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视读人类学
定价:16.80元
作者:(英)梅瑞·威·戴维斯,(英)皮埃罗 ,张丽红
出版社:安徽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1-01
ISBN:978753962849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3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人类学源于对“原始”文化的研究,“原始”这一概念本身就揭示了西方“文明”的优越感,因而西方人用其来指称落后的他人。随着帝国的覆灭,人类学内部分崩离析。那么,它到底是殖民主义的帮凶,还是种族主义者为丁遮人耳目而创造的所谓。科学?它是促进了文化之间的交流,还是扩大了文化之间的分歧?
《视读人类学》试图人类学自身索然无味的历史,生动地讲述这门难以定性的人类科学,全书按时间顺序,介绍了古希腊人类学的创始直至当代人类学的不同表现形式。本书阐释了人类学的重要概念和研究方法,其中着重介绍了的人类学家弗朗茨·博阿斯,布朗尼斯劳·马林诺夫斯基、E,E,埃文斯·普利查特,玛格丽特·米德以及克劳德·列维一斯特劳斯。此外本书还翔实地介绍了自我批评的人类学和后现代人类学,全书的核心问题是关于人类学对非西方文化的影响。
《视读人类学》一书的特点是论据清楚,插图幽默风趣。
目录
译者序
什么是人类学
什么是”原始人”
研究人类
人类学的核心问题
他人
变化中的问题
人类学的起源
人类学的奠基人
隐藏的议程
高杆研究阶段
“忠于历史”
关于人权问题
耶稣会会士关系
西方思想的主要流派
传统的延续
派生的次要流派
帝国主义
人类学的同谋
背叛根源
回到根源
不可或缺的原始人
关于创造的思考
谁先来到
活着的遗物
空想家的观点
关于进化论
生物与社会的结合
传播论
种族的欺
田野研究
人类学之树
生物人类学
多元说和单一论
人类生态学及遗传学
生物社会学的兴起
基因理论重新聚焦人种理论
早期人类学的相关链接
考古学和物质文化
人类学语言学
社会或文化人类学
文化是什么
专业的不断细化
人种论的基石
描写外田人
弗朗茨·博阿斯
布朗尼斯劳·马林诺夫斯基
田野工作
田野工作中的人类生态学
生态人类学
经济问题
赠财宴仪式
新几内亚的“大人物”
库拉交换
经济人类学
交换和贸易网络
形式主义者和实体主义者的争论
马克思主义人类学
马克思主义进化论的观点
家庭
家庭形式
婚姻关系
婚姻合同的补偿
亲属关系研究
亲属关系系统
亲属关系分类
虚构的亲属
血缘关系
婚姻和和居住规则
亲属的特殊表达方式
亲属关系的“作用”
同盟理念论和禁忌
思维结构
基础结构的形式
联盟理论起作用ll
政治和法律
更多的例子
命名法
政治人类学
年龄分级社会
共时的和历时的观点
其他社会分层
交互的身份
种族划分的问题
殖民主义
反资本主义人类学
法律人类学
解决争端的机制
宗教
萨满教和货物崇拜
神圣与世俗
魔法人类学
信仰之辩
典扎仪式研究
仪式的演变
神话研究
克劳德·列维一斯特劳斯
双重对立和结构
象征符号和交流
符号与社会进步
参与者,信息和密码
象征主义和新视角
艺术人类学
影像人类学
正在消失的世界
新现象还是老问题
田野工作描述
写在现在
自我的人类学
泰瞢兹特朗的双重性
重访泰瞢兹特朗
人类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吗
伪装的自然科学
印第安人离开了保留地
谁为印第安人辩护
白人是上帝
神话
视界
自我批评的人类学
人类学的一个英雄
米德神话的破灭
观察者被现察
站不住脚的理论
自我描述的问题
书面文化和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的瘫痪
人类学中的女性
人类学家的亲属关系
田野工作的助手
女杈主义人类学
确定女杈主义人类学
原始人
扬诺马穆丑闻
导致内战
人类学衰败了
拓展阅读
附录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看得出来作者在组织材料时下了极大的功夫。它不像有些学术著作那样,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地堆砌观点,而是构建了一个逻辑清晰的脉络,引导读者一步步深入。开篇的理论综述部分,作者用了一种对比鲜明的案例对比法,迅速地将读者的注意力聚焦到核心议题上,而不是陷入无休止的术语辨析中。随后,每一章都像搭积木一样,层层递进,从微观的个人经验,逐步扩展到中观的社区互动,最后上升到宏观的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重塑。我尤其欣赏它对“田野工作”方法的阐述,作者没有把它美化成一种浪漫的探险,而是诚实地揭示了研究者在伦理困境和认知偏差中挣扎的过程。这种坦诚,极大地增加了文本的可信度和厚重感。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仅吸收了知识,更像是掌握了一套分析复杂社会现象的工具箱。如果你对研究方法论有兴趣,这本书提供的案例分析和方法论反思,绝对是物超所值,值得反复揣摩。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跨学科的融合能力,它根本不把自己局限在人类学的范畴内,更像是一部社会哲学的随笔集,又带着历史学的厚重感。我读到它引用了相当多的后殖民理论和心理分析的视角来剖析文化适应性问题,这让原本可能偏向于田野调查的文本,一下子立体了起来。它没有给你一个“普适的”人类模型,相反,它不断地提醒你,任何一个文化都是一个由无数矛盾和妥协构成的有机体。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身份认同重构的那一章,作者没有急于给出一个结论,而是呈现了多方观点的交锋,甚至包括一些互相矛盾的田野记录,让读者自己去体验那种认知失调的痛苦与成长的张力。这种处理方式非常成熟,它尊重读者的智力,不把我们当成被灌输知识的容器,而是邀请我们成为共同探索的伙伴。对于那些渴望全面理解当代社会复杂性,并且不满足于单一学科解释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整合平台,它让你感觉自己的知识版图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评分坦白讲,一开始我对这种“视读”的说法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是不是有点哗众取宠的意思,是不是为了迎合快节奏的生活而牺牲了深度。但读下去后,我的想法彻底改变了。这本书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视觉材料——虽然只是文字描述的视觉场景,但其描绘的力量是惊人的。作者仿佛是一位高明的电影导演,他知道如何通过光影、空间布局和肢体语言来传递文化信息。例如,他对一个集市上人们交易场景的描写,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了权力关系和阶层差异,这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叙事手法,比长篇大论的理论阐述要有效得多。它训练了我们“看”的能力,不再仅仅是机械地接收信息,而是去解读信息背后的符号系统和潜台词。这本书对那些习惯了纯文本阅读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好的挑战和提升。它教会我们,很多深层次的文化信息,是藏在“看得见”的表象之下的。我强烈推荐给从事设计、媒体或者任何与视觉传播相关领域的朋友,它会让你对“观看”这件事产生全新的敬畏。
评分这本书啊,简直就是一场思维的探险!我一开始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的,毕竟这个价格……你懂的。没想到,打开之后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老道,他不是在跟你“讲”理论,而是在带你“体验”人类的境遇。比如说,他对某个偏远部落的婚俗描写,细腻到让你仿佛能闻到空气中燃烧的香料味,感受到那种古老仪式带来的庄严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焦虑。他巧妙地将宏大的理论框架,比如结构主义或者后现代的某些观点,融入到这些鲜活的个案分析之中,不生硬,不枯燥。读起来,你会发现我们习以为常的“常识”是多么地脆弱和具有文化依赖性。我特别喜欢他探讨“他者”的部分,那种试图跳出自身文化桎梏去理解差异的努力,让人既感到震撼,又有一丝敬畏。这本书的价值远超标价,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的全新棱镜,对于任何对人性、社会结构以及文化冲突感兴趣的人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入门乃至进阶的佳作。看完之后,你可能不会立刻拥有标准答案,但你肯定会问出更多更深刻的问题。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纯粹是冲着那句“包邮”去的,没想到这内容质量完全是“惊喜价”!这本书最让我耳目一新的是它打破了传统人类学研究中那种“高高在上”的观察者姿态。作者的笔触非常接地气,充满了人文关怀,他似乎更像一个谦逊的倾听者,而不是一个权威的解读者。比如,在描述城市边缘群体的生活状态时,他引用的那些口述史料,那种带着浓重地方口音和生命力的措辞,直接击中了我的内心深处。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篇论文,而是在听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在昏黄的灯光下,娓娓道来那些被主流叙事忽略的故事。这种叙事上的亲近感,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让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社会学概念,变得触手可及。它没有过分使用那些故作高深的学术术语,即便有,也总是用最通俗易懂的例子来加以阐释。如果你是一个对社会现象感到困惑,渴望从更深层次理解“为什么会这样”的普通读者,这本书绝对能给你提供一个非常温暖而富有洞察力的视角。它让人感受到,人类的复杂性才是最迷人的风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