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險惡之旅(下):探險與旅行經典文庫(第15卷)

世界最險惡之旅(下):探險與旅行經典文庫(第15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艾普斯雷·薛瑞-葛拉德 著,尹萍 译
图书标签:
  • 探险
  • 旅行
  • 文学
  • 经典
  • 冒险
  • 地理
  • 历史
  • 文化
  • 纪实
  • 游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馬可孛羅文化
ISBN:9789578278981
版次:1
商品编码:16024237
包装:精裝
丛书名: 探險與旅行經典文庫(第15卷)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2-09-10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1
正文语种:中文
商品尺寸:21x15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我們冒險,我們知道此行有風險,後來事情發展不利,我們沒有理由抱怨……”──羅伯·史考特南極洲的觀察山上有支十字架,寫著:“要奮鬥、要追求、要發現,絕不認輸。”在那片清冷大地上,它孤單記錄著英國人深以為傲的大探險家史考特(Robert Falcon Scott)及其四名隊員悲慘的最後結局。一九一〇年,史考特率領探極隊員乘“新地號”由英國出發前往南極,嘗試挑戰世界上首批抵達南極點的紀錄,並以最科學的方法調查南極地區的地形和生態環境。不幸的是,經過無數次籌畫、一次又一次的冰棚物資運補、在險惡雪地不斷跋涉後,最後探極點的五人小組卻在旅程的最後階段被死神攫住,深陷厄運、壞天氣以及成員精神崩潰的魔掌中,無法脫困。此外,他們還得面對挪威探險家阿蒙森(Roald Amundsen)一行早在一個月前已率先抵達南極點的重擊。悲憤與痛苦交錯之餘,這五人展開了一場被詛咒的回程之旅,最後因體力不濟、遭遇冷鋒及燃油缺乏相繼倒下,以全體罹難收場,為這場極點競賽畫下壯烈的句點。已早先回到基地的運補支援隊員於一九一三年回抵紐西蘭。這支探險隊中的最年輕成員薛瑞─葛拉德,於一九二二年發表了這本極地探險的經典鉅作,讓世人見證了這場探險史上最著名的悲劇事件,以及一九一一年冬天,薛瑞及科學組負責人威爾森和隊員鮑爾斯等三人為取得帝王企鵝胚胎,在極地進行的五星期冬季之旅。他們三人在最深沉的黑暗中跋涉,對抗最可怕的寒冷與最狂烈的風暴,度過生不如死的日子,只想為這世界增添一些科學知識,堪稱極區歷史上最英勇的故事之一。

作者简介

  艾普斯雷·薛瑞-葛拉德,畢業于牛津大學。1910至1913年期間,在斯科特率領的英國南極探險隊中擔任助理動物學家,參與南極生物科考。1914年初,參與寄生蟲學家雷波(Robert Leiper)領隊的一項中國地區的探訪,調查一種常困擾英國水手的羊肝吸蟲病。1914年8月歐戰爆發,成為裝甲兵第五小隊隊長,此外,他廣泛參與社會活動,曾呼吁澳洲塔斯馬尼亞政府制止獵殺麥奎里島上的國王企鵝的行為,取得了成功。他是多位名人及名作家如D.H.勞倫斯、高斯華綏、威爾斯、蕭伯納夫婦等的密友。在人文方面涉獵很廣,尤其是宗教哲學與心理學方面。 在1910~1913年南極探險科考活動中,他參與科考隊活動,考察帝王企鵝,九死一生;在探險南極點的活動中,他參加第一支持隊,前進至南緯八十五度三分;斯科特探極隊探極成功回返遇難后參與搜救隊,更深入到南極地區。從南極歸返后,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以及南極隊友的記述。花費十年左右時間寫成本書。除了此書外,他還發表了許多有關南極地區的論述 1910至1913年到南極探險期間,他編輯了《南極時報》。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從英國到南非
第2章 東航
第3章 南下
第4章 登陸
第5章 運補之旅
第6章 第一個冬天
第7章 冬季之旅
第8章 春來
第9章 探極之旅(一)
第10章 探極之旅(二)
第11章 探極之旅(三)
第12章 探極之旅(四)
第13章 懸疑
第14章 最后的冬天
第15章 又是春天
第16章 搜索之旅—摘自我的日記
第17章 探極之旅(五)
第18章 探極之旅(六)
第19章 永遠不再
附錄一 埃普斯勒·薛瑞——格拉德小傳
附錄二 名詞解釋
附錄三 一九一〇年至一九一三年英國南極探險隊隊員名冊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世界最险恶之旅(下):探险与旅行经典文库(第15卷)》之外的其他探险与旅行经典作品的详细简介,旨在提供丰富的阅读选择,内容涵盖人类探索未知疆域的壮阔史诗,以及深入了解不同文化与地理环境的深刻体验。 险境与征途:世界探险文学的宏伟画卷 (—— 精选系列文库中的其他经典卷目导读 ——)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总有那么一些名字,他们的足迹超越了当时地理知识的边界,他们的勇气和毅力,为后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探险传奇。本书系(此处代指一个更广阔的探险文学选集或文库)所收录的探险与旅行经典,旨在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重温那些决定人类认知边界的关键时刻。以下将为您介绍本系列中,除《世界最险恶之旅(下)》之外,其他极具代表性的探险主题卷目。 第一部分:极地之巅与冰封秘境 极地,是地球上最为严酷的考验场,那里寒冷刺骨,光影变幻莫测,是人类意志与自然伟力交锋的舞台。 卷目一:《白色荒原上的不屈意志:南极点的漫长征途》 本卷收录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几支英雄探险队围绕南极点展开的悲壮竞赛。重点聚焦于斯科特(Scott)与阿蒙森(Amundsen)截然不同的探险哲学与后勤策略。读者将详细了解,在没有任何现代装备支持下,探险家们如何应对零下四十度的严寒、白盲现象(Whiteout)以及对食物和燃料的精确计算。 核心内容剖析: 重点描述了斯科特探险队的最后日记,揭示了在物资耗尽、体力透支的情况下,人类精神如何被推向崩溃的边缘。同时,也对比了阿蒙森团队科学而高效的狗拉雪橇技术,展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探险方法论的差异。探险过程中的生物学挑战,如低氧环境对身体机能的影响,也有详尽的记录。 卷目二:《穿行格陵兰的永恒冰盖:穿越无人区的生存法则》 本卷将时间线拉至二十世纪初,聚焦于那些试图徒步或驾驭早期雪地交通工具穿越格陵兰岛巨大冰盖的探险家。他们的目标不仅是到达对岸,更是为了绘制冰盖的精确地形图,并研究其冰川学特性。 侧重点: 书中详述了如何从苔原进入冰盖,以及在冰隙(Crevasse)密布的区域如何架设绳索、利用冰镐进行自救。同时,穿插了与当地因纽特人部落的接触史,探讨了传统生存智慧在极端环境中的价值。 第二部分:热带雨林与失落的文明 与极地的寒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赤道地带的湿热与繁茂。这里隐藏着蚊虫肆虐的瘴气、毒蛇横行,以及被藤蔓和植被吞噬的古代遗迹。 卷目三:《亚马逊的深处回响:河流、部落与失落的黄金城》 本卷是关于亚马逊河流域探索的集大成者。它不仅记录了早期欧洲探险家沿河而上的艰辛,更深入探讨了对“失落的城市Z”的追寻历程。 详尽叙述: 记录了在与世隔绝的部落中生活数月甚至数年的经历,对当地动植物的详尽观察笔记,以及对疾病(如疟疾、黄热病)的抵抗记录。其中不乏对原住民文化、信仰体系及其与环境和谐共存方式的深刻反思,挑战了西方“文明”的优越感。 卷目四:《中非的迷雾:刚果河的航程与殖民地边缘的勘探》 刚果河以其湍急的水流、茂密的植被和复杂的政治环境,构成了探险史上最危险的河流航行之一。本卷主要选取了十九世纪末期,探险家们试图绘制刚果盆地地图,并与当地权力中心建立联系的记述。 人文与地理交织: 篇章细致描述了航行中的技术难题——如何绕过巨大的瀑布群,如何处理船只在淤泥中的困境。更重要的是,它无情地揭示了早期殖民扩张背景下,探险活动所附带的沉重历史代价。 第三部分:高耸的屏障与天空的边界 喜马拉雅山脉,地球的屋脊,对探险家而言,是生理和精神上的终极考验。 卷目五:《挑战八千米之上的窒息:首批登顶的勇气与代价》 本卷聚焦于人类挑战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或其早期称谓)的历史进程。它不仅记录了技术装备的演变,更深入分析了“死亡地带”(Death Zone,指海拔8000米以上)的生理学原理。 技术与精神层面: 详细对比了早期利用简易氧气瓶的尝试,与现代技术攀登的区别。阅读者将跟随先驱者们,体验在极度缺氧环境下,决策能力如何直线下降,以及每一次喘息都成为奢侈品的真实感受。 卷目六:《亚洲腹地的神秘之旅:穿越沙漠与高原的丝绸之路侧影》 本书将视角转向中亚广袤的沙漠、高原和山脉。这些地区常年干旱少雨,交通中断,是古代商贸与宗教传播的必经之地,也是地理测绘的空白区域。 探索重点: 记录了探险家们如何巧妙地利用天文学知识进行定位,如何在极端干旱中寻找水源,以及与游牧民族的文化交流。其中不乏对古代遗址、壁画和失落寺庙的考古发现记录,展示了探险如何与学术研究紧密结合。 总结:超越自我的永恒召唤 本选集中的每一部作品,都指向一个共同的主题:人类对于“未知”的本能渴望,以及为了拓宽已知世界的边界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它们是关于生存的教科书,也是关于人类精神韧性的赞歌。阅读这些经典,我们不仅是在回顾历史上的壮举,更是在审视我们自身面对困难时的反应与潜力。这些探险家的故事,穿越了险恶的旅途,最终抵达了我们心灵深处,引发对勇气、友谊与命运的深刻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简直太棒了!《世界最险恶之旅(下)》让我体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感官盛宴。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他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你一步一步走入那些令人惊叹却又危机四伏的境地。我尤其喜欢他对于南极冰川的描写,那种刺骨的寒冷、无边无际的白色,以及在极端环境下,人类如何渺小又如何坚韧。他不仅仅描述了眼前的景象,更融入了大量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让你在阅读探险经历的同时,也了解了那些伟大的探险家们的勇气、智慧以及他们所付出的代价。书中对古代航海技术的介绍,以及早期探险家们如何凭借简陋的工具和惊人的毅力征服大洋的篇章,更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在惊涛骇浪中摇曳的木船,听到了水手们嘶哑的呼喊,感受到了他们对未知世界的渴望和对家园的思念。这本书的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既有紧张刺激的冒险情节,也有引人入胜的历史回顾,读起来让人欲罢不能。它让我对地球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好奇,也激发了我内心深处对探索的热情。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人热血沸腾,合上最后一页,我依然觉得心跳加速,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些惊心动魄的冒险。作者的笔触如同最锋利的探险刀,一层层剥开未知世界的神秘面纱,将那些尘封的传说、失落的文明,以及人定胜天的壮丽诗篇,以最生动、最震撼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亚马逊丛林深处的描绘,那份原始的、充满生命力却又潜藏着无限危险的气息,被刻画得淋漓尽致。每一棵参天古木,每一声此起彼伏的奇异鸟鸣,甚至每一滴凝结在潮湿空气中的露珠,都仿佛拥有了自己的生命,在字里行间跃动。作者对于古代遗迹的考据和想象力结合得恰到好处,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冒险故事的 thrilling element。读到那些主人公们在绝境中凭借智慧和勇气突破重围时,我常常会忍不住屏住呼吸,为他们捏一把汗,也为他们的每一次成功而由衷地感到兴奋。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探险,更是关于人类探索未知、挑战极限的永恒精神的颂歌。它让我重新审视了世界的多样性,也让我对那些为了求知和开拓而奉献一切的探险家们充满了敬意。

评分

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带我“离开”日常的图书,而《世界最险恶之旅(下)》无疑做到了。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冒险事件,而是通过细腻的笔触,将我置身于那些遥远而陌生的土地。我对书中关于深入非洲大草原的描写尤为着迷,那种广袤无垠的景象,野性十足的动物,以及隐藏在荆棘丛林中的未知,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作者不仅仅在讲述探险的故事,更在探讨人与自然之间最原始的连接,以及在文明与野性碰撞时所产生的火花。我欣赏他对于当地原住民文化的尊重与深入理解,那些古老的习俗、智慧的传承,以及他们与这片土地和谐共生的方式,都让我深受启发。这本书的语言极富画面感,我仿佛能闻到草原上泥土和青草混合的气息,听到远处狮子的咆哮,感受到阳光炙烤大地的灼热。它让我意识到,世界的广阔不仅仅在于地理上的距离,更在于文化、生命形式的多样性,以及那些隐藏在我们生活之外的,同样精彩的生存哲学。

评分

这本《世界最险恶之旅(下)》给我带来的,是一种深沉而宁静的思考。它并非那种一味追求感官刺激的快节奏读物,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被时间遗忘的角落,那些在地图上渺小却承载着宏大故事的地域。作者以一种近乎哲学的视角,审视着人类与自然的互动,以及在极端环境下,个体所爆发出的内在力量。书中对撒哈拉沙漠的描写尤为令人印象深刻,那种无垠的寂寥、灼热的阳光,以及在茫茫沙海中求生的艰辛,被细致入微地刻画出来。它让我体会到,真正的险恶,不仅仅是自然界的挑战,更是内心深处对恐惧、孤寂以及绝望的对抗。我被那些在严酷环境中,依然能够保持人性光辉,甚至在困苦中找到精神慰藉的故事所打动。作者对于不同文化、不同信仰的描写,也充满了尊重和洞察,让我看到了人类文明的多元与韧性。合上书本,脑海中浮现的不是惊心动魄的打斗场面,而是夕阳下孤寂的驼影,或是夜空中闪烁的星辰,以及那些在生命边缘挣扎,却从未放弃希望的面庞。这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著作,它会在你的心灵深处留下长久的印记。

评分

阅读《世界最险恶之旅(下)》的过程,是一种缓慢却持续的震撼。它以一种沉静而有力的叙述方式,带领我深入那些被世人遗忘的角落,去感受那些古老而神秘的力量。我被书中关于喜马拉雅山脉的章节深深吸引,那高耸入云的雪峰,那种凛冽到极致的空气,以及那些隐藏在冰雪之下的寺庙和传说,都被作者描绘得如同仙境般美丽,却又充满着人迹罕至的孤独。他笔下的探险家们,并非无畏的战士,而是充满了敬畏与探索欲的凡人,他们在面对自然的伟大与自身的渺小时,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与智慧。我被那些在极寒之地,依然能够保持信仰与希望的故事所感动。作者对于当地宗教仪式、哲学思想的阐述,也为整个探险故事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本书让我体会到,真正的探险,不仅仅是对外部世界的征服,更是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与超越。它在我心中播下了对未知的好奇,也让我更加珍惜我们所拥有的宁静与温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