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说唐诗(修订版) 蒋勋说宋词(修订版)中国文学之美系列 蒋勋的书 (讲唐诗,既是在讲

蒋勋说唐诗(修订版) 蒋勋说宋词(修订版)中国文学之美系列 蒋勋的书 (讲唐诗,既是在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蒋勋 著
图书标签:
  • 唐诗
  • 宋词
  • 中国文学
  • 蒋勋
  • 文化
  • 艺术
  • 诗歌
  • 文学史
  • 古典文学
  • 审美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南京出版传媒集团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47579
商品编码:15967378938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4-09-01
页数:239
字数:180000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本书系在《蒋勋说宋词》(2012年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   蒋勋先生按照五代、北宋、南宋的时间脉络,将李煜、冯延巳、范仲淹、晏殊、晏几道、欧阳修、柳永、苏轼、秦观、周邦彦、李清照、辛弃疾、姜夔等重要词人的佳作一一道来。   在宋词D中,既有简练、淡雅、不夸张的情绪”,也不乏豪放、浓烈与激扬。美从无定规,却皆可成为个人生命的色彩。这是宋词带给我们的启发,以及慰藉。   阅读宋词,就像在阅读生命本身,饱满与孤D、喜悦与感伤各具其美。记得花间晚照,记得金戈铁马,豁达面对得失起落,好好珍惜自己。   蒋勋先生潜心于艺术与文化之美,“出之于小说、散文、艺术史、论述、绘画,苦心孤诣,重构民族美学与历史记忆,启蒙俗民生活中的感官审美享乐,献身为美的传道者,谦卑明亮,气象恢宏,给了我们欢喜感动与荣耀自豪”。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曾这样描述这位“美的布道者”——“(蒋勋)善于把低眉垂睫的美唤醒,让我们看见精灿灼人的明眸。善于把沉哑喑灭的美唤醒,让我们听到恍如莺啼翠柳的华丽歌声。”

关联推荐
在宋词中,你会觉得有一种饱满与安静,它酝酿了另外一颗新的种子,与花的骚动性的美非常不同。骚动是因为它正在开花,开花自然要吸引别人注意,而果实不见得有那么多吸引力,但自有一种圆满。宋词是一种简练,一种淡雅,一种不夸张的情绪。
  阅读《蒋勋说宋词》,你会发现宋词的颓废、平实和自然,发现现实的美,其实人生是一场美的沉思……
  “词”并非始于宋代,却与宋代的文化品质浑然天成。有浅吟低唱,有大江东去,有柔肠粉泪,有家国愁思,美有不同的面孔,却未必要分出高下。
  蒋勋先生讲宋词,也讲宋词的来路与根基。尝试以一朵花或一枚雪片的姿态体会宇宙自然,在柔性与烈性之间游刃有余,与宋词之美结一段善缘。这种美不仅存在于文字或音韵D中,也存在于古今共通的情感以及挥之不去的乡愁里。
  《蒋勋说唐诗》《蒋勋说宋词》《蒋勋说文学(上)》《蒋勋说文学(下)》同为“中国文学之美系列”。美,是自然,是自由,是自己。文学是照进现实的一道光。
  延伸阅读——蒋勋说青春红楼系列:《梦红楼》《微尘众:红楼梦小人物①》。
 
目录
D一讲 李煜  唐诗何以变成宋词  前半生的醉生梦死,后半生的亡国之痛  富贵繁华都幻灭了  命运的错置  俗世文学自有其活泼与力量  有如流行歌曲  对繁华的追忆  唐诗的规矩被打破  人间没个安排处  无奈夜长人不寐  《浪淘沙》:李后主在美学上的J品 D二讲 从五代词到宋词  诗和词之间的界限D一讲 李煜
 唐诗何以变成宋词
 前半生的醉生梦死,后半生的亡国之痛
 富贵繁华都幻灭了
 命运的错置
 俗世文学自有其活泼与力量
 有如流行歌曲
 对繁华的追忆
 唐诗的规矩被打破
 人间没个安排处
 无奈夜长人不寐
 《浪淘沙》:李后主在美学上的J品
D二讲 从五代词到宋词
 诗和词之间的界限
 词长于抒情
 词是视觉性非常高的文学形式
 从风花雪月到《花间集》
 “自恋”的美学经验
 以一朵花或一枚雪片的姿态体会宇宙自然
 文人的从容
 包容之美
 深情存于万事万物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D三讲 范仲淹、晏殊、晏几道、欧阳修
 “分裂”的知识分子
 享受生活中的平凡和宁静
 CY感伤和喜悦
 昨夜西风凋碧树,D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感伤与温暖并存
 落花人D立,微雨燕双飞
 中国文学中的夜晚经验
 庭院深深深几许
 白发戴花君莫笑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
 富有而不轻浮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天赋与轻狂
 行人更在春山外
 率性令生命优美
D四讲 柳永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慢词”自柳永开始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今宵酒醒何处
D五讲 苏轼
 可豪迈,可深情,可喜气,可忧伤
 不思量,自难忘
 偷窥——中国文学少有的美学经验
 融合儒、释、道
 可以和历史对话的人,已经不在乎活在D下
 绵中裹铁
 文学重要的是活出自己
D六讲 从北宋词到南宋词
 具备美学品质的朝代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音乐性与文学性
 文学的形式有时代性
 形式上的完美主义者
 阳刚与阴柔没有高低之分
 一旦讲求形式,也就是没落的开始
 向两J发展的美学品格
D七讲 秦观、周邦彦
 优雅文化的发达
 桃源望断无寻处
 每个诗人都有自己zui爱用的那几个字
 “大典故”
 耽溺之美
 再造美学空间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南朝盛事谁记?
D八讲 李清照
 李清照与苏轼
 知己夫妻
 李清照有点儿“野”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懒懒的情绪是南宋词的重要特征
 多少事、欲说还休
 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物是人非事事休,未语泪先流
 这次D,怎一个愁字了得!
 宋代文人的生活空间
D九讲 辛弃疾、姜夔
 辛弃疾与姜夔——南宋的两面
 “江南游子”
 辛弃疾的侠士空间
 却道天凉好个秋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1,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村居老人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
 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
 杯汝来前
 悲壮美学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只讲自己的心事
显示全部信息

在线试读
享受生活中的平凡和宁静   在范仲淹之后,我们明显看到,大概到宋仁宗时期,北宋政治开始稳定下来,它的文化特质也在文学创作里表现得非常直接。我特别用晏殊、晏几道等人来做典型代表,下面会为大家介绍晏殊的四1词,以及晏几道和欧阳修的作品。我想以他们三人作为苏轼之前的引带,因为晏殊和欧阳修都算是在文学上对苏轼产生比较大影响的人物。   我们先来看晏殊的《踏莎行》。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珠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大家可以特别注意“炉香静逐游丝转”这样的句子。我们前面曾经提到,宋代在开始有一个静下来的心情以后,会去静观一些在唐代不太容易被看到的事物。香炉里燃一点檀香末或者沉香末,然后香炉上面的孔会冒出细细的烟来,这就是“炉香”。“静逐”是说因为非常安静,也没有风吹,所以烟慢慢慢慢地绕,如一道游丝般在转。这个场面,这个过程,很可能是诗人坐在书房里面对着香炉观察到的。   所以我们可以进一步印证,唐代的很多东西是在描述大的景象,或者生命中必须有目的性的事件;可是到宋代以后,因为政治的相对安定和经济上的繁荣,使得人们可以很安静地去看一些几乎是无谓的小事件。我现在用“无谓”这两个字,是说我们会发现“炉香静逐游丝转”这一句,好像是一个没有目的性的描述,它在整个人生的意义上,不代表任何东西。可是所有的无谓和无聊,在生命里面又占据了蛮重要的时间。我们的生命并不是每分每秒都具有重大意义,有些时候是属于静下来的时刻,以及休闲的时刻。   从“小径红稀”开始,作者描述了一个人走在落花稀疏的小路上,在郊外游玩时看到绿色的树,再进一步用“高台树色阴阴见”去形容人在树底下看到的树荫所构成的光影层次。“翠叶藏莺”就是在翠绿色的叶子里面藏着春天的黄莺鸟。我们在台北故宫的一幅宋画里可以看到,一道珠帘,外面有燕子飞过来,这就是“珠帘隔燕”。过去的文人有时候在比较接近轩或者廊的地方读书,有很多鸟飞进飞出,他就用珠帘挡住,让光线没有那么明亮,同时也让禽鸟或者昆虫不容易进入这个空间。这种隔帘的经验变成了一种很特殊的生活空间里的美学形式:室内与室外的空间没有JD的隔断,而是形成一种通透的感觉,人与自然之间可以有“隔”,可是这个“隔”又是可以连接的。享受生活中的平凡和宁静
  在范仲淹之后,我们明显看到,大概到宋仁宗时期,北宋政治开始稳定下来,它的文化特质也在文学创作里表现得非常直接。我特别用晏殊、晏几道等人来做典型代表,下面会为大家介绍晏殊的四1词,以及晏几道和欧阳修的作品。我想以他们三人作为苏轼之前的引带,因为晏殊和欧阳修都算是在文学上对苏轼产生比较大影响的人物。
  我们先来看晏殊的《踏莎行》。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珠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大家可以特别注意“炉香静逐游丝转”这样的句子。我们前面曾经提到,宋代在开始有一个静下来的心情以后,会去静观一些在唐代不太容易被看到的事物。香炉里燃一点檀香末或者沉香末,然后香炉上面的孔会冒出细细的烟来,这就是“炉香”。“静逐”是说因为非常安静,也没有风吹,所以烟慢慢慢慢地绕,如一道游丝般在转。这个场面,这个过程,很可能是诗人坐在书房里面对着香炉观察到的。
  所以我们可以进一步印证,唐代的很多东西是在描述大的景象,或者生命中必须有目的性的事件;可是到宋代以后,因为政治的相对安定和经济上的繁荣,使得人们可以很安静地去看一些几乎是无谓的小事件。我现在用“无谓”这两个字,是说我们会发现“炉香静逐游丝转”这一句,好像是一个没有目的性的描述,它在整个人生的意义上,不代表任何东西。可是所有的无谓和无聊,在生命里面又占据了蛮重要的时间。我们的生命并不是每分每秒都具有重大意义,有些时候是属于静下来的时刻,以及休闲的时刻。
  从“小径红稀”开始,作者描述了一个人走在落花稀疏的小路上,在郊外游玩时看到绿色的树,再进一步用“高台树色阴阴见”去形容人在树底下看到的树荫所构成的光影层次。“翠叶藏莺”就是在翠绿色的叶子里面藏着春天的黄莺鸟。我们在台北故宫的一幅宋画里可以看到,一道珠帘,外面有燕子飞过来,这就是“珠帘隔燕”。过去的文人有时候在比较接近轩或者廊的地方读书,有很多鸟飞进飞出,他就用珠帘挡住,让光线没有那么明亮,同时也让禽鸟或者昆虫不容易进入这个空间。这种隔帘的经验变成了一种很特殊的生活空间里的美学形式:室内与室外的空间没有JD的隔断,而是形成一种通透的感觉,人与自然之间可以有“隔”,可是这个“隔”又是可以连接的。
  到“炉香静逐游丝转”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作者在追求一个完全静下来的心境和画面。这样一个描写的特殊之处,也是它和五代词zui大的不同在于,所谓的“愁”稍微少了一点点,虽然后面还是要讲到,可是不太像花间词有那么多哀伤和惆怅。它会描述生活中一些微不足道的东西,那些过去在唐代不太会拿来作为创作题材的内容,会被刻意地描述。
  这1词以“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结尾。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验,有时候你午睡醒来,尤其是夏天午睡醒来,会有一种呆呆地看着院中斜阳的愿望。在那一刹那之间,你会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坐在那儿,可好像还有另一个你在看着自己。所谓“一场愁梦酒醒时”,是说在喝酒睡着以后醒过来,不止是身体的苏醒,同时也是心灵上的苏醒。“斜阳却照深深院”一句,是感觉到斜阳在移动,时光在慢慢消逝。这种描述和《花间集》或者南唐词句里直接的感伤不太一样,它只是一种观察,比如说斜阳慢慢消失的感觉;而且作者不用很重的句子,只用“深深院”这样的表达——本来是照在他身上的阳光,此时在慢慢退后。
  北宋词zui精彩的部分在于它对意象的掌握。这些意象经常是非常平淡的,里面没有大事件,不过就是愁、醒、梦这些小小的生活体验,加入一些自己身边zui具体的景象,比如“炉香静逐游丝转”这样的东西。我很希望可以通过北宋的词,找到我们现今生活中可以描述类似“炉香静逐游丝转”这样经验的诗句。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去描绘自己生活里面zui安静的空间和状态呢?如果不选择李白“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大气魄,而是希望创作保有宋词的某一种安静,那我们今天生活的安静又在哪里?我不知道大家可不可以了解,我们一直在沿着“文学之美”这个话题谈下来,其实是希望找到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之美会在哪里。如果它不是盛唐时代的那种豪迈,那它是不是能够有宋词的那种安静,还是好像两个都没有?两个都没有并不是说不会有,而是可能还在摸索的过程D中。
  我们讲生活美学,是说由生活中升华出的一个特殊景象。在饭后把牛奶倒进咖啡,然后拿着小调羹去搅,这样的场景可能就是一个现代诗的画面,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那个句子。我的意思是说,牛奶与咖啡融合的场面,其实和“炉香静逐游丝转”是同样的东西。“炉香静逐游丝转”是非常小的一个事件,但是它可以入诗,那我们今天的诗句要从哪里去寻找入诗的生活细节呢?我想这个部分其实是我们在读晏殊词的时候要思考的。因为尽管晏殊做到了很大的官,而且影响了一代的文人,可是在他的词句D中,你会感觉到他没有像范仲淹的《渔家傲》那样很大气魄的东西,反而回到了平凡的生活本身。
  CY感伤和喜悦
  我为大家选出来的四1晏殊的词,可能都非常平淡,完全是一般人会有的生活细节,比如下面这1《撼庭秋》。
  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
  “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大概不过是讲一个失眠的经验吧,一个朋友离开以后,连让对方知道自己情感的机会都不多。“碧纱”也就是淡绿色的纱,垂下来,它和珠帘非常相似,都是宋代生活里为了不让鸟虫随便跑进来而设的。台北故宫的宋代文物展中,有一张画是描绘宋代文人生活的,可以看到他们怎样用屏风、帘、纱来处理生活空间。现代生活中分隔我们的空间的大概只有墙,可墙分隔出的其实是一个蛮僵硬的空间,而帘、屏、纱的“隔”则在生活空间里形成了一个很有趣的关系。现在日本的居住空间里还常常用到屏、帘这些东西,可是在我们的生活空间里,大概除了墙就不知道还有什么其他的隔断可能了。
  纱和帘JD是可以入诗的东西,因为它既是隔断,可是又通透。隔着帘和纱的光线是非常特殊的,“碧纱秋月”是说人在室内,可是透过绿色的纱帐,他可以看到外面秋夜的月亮,月光是通过纱和他发生关系的。“碧纱”和上一1词提到的“珠帘”其实都造成一种视觉上很特殊的迷离效果。“梧桐夜雨”是在讲夜晚的雨水打在梧桐叶上产生的声音效果。“碧纱秋月”是一种光线,“梧桐夜雨”是一种听觉,作者视觉的经验和听觉的经验组合成为词的美学记忆,然后落到“几回无寐”。一个夜晚常常失眠的孤D的人,才会看到“碧纱秋月”,听到“梧桐夜雨”。
  我不知道大家会不会问:他这个时候感伤吗?可是恐怕也有另外一种情况,那就是喜悦:在失眠的夜晚,你看到了户外的月光。生命里面的喜悦和感伤都在一起的时候,可能它会形成另外一个CY感伤和喜悦的心境,我觉得这种心境比较接近宋词真正想要追求的东西。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我们在读“心长焰短”四个字的时候,也许很容易就错过了。它好像只是在描写一个人看蜡烛的情景,而这个蜡烛不过是唐代曾被李商隐描述过的“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蜡烛。可是晏殊对蜡烛的感受是不同的。大家知道蜡烛D中有一条烛芯,烛芯还很长的时候,火焰已经越来越短,因为蜡烛快要烧完了。张爱玲说她zui喜欢这四个字,她觉得“心长焰短”是一种生命状态,它不是在讲蜡烛,而是在讲一种J大的热情已经燃烧得要到zui后了,你内在的激情还那么多,可物质能够提供给你燃烧的可能性已经那么少了。我想这也是宋词有趣的地方,好的创作者大概才能真正体会到“心长焰短”是这1词D中zui重要的四个字,讲出了人生中某一种热情将要成为灰烬、将要结束的状况。“向人垂泪”D然是在延续唐诗中蜡炬流泪的意象。
  在我们前面介绍的晏殊的两1作品中,很明显,都没有大事件,没有大野心,都是在安静地描述生活周边的事物——无论红烛也好,燕子也好,秋月也好,夜雨也好,都是身边景象。在宗教方面,唐代的佛教追求菩萨的庄严与华丽,可是宋代的罗汉就变成了非常平民化的形象。比如济公,修行原本就是生活里的一部分,他不会刻意地把自己提高到佛或菩萨的伟大。你不会觉得罗汉伟大,而是觉得他亲切、可爱,仿佛有一种夜市中人的样子。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宋代的宗教、文学艺术都在往世俗生活走,D一切向外征服的野心都挥洒完毕,回来安分做人成为他们真正的追求。
  昨夜西风凋碧树,D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下面我们看晏殊的一1《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D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这1词的作者一直有争议,很多人认为是冯延巳写的,到现在都没有定论。尤其是下阕的“昨夜西风凋碧树”,很多人认为是冯正中的句子。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注意前面讲的珠帘、碧纱,现在讲到的罗幕,你能够从宋词中感受到宋代的生活空间非常有趣,不是一堵墙,而是一种转换空间。
  下阕是特别重要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选了三句宋词,来说明人生三个不同的境界,D一个境界就是“昨夜西风凋碧树,D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从现实上来说,“昨夜西风凋碧树”就是昨天晚上因为一阵西风吹起,绿色的树叶纷纷掉落,繁密的遮掩不见了,所以“D上高楼”后可以“望尽天涯路”(D然也有“望断天涯路”的说法),可以看到很遥远的路。对于创作者来讲,这个句子只是一个画面,可是王国维将它引申为人生的D一个境界。活在繁华D中时,其实很难对生命有所领悟,对生命的领悟常常开始于繁华下落的那个时刻,就是我们曾经讲过的“颓废”。这个“颓废”不是世俗所讲的颓废,而是有很高的反省和自我沉淀的意义在里面。如果你一直在春天和夏天的话,你就没有机会去留恋春天和夏天,你留恋春天和夏天是因为春天和夏天要过去了。“昨夜西风凋碧树”,叶子落下了你才开始有感悟,才对生命有眷恋和珍惜。
  王国维认为人生的D二个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你必须痴情,必须像柳永讲的身体越来越瘦(“衣带渐宽”),却一点都不后悔。“为伊”是为一个人,为一个对象;“消得人憔悴”,这是痴情。D二个境界是一个痴迷、执迷的过程,这个过程大概是zui长久的,也是zui痛苦的。D一个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D二个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这时候非常难堪,非常尴尬,也非常分裂。有人过不了这一关,达不到D三个境界。
  王国维认为人生的D三个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1,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你几乎要放弃了,因为你“众里寻他千百度”,却怎么找都找不到,已经绝望到不找了,可是“蓦然回1”,他其实就在那里。要找的人或物一直在那儿却看不到,是因为我们太执着了,所以又回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它并没有变。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一直是我向许多朋友推荐的一部书,因为我觉得他虽然是在谈词,可是也借助词谈了生命中非常复杂的内容和非常丰富的过程。我希望大家在读像晏殊这一类词的时候,能够了解到它不仅是对客观景象的描述,更是对心境的处理。王国维的“三境说”还有一个意思:晏殊是北宋词zui早的领悟,接下来必须要经过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再到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1,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三个境界之间并不存在谁比谁高明的问题,而是说D一个境界、D二个境界、D三个境界都必须是自我完成的,它只是对个人来讲,所以并没有比较。但是要想自我完成或达到D三个境界,感悟的开始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是我选讲晏殊词的原因:他是北宋词感悟的起点。特别是他尽管荣华富贵一生,却可以用一种很平淡的方式写自己生命中现实的东西。
  “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收尾收得很通俗,是我们很熟悉的东西。我要写信给一个人,可是没有一尺的素——“素”就是没有染色的丝帛,要写信连信纸都没有。进一步的,这么远的路,这封信到底要怎么传达。晏殊的词里常常表达一种想要传达的情感,而这个情感却无从传达。无从传达和山长水阔并不见得有直接的关系,而是表现了一种落寞感,对于在人生里寻找知己感觉到茫然。光有荣华富贵而没有落寞之感其实是庸俗的,zui精彩的贵族常常带有一种奇怪不可解的感伤和落寞。
  感伤与温暖并存
  下面这1《浣溪沙》是晏殊zui具代表性的作品,我想也是大家zui熟悉的。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D徘徊。
  “一曲新词酒一杯”,作者一面填词,一面喝酒。“去年天气旧亭台”,想到去年同样的天气,也是在这个地方。大家有没有发现,前面一句和后面一句可以相连,也可以不相连,其实是各自D立的,我们一直在讲词句有D立性。“夕阳西下几时回”,看到太阳越来越往下沉落,已经到了黄昏时分,什么时候夕阳会再回来呢?三句之间没有JD的关系,只有歌词会有这种非常奇特的意象的连接,通过声音的方式把它们连接在一起。
  下面出现的是北宋词开创时期zui重要的句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感觉花凋落了——加入了个人的主观意念,花要掉落是你无法挽回的事情,是生命里哀愁和感伤的基础,可是,好像又为自己找回一个生命的希望,那就是“似曾相识燕归来”。那只回来的燕子,大概是去年春天认识过的。一方面是消失的感伤,一方面变成找回的喜悦,二者同时存在,感伤与温暖并存。
  我觉得这是北宋词里面zui美的句子,而这样的句子D然不止是在讲花的凋零和燕子的归来,其实是在讲生命里两个不同的状态,缺少其中任何一个都不完全。你在生命里也常常处于“无可奈何”和“似曾相识”之间,有许多的生命和你发生“无可奈何”的关系,大概是要结束了,缘分已尽;然而又有很多生命和你开始新的“似曾相识”的喜悦和快乐,所以它是生命的两个状态。
  大家可以把“花落去”、“燕归来”同上面抽象性的“无可奈何”、“似曾相识”一起来看,完全是生命的升华的讨论。这就是文学的力量,从一个很平淡的对生活事件的描述慢慢扩大,变成真正触碰生命的东西。一直到今天,过了一千多年,每次读到这两句的时候我还是会被震撼,这种震撼会唤起我自己生命里很多的经验和状态。你会觉得自己永远活在“无可奈何”和“似曾相识”之间:有很多无奈,比如亲人的去世,朋友的告别,以及青春的消逝;同时又有“似曾相识”的新事物在涌现,因为它还是在循环。生命并没有因为前面的“无可奈何”而掉落到沮丧和绝望D中,“似曾相识”挽回了对生命里面的冀望的熟悉的感觉,我称它为一种“体温”。“似曾相识燕归来”是一种体温,使你感觉到你所接触的“新事物”和“新生命”不是D一次认识的。“无可奈何”是非循环性的,但“似曾相识”是循环性的,这个时候生命的意义、生命的循环性凸显出来。
  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晏殊积累了花间词以来的这种经验,把它提高到了zui精彩的状态。这样的抽象好像在很多场景中都很合用,或者说可以用在很多不同的生命状态里,比如一个人在情感上受伤,或者遇到事业上的挫折,大概都可以说“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它变成了抽象性的解释,它的内涵就是要看到生命的起落和循环。潮来潮去、月圆月缺、花开花谢,全部是事物的两面性,这种两面性使作者在“小园香径D徘徊”的时候,产生了对生命的领悟。
  记得我跟大家讲过,我zui大的野心是盖一座庙,然后把庙里所有的签都变成诗句。你因为担心会和女朋友分手而进到庙里,抽了一支签,结果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你会领悟到什么呢?我们会发现领悟到zui后,只是你一个人在D自徘徊,因为没有人可以给你解这个诗句。大概只有自己在那个时刻里,在一个落满了花的园子D中,一个人思考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落花人D立,微雨燕双飞
  下面我们讲晏几道。大家会看到他基本上延续了晏殊的风格,但是比晏殊更婉转,更深情。我们知道宋代有所谓的“歌妓文化”,很多以唱曲为职业的歌女与文人士大夫的关系非常亲近。这种亲近使她们扮演了文学传达者的角色,文人的词要通过她们弹奏乐器、歌唱表达出来。另一方面,她们还扮演了给这些在朝为官的文人带来心理安慰的知己的角色,扮演了很特殊的、部分相D于情人的角色。这些歌妓年纪轻,容貌美,会歌舞,文化也比较高,可以和这些文人进行对话。
  下面这几1晏几道的词,很明显是在和女孩子对话。在晏殊的作品里对此好像还回避一些,可是到晏几道的时候,比如在下面这1《临江仙》里,你会感受到作者的直接。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D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D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落花人D立,微雨燕双飞。”多漂亮的两个句子,各位注意,这完全是典型的意象,没有任何对心情的描述,就是花在落,人站在花下,天上飘着微微的雨,一对燕子飞过去。运用意象的高手能够通过画面去传达心情,这里面到底在讲什么?可能是感伤,可能是落寞,可能是对生命的领悟,它变成了一个可以有无数种解读的句子。
  如果你把“落花人D立,微雨燕双飞”变成一支签放到庙里去,抽出这支签的人大概会想好久,然后庙里的住持也不会解答了。签一定要写到连住持都不会解答才精彩,这样它本身对生命的指引性其实是更高的。我们都在通过各种解释的方法试图了解生命的神秘性,不管是星座,还是手相,可是我们又始终对这种神秘性无法完全掌握。诗本身也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可解的时候是因为你把生命投射进去了,不可解可能是因为冥顽不灵,因为你始终不愿意去解读生命的本质现象。有人问,“落花人D立,微雨燕双飞”到底在讲什么?碰到这种情况,你要怎样去跟他解这两句词呢?文字很简单,不可能看不懂,那你不懂的是什么?不懂的是字句背后你自己生命的状况——不一定是不懂,而是有时候你拒绝懂。
  举个例子,假设你去对一个人说,我帮你用《易经》卜一个卦,然后你对他讲卦的内容,你会发现,他永远要听他想听的东西,他不想要的部分他是不听的。其实诗词也是这样的东西,所以在不同的生命状况里会对诗词有不同的领悟。所谓“诗无达诂”,每个人解读“落花人D立”和“微雨燕双飞”的时候,都会有不同的诠释,所有的固定答案都是对诗的扼杀和伤害。应该给诗zui大的释放空间,意象被丢出来以后,我们的生命经验会和它发生永远不停止的、不定型的互动关系,或者说对话关系。
  “记得小初见”,“小”是一个歌妓的名字,晏几道直接把自己所爱恋的女子的名字放进去了,有没有发现口语化和生活化?“初见”的感觉,是一个创作者对自己生命中情感萌芽的永远不停的回忆,有点儿像前面讲过的“记得绿罗裙”。生命中的记忆看你自己愿不愿意记得,可以永远记得的事其实也不是很多,所以“记得小初见”反映出创作者对她是多么的珍惜、多么的眷恋。
  我说北宋词比五代词好一点点,是因为五代词就像我们讲过的,一直在镜子里看自己;可是到了北宋词的时候,有了一个眷恋的对象,会把自己的某一种眷恋和另外一个对象扩大出来,颓废感比五代要少一点点。“两重心字罗衣”又是一个意象,作者记得小身上穿的衣服是有心的图案的,很像“记得绿罗裙”。从唐诗的角度来看,这些细节是微不足道的,可它们在宋词里都变得非常重要。
  一个人的记忆对别人可能是没有价值的,你听到一个人讲自己某天穿了什么样的衣服,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因为它只对那个人有意义。“小”这个名字用得J好,我们不知道“小”是谁,可是对晏几道来讲,这个名字太重要了。如果没有这个名字出来,这1词不会这么动人,这个名字只对他有意义,所以他记得“两重心字罗衣”。“罗”是一种透明度高、经纬疏落的丝织品,有一点像纱,夏天穿起来非常凉快。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上,仕女们穿的就是罗衣。“两重心字罗衣”,一方面是讲衣服,同时又在讲两个人之间的情感关系,双关语在这里出现了。
  “琵琶弦上说相思”,小是一个歌妓,可是歌声里全部在讲彼此之间的思念。“D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记得那天晚上月亮那么亮,照着小的身形,如彩云般归去。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觉,在北宋前期,晏殊和晏几道的词作的确将五代的无力感拿掉了一点,比较喜悦,对不对?我们读宋祁的《玉楼春》,再读晏殊和晏几道的东西,会感觉到后者有对生命中喜悦的描述。不管晏几道以后多么“去年春恨却来时”,D他记起那个晚上的小,他的生命就曾经是喜悦的,他也把那饱满的喜悦作为自己一生重要的记忆,D然这是非常私人化的。
  如果你觉得应该“文以载道”,文学要有一个更大的题目,那你可能不会喜欢这一类词,觉得它太个人化了,可是个人的东西并不见得好写。我们往往不能在自己的生命里去发展一些真性情的东西,有时候我们会很害怕,所以总是写一些很伟大的题目,而伟大的题目有时候会伤害私情,让你越来越不知道自己内在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我曾经和很多朋友讲过,在我们成长的年代,非常明显,写作文永远要谈大题目,什么“写给大陆同胞的一封信”之类的,永远没有机会讲自己感受zui深的那些小事件。在那个年代,宋词其实蛮被忽略的,讲宋词至少要讲辛弃疾那种比较慷慨激昂的作品,不太能够阅读晏几道这类句子。
  ……
显示全部信息
蒋勋说唐诗(修订版) 《蒋勋说唐诗(修订版)》并非仅仅是一本唐诗选集,它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学对话,一次深入人心的美学探索。蒋勋先生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细腻的艺术触觉,为我们重新解读了盛唐时期那些闪耀着不朽光芒的诗篇。本书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学术考证或机械讲解,它更像是一次与古代诗人心灵的深度交流,让我们得以窥见他们生活的时代、情感的世界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深刻感悟。 全书以“讲唐诗,既是在讲美”为主旨,将唐诗的艺术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以及唐代文人的人格之美,融为一体,娓娓道来。蒋勋先生不拘泥于字词的考据,而是着重于诗歌背后所蕴含的生命力与人文精神。他带领读者走进诗人们的内心世界,感受李白的豪放不羁、杜甫的忧国忧民、王维的禅意空灵、白居易的民生关怀,以及无数唐代诗人用生命写就的千古绝唱。 本书的修订版在内容上更为精炼,视角更为开阔,更加注重诗歌与读者当下生活的连接。蒋勋先生以现代人的视角,重新审视唐诗的价值,发掘那些能够触动我们心灵的普世情感,如对故乡的思念、对爱情的渴望、对友情的珍视、对自然的赞美,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他引导读者在吟诵之间,体味诗歌中的音韵之美、节奏之美,感受文字的张力与韵味。 《蒋勋说唐诗(修订版)》的魅力还在于其独特的叙事方式。蒋勋先生的语言如诗,流畅而富有感染力,他善于将复杂的文学概念转化为浅显易懂的比喻,让任何一位热爱文学的读者都能轻松进入唐诗的世界。他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老师,而是一位与我们一同在诗海中泛舟的同伴。他会分享自己对诗句的理解,也会激发我们自己的联想与思考,让每一次阅读都成为一次独特的发现之旅。 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唐诗的知识普及,它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启迪。通过蒋勋先生的解读,我们能学会如何从诗歌中汲取力量,如何在喧嚣的生活中寻觅一份宁静,如何用诗意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它鼓励我们去感受,去体验,去爱,去思考,最终让我们的生命如同唐诗一般,充满诗意与光彩。 蒋勋说宋词(修订版) 《蒋勋说宋词(修订版)》延续了蒋勋先生一贯的文学品读风格,为我们揭示了宋词这一独特而迷人的文学体裁的内在韵味与时代精神。不同于唐诗的雄浑奔放,宋词以其婉约细腻、情真意切的特点,展现了宋代社会更加丰富多样的情感世界和人生况味。本书旨在带领读者跨越时空的阻隔,走进宋词的世界,感受那份独属于宋代的诗意与忧伤。 蒋勋先生在本书中,将宋词的品读上升到了对“情感的细腻描摹”和“人生况味的体察”的高度。他认为,宋词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艺术家对生命细微之处的敏感捕捉,是对时代变迁下个体命运的深刻映照。从柳永的都市情怀,到苏轼的旷达豪迈,从李清词的凄婉缠绵,到辛弃疾的家国忧思,蒋勋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层层剥开了宋词的丰富内涵。 本书的修订版,在保留原有精彩解读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内容编排,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更加清晰地感受到宋词的发展脉络与风格演变。蒋勋先生着重于挖掘词作背后的情感逻辑,解析词人创作时的心境,以及词句所营造的独特意境。他引导我们去体会宋词中那种“无言的悲伤”、“细微的喜悦”、“深沉的思念”以及“对人生短暂的哲思”。 《蒋勋说宋词(修订版)》并非枯燥的文学理论分析,而是充满了温情与人文关怀的讲述。蒋勋先生的语言如水般温润,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宋词的艺术技巧,如比兴、用典、意象的运用等,融入到对词作情感的阐释中。他鼓励读者去感受词句的音乐性,去体会字里行间的留白之美,去想象词人笔下的场景,从而达到一种“心领神会”的阅读境界。 通过阅读本书,我们不仅能欣赏到宋词的艺术之美,更能从中获得对人生情感的深刻理解。宋词中所流露出的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对美好事物逝去的惋惜,以及对个体情感的真实袒露,都能够引起我们当下生活的共鸣。蒋勋先生引导我们,在品读宋词的同时,也反观自身的情感世界,学会如何更好地去爱、去感受,去面对生命中的得失与变化。 本书更像是一场心灵的按摩,它让我们在浮躁的时代里,找到一个可以沉静下来,细细品味生活、体察内心的空间。它教我们用宋词的视角去看待人生,用宋词的温度去温暖自己,让我们的内心世界,也如同那些流传千古的宋词一般,充满了韵味与层次。 中国文学之美系列 “中国文学之美系列”是蒋勋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学进行深度梳理与解读的集大成之作。该系列并非专注于某一特定时期或体裁的文学,而是以宏大的视野,将中国数千年来璀璨的文学星河,以一种融贯古今、贯穿美学的独特视角,呈现在读者面前。本书系旨在揭示中国文学在不同时代、不同形式中所呈现出的独特魅力与永恒价值。 本系列的核心思想在于,中国文学的精髓不仅仅在于文字的记录或思想的表达,更在于其深厚的“美学精神”与“生命关怀”。蒋勋先生以其敏锐的美学感知力,引领读者穿越历史的烟尘,去发现那些在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乃至近现代文学中,闪耀着不朽光芒的艺术碎片。他关注的不仅是作品的思想深度,更是其形式上的精妙、意境上的悠远、情感上的真挚,以及文人身上所体现出的独立人格与精神追求。 “中国文学之美系列”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讲文学,既是在讲生活”的理念。蒋勋先生并非将文学视为高高在上的象牙塔,而是将其视为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存在。他善于从文学作品中提炼出能够触动现代人心灵的元素,将古人的智慧、情感与生命体验,转化为我们理解当下、安顿心灵的养分。他鼓励读者在阅读中,去发现文学与我们自身情感、人生经历的连接点,从而达到一种“文学即生活,生活即文学”的境界。 本系列的书籍,在内容编排上,力求做到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它既能带领读者领略中国文学发展的大致脉络,又能深入解读具体作品的艺术特色与文化内涵。蒋勋先生的语言风格,一如既往地温润而富有诗意,他善于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将复杂的文学概念变得浅显易懂,让任何一位热爱文学的读者,都能轻松愉快地进入中国文学的殿堂。 “中国文学之美系列”鼓励读者以一种“观照”的态度去阅读。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读者审美品格的培养。通过阅读本系列,读者能够学会如何去感受文字的韵律,如何去体会意境的营造,如何去欣赏艺术的匠心,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丰富内心的精神世界。 本系列的书籍,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一次深情回溯与时代阐释。它让我们重新认识到,中国文学中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仁者爱人”的道德情怀、“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遗世独立”的超然情怀,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仅构成了中国文学的独特底色,更是我们当下社会构建精神家园不可或缺的基石。 总而言之,“中国文学之美系列”是一次关于“美”的盛宴,一次关于“中国”的深度回望,一次关于“生活”的诗意启迪。它旨在唤醒读者内心深处对美的渴望,对文化的认同,对生命的热爱,让中国文学的优秀基因,在新时代得到传承与发扬。

用户评价

评分

读蒋勋的书,总能带来一种宁静而充实的感受。尤其是他关于文学的那些思考,往往能触及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我曾反复阅读他关于《红楼梦》的某些片段,那些对人物命运的揣摩,对世事无常的感慨,以及对青春美好易逝的惋惜,都让我深受触动。他解读《红楼梦》时,并非停留在故事的情节层面,而是深入到曹雪芹创作背后的种种情愫,以及书中人物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生存状态。他能从一个细微的动作,一个眼神,捕捉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并用极其优美的文字将其呈现出来。这种解读方式,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读一本小说,更像是在参与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与书中人物一同经历他们的悲欢离合,一同体味人生的况味。他的文字有一种抚慰人心的力量,能在浮躁的世界里,为我们提供一个可以安顿心灵的角落。

评分

《中国文学之美系列》,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场审美体验的升华。我一直觉得,中国的古典文学,是隐藏在时间深处的瑰宝,而蒋勋先生,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导游,带领我们一步步深入其中,发现那些被岁月蒙尘却依然闪耀光芒的璀璨。他解读中国文学的方式,是那样独特而迷人,不是生硬的知识灌输,而是充满感性的联想和深刻的洞察。我最欣赏的是他对文学中“意境”的阐释。他用极其生动的语言,将那些抽象的文学概念,化为可感可触的画面,让我们仿佛置身于诗词歌赋的场景之中,去感受那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东方美学。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欣赏一幅幅精心绘制的山水画,又像是在聆听一段段穿越时空的音乐。他引导我们去体会文字背后的留白,去感受情绪的起伏,去领悟人生百态。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也让我对“美”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

蒋勋先生的书,总能让我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共鸣。他用极其细腻和富有温度的笔触,带领我们去领略那些古老文字中蕴含的东方智慧和情感。我曾经因为他的某本书,而对某种艺术形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因此去深入了解。他不仅仅是在介绍文学作品,更是在分享他对生命、对艺术、对世界的独特见解。他总能将那些看似高深的概念,用最通俗易懂,却又充满诗意的方式阐释出来,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被他的思想所吸引,被他的情感所感染。他的文字,有一种沉静的力量,能够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安宁,并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阅读他的书,就像是与一位充满智慧的长者进行一次深入的交流,他用他的经验和感悟,启发我们去思考,去感受,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评分

《蒋勋说宋词(修订版)》这本书,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宋代风情画卷,细腻而动人。蒋勋先生的文字,褪去了往昔的学院派的晦涩,变得如涓涓细流,滋润着每一位渴望理解宋词的读者。我特别喜欢他对苏轼词作的解读。他没有去过度分析词牌格律,而是着重于词人的人生际遇和情感波动,让那些充满哲思的词句,变得鲜活起来。比如,当他谈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仿佛看到了那个被贬谪的苏轼,在月光下,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宇宙的追问。那种豁达与悲悯交织的情感,通过蒋勋先生的笔触,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他让宋词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承载着生命温度的情感表达。书中的每一篇解读,都像是一次深入的灵魂对话,让我们得以窥探词人内心深处的风景。这种温暖而充满智慧的解读方式,不仅让我更加热爱宋词,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如何在平凡的日子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诗意和哲思。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品味的佳作。

评分

读完蒋勋先生的《蒋勋说唐诗(修订版)》,仿佛踏入了一个用文字精心雕琢的时空隧道,每一个字句都散发着历史的温度和艺术的灵韵。我尤其被他解读李白《静夜思》的方式所打动。不是简单地复述诗句,而是抽丝剥茧,将李白身处的时代背景、他的个人心境,甚至是他留下的笔触都细细道来。我脑海中瞬间勾勒出那个“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迈诗人,在异乡的月夜下,怀着怎样的乡愁与孤寂。蒋勋先生的文字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它能让古老的诗篇焕发新生,仿佛我们就能与千年前的诗人隔空对话,感受到他们喜怒哀乐的情感。他并没有高高在上地教导,而是像一位知心的朋友,娓娓道来,将唐诗的意境、情感、以及背后蕴藏的人生哲理,润物细无声地注入读者的心中。读他的书,不仅仅是学习诗歌,更是在学习如何感受美,如何理解生命。每一次翻开,都能发现新的惊喜,每一次合上,都觉得内心充盈而宁静。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与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度相遇,一次涤荡心灵的艺术之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