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文心雕龙: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诗词文论必读本 文学评论史之始祖 古人的写作秘籍 引导中华文学源流的经典之作
:49.00元
作者:[南北朝]刘勰-著 陈书良-整理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06394697
字数:272000
页码:423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
内容提要
《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它的研究历来是学术中的显学。
已故朴学家吴林伯先生是马一浮大师的嫡传弟子,一生致力于《文心雕龙》的研究,见解幽深而独到,堪称业界,他的大弟子陈书良教授于繁华纷扰中独立苍茫,以振兴朴学为己任,继承先师衣钵,将《文心雕龙》研究延续下来,发扬光大,以飨后学。
陈书良对《文心雕龙》原文进行了艰难的探索。本书原文部分系文字上采用黄叔琳本,按照“三准论”将其篇次重新排列。另外,在前贤对它校注的基础上针对一些聚讼纷纭、莫衷一是之处,略陈陋见。凡前贤鸿笔已举,概不复陈;而管见虽浅,聊作引玉之砖。另外本书译文基本采用郭晋稀先生(《白话文心雕龙》,并对其相应作了改动。
目录
序方铭
前言
《文心雕龙》释名
3?/?凡例
5?/?名目
9?/?单元?道
18?/?第二单元?才
24?/?第三单元?气
30?/?第四单元?物
32?/?第五单元?心
40?/?第六单元?象
45?/?第七单元?志
51?/?第八单元?风
62?/?第九单元?文
78?/?第十单元?体
92?/?第十一单元?奇
101?/?第十二单元?赋
110?/?第十三单元?隐秀
117?/?第十四单元?采
127?/?第十五单元?通变
134?/?第十六单元?规矩
140?/?第十七单元?司契
150?/?第十八单元?圆
《文心雕龙》直读
?上篇
155?/?原道
160?/?征圣第二
164?/?宗经第三
169?/?正纬第四
173?/?辨骚第五
178?/?明诗第六
184?/?乐府第七
189?/?诠赋第八
194?/?颂赞第九
199?/?祝盟第十
204?/?铭箴第十一
209?/?诔碑第十二
214?/?哀吊第十三
219?/?杂文第十四
224?/?谐隐第十五
229?/?史传第十六
239?/?诸子第十七
245?/?论说第十八
252?/?诏策第十九
258?/?檄移第二十
263?/?封禅第二十一
268?/?章表第二十二
274?/?奏启第二十三
280?/?议对第二十四
286?/?书记第二十五
?下篇
295?/?神思第二十六
300?/?体性第二十七
304?/?养气第二十八
308?/?风骨第二十九
313?/?附会第三十
317?/?通变第三十一
322?/?事类第三十二
327?/?定势第三十三
333?/?情采第三十四
338?/?镕裁第三十五
342?/?声律第三十六
347?/?练字第三十七
353?/?章句第三十八
358?/?物色第三十九
363?/?丽辞第四十
367?/?比兴第四十一
372?/?夸饰第四十二
376?/?隐秀第四十三
380?/?指瑕第四十四
385?/?总术第四十五
389?/?时序第四十六
398?/?才略第四十七
407?/?知音第四十八
412?/?程器第四十九
416?/?序志第五十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刘勰(约465—520),字彦和,南朝梁代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刘勰三十二岁开始写作《文心雕龙》,历时五年,后出仕做官,先后做过县令、步兵校尉、东宫通事舍人,晚年回到定林寺出家。虽历任多官职,但刘勰其名不以官显,而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龙》奠定了其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地位。
整理者简介
陈书良,湖南长沙人,出生于1947年,湖湘书香世家;1978年考取武汉大学魏晋隋唐文学研究生,1981年获硕士学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为湖南省文史馆馆员、湖南商学院中文系主任、教授;学术上服膺陈寅恪先生“以诗证史,以史证诗”的治学方法,承继朴学传统,醉心六朝文化,独立特行,著作甚丰,人称“六朝人物”。
文摘
序言
这本《文心雕龙》的精装版本,光是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厚重感,古朴典雅的封面设计,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阻隔,直接把我带回到了那个风雅的时代。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文学评论有着浓厚的兴趣,总觉得那是理解中国古代文人心路历程的一把钥匙。读了这本书,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做“字字珠玑”。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书籍,更像是一位博学多识的长者,循循善诱地为我解开古代文章的奥秘。书中对于文学创作的各个方面,从体裁的划分到风格的辨析,再到创作的心理和技巧,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特别是它对于“文心”和“文辞”的区分,以及“原道”、“明文”、“宗经”等基本原则的阐述,为我构建了一个系统而完整的文学理论框架。读到“知音”一篇时,我深有感触,古人写文章,何尝不是在寻找那个能够理解自己内心世界的“知音”?而“知音”的寻觅,又何尝不是一种对文学共鸣的极致追求?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文学创作并非是凭空而生的灵感闪现,而是一个需要深厚功底、敏锐洞察和不懈实践的系统工程。它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平时的阅读习惯和写作方式,尝试去捕捉文章背后更深层次的意义和作者的情感。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感到“醍醐灌顶”的书。我之前阅读一些古代文学作品,虽然觉得它们很美,但总觉得缺少了一些能够指导自己创作的方向。《文心雕龙》这本书,就像是为我指明了一条道路。它以一种非常系统和宏大的视角,梳理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并对各种文体的特点、创作技巧、以及历代文学的得失进行了精辟的论述。它不仅仅是在讲解文学理论,更是在引导我如何去“读懂”文学,如何去“欣赏”文学,以及如何去“创作”文学。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风格”的探讨,作者是如何将不同的文风归纳提炼,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这让我明白了,风格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作者长期实践和思考的结果。读了这本书,我开始尝试着用一种更审慎、更深入的态度去阅读和写作,不再仅仅关注表面的辞藻,而是去体会文章背后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独到之处。它让我看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让我对文学创作有了更深的敬畏之心。这本书,绝对是我近期阅读中最具价值的一本。
评分我一直认为,阅读经典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够不断地刷新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并为我们提供解决当下问题的智慧。《文心雕龙:中华国学经典精粹》这本书,确实做到了这一点。我之前对古代诗词歌赋的理解,大多停留在表面的情感表达和辞藻的华丽,但读了这本书后,才恍然大悟,原来每一首诗、每一篇赋,都蕴含着作者深刻的思考和时代的印记。书中对不同文体演变的梳理,以及对历代文论大家观点的对比和评析,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学史的波澜壮阔。特别是它对“风骨”、“气韵”等抽象概念的具象化解读,让我第一次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做“意境”。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暂停下来,回味书中引用的那些经典篇章,试图去体会作者创作时的心境,以及那些被后人津津乐道的“妙笔”。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本“武林秘籍”,它没有直接告诉我怎么写出绝世佳作,而是揭示了武功的内在逻辑和修炼方法,让我有机会去探寻属于自己的“武道”。它教会我的,是观察、是思考、是提炼,是让文字背后真正“活”起来的东西。
评分老实说,刚开始拿到这本《文心雕龙》的时候,我还有些担心自己能否读懂,毕竟“国学经典”这四个字,总给人一种遥不可及的距离感。但出乎意料的是,这本书的语言虽然典雅,却并不晦涩难懂,反而充满了智慧的光芒。它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一步步引导我走进古代文学的世界。书中对于“文学评论史之始祖”的定位,我完全赞同。它所提出的诸多观点,直到今天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例如,在“论说”篇中,作者对于如何论述一个观点,如何组织论据,如何做到言简意赅而又论据充分,都给出了非常实用的指导。这对于我们现在写作论文、撰写报告,甚至进行日常沟通,都有着极大的借鉴价值。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情”与“理”的辩证思考,以及如何将二者巧妙地融合在文章之中。它让我明白,一篇好的文章,既要有深刻的情感,也要有严谨的逻辑。这种平衡的艺术,是值得我们一生去追求的。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古代文人的深厚学养和人文情怀,也让我对“文以载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秘籍”感到好奇,总觉得那些流传千古的作品,背后一定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创作法门。《文心雕龙》这本书,就像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这个秘密花园的大门。它并没有直接揭示“秘籍”的字面内容,而是从最根本的层面,为我解析了古代文人创作的思路和方法。书中对于“创作心理”的探讨,让我开始理解,为什么有些作品能够触动人心,而有些作品却显得平淡无奇。作者刘勰深刻地剖析了创作过程中,作者的情感、思想、经验是如何转化为文字的。这让我明白,写作不仅仅是技巧的运用,更是心灵的表达。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虚实相生”的论述,这不仅仅是一种写作手法,更是一种人生智慧。如何虚实结合,如何让笔下的世界既有真实感,又充满想象力,这是我一直以来都在探索的课题。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看到了古代文人在创作上的匠心独运,也让我对自己的写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让我明白,要想写出真正的好文章,需要先修好自己的“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