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折动荡的长江三峡,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中 国自然史上的潮信地带。鸦片战争,揭开了十九世纪 开始的中国二千年一遇的“社会文化大转型”的序幕 。在史学大家唐德刚的慧眼中,“人文史观”一如“ 自然史观”,1840年的一场战役不仅掀起了中国社会 政治形态的大变革,也使历史潮流中的长河,尤需历 时百年的诡谲动荡,方能进入壮阔的太平洋。
唐德刚交融三峡史观与人文探索于《从晚清到民 国》,成就一部客观而深入的中国近代史书。
唐德刚(1920—2009),安徽合肥人。国立中央大学(重庆)历史系学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纽约)硕士、博士。曾先后任职于安徽省立安徽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市立大学,长期从事历史研究与教学工作,并对口述历史的发展贡献良多。著有《袁氏当国》、《段祺瑞政权》、《李宗仁回忆录》、《胡适口述自传》、《胡适杂忆》、《史学与红学》、《书缘与人缘》、《五十年代的尘埃》、《战争与爱情》等,包括历史、政论、文艺小说多种,及诗歌、杂文数百篇。
自序
**章 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综论
论帝国主义与晚清外患
第二章 太平天国
一、论晚清周期性内乱与洪杨悲剧
二、太平开国故事再检讨
三、预言书中的洪、杨
四、“四不像”的洪杨割据
五、两次“长征”,两番“寸磔”
第三章 甲午战争与戊戌变法
一、甲午战争百年祭
二、慈禧太后和她的颐和园
三、为黄海血战平反
四、一百年后回看戊戌变法
五、解剖康有为
六、“新学伪经”和“托古改制”
七、公车上书和保国保种
八、那变不了法、改不了制的一百天
第四章 义和团与八国联军
一、传教·信教·吃教·反教形形色色平议
二、列强刺激·太后玩火·端王窃政·群运出轨
三、慈禧太后向十一国宣战始末
四、不堪一击的拳民与七国杂牌军
五、“门户开放”取代“列国瓜分”
第五章 袁世凯、孙文与辛亥革命
一、从中原世族到朝鲜监国
二、乱世抓枪杆,有枪便有权
三、卷入三大危机、一项运动
四、细说辛亥革命
五、同盟会是个革命大拼盘
六、鞑虏易驱,民国难建
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在于其叙事的宏大与细节的精致相结合。作者的视野非常开阔,从宏观的国际局势,到微观的社会风貌,都一一涉猎。他清晰地梳理了晚清时期中国与外部世界互动所带来的冲击,以及这种冲击如何催生了中国内部的变革。而当他转入民国时期时,那种社会各阶层、各领域的变化,都被他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花了很大的篇幅去描写民国时期的经济发展,无论是民族工业的兴起,还是金融体系的演变,都展现了那个时代中国的勃勃生机和面临的挑战。
评分每次翻开这本书,我都会有新的发现。作者的知识储备非常深厚,他能够将看似零散的历史片段,串联成一幅完整而生动的历史画卷。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描写晚清的对外关系时,那种无奈和屈辱感扑面而来,但他也同时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抗争和不屈。而当他进入民国时期,那种希望与失望交织的复杂情绪,也同样被他描绘得入木三分。
评分阅读这本书,让我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灵活,时而沉稳厚重,时而又充满激情。他对于历史事件的解读,往往能够跳出传统的框架,提出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我尤其赞赏作者对于历史的“温度”的把握。他没有回避历史的残酷,但他也没有让残酷淹没一切。他能够从那些黑暗的岁月里,挖掘出人性的光辉,以及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当我读到书中关于民国时期教育和文化发展的章节时,我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昂扬斗志,以及他们对于国家民族未来的期盼。
评分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厚重的书脊和泛着岁月痕迹的书皮所吸引。迫不及待地翻开,迎面而来的是一股历史的厚重感,仿佛能闻到旧时墨香。作者的笔触,初看之下,有些平铺直叙,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渐渐品味出其中蕴含的深邃。他没有刻意去渲染悲情,也没有试图去煽动情绪,而是以一种近乎记录片的客观视角,将晚清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徐徐展开。从闭关锁国下的惊醒,到列强的铁蹄践踏,再到无数仁人志士的呐喊与牺牲,每一个事件,每一个人物,都被作者细致地勾勒出来。我尤其对书中对于洋务运动的论述印象深刻,它没有简单地将其定义为“中体西用”的失败,而是深入分析了其背后的时代局限、官僚体制的掣肘以及思想的保守,让我对那段历史有了更立体的认识。
评分初读此书,我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的教科书,但很快我就被作者的叙事魅力所征服。他善于运用大量的史料,却又不让史料的堆砌显得沉闷。相反,这些史料成为了他构建历史画卷的砖石,每一块都承载着那个时代的温度和细节。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人物的刻画,他并没有简单地将历史人物脸谱化,而是试图去挖掘他们内心的矛盾和挣扎。比如,在描写一些改革派官员时,我能感受到他们在体制内的无奈,以及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痛苦抉择。而对于一些革命者,作者也并没有神化他们,而是展现了他们的勇气、智慧,以及时不时出现的冲动和失误。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不像我读过的很多历史书籍那样,只是简单地罗列史实。作者更像是一位导演,他用文字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巨大的历史舞台,然后让那些历史人物在这个舞台上自由地表演。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一些细节的捕捉,比如某个官员的一句口头禅,某个学者的一个不经意的举动,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能极大地丰富人物形象,让历史人物变得更加鲜活。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让我对晚清到民国这段历史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作者的行文逻辑清晰,线索明确,即使涉及到复杂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也能够被他梳理得井井有条。我特别欣赏他在处理历史人物的评价时,所展现出的审慎态度。他并没有急于给某个人物下定论,而是通过对史实的细致呈现,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和判断。这种尊重读者的写作方式,让我觉得非常受用。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到一种深深的震撼。作者以一种极其负责任的态度,为我们展现了晚清到民国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他没有回避历史的黑暗面,但他也没有忽略其中蕴含的希望和进步。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历史事件时所展现出的史观,他能够将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相结合,让读者在感受历史的厚重之余,也能思考人生的意义。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一种绵延不绝的时代变迁的冲击力。作者并没有把晚清和民国割裂开来,而是清晰地展示了两者之间的传承与断裂。晚清的积弊,是如何一步步渗透到民国初年的政治土壤,而民国初年对新思想、新文化的拥抱,又如何试图挣脱旧的束缚。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社会文化层面的描写,比如当时报刊杂志的蓬勃发展,各种思潮的碰撞,以及知识分子在时代浪潮中的迷茫与探索。他没有只关注政治舞台上的风云变幻,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普通民众的生活,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裹挟前行的人们,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希望与绝望,都让这段历史变得更加鲜活和真实。
评分读这本书,就像在历史的长河中一次不太安逸的漂流。作者的叙事方式,有时像一位坐在古老茶馆里的说书人,娓娓道来,声情并茂,但偶尔又会突然跳脱,像一位旁观者,冷眼旁观着历史的进程。我记得有一段,作者详细描述了辛亥革命爆发前夕,各地新军的涌动和革命党人的密谋,那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氛,隔着书页都能感受到。他没有将革命描绘成一蹴而就的神话,而是强调了其过程的复杂性和曲折性,以及革命党人内部的分裂和妥协。而当笔锋转向民国初年的政治格局时,那种权力的斗争,派系的倾轧,更是让人看得心惊肉跳,感觉就像是在看一出大型的历史连续剧,每个人物都背负着自己的使命和算计,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上演着一幕幕悲喜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