巧妙地融合在文章之中。它让我明白,一篇好的文章,既要有深刻的情感,也要有严谨的逻辑。这种平衡的艺术,是值得我们一生去追求的。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古代文人的深厚学养和人文情怀,也让我对“文以载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秘籍”感到好奇,总觉得那些流传千古的作品,背后一定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创作法门。《文心雕龙》这本书,就像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这个秘密花园的大门。它并没有直接揭示“秘籍”的字面内容,而是从最根本的层面,为我解析了古代文人创作的思路和方法。书中对于“创作心理”的探讨,让我开始理解,为什么有些作品能够触动人心,而有些作品却显得平淡无奇。作者刘勰深刻地剖析了创作过程中,作者的情感、思想、经验是如何转化为文字的。这让我明白,写作不仅仅是技巧的运用,更是心灵的表达。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虚实相生”的论述,这不仅仅是一种写作手法,更是一种人生智慧。如何虚实结合,如何让笔下的世界既有真实感,又充满想象力,这是我一直以来都在探索的课题。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看到了古代文人在创作上的匠心独运,也让我对自己的写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让我明白,要想写出真正的好文章,需要先修好自己的“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