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读片从入门到精通系列:CT读片指南(第2版)》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第2版 (2013年3月1日)
丛书名: 影像读片从入门到精通系列
平装: 395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122161345
条形码: 9787122161345
商品尺寸: 26 x 18.4 x 2 cm
商品重量: 1.1 Kg
《影像读片从入门到精通系列:MRI读片指南(第2版)》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第2版 (2013年3月1日)
丛书名: 影像读片从入门到精通系列
平装: 265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122161369
条形码: 9787122161369
商品尺寸: 26 x 18.2 x 1.6 cm
商品重量: 739 g
《影像读片从入门到精通系列:X线读片指南(第2版)》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第2版 (2013年3月1日)
丛书名: 影像读片从入门到精通系列
平装: 280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122161352
条形码: 9787122161352
商品尺寸: 25.8 x 18.2 x 1.8 cm
商品重量: 798 g
《影像读片从入门到精通系列:CT读片指南(第2版)》
仍然按照影像学检查方法的不同分为三个分册,包括《X线读片指南》、《CT读片指南》、《MRI读片指南》。丛书从基本理论、基本征象入手,系统地介绍了各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及部分少见病、罕见病的X线、CT及MRI表现。在病种的选择上,贴近基层实际,全面覆盖基层常见病及多发病,同时也包括一些少见病,便于拓展影像诊断思路。在写作方法上遵循影像读片的正常思路,以典型的图片资料为主线,以最简明的语言给出读片分析和说明。
第二版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做了如下调整:更换了和增补了大量的典型病例图片,部分章节增加了一些新的疾病的影像学表现。不仅以简洁的语言写明各系统读片的共性技巧和报告书写内容和方法,对常见容易误读的情况也进行了列举和分析。对一些影像相关的最新治疗和诊断技术也作以简要介绍。
《影像读片从入门到精通系列:MRI读片指南(第2版)》
仍然按照影像学检查方法的不同分为三个分册,包括《X线读片指南》、《CT读片指南》、《MRI读片指南》。丛书从基本理论、基本征象入手,系统地介绍了各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及部分少见病、罕见病的X线、CT及MRI表现。在病种的选择上,贴近基层实际,全面覆盖基层常见病及多发病,同时也包括一些少见病,便于拓展影像诊断思路。在写作方法上遵循影像读片的正常思路,以典型的图片资料为主线,以最简明的语言给出读片分析和说明。
第二版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做了如下调整。
?更换了和增补了大量的典型病例图片,部分章节增加了一些新的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不仅以简洁的语言写明各系统读片的共性技巧和报告书写内容和方法,对常见容易误读的情况也进行了列举和分析。
?对一些影像相关的最新治疗和诊断技术也作以简要介绍。
《影像读片从入门到精通系列》(第二版)仍然按照影像学检查方法的不同分为三个分册,包括《X线读片指南》、《CT读片指南》、《MRI读片指南》。丛书从基本理论、基本征象入手,系统地介绍了各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及部分少见病、罕见病的X线、CT及MRI表现。在病种的选择上,贴近基层实际,全面覆盖基层常见病及多发病,同时也包括一些少见病,便于拓展影像诊断思路。在写作方法上遵循影像读片的正常思路,以典型的图片资料为主线,以最简明的语言给出读片分析和说明。
第二版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做了如下调整。
?更换了和增补了大量的典型病例图片,部分章节增加了一些新的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不仅以简洁的语言写明各系统读片的共性技巧和报告书写内容和方法,对常见容易误读的情况也进行了列举和分析。
?对一些影像相关的最新治疗和诊断技术也作以简要介绍。
《影像读片从入门到精通系列:X线读片指南(第2版)》
仍然按照影像学检查方法的不同分为三个分册,包括《X线读片指南》、《CT读片指南》、《MRI读片指南》。丛书从基本理论、基本征象入手,系统地介绍了各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及部分少见病、罕见病的X线、CT及MRI表现。在病种的选择上,贴近基层实际,全面覆盖基层常见病及多发病,同时也包括一些少见病,便于拓展影像诊断思路。在写作方法上遵循影像读片的正常思路,以典型的图片资料为主线,以最简明的语言给出读片分析和说明。
第二版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做了如下调整。
?更换了和增补了大量的典型病例图片,部分章节增加了一些新的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不仅以简洁的语言写明各系统读片的共性技巧和报告书写内容和方法,对常见容易误读的情况也进行了列举和分析。
?对一些影像相关的最新治疗和诊断技术也作以简要介绍。
《影像读片从入门到精通系列》(第二版)仍然按照影像学检查方法的不同分为三个分册,包括《X线读片指南》、《CT读片指南》、《MRI读片指南》。丛书从基本理论、基本征象入手,系统地介绍了各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及部分少见病、罕见病的X线、CT及MRI表现。在病种的选择上,贴近基层实际,全面覆盖基层常见病及多发病,同时也包括一些少见病,便于拓展影像诊断思路。在写作方法上遵循影像读片的正常思路,以典型的图片资料为主线,以最简明的语言给出读片分析和说明。
第二版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做了如下调整。
?更换了和增补了大量的典型病例图片,部分章节增加了一些新的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不仅以简洁的语言写明各系统读片的共性技巧和报告书写内容和方法,对常见容易误读的情况也进行了列举和分析。
?对一些影像相关的最新治疗和诊断技术也作以简要介绍。
《影像读片从入门到精通系列:CT读片指南(第2版)》
第一章CT诊断的物理基础和检查技术1
第一节CT成像的物理基础1
一、CT成像基本原理1
二、CT的种类1
第二节CT检查技术2
一、常用检查术语2
二、CT图像的特点4
三、CT成像对比剂5
第三节CT图像的阅读与报告书写5
一、书写前准备工作5
二、CT片观察6
三、描述6
四、印象6
五、建议7
六、报告书的核对工作7
第二章CT的临床应用及正常影像
解剖8
第一节中枢神经系统8
一、CT的应用价值与局限性8
二、头颅CT的解剖8
三、头颅CT的扫描平面8
四、头颅典型层面的正常影像解剖9
五、正常CT血管造影(CTA)影像11
六、正常脑增强CT11
第二节头颈部12
一、鼻和鼻窦12
二、眼与眼眶13
三、咽部13
四、喉部15
五、耳部16
第三节胸部18
一、CT的应用价值与局限性18
二、影像解剖和观察内容18
第四节腹部21
一、胃、十二指肠、小肠、结肠、直肠21
二、肝脏、胆囊、脾脏及胰腺21
三、肾脏、输尿管与肾上腺25
四、盆腔25
第五节骨骼肌肉系统27
一、CT的应用价值与局限性27
二、CT图像分析27
第三章CT在神经系统的应用28
第一节颅内肿瘤28
一、神经胶质瘤28
二、脑膜瘤29
三、垂体腺瘤31
四、颅咽管瘤32
五、松果体瘤33
六、听神经瘤34
七、脑转移瘤34
八、颅内肿瘤治疗后改变和肿瘤复发36
第二节颅脑损伤37
一、脑挫裂伤37
二、弥漫性脑损伤38
三、颅内血肿39
四、硬膜下血肿(积液)40
五、硬膜外血肿42
第三节脑血管疾病42
一、脑梗死42
二、颅内出血43
三、脑血管畸形45
四、颅内动脉瘤46
五、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48
第四节颅内感染性疾病49
一、颅内化脓性感染49
二、颅内寄生虫病50
第五节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52
第六节脊髓外伤53
第四章CT在头颈部的应用55
第一节眼和眼眶55
一、眼和眼眶肿瘤55
(一)视网膜母细胞瘤55
(二)色素膜黑色素瘤57
(三)海绵状血管瘤59
(四)神经鞘瘤60
(五)视神经胶质瘤61
(六)脑膜瘤62
(七)泪腺肿瘤63
(八)皮样囊肿及表皮样囊肿65
(九)横纹肌肉瘤67
二、眶内炎性假瘤67
三、颈动脉海绵窦瘘69
四、眶骨骨折和眶内异物71
(一)眶骨骨折71
(二)眶内异物72
第二节鼻和鼻窦74
一、鼻和鼻窦肿瘤74
(一)内翻性乳头状瘤74
(二)骨瘤75
(三)骨化性纤维瘤75
(四)鼻腔恶性肿瘤78
(五)鼻窦恶性肿瘤79
二、鼻和鼻窦炎性疾病80
(一)鼻窦炎80
(二)鼻和鼻窦息肉82
三、鼻窦囊肿84
(一)黏液囊肿84
(二)黏膜下囊肿85
四、鼻和鼻窦外伤86
(一)鼻骨骨折86
(二)鼻窦骨折86
第三节咽部89
一、咽部肿瘤89
(一)鼻咽血管纤维瘤89
(二)鼻咽癌89
(三)口咽癌93
(四)下咽癌95
二、咽部感染性疾病97
(一)咽后间隙感染和脓肿97
(二)咽旁间隙感染和脓肿98
三、咽扁桃体(腺样体)肥大99
四、咽部异物100
第四节喉部101
一、喉癌101
二、喉外伤104
第五节耳部104
一、耳部肿瘤104
(一)听神经瘤104
(二)血管球瘤105
二、中耳乳突炎和胆脂瘤106
(一)中耳乳突炎106
(二)胆脂瘤110
三、耳部先天性发育畸形110
(一)外耳畸形110
(二)中耳听小骨畸形111
(三)先天性内耳畸形112
四、颞骨骨折113
第六节口腔颌面部114
一、颌骨肿瘤114
(一)牙源性肿瘤114
(二)非牙源性肿瘤117
二、涎腺肿瘤121
(一)多形性腺瘤121
(二)腺淋巴瘤121
(三)涎腺恶性肿瘤122
(四)腺样囊性癌123
三、牙源性囊肿125
(一)根尖囊肿125
(二)含牙囊肿125
四、先天性囊肿126
(一)甲状舌管囊肿126
(二)鳃裂囊肿127
第七节颈部128
一、颈部淋巴结病变128
(一)单纯性淋巴结炎128
(二)颈部淋巴结结核129
(三)淋巴管瘤130
(四)淋巴瘤130
(五)淋巴结转移132
二、颈部血管性病变(血管瘤)133
三、甲状腺疾病133
(一)结节性甲状腺肿133
(二)亚急性甲状腺炎135
(三)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136
(四)甲状腺腺瘤136
(五)甲状腺癌138
四、甲状旁腺腺瘤140
第五章CT在呼吸系统的应用141
第一节气管和支气管疾病141
一、先天性支气管囊肿141
二、气管、支气管异物141
三、支气管扩张142
四、慢性支气管炎142
五、气管肿瘤144
第二节肺先天性疾病145
一、肺不发育和发育不全145
二、肺隔离症146
三、肺动静脉畸形148
第三节肺部炎症148
一、大叶性肺炎148
二、支气管肺炎149
三、支原体肺炎150
四、间质性肺炎150
五、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151
六、肺炎性假瘤152
七、肺脓肿153
八、球形肺炎154
第四节肺结核155
一、原发型肺结核155
二、血行播散型肺结核156
(一)急性粟粒性肺结核156
(二)亚急性及慢性血行播散型
肺结核156
三、继发性肺结核病157
四、结核性胸膜炎159
第五节肺真菌病160
一、曲霉病160
二、隐球菌病162
第六节原因不明性肺疾病162
一、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162
二、结节病163
三、韦格纳肉芽肿病164
四、肺泡蛋白沉着症165
五、肺泡微结石症166
第七节肺肿瘤167
一、支气管肺癌167
二、肺转移瘤171
三、肺良性肿瘤174
(一)错构瘤174
(二)腺瘤175
(三)肺硬化性血管瘤176
第八节肺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176
一、肺水肿176
二、肺栓塞177
三、肺梗死178
第九节尘肺(肺尘埃沉着病)178
一、矽肺(硅沉着病)178
二、石棉肺(石棉沉着病)179
第十节胸膜病变180
一、胸膜炎180
二、胸膜增厚、钙化180
三、胸膜间皮瘤182
四、胸膜转移瘤182
第十一节纵隔疾病183
一、纵隔气肿183
二、纵隔肿瘤184
(一)胸内甲状腺肿184
(二)胸腺瘤184
(三)畸胎瘤186
(四)淋巴瘤186
(五)淋巴管瘤187
(六)支气管囊肿188
(七)食管囊肿189
(八)心包囊肿189
(九)神经源性肿瘤189
第十二节膈肌病变191
一、膈疝191
(一)食管裂孔疝191
(二)胸腹裂孔疝192
二、膈膨升193
第十三节胸部外伤193
一、骨折193
二、气胸和液气胸193
(一)气胸193
(二)液气胸194
三、肺挫伤194
四、肺撕裂伤和肺血肿194
第六章CT在循环系统的应用196
第一节心包疾病196
一、心包积液196
二、缩窄性心包炎196
三、心包囊肿197
第二节大血管病变198
一、主动脉瘤198
二、主动脉夹层200
三、主动脉壁内血肿202
四、大动脉炎204
第三节冠状动脉病变205
一、冠状动脉起源异常205
二、先天性冠状动脉瘘208
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209
四、冠状动脉内支架评价215
五、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搭桥)复查218
六、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218
第四节心肌病变220
一、扩张型心肌病220
二、肥厚型心肌病220
三、心室憩室221
第七章CT在骨骼肌肉系统的应用223
第一节骨与关节创伤223
一、骨折223
二、关节脱位226
三、软组织损伤229
四、致密性骨炎230
第二节骨软骨缺血坏死230
一、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230
二、月骨缺血坏死231
三、剥脱性骨软骨炎231
四、骨梗死231
第三节骨髓炎232
一、急性化脓性骨髓炎232
二、慢性化脓性骨髓炎233
三、慢性硬化性骨髓炎233
四、慢性骨脓肿235
第四节骨关节结核235
一、骨结核235
二、关节结核237
三、脊椎结核237
第五节骨肿瘤和瘤样病变239
一、良性骨肿瘤239
(一)骨瘤239
(二)骨样骨瘤239
(三)骨软骨瘤240
(四)单发内生软骨瘤240
(五)成软骨细胞瘤241
(六)非骨化性纤维瘤242
(七)骨血管瘤242
(八)骨巨细胞瘤(破骨细胞瘤)244
二、恶性骨肿瘤244
(一)骨肉瘤244
(二)软骨肉瘤246
(三)骨髓瘤247
(四)脊索瘤248
三、转移性骨肿瘤248
四、骨肿瘤样病变249
(一)骨纤维异常增生症249
(二)骨囊肿251
(三)动脉瘤样骨囊肿252
(四)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252
第六节关节病变253
一、化脓性关节炎253
二、类风湿关节炎254
三、创伤性关节炎255
四、退行性骨关节病255
五、髌骨软化症256
六、滑膜骨软骨瘤病256
第七节脊柱病变257
一、椎管狭窄257
二、椎缘骨和椎体后缘软骨结节257
三、脊椎退行性变259
四、椎间盘突出259
五、强直性脊柱炎260
第八节软组织病变261
一、软组织钙化和骨化性疾病――骨化
性肌炎261
二、软组织炎症262
三、软组织肿瘤263
(一)脂肪瘤263
(二)淋巴管瘤263
(三)血管瘤264
......
第八章CT在消化系统的应用266
第一节消化道266
第二节肝脏、胆系、胰腺和脾285
第三节急腹症318
第四节腹膜腔326
第九章CT在泌尿生殖系统的应用338
第一节泌尿系统338
第二节男性生殖系统368
第三节女性生殖系统370
第四节肾上腺378
第十章乳房疾病的CT诊断384
第一节正常乳房CT表现384
第二节乳房常见病变的CT表现385
《影像读片从入门到精通系列:MRI读片指南(第2版)》
第一章MRI物理基础知识及检查技术
第二章MRI读片基础知识必读
第一节中枢神经系统
第二节头颈部
第三节呼吸系统
第四节循环系统
第五节腹部
第六节骨骼肌肉系统
第三章MRI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第一节颅内肿瘤
第二节颅脑损伤
第三节脑血管疾病
第四节颅内感染性疾病
第五节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
第六节脊髓和椎管内疾病
第四章MRI在头颈部的应用
第一节眼和眼眶
第二节鼻和鼻窦
第三节咽部
第四节喉部
第五节耳部
第六节口腔颌面部
第七节颈部
第五章乳房疾病的MRI诊断
第一节正常乳房MRI表现
第二节乳房常见疾病的MRI表现
第六章MRI在循环系统的应用
第一节心包疾病
第二节心肌病
第三节大血管病变
第七章MRI在骨骼肌肉系统的应用
第一节骨与关节创伤
第二节骨软骨缺血性坏死
第三节骨髓炎
第四节骨关节结核
第五节骨肿瘤和肿瘤样病变
第六节关节病变
第七节脊柱病变
第八节软组织病变
第八章MRI在消化系统的应用
第一节消化道
第二节肝脏、胆系、胰腺和脾
第三节腹膜腔和腹膜后间隙
第九章MRI在泌尿和生殖系统的应用
第一节泌尿系统
第二节男性生殖系统
第三节女性生殖系统
第四节肾上腺
参考文献
《影像读片从入门到精通系列:X线读片指南(第2版)》
第一章X线诊断物理知识必读1
第二章X线诊断读片基础3
第三章头颈部疾病的X线诊断30
第四章呼吸系统疾病的X线诊断53
第五章循环系统疾病的X线诊断101
第六章骨骼肌肉系统疾病的X线
第七章消化系统疾病的X线诊断180
第八章泌尿和生殖系统疾病的X线诊断222
第九章乳房疾病的X线诊断264
作为一名在影像科进修的医生,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系统提升自己读片技能的书籍。这套《影像读片从入门到精通》系列,让我眼前一亮。它的内容编排非常合理,从基础到进阶,循序渐进,非常符合我们进修学习的需求。CT读片指南中,对于各种CT征象的讲解非常到位,无论是定性诊断还是定位诊断,都给出了清晰的思路。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一些疑难病例的分析,不仅给出了影像学证据,还结合了临床信息和病理结果,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疾病的本质。MRI读片指南则更加侧重于MRI的原理和在各种疾病中的应用,特别是对于神经系统、骨关节系统的MRI判读,书中有很多精彩的讲解和图例,帮助我理解那些微妙的信号变化所代表的意义。X线读片指南则是一份很好的复习资料,虽然X线相对基础,但其中对于一些细节的处理和常见误区的提示,对于我们提高判读的准确性非常有帮助。这套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其“精通”的部分,它不仅仅停留在识别病灶,而是引导读者思考病灶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如何将影像学信息与临床其他检查相结合,进行综合判断。这对于我们今后独立开展工作非常有益。
评分我是一名影像科的“老兵”,多年的临床工作经验让我对影像判读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总感觉在某些领域,比如一些罕见病或者早期病变的识别上,仍然存在提升空间。这套《影像读片从入门到精通》系列,特别是CT和MRI的读片指南,让我耳目一新。它不仅仅是知识的罗列,更是一种思维的引导。书中对于一些复杂病例的分析,不仅仅停留在“是什么”,更深入地探讨了“为什么”以及“如何更准确地判断”。我发现,书中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征象,给出了非常精辟的鉴别要点,这对于我们避免误判非常有帮助。例如,在CT读片指南中,关于肺部结节的良恶性鉴别,书中不仅列举了各种影像学特征,还结合了随访和增强扫描的价值,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指导。MRI读片指南则在脑部和脊髓的疾病判读方面,给了我很多启发,特别是对于一些早期病变和微小病灶的识别,书中的讲解非常细致。X线读片指南虽然篇幅相对较少,但其对于一些基础而重要的内容进行了提炼和总结,能够帮助我们重新审视和巩固基本功。总的来说,这套书对于我这样有一定基础的医生来说,更像是一次“进阶”的指引,让我能够在高水平上进一步打磨自己的读片技能,不断突破瓶颈。
评分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医学生,临床实习是我步入医学殿堂的关键一步,而影像学则是临床医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实习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了影像判读的难度与重要性。这套《影像读片从入门到精通》系列,尤其是CT和MRI的读片指南,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学习的框架。我惊喜地发现,它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大量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病例,而是从最基础的原理入手,讲解了影像设备的成像方式,以及不同解剖区域的正常影像学表现。这让我对CT和MRI的“语言”有了初步的认知。尤其是在理解一些高对比度和低对比度病灶的显示差异,以及如何在“海量”的影像数据中快速定位病变区域时,读片指南的引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书中对于不同疾病的典型影像学特征的描述,配合着大量的图片,使得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我常常会在学习完某个章节后,尝试去分析一些科室里存放的病例,对照书中讲解的要点,虽然还有些生疏,但已经能够识别一些相对典型的征象。X线部分则帮助我巩固了对常见疾病的影像学基础,比如肺炎、骨折等,这为我后续深入学习CT和MRI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总体来说,这套书的体系性非常强,从易到难,层层递进,让我这个初学者能够逐步建立起影像判读的信心和能力。
评分我是一名影像科的住院医师,最近刚开始接触CT和MRI读片,这套书简直是我工作中的“救星”! 一直以来,影像判读对我来说就像是在一片模糊的海洋中寻找灯塔,既迷茫又充满挑战。 尤其是在急诊科轮转的时候,面对海量且复杂的影像资料,我常常感到力不从心,生怕漏掉关键信息影响患者的诊断和治疗。 这套书的“从入门到精通”的定位真的太适合我了。 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各种疾病的影像表现,更重要的是,它循序渐进地讲解了读片的思维方式和技巧。 比如,在CT读片指南里,我学到了如何系统地从肺窗、纵隔窗、骨窗等不同窗位观察,如何把握正常的解剖结构,以及在发现异常时,如何一步步缩小鉴别诊断的范围。 MRI部分更是让我对不同序列的原理和临床应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不再是盲目套用,而是能根据不同的病灶特点选择合适的序列进行扫查和分析。 X线部分虽然相对基础,但其对于整体胸部、腹部乃至骨骼的初步筛查和定位,仍旧是不可或缺的。 书中的插图清晰,病例也很有代表性,很多都来自于临床实际,这让我感觉学到的知识非常实用,可以直接应用到日常工作中。 很多时候,我会在读片前翻阅一下相关的章节,读片后再对照学习,发现之前自己忽略的地方,或者印证自己的判断,这种学习模式让我进步神速。 这套书不仅是学习的工具,更是我临床思考的催化剂。
评分我是一名在基层医院工作的年轻医生,平时接触的影像学知识相对有限,而且缺乏系统的培训。一直以来,总觉得在影像判读方面存在“盲区”,看到片子的时候,有时会感到一头雾水,特别是对于一些不常见的病灶,更是束手无策。这套《影像读片从入门到精通》系列,尤其是CT读片指南,简直是我工作中的“及时雨”。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疾病,而是教会了我一套行之有效的读片方法论。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CT各系统(如肺部、腹部、脑部)的读片流程讲解,让我明白在看片时应该遵循一个既定的顺序,避免遗漏。书中对常见病灶的鉴别诊断也做了详细的阐述,例如肺结节的良恶性鉴别,腹部肿块的来源判断等等,这对于我们基层医生来说,非常有指导意义。MRI读片指南则让我对MRI的优势和局限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学会了如何根据不同的临床问题选择合适的MRI序列,以及如何解读T1WI、T2WI、DWI等不同序列的信号变化。X线读片指南则帮我复习和巩固了X线影像的基础知识,很多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小问题,都能在书中找到解答。这套书的图片质量非常高,案例也十分丰富,让我学到了很多在日常工作中很难遇到的典型病例。它不仅提高了我的影像判读能力,更重要的是,让我对自己的临床决策更有信心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