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郑爽的书
作者/译者 郑爽
ISBN 978-7-5133-2764-0
定价 69.00元
出版时间 2017年8月
装帧 平装
开本/成品尺寸 /185*185
印张/页码 12印张/ 288页
实际字数 100千字
本书目录PART1 我与你的告白
01我来到世上,只为光和羹汤
02所有开始都美妙无比
03陌生的城,无足轻重的人
04所谓的自由,就是被人讨厌
05我拼命长大,你们白了头发
06不是所有离开,都曲终人散
07总有一处柔软的心房
08山高水阔,来日方长
09一日看不尽长安花
10找不着北,也不能回头向南
1118岁,想在心里下一场流星雨
12一日看不尽长安花
……
PART2 我与世界的狂想曲(A-Z)
PART3 我与Ta的低吟浅唱
在线试读
引子
上海下雨的时候,我很少想起在北京的日子。哪怕我从来不在一个地方,停留太久。
搬来不长时间,却像是已在这扎根了很久。黄浦江边的雨,尤其是三四月间,淅淅沥沥,清冷又孤寂。这样的天气我舒服又自在,它就像是脑海里的橡皮擦,提醒我此时此刻,想什么重要。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太敢走出去。就是光天化日之下,从正门走出去。我不再牵挂过去,也丢了渴望未来的心情。做演员久了,肉身就幻化成了影子,不论做什么,都像是演着另一个人的一生,浑身裹满了伤疤。十几岁时看张爱玲的《倾城之恋》,文中说,“我们怕的不是身处的环境怎样,遇见的人多么可耻,而是久而久之,我们已经无法将自己与他们界定开了” 。那时不以为然,总觉能得到灵魂共鸣是一件再容易不过的事,越长大越发觉孤独好像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拒绝不了,只能习惯。
你有过那种感觉吗?你很想得到的一个东西,努力追求的一个目标,开始趋于无限。一般是无限的可能,剩下是无限的不可能。在实现的过程中,某一刻像是mission completed, 而下一刻立马变成了failed. 起伏又跌宕,无论如何也放弃不了。追逐的过程更像是一种自我认同的论题,不断证明我可以。哪怕全世界都不看好,输也要输得认认真真。
所以我愿意追逐这种时空的厚重感,就算揭开盔甲后是汹涌而来的寒流,或者空无一人的寂静,我也不怕。“少年老成”在很多人看来像是反讽,我却能看见它格外克制的美。如果生活众里挑一选择了你,那么二十几岁的你理应做好风险预期。如果这世上真的讲究公平,那么全身每一处毛孔都不该保持缄默。
一个人的时候总想要对话,演员的本能反应总让我在自编自导的剧本中游刃有余,不断开始、发展、高潮,然后结尾。多么戏剧化啊!有时候我甚至遗忘了每段对话的细枝末节,只沉溺在背后错综复杂的情绪里,混乱又清晰地一次次颅内高潮。所以当我把微博看作对话媒介时,世界突然喧嚣了起来。越来越多人说我的碎碎念太放飞,越来越多标签和定义,可我自始至终写的只是一部默剧,又怎么一一排练对手戏?接地气也好,发神经也好,我只是想擦掉那些模糊的界限,让你们看见“我”。好多人说郑爽作死,但“炒糊了”的郑爽可能更容易上口,毕竟没有人喜欢悲伤的味道。三言两语好像越来越不够了。社交媒体大的好处是提供入口,它带着放大功能让你看到你想要看到的那一面,哪怕只有一点点,我也愿意缩短彼此的距离。没有什么比自我表达更真实的东西了吧?毕竟,我是一个特别怕给别人添麻烦的人。该发声的时候,我停下了。那些懂我的人一次次挡在我前面,我感激但也执拗。爱我的人,以后由我来守护。
从去年的这时候起,我每天都要花很长时间琢磨,我要做点儿什么。不辜负你们,也不委屈自己,直到有了动笔写点什么的念头。很长时间我不断拉扯怀疑,总在盘算写作这件事值不值得。从小身边的人总会告诉我“不要想那些不切实际的,你做不到” 。大部分人可能都是因为常常被否定而内心焦灼不安。只能说中国式教育让我们习惯变得安分守己,从不跨越雷池半步。安逸的象牙总难以让人对喜爱的东西永远饱含热情。大家总是语重心长地说“算了吧”,我不喜欢这个短语。束缚太多,压力太大。这一次,我不想停下。
写作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思绪受阻的时候,松浦弥太郎是好的倾诉对象,喜欢他很多很多年。他的文字铺满指尖的温度,从年少轻狂到找到自我,松浦教给我的从来不是考卷上的“正确答案”,而是启发我随时都会从零开始,不要被现实束缚,去过自己的一生。提起未来,我们总是希冀中带着不安,害怕孤独和失去。会感到恐惧的并不只有你一个人,这种患得患失才是我们活着的证据。人生走一趟,总归要活得自我一些。对谁自私,都不能惩罚自己。做一个喜欢的自己,我们都只有一次机会而已。
这是松浦教会我的,我希望我也能做到。
没有其他任何时刻比现在,让我更想,写下所有给你们。
很久以前,我就下决心做一个不合时宜的人,身边那么多人努力顺应时宜,所以大部分人不够性感。
世界四通八达,却很少抵达某个真实的人。
那就从现在开始吧。
你好,我是郑爽。
内容简介她说,“我想写下所有的事。”
于是,有了这本书。
从出生谈到现在,从咫尺看向未来。
它不是考卷上的正确答案,也不是光盘里的教学指南。
只是一本再简单不过的枕边书、包中物,
是夜深人静半梦半醒后的微笑眼睛,
还是酒后微醺自言自语后的畅快聆听,
是时过境迁恍然大悟后的痛彻心扉,
还是人来人往擦肩而过后的如释重负。
生活没有标尺衡量,也不用刻意宣扬。
“坦荡也直白,敢爱又敢恨。”
这是郑爽的小世界,也是正版的能量线,
透过她,世界很大,却变得美妙无比。
好看的故事梗概太多,
有趣的内容介绍太少。
就做一本不一样的书吧。
独特些,放肆些,自由一些,一些,
“把铠甲脱下来,用软肋拥抱你。”
身边那么多人努力顺应时宜,所以大部分人不够性感。
世界四通八达,却很少抵达某个真实的人。
那从现在开始吧。
这是《郑爽的书》
也是你们的礼物。
作者简介郑爽,中国内地影视女演员。2009年,因主演青春剧《一起来看流星雨》而受到关注。随后,她又凭借此系列剧获得第25届中国电视金鹰节电视剧佳女演员提名。2012年,郑爽凭借个人首部电影《画壁》获得香港电影导演协会年度新演员金奖和第3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佳新人提名。2016年,郑爽凭借民国剧《抓住彩虹的男人》获得第19届华鼎奖中国近现代题材电视剧佳女演员;与此同时,她与其她三位女艺人共同被评为“90后四小花旦”。
天呐,最近沉迷于一本叫《星辰的低语》的小说,简直是最近读过的最让我心神荡漾的作品了!它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炉火纯青,开篇就用一种近乎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将读者一下子拽入了一个充满迷雾和古老传说的边陲小镇。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环境的细腻描绘,那些潮湿的青苔、被海风侵蚀的石墙,每一个细节都仿佛能触摸到,嗅到。主角林薇,一个看似柔弱却内心坚韧的图书管理员,她的成长弧线设计得非常巧妙,不是那种一蹴而就的“爽文”升级,而是充满了挣扎、自我怀疑和无数次跌倒后又爬起来的真实感。尤其是她和那个神秘的灯塔看守人之间的情感纠葛,那种欲言又止、克制到极致的暧昧张力,让我在深夜里都不由自主地屏住呼吸。这本书的配角塑造也极其成功,那个总是游走在正邪边缘的黑市商人,他的动机复杂得让人拍案叫绝,绝不是脸谱化的反派。总而言之,如果你想寻找一本能让你暂时逃离现实,沉浸在一个精致而又充满未知的世界里,并且在读完后还能回味许久的作品,《星辰的低语》绝对是首选。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像是一场对人性幽微之处的深刻探索。
评分我最近读完的这本关于古代丝绸之路的非虚构历史著作《大漠孤烟直:汉唐间的贸易与信仰之桥》,彻底颠覆了我对那段历史的刻板印象。它完全不同于我们传统教科书里那种冰冷的历史事件罗列,而是充满了鲜活的人物故事和令人惊叹的文化交融细节。作者明显进行了大量的田野调查和一手文献的梳理,笔力雄健而又不失文采。最让我着迷的是关于宗教传播的那部分,书中详尽地描述了佛教、祆教、景教如何在不同的绿洲城市中相互竞争、融合,甚至衍生出独特的混搭信仰形式。作者通过追踪一小批商队的行踪,将宏大的历史进程巧妙地“微观化”了。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那些远方的商人、僧侣、工匠,他们携带的不仅仅是货物,更是改变文明的力量。书中对敦煌壁画背后故事的考证尤其精彩,它让我意识到,历史从来都不是单一的线索,而是无数条交织在一起的丝线,共同编织出我们今天所见的壮丽图景。这是一本需要慢慢品味,并且值得反复翻阅的学术普及佳作。
评分如果让我推荐一本能让人笑到肚子疼,但笑过之后又能让人陷入沉思的讽刺喜剧,那非《高层建筑的蜗牛哲学家》莫属。这本书简直是现代都市人精神状态的绝佳解剖刀!作者以一种极其荒诞、近乎卡夫卡式的幽默感,讲述了一位厌倦了996工作的软件工程师,突然决定搬进他办公楼的通风管道里,并开始研究“蜗牛的领导力模型”。这种强烈的反差感是全书的笑点来源,但笑料之下,是对现代企业文化、内卷现象以及“效率至上”价值观的辛辣批判。他的每一个“蜗牛哲学”的发现,其实都是对人类社会荒谬规则的巧妙反讽。比如,他将团队合作比作“蜗牛集体迁移的路径优化”,听起来荒唐可笑,但细想之下,确实揭示了多少职场中形式大于实质的会议和报告。这本书的文字非常跳跃,充满了机智的双关语和意想不到的转折,读起来轻松愉快,但每一次笑声都伴随着对自身处境的重新审视,后劲十足。
评分最近读到的《最后的稻草人》让我对“怀旧”这个主题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是那种矫揉造作、一味歌颂过去的伤感文学,而是一部充满泥土芬芳和生活韧性的家族史诗。故事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一个小山村开始,聚焦于三代农民与土地之间的复杂关系。作者的文笔极其朴实,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对话都浸润着生活的重量。我尤其被其中关于“传承”的描绘所打动。比如,主人公爷爷学做传统农具的那几章,细节之详尽,让人仿佛能闻到木屑和汗水的味道,体会到那种靠双手创造的踏实感。这本书成功地平衡了宏大历史背景(比如集体化和改革开放)对个体命运的冲击,与家庭内部那种微妙的情感拉扯。它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只是平静地记录了人们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努力抓住那些真正重要的东西——亲情、土地和那些代代相传的手艺。读完后,心中涌起一种温暖而又略带酸楚的情绪,是对逝去时光的敬意,也是对坚守精神的赞叹。
评分我最近刚啃完《矩阵迷宫:数字洪流下的意识碎片》,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是一场智力上的极限挑战,但也是一场令人肾上腺素飙升的思维狂欢!这本书完全摒弃了传统小说那种线性的时间叙事,它采用了多线并行、碎片化叙事和意识流交织的复杂结构,初读时可能会有点晕,仿佛置身于一个信息超载的赛博空间。作者对未来科技的想象力简直是天马行空,那些关于“记忆可编程性”和“虚拟身份坍塌”的探讨,深刻得让我开始反思我们当下对“真实”的定义。这本书最绝妙的地方在于,它用晦涩的哲学思辨包裹着一个极其紧张的悬疑主线——主人公必须在24小时内破解自己的数字指纹,否则他的人格将会被系统永久删除。这种紧迫感和高概念的设定完美结合,使得即便是那些艰涩的段落,也因为主线剧情的推动而显得扣人心弦。对于那些热衷于硬科幻、喜欢烧脑、并且对当代技术伦理有兴趣的读者来说,这简直就是一本宝典,它会强迫你调动所有脑细胞去构建和理解作者构建的那个冰冷而又迷人的未来图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