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规划的发展
● 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学透视
●一、景观的生态学内涵
●二、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学途径
●三、景观生态规划的NPH体系
●四、景观规划设计是景观生态学深度应用
●第二节 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过程
●一、景观规划设计的内涵
●二、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过程
●三、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领域
●第三节 国外景观生态规划的发展
●一、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前期发展及代表人物
●二、景观生态规划的发展及代表人物
●第四节 中国景观生态规划的发展
●一、摸索与发展阶段
●二、研究实践与深度应用阶段
●第二章 生态规划理论基础
● 生态规划设计的概念内涵与意义
●一、生态规划设计的内涵
●二、生态规划设计的意义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 王云才编著的《景观生态规划原理》在一版的基础上完成了《景观生态规划原理》(第二版)的修改。本版仍立足景观生态规划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空间类型、关键切入点和效果评价四个层面展开,形成清晰的4大板块教学体系。
???? 《景观生态规划原理(第2版)》共12章节,内容包括生态规划的发展、生态规划理论基础、生态调查与景观生态分析、景观生态评价、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规划设计等。
在第一章节,我被作者对“景观”这一概念的定义深深震撼。我一直以为景观就是我们眼睛所看到的那些美丽的风景,是山川湖海,是花草树木。但作者却将“景观”的概念延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维度。他将景观视为一个由自然要素(如地形、水文、植被、土壤、气候)和人类活动(如农业、林业、城市建设、交通网络)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动态系统。并且,他强调了景观的空间异质性,这意味着即使是同一区域,由于其地形、水文条件的差异,以及人类活动的不同,所形成的景观也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征。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比如对比欧洲古老的农业景观和现代城市化的景观,生动地展示了这种异质性。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景观格局”的讨论印象深刻。作者解释了景观格局是如何影响生态过程的,例如,一个破碎化的景观更容易导致物种隔离,影响其迁徙和繁殖,进而威胁到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而一个连通性强的景观,则更有利于物种的扩散和基因交流。这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身边的一些“自然”环境,原来它们并非是天然形成的,而是人类活动与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这种结果是可以被规划和干预的。
评分书中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景观规划”的章节,完全打消了我之前对生态规划的片面理解。我一直认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就是圈地为牢,禁止人类活动。但作者则从一个更为宏观和系统的角度,阐述了景观规划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关键作用。他指出,许多物种的灭绝并非是因为栖息地被完全破坏,而是因为栖息地变得破碎化,导致物种无法迁徙、繁殖,基因交流中断。因此,构建连续的生态廊道,修复退化的栖息地,是保护生物多样性不可或缺的手段。作者通过大量的实例,展示了如何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标融入到土地利用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设计、农业景观改造等各个方面。例如,他提到了如何通过调整农田的种植结构,保留农田边缘的自然植被,来为昆虫和鸟类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来源。这种将保护融入生产的理念,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在阅读了本书的最后章节,即“景观生态规划的未来展望”时,我感到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作者并未止步于理论和案例的阐述,而是对未来的景观生态规划提出了富有远见的思考。他强调了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指出未来的规划需要生态学家、地理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以及公众的共同参与。他提到了大数据、遥感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未来景观生态规划中的应用潜力,例如通过这些技术,可以更精准地监测环境变化,更有效地评估规划效果。此外,他还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量化和市场化进行了深入探讨,试图为生态保护找到更可持续的经济激励机制。这本书的结尾,并非是知识的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激发了我对未来生态规划的无限想象和实践热情。
评分书本中关于“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讨论,让我对身边的城市环境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觉得城市就是一个水泥森林,与自然格格不入。但作者却描绘了另一幅画面:一个充满生机、能够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城市。他详细阐述了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不仅仅是修建公园,更重要的是构建一个连接城市内部和外部的生态网络。他提到了“绿色基础设施”的概念,例如雨水花园、透水路面、屋顶绿化等,这些设计不仅能提升城市的生态功能,还能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他特别强调了“城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具体的保护策略,比如保留城市中的自然水体,为野生动物提供迁徙通道,减少光污染和噪音污染等。这些内容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居住的城市,并期待着未来能够看到更多充满“绿意”的城市。
评分书中关于“景观异质性与生态过程”的章节,对我而言简直是醍醐灌顶。我一直对那些看似杂乱无章的自然地貌感到好奇,不理解为什么河流在某些地方会弯曲,为什么山丘会有不同的高度和坡度。作者用生态学的语言解释了这一切。他阐述了地形、气候、水文等非生物因素如何塑造了不同的栖息地,而这些栖息地又为不同的物种提供了生存的空间。更重要的是,他将这种空间异质性与生态过程紧密联系起来。例如,坡度的大小会影响土壤的侵蚀速率,进而影响植被的生长;水流的快慢则会影响水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作者通过详细的图表和案例,说明了如何通过分析景观的空间异质性,来预测生态过程的发生和发展,从而为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我尤其对其中关于“生态斑块”和“廊道”的讨论印象深刻。作者指出,一个健康的景观并非是均匀的,而是由不同大小、形状和功能的生态斑块组成,而这些斑块之间需要通过廊道来连接,以维持物种的流动和基因的交流。
评分当读到“景观生态规划的方法论”这一章节时,我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思考领域。作者并没有提供一套僵化的操作手册,而是提供了一系列灵活且适应性强的框架和工具。他强调了“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规划模式,即既要考虑宏观的区域生态格局,又要关注微观的场地生态特征。我被他提出的“景观诊断”方法深深吸引。作者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一系列指标,对现有景观的生态健康状况进行评估,例如物种多样性、栖息地连通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然后,基于诊断结果,再进行具体的规划设计。其中关于“情景模拟”的讨论也让我大开眼界。作者阐述了如何利用模型,预测不同规划方案对生态系统可能产生的影响,从而选择最优的方案。他强调了规划的动态性,即规划不是一成不变的,而需要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和优化。
评分接下来的章节,作者开始深入探讨“生态规划”的核心理念。我原以为生态规划就是简单地在地图上划定一些保护区,然后禁止人类活动。然而,作者的阐述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他将生态规划定义为一种将生态学原理应用于解决人与自然矛盾,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他强调了“生态过程”的重要性,比如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物种演化等,这些过程是维持生态系统健康和稳定的基础。规划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保护和修复这些关键的生态过程。我被他关于“生态廊道”的论述深深吸引。作者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构建连接不同栖息地的生态廊道,来缓解物种的栖息地碎片化问题,保障其生存和繁衍。他不仅仅是提出了概念,更是提供了具体的设计方法和技术手段,例如根据物种的活动习性来选择廊道的宽度、长度和连通性。此外,他还讨论了“生态阈值”的概念,即当环境压力超过一定阈值时,生态系统可能会发生不可逆转的退化。这让我警醒,很多时候我们对环境的破坏是循序渐进的,但一旦超过临界点,后果将不堪设想。
评分当翻阅到关于“乡村景观生态规划”的章节时,我仿佛看到了中国传统乡村的未来。作者在这一章节中,着重探讨了如何将生态学原理应用于乡村地区的土地利用和发展。他强调了乡村景观的独特性,以及其在维护区域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他提出,乡村的现代化不应以牺牲其原有的生态价值为代价,而应通过生态规划,实现乡村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振兴。我被他关于“农田生态系统”的论述所吸引。他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保护土壤和水资源,提高农田的生物多样性。此外,他还探讨了乡村旅游、传统村落保护等议题,旨在通过生态规划,让乡村重现生机,吸引人口回流,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
评分在探讨“区域生态规划与可持续发展”时,作者的视角再次升华。他将景观生态规划置于更广阔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进行审视。他强调,生态规划并非是阻碍经济发展的绊脚石,而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他以大量翔实的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科学的景观生态规划,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例如,他提到了如何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既能保护当地的自然风光,又能为当地居民带来经济收入。他还深入探讨了“生态补偿”和“生态服务付费”等机制,试图为生态保护找到可持续的经济支撑。这种将经济驱动力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的思路,让我看到了将生态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可能性,也让我对未来的发展模式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一种宁静致远的绿色基调,搭配着抽象化的地形剪影,仿佛预示着一场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探索之旅。翻开书页,我首先被其序言深深吸引。作者并非直接抛出枯燥的理论,而是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勾勒出当前生态环境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以及规划的重要性。他提到了一个我一直以来深感困惑的现象:我们在追求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似乎常常忽略了那些细微却至关重要的生态系统。例如,城市绿地规划往往只关注“绿”,而忽略了“生”,导致一些所谓的“绿肺”实际生态功能低下,难以真正涵养生物多样性。作者在序言中强调,真正的景观生态规划,并非简单的园林设计,而是一种将生态学原理、地理信息系统、社会经济学考量融为一体的系统工程。他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野生物廊道的构建,水系湿地的修复,以及如何通过精细的规划,将破碎的生态斑块重新连接,形成一个有机的、有弹性的生态网络。这种宏观的视角和对细节的关注,让我对这本书所能提供的知识充满了期待。尤其是在序言的最后,作者提出“让规划成为自然的语言,让自然成为规划的灵魂”,这句话更是如同一声鼓号,激发了我深入阅读的兴趣。我相信,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本能够启发思考,指导实践的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