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GB/T 51046-2014 国家森林公园设计规范
书 号 1580242·619
定 价 14.00
出版单位 中国计划出版社
标准类别 国家标准、建筑工程
语 言 中文
等 级 ****
标准编号 GB/T 51046-2014
标准名称 国家森林公园设计规范
主编部门 国家林业局
发布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发布日期 12/2/2014
实施日期 8/1/2015
发行日期 5/6/2015
目 录
1 总 则
2 术 语
3 总体布局
4 环境容量与游客规模
5 景点与游览方式设计
6 植物景观工程设计
7 保护工程设计
8 旅游服务设施工程设计
9 基础设施工程设计
10 设计文件组成
附录A 容量测算推荐公式与环境容量
本规范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我一直对“国家森林公园”这个概念充满了好奇,它代表着中国对珍贵自然遗产的保护和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这本书,《GB/T 51046-2014 国家森林公园设计规范》,从书名就可以感受到其权威性和专业性。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对国家森林公园的设计和建设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我非常想知道,在设计国家森林公园时,是如何平衡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的?如何在保证森林生态系统不受破坏的前提下,为公众提供优质的游憩体验?书中是否会详细阐述在选址、布局、景观营造、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有哪些具体的规范和要求?例如,对于游步道的坡度、宽度、材料,休息设施的选址和形式,以及标识系统的设计,是否都有明确的规定?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否会强调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尊重和保护?例如,在设计过程中,是否会充分考虑当地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植被类型和野生动物栖息地?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创新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此外,我也想了解,这本书是否会涉及到如何通过设计,提升森林公园的科普教育功能,让游客在游览的同时,能够学习到更多关于森林生态系统的知识?总而言之,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国家森林公园的设计之道,以及中国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所做的努力。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那些能够将自然之美与人文关怀巧妙融合的场所都情有独钟,而国家森林公园无疑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翻阅《GB/T 51046-2014 国家森林公园设计规范》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一本关于如何“雕琢”自然的艺术手册。虽然我并非专业的建筑师或景观设计师,但我对那些隐藏在山林深处的步道,那些依山而建的休憩亭,以及那些巧妙规避了原有生态的建筑,都充满了好奇。这本书,是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园丁”,在指导如何精心地呵护和塑造一片片生机勃勃的土地,让它们在展现自然野趣的同时,又能被人类以一种尊重和共享的方式去体验?我尤其好奇书中对“规范”的界定。在设计森林公园时,肯定存在许多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但这些细节却可能对森林生态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例如,游步道的宽度、材质的选择,是否会影响野生动物的迁徙?休息区的选址,是否会避免对敏感的植被区域造成破坏?污水处理系统如何设计,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水体的影响?这些都是我作为普通游客在游览时难以深入思考的问题,但这本书,很可能就提供了这些问题的答案。它是否会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同时又将“生态优先”的原则置于首位?它是否会指导我们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丰富的游憩体验,让游客在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能学到关于森林生态系统的知识?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揭示,那些令人心旷神怡的国家森林公园,背后所蕴含的严谨设计、科学考量以及对自然的深深敬畏。
评分作为一名对生态旅游和环境保护略有研究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对国家森林公园的建设和管理抱有高度的关注。这本书,《GB/T 51046-2014 国家森林公园设计规范》,在我看来,绝非仅仅是一本冰冷的行业标准,它更像是一部记录了中国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方面,所付出的智慧和努力的史书。我猜想,这本书的编写过程,必然凝聚了无数林业专家、生态学者、设计师以及规划师的心血,他们需要深入研究不同地区的森林生态系统特征,理解国家对于森林资源保护的战略意图,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一套既科学严谨又具操作性的设计指南。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如何界定“国家森林公园”的设计理念和核心价值的?它是否会强调在设计中融入地方特色和地域文化,避免千篇一律的“模式化”设计?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详细阐述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原有自然环境的干扰。例如,在修建基础设施时,是否会优先考虑采用对环境影响最小的材料和技术?在进行景观设计时,是否会注重保持森林的原生状态,并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的生态功能?这本书是否也为如何提高游客的生态环保意识提供了指导,例如通过设计巧妙的科普设施和教育活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从一个更宏观、更专业的角度,去理解国家森林公园的科学规划、精细管理和可持续发展之路,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的重要意义。
评分我一直认为,国家森林公园是连接人与自然最美好的桥梁,它们承载着我们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也代表着国家对绿色未来的承诺。这本书,《GB/T 51046-2014 国家森林公园设计规范》,其厚重的体量和严谨的标题,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无形的责任和力量。作为一名对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略有关注的普通读者,我非常期待能够通过这本书,深入了解国家在建设和管理森林公园方面所遵循的科学原则和技术要求。我好奇,书中是如何定义“国家级”森林公园的设计标准?它是否会涉及到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生物多样性的丰富性、以及景观资源的独特性等方面的详细考量?我尤其关注书中在“设计”层面所提出的具体指导。例如,在规划游步道时,是否会充分考虑地形地貌的特点,以减少对山体的破坏,同时又为游客提供安全便捷的体验?在设计休息设施时,是否会遵循“隐于山林,融于自然”的原则,使其在视觉上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并且不会对生态造成负面影响?我还在思考,这本书是否会涉及到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来提升森林公园的管理和保护水平,例如,通过智能化监测系统,来实时掌握森林的健康状况,或者通过多媒体展示,来增强游客的参与感和教育意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明白,建设一个高质量的国家森林公园,绝非易事,它需要深厚的科学理论支撑、精湛的设计艺术技巧,以及对自然最真挚的敬畏之心。
评分我对“国家森林公园”这一概念一直怀有敬畏之心,那是一片片承载着生命奇迹的绿色宝藏。这本书,《GB/T 51046-2014 国家森林公园设计规范》,其严谨的标题本身就透露出一种对自然法则的尊重和对科学的追求。作为一名热爱大自然的普通人,我常常在想,那些被冠以“国家”之名的森林公园,究竟是如何在保护其原始生态的独特价值的同时,又被精心打造成能够被大众共享和体验的绿色空间?这本书,或许就如同一份国家级的大地“手术书”,指导着如何才能“疗愈”和“美化”自然,使其既能焕发生机,又能长久地存在。我特别好奇,书中对于“设计”的定义,是否包含了对微观细节的极致追求?比如,一条小路的铺设,是否会考虑到如何减少对土壤侵蚀的影响?一座木桥的搭建,是否会选择对水体零污染的材料?或者,一个观景台的选址,是否会避免对珍稀植物的生长区域造成干扰?这些看似细枝末节之处,在我看来,却往往是决定一个森林公园能否真正做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此外,我还在思考,这本书是否会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自然导师”,教导我们如何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去发掘和展现森林独特的魅力,例如,如何通过景观设计,引导游客去发现不同季节的森林之美,或者如何通过隐蔽的设施,让游客在不惊扰野生动物的情况下,近距离观察它们的活动。我渴望从中,窥探到一种将科学、艺术、人文和环保融为一体的独特设计智慧。
评分我对“国家森林公园”一直抱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它们是我心中那片未经雕琢的璞玉,是城市喧嚣之外的诗与远方。这本书,《GB/T 51046-2014 国家森林公园设计规范》,光是书名就让我感受到了它的份量和严谨。作为一名热爱自然的普通人,我一直很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规则和智慧,能够让这片片自然之地,在保持其野性的同时,又能被设计得如此人性化,让普通大众能够安全、舒适地走进其中,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这本书,在我看来,可能就如同一份国家颁布的“自然馈赠使用说明书”,它告诉我们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欣赏和享受自然的恩赐,同时又不会对其造成伤害。我特别好奇,书中关于“设计”的阐释,是否会深入到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例如,一条蜿蜒的小径,其材质的选择是否会考虑到当地的土壤情况,以减少对生态的影响?一座简朴的凉亭,其位置的确定是否会避开对稀有动植物的栖息地的干扰?我还在思考,这本书是否会指导我们在设计时,如何巧妙地融入当地的文化和历史元素,让森林公园不仅是自然的庇护所,也成为人文精神的传承之地?它是否会教导我们,如何在设计中体现出对生命万物的尊重,例如,在建造设施时,为野生动物留出迁徙的通道,或者在进行景观营造时,最大限度地保留森林的原生风貌?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揭示,那些令人心驰神往的国家森林公园,背后所蕴含的,是多么科学的理念、多么精妙的设计,以及对自然多么深沉的爱。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于那些能够让人在喧嚣的城市生活中找到一片宁静与慰藉的场所都非常向往,而国家森林公园无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存在。这本书,《GB/T 51046-2014 国家森林公园设计规范》,仅仅从书名,就让我感受到了其背后所蕴含的严谨、系统和前瞻性。我猜想,这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旅游指南,更像是一份国家对森林资源进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行动纲领”。我非常好奇,在设计一个国家森林公园时,其核心的设计理念究竟是什么?是强调最大限度的自然保留,还是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引入适度的人类活动,以实现生态效益和旅游效益的双赢?书中是否会详细阐述在景观设计、游线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各个环节,都有哪些具体的“规矩”和“尺度”?我特别想知道,这些“规范”是如何平衡了保护与发展的矛盾的。例如,在修建步道时,是否会优先考虑对原生植被的影响,并采用对环境友好的材料?在设置休息区时,是否会选择能够与自然景观完美融合的地点,并尽量减少对野生动物的干扰?此外,我也对书中关于如何提升森林公园的生态教育功能方面的内容感到兴趣。它是否会指导设计师如何通过巧妙的设置,让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森林的生态系统,培养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那些令人流连忘返的国家森林公园,背后所凝结的专业知识、科学规划和对自然深沉的爱。
评分我对“国家森林公园”一直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那里是远离尘嚣的净土,是感受生命脉搏的绝佳场所。这本书,《GB/T 51046-2014 国家森林公园设计规范》,从书名上看,就透着一股子“规矩”和“智慧”。作为一名普通的自然爱好者,我虽然无法完全理解其技术细节,但它所指向的,无疑是中国对这片片绿色财富的郑重承诺和科学规划。我常常在想,那些令人心旷神怡的森林公园,是如何在保护其原始生态的同时,又被设计得如此人性化,让普通人能够安全、舒适地亲近自然?这本书,是不是就像一本“秘籍”,揭示了其中蕴含的设计哲学和工程智慧?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如何定义“国家级”的标准,以及在具体设计中,又有哪些“不成文”的原则需要遵循,才能真正体现出“国家”的水平和对生态的敬畏。它是否会强调对当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比如在步道设计时,如何尽量避免惊扰野生动物,或者在建设时,如何为它们留出迁徙的通道?对于那些珍稀的植物和脆弱的生态系统,书中是否会给出特殊的保护设计建议?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明白,那些看似简单的木栈道、观景台,背后所蕴含的,是多么精密的计算和多么深远的考量。它是否会教导我们在享受自然馈赠的同时,也应该承担起守护的责任,并将这种理念融入到每一个设计细节之中?我渴望从这本书中,窥见国家对于森林资源保护的决心,以及将科学智慧应用于生态建设的非凡实践。
评分第一次翻开《GB/T 51046-2014 国家森林公园设计规范》,就被它厚重的分量和严谨的排版所吸引。作为一名热衷于户外探索和自然保护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对国内的森林公园建设和规划充满好奇。这些隐藏在城市喧嚣之外的绿色宝藏,是如何从一片片自然区域被精心打造成如今我们所熟知的、既能满足公众休憩游览需求,又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景区的?这本书,或许能为我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虽然我并非专业的规划师或设计师,但从这本书的名称就能感受到它所蕴含的权威性和指导性。它不单单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中国对森林资源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一次重要实践的总结。我尤其期待书中对于“国家级”这一定位的具体要求和评判标准,究竟是什么样的条件才能让一片森林获得如此崇高的荣誉?又是什么样的设计理念和实施细则,才能确保这些珍贵的自然遗产得以长久地传承下去,惠及后代?这本书是否会涉及到不同地理区域、不同生态系统的森林公园在设计上应该有的差异化考量?例如,北方寒带森林与南方热带雨林的生态特性截然不同,其保护和利用的策略也理应有所区别。我设想,规范中应该会有对各类森林类型进行详细的分类和解读,并针对每种类型提出具体的设计指导。这对于像我这样对多样性生态系统感兴趣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具吸引力的。同时,“设计规范”这个词语也暗示着书中会包含大量关于空间布局、景观营造、游线设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具体规定。我很好奇,这些规定在科学性、前瞻性以及可操作性上会达到一个怎样的水平。它是否能够兼顾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保护的前提下,如何最大限度地提升森林公园的游憩价值和科普教育功能?这本书能否为我提供一个理解森林公园从“野生地”到“公园”的转变过程的宏观视角,并洞悉其中蕴含的科学逻辑和人文关怀?我想,它定会是一本值得我反复品读、从中汲取知识的宝典。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城市绿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爱好者,我一直对“国家森林公园”这个概念抱有浓厚的兴趣。在我看来,森林公园不仅是人们回归自然、舒缓压力的场所,更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这本书,尽管书名带有浓厚的专业色彩,但它所代表的意义,对于普通读者而言,同样具有非凡的启发性。它似乎承载着国家对于森林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宏大愿景,并将这种愿景转化为切实可行的设计蓝图。我很好奇,在制定这样一份“国家级”的设计规范时,是如何平衡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的?毕竟,过度的开发很容易破坏森林的原始风貌和生物多样性,而过度的保护又可能限制了大众享受自然、亲近自然的权利。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些创新的解决方案,例如如何通过科学的生态旅游规划,实现“取之有度,用之有益”?此外,我还对书中关于“设计”的具体内容感到好奇。森林公园的设计,必然涉及到方方面面,从宏观的区域选址、功能分区,到微观的步道铺设、休息设施的设置,再到生态景观的营造、人文元素的融入等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清晰地阐释这些设计原则背后的科学依据和文化考量。例如,在设计游步道时,是否会考虑地形地貌、水文条件,以及对动植物生境的影响?在设置休憩点时,又是否会遵循“隐于山林,融于自然”的原则?这本书的出现,是否标志着我国在国家森林公园建设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完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设计体系?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而言,它提供了一个了解国家如何系统性地规划和建设这些珍贵绿色空间的绝佳窗口,让我能够从更深层次上理解“国家森林公园”的价值所在,以及为之付出的努力和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