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包郵 度心術/天下無謀之謀世製勝係列 古代通史曆史職場勵誌權謀術書籍

正版包郵 度心術/天下無謀之謀世製勝係列 古代通史曆史職場勵誌權謀術書籍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澤存圖書
齣版社: 黃山書社
ISBN:9787546134123
商品編碼:15097552223
包裝:平裝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如何在心理上瓦解他人、徵服對手,“度心術”是*有效的智謀。這的確是一部開啓攻心、度心奧秘的罕有文字。在中國曆史長河中,“度心術”作為一種人生技能和社會生存中鬥爭的利器,曆來為較智鬥力場中的人們所推崇,充滿玄奧。“度心術”是智慧的高端,有誌成纔和嚮上發展的人們,瞭解和掌握它顯得分外重要。

 內容簡介

  在中國的曆史長河中,“度心術”作為一種人生技能和社會生存中鬥爭的利器,充滿玄奧,曆來為較智鬥力場中的人們所推崇。如何在心理上瓦解他人、徵服對手,“度心術”是*有效的謀智。這一要旨說來簡單,但實際操作起來絕非易事,這也構成瞭大多數人平庸無奇的現實。
   應該承認,曆史上的成大事者都可享有“度心攻心大師”的稱號,拋開他們的個人經曆和社會基礎不談,善於攻心是他們的共同特徵。先天的條件無法選擇,而後天的努力卻能改變自己的命運,這一切都離不開人的聰明纔智。“度心術”是智慧的高端,有誌成纔和嚮上發展的人們,瞭解和掌握它就顯得分外重要。
   唐朝武則天時期的宰相李義府,為一代奸相,他的“笑裏藏刀”廣為人知。客觀地說,李義府自幼刻苦好學,成人後他的文采還是十分齣眾的。無論齣於何種心理和目的,他所著的《度心術》一書,乃是中國曆史上的*。書中言及度心的背景、要義、策略、機變和方法,具體而翔實,深刻而獨到,確是一部開啓度心、攻心奧秘的罕有奇文。這裏的“度心”,除瞭揣摩推測之意,李義府更多地強調瞭它駕馭操縱的層麵,因此將“度心術”改做“攻心術”也許更恰當些。此人從度心、禦心、擒心、縱心、奪心、誅心等十個方麵,將看似繁難復雜的“度心之術”,變得簡單卻有很強的操作性。方寸之間用大智,人們可以踏雪無痕,在擒縱之間,不用使強鬥狠,便不戰而屈對手之心,使其喪失抵抗能力;在進退之間不用頗費周摺,便功成名就……“度心術”實乃中國謀學寶庫中的至高方法——小用小成,大用大成。
   如果讀者抱有批評的眼光,自覺剔除書中難免存在的封建糟粕,本書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一株奇葩,領略它的“風采”,其價值無疑十分巨大。


作者簡介

  李義府
  614—666   
  字不詳,原籍瀛州饒陽一今河北饒陽縣一,後遷劍南永泰一今四川射洪縣一。雖齣身於一個小官僚之傢,卻憑,方寸之間的智慧_度心術,玩轉人事與世事。曾在唐高宗李治時期兩度為相。

目  錄

原文
譯文

 

度心篇

唐憲宗的決心 腸廣的不忍 做態復萌的嚴光 
搞“突然襲擊”的劉邦  漢武帝的苦惱 儼厲剛毅的
魏相 謝罪的庾亮 唐高祖的感人之舉  被重用
的李靖  武則天的私心 
揣摩第*,  行為第二。
過分信任與一味姑息從來都是弊大利小的下策。
製約下屬的權力,  是避免他們濫用權力而違法的訣竅。
當謀劃攻心得不償失時,強硬手段便立刻生效。
對能乾的部屬隻要不吝嗇褒奬,  他便有知遇之感,  便能賣命。
小人的欲望,  永遠是傷人的利器。

禦心篇

蘇威的規勸  不搞殺降的劉秀 陳勝的巧計 正
己教人的諸葛亮 身陷危難的唐玄宗  高抬讀書人的
乾隆 解縉的天真 王莽的居心  杜林的根本
之法 徙木立信的公孫鞅 
比懲罰更有力的是仁慈。
上智禦心,  下智禦力。
先謀後事者昌,  先事後謀者亡。

擒心篇

劉基的殊榮 伏氣量的王旦  逃跑的韓信 禍國
的田令孜 司馬道子的戒心 脫險的孟嘗君 
自嘆不如的吳起 狄仁傑的薦舉  厚賞不絕的李
亨 聽人教誨的祖逖 
擒心術為統治者手中的王*。
用情感打動,  這是*好的操縱術。
上位者如憑好惡而濫用人,  小則必失,  大則必亂。
大纔大用,  小纔小用,  不可因其纔微而不用。
用人所長,  亦為籠絡之道、  長久之計也。
屈人之心用大賞。

欺心篇

被囚禁的楚懷王  錶裏不一的丁謂  陸俟的自
信 章邯的反叛 不使陰謀的張孟談 盾清本
相的孔子 憤恨的宮之奇 蔡邕的變節 趙匡胤
的厚待之策  嬴政的改過 
對愚人用欺騙,  對智者用真誠。
尊敬智者,  作為一種策略,  雖不齣於真心但有效。
遊說者誇誇其談或言過其實,  必會引起彆人警惕,  故說者必慎
其辭。
不為外物左右,  這是不受欺詐的根本之道,  受騙的機會就少。
上當受騙,  不慍不怒,  沉著冷靜纔能反擊有力。

縱心篇

勾踐滅吳 虞延的縱容 側秀的做法 “巨孝”
的江革 打破常規的阿保機  賈誼的感傷 司
馬炎的格外開恩 李泌的歸隱 郭泰的默然 
沒有私念的徐羨之 
讓強敵自我削弱,  膨脹其野心是一妙招。
想棄之便放縱他,  想任用就收攏他。
欲擒故縱,  可以獲得更大的勝果。
在彆人的慫恿誘騙下暢所欲言,  就要招緻大禍。

構心篇

秦二世的殘忍 蛻化變質的王播  劉晏的冤案 
專橫的肅順 路岩的失勢  李綱的“惡言”   
發動謠言攻勢的範雎 趙高的挑撥 機智的武則
天 廈言的結怨 
不要輕易嚮對手發動攻擊,  掌控全局的人笑到*後。
打擊政敵,  又不暴露自己,  這樣躲在暗處達到目的,  是*高明者。
吹捧小人,  讓他得意忘形,  落入君子的陷阱。
捧殺小人遠比棒殺更有效,  雖是小人伎倆,  但君子的這種做法無可
指責。

逆心篇
 
魏收的改誌 隋文帝的壓製 抗辯的耶律楚材 
從不反駁的元禧 嚴辛的托付 伯殘的要離 
範文程的指點 被逼反的慕容垂  李儀的平靜 
入獄的蕭何 
大忠者善於權變,  愚忠者作繭自縛。
徵服人心是治亂之本,  以德服人重在付諸行動,  不怕慢,  而怕
不為。
身居高位,  不能在奉承中忘卻隱藏的殺機。
甘於  “平庸”,  無欲無求*讓對手放心,  這是大智者的遠慮。

奪心篇
 
秦始皇的強硬手段  讓人心悸的唐玄宗 腸秉的退
縮 專斷獨行的劉潔 完顔斡離不的恐嚇 腿
敵的弦高 李德裕的反擊 納諫的唐高宗  杜
根的信念 墟與委蛇的張浩 
以一入之心,  製萬人之心,  短時有效,  長久必敗。
君子為名而不為利,  知恩而圖報,  奪心易也;  小人為利而不計名
譽,  忘恩負義,  不易奪心。
把敵人製服在未動之時,  把惡人的歹意直指齣來,  是贏取主動和勝
利的智者謀略。
用溫和的手段徵服人心,  這是智者首*之術。
任何人都有他的低榖,  然而保持內心的沉靜,  在屈辱中樂觀嚮上,
就不是真正的受屈辱。

警心篇

叛國的周法尚 陳奇瑜的愚頑 僞民請命的杜預 
顔師古的個性 “奸黨之首”的劉健  不可理喻的李
錆 趙煚的努力 猛醒的田嬰 楊士奇的“小題
大做”   耿仁傑的麯解 
對一些人抱有警戒之心是生存的前提,  對世事懷有慎慮之思是生存的
根基。
人是*危險的  “動物”,  把人性吃透,  便有瞭製服這一“動物”的
“繮繩”。
對突如其來的禍事,  要反思它的軌跡,  否則大災難還在後頭。
隻有大智之人,  纔會把目光嚮下,  從小人物身上汲取營養。  而倚仗
權勢,  就會乾齣蠢事。
在小事上放縱、  任性必釀大禍,  故聽從勸誡重在不分事情大小。

誅心篇

耶律倍的逃亡 服毒的齊元振 嘆服的畢諶 趙
廣漢的“鈎距法”   滁賊的晏嬰 侏元璋的知
趣 言辭鋒利的張儀 晁錯的聰慧 順應“天
意”的王莽 汪直的訓誡 
沒有底牌可打的對手是脆弱的。
讓人不能心願得償,  從而心灰意冷是傷害的至毒招法。
虛榮心隻會讓弱者自卑,  讓強敵就範。
以名譽地位做誘餌,  不僅廉價有效,  且能讓人死而無怨。


前  言

  上智者禦心,下智者禦力。
    ——唐·李義府
    如何在心理上瓦解他人、徵服對手,  “度心術”是*有效的智
  謀。這的確是一部開啓攻心、度心奧秘的罕有文字。
    ——新浪網網友

在綫試讀部分章節

  吏者,能也,治之非易焉。仁者,鮮也,禦之弗厚焉。
  誌大不朝,欲寡眷野。纔高不羈,德薄善詐。
  民之所畏,吏無懼矣。狡吏恃智,其勇必缺,迫之可也。
  悍吏少謀,其行多疏,挾之可也。
  廉吏固傲,其心係名,譽之可也。
  治吏治心,明主不棄背己之人也。
  知人知欲,智者善使敗德之人焉。
  吏者,能也,治之非易焉。仁者,鮮也,禦之弗厚焉。
  誌大不朝,欲寡眷野。纔高不羈,德薄善詐。
  民之所畏,吏無懼矣。狡吏恃智,其勇必缺,迫之可也。
  悍吏少謀,其行多疏,挾之可也。
  廉吏固傲,其心係名,譽之可也。
  治吏治心,明主不棄背己之人也。
  知人知欲,智者善使敗德之人焉。
  [原文]
  吏者,能也,治之非易焉。
  [譯文]
  朝廷官員,都是有一定纔能的,管理他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釋評]
  能夠躋身官場,這樣的人都不該小看。他們或許沒有什麼真纔實學,但他們拍馬媚上的功夫也是一種“本事”。管理官吏自古便是一件難事,對他們既不能簡單粗暴,又不能放任自流。處置得法,則吏有所畏,政治清明否則吏治一壞,則百弊叢生,大廈將傾。把治吏當做頭等大事來抓,是聰明的統治者的共同選擇。
  [事典]
  唐憲宗的決心
  唐憲宗即位不久,一次他召見宰相李吉甫,問他說:
  “朕初登大寶,施政當以何事為先呢?”
  李吉甫目現隱憂,直言道:
  “國事乾頭萬緒,但依臣看來,還是以治吏一事*為緊要。”
  唐憲宗心中一動,馬上說:
  “卿之所見,深閤朕意,卿不妨詳盡道來。”
  李吉甫深受鼓舞,於是說:
  “陛下雄心萬丈,誌在實現國傢的中興,可國以人為本,治國必先治吏。
  恕臣直言,時下官吏貪汙成風,冗員眾多,有令不行,這是禍患的根本,不先
  抓此處,萬事休矣。朝廷若不整治他們,焉能成就大事呢?”
  唐憲宗被觸到瞭痛處,站起身來,大聲說:
  “朕誌在改革朝政,平Ⅱ瞪鎮,確實要從吏治下手啊!若所用非人,再好的策略又有何用呢?”
  唐憲宗決心整頓吏治,那些守舊怕事的官員免不瞭紛紛上諫,他們對唐憲宗說:
  “陛下初立,萬事當以穩定為要。吏治有失遠非一日,若陛下操之過急,恐事與願違,反緻天下動蕩,官吏離心。”
  唐憲宗聽罷無語,一時猶豫起來。他們說的並非毫無道理,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不少地方官都以盤剝百姓為事。肅宗、代宗以來,朝廷選授地方官員多不慎重,往往將權力下放到藩郡,任其自選官吏。德宗皇帝深居宮中,寵信權臣,任由他們任用私人,遂使吏治更為敗壞。
  李吉甫見唐憲宗有瞭動搖之心,心急如焚,他反復勸諫說:“陛下若為瞭一時之安,自可讓那些貪官汙吏橫行下去,可這終要斷送大唐的國運。難道陛下要以江山社稷來換取他們的媚言嗎?”唐憲宗臉色幾變,齣語道:
  “卿一心為國,直言如此,朕為一國之君,又有何懼!”自此,唐憲宗方鐵下心來,頒布和實行瞭一係列整頓吏治的具體措施。首先,朝廷提高瞭州縣官的權力,加強州縣官任免權限的管理,注意發揮州縣官的作用。又明確規定,州縣長官的任用,直接從中央有關部門推薦,吏部要“精加考核,必使詳實”。廢除年終本道節度使巡視檢查州縣的製度,州刺史不得擅見本道節度使。這樣,就加強瞭中央與州刺史的直接聯係,削弱瞭方鎮對州縣的控製,在選用人纔上掌握瞭主動權。
  其次,朝廷加強瞭對地方官員的考查和監督,定期派齣使郎官、禦史檢查地方官治狀。且明確要求,使臣所曆州縣,其官員治狀、閶裏疾苦、水旱災傷,都要一一奏報,女口所奏不實,將嚴女n懲處。憲宗還發布敕書,規定觀察使、刺史薦舉之人,不能擔任本州府縣令。被薦舉官員到任後若有犯罪情況,薦舉者要追究連帶責任。
  再次,朝廷精兵簡政,裁汰冗員,州縣可並者並之,吏員可省者省之,人
  仕的途徑可減者減之。
  另外,唐憲宗還特彆要求各級政府部門提高辦事效率,對那些不守職責的人,一經查齣,便予以重懲。對那些貪贓枉法的官吏,絕不寬貸。
  [原文]
  仁者,鮮也,禦之弗厚焉。
  [譯文]
  品德高尚的人,是很少的,治理官吏不能寬厚。
  [釋評]
  封建官場為吏者,多是小人之輩,對他們不能抱有太高的期望。要駕馭好這些人,一味地仁厚和寬容自然是行不通的。掌權者在利用他們的同時,威懾和高壓總能讓他們有所收斂,不敢過分放肆。相反,若對他們過分信任與一味姑息,為吏者的小人本性就會暴露無遺,他們不僅不會感恩,甚至會犯下謀逆的大罪。
  [事典]
  楊廣的不忍
  楊廣
  隋朝的第二任皇帝,隋文帝楊堅次子。他在位期間修建大運河,營造東都洛陽城,開拓疆土,暢通絲綢之路,推動大建設,開創科舉,親徵吐榖渾,三徵高句麗等。
  鏡鑒
  一味姑息小人,*後會釀成大禍。
  隋煬帝楊廣為皇太子時,就和左翊衛大將軍宇文述的兒子宇文化及十分要好。他們常在一起遊玩嬉戲,楊廣視宇文化及為難得的知己,十分賞識他。一次,楊廣和宇文化及宴罷而歸,楊廣的心腹手下忍不住對他說:“宇文化及對太子極盡恭維之能事,遠過於常人,這樣的人必然包藏禍心,太子不可輕信啊。”
  楊廣一聽,馬上現齣不悅之色,他懶聲對心腹手下說:“我雖貴為太子,但終沒有登上皇位,難得宇文將軍真心助我,這是一個強援,你怎能鬍亂猜疑他呢?”
  心腹手下直言說:
  “太子用人,也不該寵愛太過。何況宇文化及本性殘忍,多行不法之事,他如今在太子麵前麯意奉承,哪裏是真心助太子呢?他隻不過趨炎附勢罷瞭,一旦有變,第*個反目的一定是他。”
  楊廣聽罷大笑,竟叫人鞭打那個心腹手下,以示懲戒。
  宇文化及倚仗楊廣的厚愛,不遵法度,乾下許多不軌之事。他多次接受彆人的賄賂,被免官數次,都靠楊廣說情纔又官復原職。他還屢屢欺侮朝中大臣,看到女子相貌齣眾,也一定想方設法強娶到手。
  楊廣當上皇帝後,任命宇文化及為太僕少卿。看不慣宇文化及行為的大臣於是上奏楊廣說:
  “陛下為一國之君,用人*忌顧念私情,治吏不嚴。宇文化及名聲不佳,素無德望,陛下疏遠他尚且不及,何以加官晉爵呢?此例一開,當大失天下人望,也讓正人君子不恥與此等小人為伍。這實在有損陛下盛名啊。”楊廣不聽忠言,反斥責他說:
  “若論德行,朝中又有幾人敢言無虧呢?你們隻是暗懷私心吧!”那個大臣就此說:
  “陛下見微知著,更該對任何人都不輕信,嚴於治吏。人都會私心作怪,陛下若申明法紀,不惑人言,小人就難以緻害瞭。”楊廣默不作聲,沒有采取任何措施。宇文化及依然貪汙受賄如故。大業初年,楊廣到榆林巡視。宇文化及違犯禁令,竟同突厥人貿易,大獲期L此事鬧得沸沸揚揚,楊廣也被激怒瞭,他把宇文化及囚禁起來,準備返迴京城時將他斬首示眾。
  迴到京城時,楊廣卻又於心不忍,他對群臣說:
  “宇文化及觸犯國法,本該不赦,念他祖上有大功於國,他本人也深有悔意,朕不忍殺他。”
  群臣一時啞言,忠直的大臣上前大聲諫阻道:“國法不可因人而廢。宇文化及無視國法,將他治罪理所當然。殺他一人可警戒天下官吏,留他一命則法紀無存,陛下怎能因小失大呢?如此一來,國法的威嚴必將喪失殆盡,小人的氣焰必將高漲啊。”楊廣頓時大怒,氣急敗壞地說:
  “爾等危言聳聽,分明是暗懷譏諷,朕心懷仁厚,豈能為爾等這般鬍亂揣度?”
  他不僅赦免瞭宇文化及,後來竟任命他為右屯衛將軍。
  隋朝末年,天下群雄並起,一片混亂。楊廣此時卻巡幸江南,耽於玩樂。深受皇恩的宇文化及一見形勢大壞,便和同黨密謀造反的事。結果,宇文化及不僅殺死瞭楊廣,而且將他的親族也不分男女老幼全部殺害,隻留下秦孝王的兒子楊浩,立他做瞭傀儡皇帝。不久,楊浩也被毒死,宇文化及自立為帝,國號許。
  [原文]
  誌大不朝,欲寡眷野。
  [譯文]
  誌嚮大的人不會入朝為官,欲望少的會留戀民間。
  [釋評]
  缺乏對官吏的本質認識,就難免治吏乏術。在封建官場的特定環境,正人君子是難有作為的,一般人也抗拒不瞭錢權的誘惑,這就決定瞭為官者的價值取嚮和君子之所求勢必格格不入,是以真君子自不願捨棄操守而混跡其中瞭。由此觀之,官場中人不管唱何高調、作何辯解,他們的誌嚮終是有限的,他們的欲望終是不衰的,這也是他們的共同弱點。
  [事典]
  故態復萌的嚴光
  嚴光
  東漢著名隱士,生於西漢末年,會稽餘姚人。原姓莊,因避東漢明帝劉莊諱而改姓嚴。少有高名,與東漢光武帝劉吞同學.亦為好友。
  鏡鑒
  入主誌不可奪,奪之無益。
  嚴光和光武帝劉秀年輕時交情甚好,一同讀書。嚴光聰慧過人,學習刻苦,是眾多學子中的佼佼者。
  一次,先生問及眾弟子的人生誌嚮,眾弟子多答誌在讀書為官等語,唯有嚴光一語驚人,他說:
  “官場乃汙濁之地,讀聖賢之書若隻為求取功名,當大違聖賢遺訓瞭。”劉秀雖和他交好,此時卻也不同意他的見解,遂分辯道:“朝政昏敗,全在為吏者貪暴不明,若吏為好吏,官為好官,局麵自是不同瞭。大丈夫誌在救國救民,不為朝官焉能成事呢?”嚴光冷笑聲聲,猶道:
  “官場直如陷阱,一人其中,隻怕誰也不能全身而退,何談救國救民?隻怕連自己也救不瞭瞭。”
  眾弟子都和他辯論,嚴光口若懸河,誰也不能說服他。經此一事,嚴光的“狂態”廣為人知,人們都把他當成怪人相視。劉秀稱帝後,嚴光卻改名換姓,故意躲藏起來。嚴光的一位傢人不解地說:
  “新皇是你的同窗好友,你若投靠他,榮華富貴唾手可得,這是彆人幾輩子都求不來的天太好事,而你卻還要躲避於他,這是為什麼呢?”嚴光苦笑一聲,說道:
  “劉秀熱心功名,以命作賭,今日有成,隻是僥幸罷瞭。時過境遷,宦海弄人,劉秀縱是念舊,隻怕也不是早日的劉秀瞭,怎可依靠呢?我料定他必會請我齣山效力,故而與其當麵拒絕,不如退而不見。”
  果如嚴光所料,劉秀思念他的賢明,派人依照嚴光的長相到處尋訪他。後來,齊國有人報告說:
  “有一位男子,身披羊皮襖,垂釣於澤中。”
  劉秀於是派使者前去聘請,嚴光見無法隱藏,就對使者道:“嚴光纔智愚笨,全賴皇上看重。如今皇上擁有四海,天下纔俊無不為皇上效命,嚴光自微不足道瞭。請轉奏皇上,嚴光感念皇上厚恩,隻想瞭此殘生,不敢與皇上相見。”
  使者迴報,劉秀爽聲大笑,仍派使者請他。嚴光無奈,隨使者來至北軍。
  司徒侯霸與嚴光有舊,這時派人問候嚴光說:
  “先生大駕光臨,主人本想立即來見,迫於公務繁忙,隻好他日造訪瞭。”嚴光迴書一封,教來人帶迴,且說:
  “一旦為官,莫不如此裝腔作勢,我哪裏會怪他呢?”
  侯霸將嚴光的書信上奏劉秀,劉秀見書中所寫語多譏諷,不禁一笑道:“狂奴又故態復萌瞭。”
  劉秀於是親臨嚴光的館捨,嚴光躺在床上未動,劉秀並不生氣,隻一嘆道:“我真心實意地待你,你卻無動於衷,這也許不閤情理吧。”嚴光這纔起身相見,笑道:
  “古時唐堯德望卓著,巢父卻不以為意。士各有誌,還是不要強人所難。”劉秀亦笑,卻不免若有所失。
  過瞭幾日,劉秀又召嚴光人宮,劉秀心有不甘,試探說:“我誌在救民,幸有天下,時下百廢待興,正是國傢用人之際,倘若士人皆如先生,我當依賴何人治國呢?”
  嚴光正色道:
  “皇上可是怪罪於我嗎?”
  劉秀賠笑搖頭,嚴光繼續道:
  “治國之道,其根在於治吏。嚴光雖不敢以君子自居,卻也誌大欲少,方能無心高就。隻是世上之人,似嚴光者實在不多,隻要皇上識得吏者的本性,巧加利用,善於攻心,何愁無依賴之人呢?如此,失一嚴光而盡得天下纔士,皇上何憾之有呢?”
  劉秀迴味此語,連連點頭道:
  “先生口不言助,其言大助於我啊。先生參透世相,乃世外高人,隻怪我錯怪瞭先生,竟以俗禮待之,想來實在慚愧。”
  劉秀放還瞭嚴光,卻依嚴光的指點治吏用人,果然大有成效。
  [原文]
  纔高不羈,德薄善詐。
  [譯文]
  纔能突齣的人不受拘束,品德低下的人善於欺詐。
  [釋評]
  官吏的眾生相各有不同,這就要求在管理他們時要區彆對待,要講究不同的方式方法。纔能卓著者總有他的特殊之處,對他們適當放寬一些俗世標準,反而會更有利於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而那些善搞欺詐之徒,是*易讓人産生錯覺的,他們不務實事,把心思全用在欺世盜名上,對他們不仔細察辨,不識破其心,為政者就無法治人,卻要反被人治瞭。
  [事典]
  搞“突然襲擊”的劉邦
  劉邦和項羽徵戰,屢戰屢敗。他先是放棄滎陽,退守成皋,待聞楚軍來攻,驚懼之下,又棄城而走,率領夏侯嬰等人急奔修武縣,去和駐紮在那裏的韓信、張耳會閤。
  一路之上,夏侯嬰見劉邦精神不振,沉默不語,便有心勸慰他說:“勝敗乃兵傢常事,主公何必放在心上?我軍雖失成皋,幸軍兵無損,一待與韓、張二位將軍閤兵一處,不愁他日不勝。”劉邦突發冷笑,嘆道:
  “我乃敗軍之主,今日前去,不知韓、張二人心有何想?”
  夏侯嬰聞言一怔,不知如何作答。劉邦視之又笑,口說:
  “人主無能,難保其下不離心哪。韓、張二將攻伐多勝,隻怕他們會笑話我瞭。”
  夏侯嬰臉色立變,連道:
  “韓、張素來忠心,豈敢欺上侮君?主公棄守成皋,乃是上上之計,焉能等閑視之?主公切不可自責多慮瞭。”
  劉邦把言止住,思慮片刻,遂又急忙趕路,再不齣聲。
  劉邦等人來至修武附近的小修武時,天色已晚。劉邦眼望遠處隱約可見的韓、張大營,卻傳命就地紮營。夏侯嬰心有疑惑,開口問道:
  “主公一路勞頓,正該在韓、張大營好好歇息,主公何不與之相見呢?”劉邦臉色一沉,不耐煩道:
  “我已傳下軍令,難道你沒有聽見嗎?”
  夏侯嬰不敢再問,忙帶人安排事宜去瞭。夜裏,夏侯嬰和心腹談及此事,他的心腹突然悟道:
  “主公自覺顔麵無光,自不急於和韓、張二位將軍相見。主公在此歇息,
  當是思慮明日震懾韓、張二人之法。主公是擔心他們二人難以駕馭啊。”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