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草集 退步集 元无知的游历 外国音乐在外国 没有
实图拍摄
__________
基本信息
从书名:陈丹青作品套装全11册
作者:陈丹青 著
总定价:461.80
草草集 ISBN:9787549550135 字数:230000 页码:302 :36.00元
退步集 ISBN:9787563351398 字数:280000 页码:427 :48.00元
谈话的泥沼 ISBN:9787549550234 字数:230000 页码:297 :36.00元
无知的游历 ISBN:9787549550111 字数:80000 页码:303 :58.00元
退步集续集 ISBN:9787563365333 字数:200000 页码:401 :36.00元
多余的素材 ISBN:9787563366958 字数:100000 页码:239 :28.00元
笑谈大先生 ISBN:9787549500130 字数: 90000 页码:201 :36.00元(精装)
纽约锁记 ISBN:9787563366965 字数:130000 页码:383 . :48.00元
外国音乐在外国 ISBN:9787563393657 字数:150000 页码:357 :48.00元
荒废集 ISBN:9787563379170 字数:160000 页码:381 :48.00元
我们这个时代的怕和爱 ISBN:9787505995550字数:240000 页码:300 定价:39.80元
目录
草草集
序
艺 术
归国十年
城市、艺术、艺术家
难以受伤害的人
机会与困境
因为山在那里
情色与性欲
暴怒与狂喜
草船与借箭
旭东与韩辛
这不是一件伪作
圣维克多山
记吴冠中先生
记郑胜天老师
记孙佩苍先生
记朱乃正老师
影 像
摄影没有真理
影像的影像
历史与照片
正在成长,正当青春
摄影与黑白
善良的观看
褴褛的记忆
社 会
民族的骄傲
为什么我没有谈论炫富与会
为什么我想起四十年前的群众
生活与品质
我的梦话
思想与谋略
谁来纪念农民
想象鲁迅
错位与对位
木 心
守护与送别(上篇)
守护与送别 (下篇)
《文学回忆录》后记
漫谈木心
退步集
“且说说我自己”
绘画
中国人为什么画油画?
常识与记忆
山高水张
批评与权力
骄傲与劫难
向上海美专致敬
油画与图像
绘画、图像与学术行政化
访谈
人样的,太人样的!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无知与有知
消费不是
媒体、大众与神话
城市
城市建设与历史记忆
建筑设计与行政文化
“有史以来”
我们应该向那位大清国老兵丁好好学习
心理景观、建筑景观与行政景观
古镇:衰败与沦亡
评议
众生相与人物画
国画革命的隔代国画
世界的重叠
地方与画家
伟大的残骸
影像
影像与中国
摄影的严肃,严肃的摄影
艺术作为摄影
摄影在中国
教育
我们上百年文化命运天灾人祸的总报应
天性和才能是挡不住的
关于绘画的“前瞻性”意见
无用的禀赋
调皮与聪明
事相、事实与理论
辞职报告
荒废集
谈话的泥沼
无知的游历
退步集续集
多余的素材
笑谈大先生
外国音乐在外国
纽约锁记
我们这个时代的怕和爱
内容摘要
草草集
本书是陈丹青近年来所写杂文和随笔的结集,按主题分为艺术、影像、社会以及木心四个部分,各篇主题与内容虽有不同,却不难读出作者一贯独特的见识与风格,全书或谈及艺术,或论及历史,都极具知识性,并引人深思,延续了其旧作的高水准。在杂文之外,特别收录陈丹青纪念木心文字三篇,其中《守护与送别》,记录了木心去世前后的点滴瞬间,与以往嬉笑怒骂的杂文相比,伤感、动人而更显温情。
退步集
《退步集》是陈丹青归国五年来部分文字的结集,三十余篇文章,话题兼及绘画、影像、城市、教育诸方面,自云“退步”,语涉双关,也可理解为对百年中国人文艺术领域种种“进步观”的省思和追问。
也许归功于长年的绘画训练,陈丹青的文字观察敏锐,细节刻画尤其生动,时有连珠妙语。书评人黄集伟说:“陈丹青虽是个画家,但很多散文家写不出他那样的文字。另外,读者们虽不是他本人,但这个海龟派笔下文化与语境的‘隔膜’与‘无助’,乃至‘欲拒还迎’的心态每个人都不难感同身受。”
在《退步集》中,有相当多的篇幅是陈丹青对当今城市建设的痛陈,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将城市原有的文化生态和历史记忆无情地摧毁引起艺术家陈丹青肝肠寸断地“叫嚣”:“江南水乡已经没有了。”“新上海的改造,很遗憾,其整体的规划与设计在理念上是失败的,是以大面积放弃上海的居住传统为代价,全盘移植香港东南亚中产阶级的居住模式。在旧上海,‘法国’与‘上海’相处无间,在的新上海,既看不到‘法国’,也看不清‘上海’,‘东方的巴黎’已经自我肢解了。”“我深知这叫嚣无非是失败的哀鸣,其声调,有甚于真的失败。”
所谓“退步”,语涉双关,可理解为对百年中国人文艺术领域种种“进步观”的省思和追询。作者的文字观察敏锐,细节刻画尤其生动。书评人黄集伟说:“陈丹青虽是个画家,但很多散文家写不出他一样的文字。另外,读者们虽不是他本人,但这个海龟派笔下文化与语境的‘隔膜’与‘无助’,乃至‘欲拒还迎’的心态每个人都不难感同身受。
·痛击教育制度针砭学界时弊
·陈丹青:中国敢言的知识分子之一
·2005年文化风云榜年度图书
·2005年《新周刊》新锐榜年度图书
荒废集
谈话的泥沼
无知的游历
退步集续集
多余的素材
笑谈大先生
外国音乐在外国
纽约锁记
我们这个时代的怕和爱
作者简介
陈丹青,1953年生于上海,1970年至1978年辗转赣南与苏北农村插队落户,其间自习绘画。1978年入美术学院油画系深造,1980年毕业留校,1982年定居纽约,自由职业画家。2000年回国,现居北京。早年作《西藏组画》,近十年作并置系列及书籍静物系列。业余写作,出版文集有:《纽约琐记》《多余的素材》《退步集》《退步集续编》《荒废集》《外国音乐在外国》《笑谈大先生》《归国十年》。
我个人非常欣赏陈丹青在面对文化议题时的“不妥协性”。他的文字里有一种知识分子的担当,不甘于随波逐流,总是试图在主流叙事之外开辟一条属于自己的通道。那些关于他早年求学、在异乡生活的点滴记录,不仅仅是个人回忆录,更是时代变迁下个体精神状态的侧写。他似乎有一种天赋,能将复杂的文化现象用极其个人化但又普遍适用的方式表达出来。这种叙事手法,让读者在跟随他思考的同时,也得以审视自身所处的文化语境。这本书整体散发出的那种对真理的探求欲和对平庸的反抗精神,是极其鼓舞人心的。读后会让人反思,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是否还拥有独立判断和深度感受的能力。
评分初次接触陈丹青的文字,可能会被其略显跳跃的思路和丰富的典故所“震慑”,但坚持读下去后,会发现那份“跳跃”其实是基于他极其广博的阅读和亲身经历构建起来的知识网络。他的行文逻辑,与其说是线性的叙事,不如说是多维度空间的折射。他可以在一句话里谈到欧洲文艺复兴的某个技法,下一句又转到当下国内艺术教育的弊端,这种跨时空的对话能力,体现了他深厚的学养。对于那些渴望了解艺术史脉络,又厌倦了枯燥教科书的读者来说,陈丹青无疑提供了一条更富有人情味和现场感的路径。他的文字像一把精密的刻刀,在历史的肌理上刻下自己的独特印记,那些关于审美、关于真实、关于“如何观看世界”的探讨,都沉淀在字里行间,等待有心人去发掘。
评分陈丹青的书,读起来总有一种浓厚的“在路上”的感觉,即使是谈论室内静物或画室内的光线,也仿佛能嗅到空气中流动的异域气息。他的观察力是惊人的,能从最细微的末节中捕捉到宏大的时代精神或个体命运的缩影。他对于“观看”这件事的执着与深度,是很多当代写作者所欠缺的。他不仅仅是在描述他看到了什么,更是在阐释“如何看”的哲学。这种对视觉文化和感知世界的深入挖掘,使得他的作品具有超越一般散文的厚度。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关于如何打开感官,去更真诚地面对周遭世界的重新训练。文字的节奏感极强,时而紧凑有力,时而舒缓悠长,非常耐人寻味,仿佛能听见作者在字里行间低沉而坚定的叙述。
评分这套书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源于陈丹青那份近乎固执的真诚。他写文章,不像某些作家那样雕琢辞藻、堆砌辞藻,他的语言是散文化的,带着一种强烈的现场感和即兴感,仿佛你正坐在他身边,听他娓娓道来那些关于画廊里的光影、异国街头的见闻,或是对某位大师作品的细致解读。尤其赞赏他那种不畏人言的勇气,敢于直面那些敏感而复杂的话题,他的文字里没有太多迎合大众的讨好,只有真刀真枪的思辨。比如他描述那些他所接触到的形形色色的艺术家和文化现象时,那种带着审慎的同情和冷静的批判,让人感到非常真实。这种坦率,使得他的作品超越了简单的知识普及,而成了一种精神上的陪伴和思想上的碰撞,让人愿意反复咀嚼其中的滋味。
评分陈丹青的文字,总有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像是未经雕琢的玉石,粗粝却温润,带着一种知识分子特有的清醒与疏离感。阅读他的作品,常常让人感觉像是在与一位见多识广、洞察世事的老友对谈,他毫不掩饰地剖析着自己对艺术、历史乃至日常生活的观察与思考。那种笔触中的犀利与不羁,让人不得不停下来,反思自己习以为常的认知。他从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抛出更多值得玩味的问题,引导读者自行在字里行间寻找那个模糊的真相。尤其是谈及中外文化碰撞与融合的那些篇章,他的观点独到而深刻,既有对传统坚守的敬畏,又不乏对僵化教条的批判,这种游走在“在与不在”之间的张力,构成了他文字最迷人的底色。读完,总有一种意犹未尽的酣畅,像是经历了一场精神上的深度漫步,洗涤了心灵表面的尘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