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龍貓為什麼是吉卜力的招牌?紅豬裡的飛機可是其來有自喔!你知道在台灣也看得到風之谷的大王蟲嗎?宮崎駿動畫將不再只是休閒娛樂,而是夢想與現實的結合。
《風之谷》、《龍貓》、《天空之城》、《魔女宅急便》、《魔法公主》、《神隱少女》、《霍爾的移動城堡》、《崖上的波妞》……,這些膾炙人口的動畫作品,陪伴著你我的成長過程。「宮崎駿」不只成為日本動畫的代名詞,更將動畫作品向上提昇到藝術的層次,受到國際間肯定。
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游珮芸老師,繼二○一○年以《宮崎駿動畫的「文法」》一書,首開台灣學術界對宮崎駿動畫研究的先河後,今年更帶領國內新生代動畫研究者,從更寬廣的角度,不只是文本研究,更加入了感性與想像,帶領讀者深入宮崎駿的奇幻世界。
本書並特別邀請到國內著名動畫導演石昌杰先生、台灣動漫推廣協會理事長蘇微希女士,與游珮芸老師一同以輕鬆而精彩的對談方式,重現這位永遠的純情少年——宮崎駿。
作者简介
游珮芸,台灣第一個電視世代,小時候看電視卡通長大。多年後才知道當年喜歡的《小天使》和《萬里尋母》,正是心儀的動畫導演宮崎駿早期的作品。曾經在人生不同的階段,在心裡偷偷扮演過娜烏西卡、吉娜、黑帽大人和千尋,近來偶而演演波妞。不挑食,但貪戀美食。愛買衣服,享受穿衣打扮的樂趣。在自己建立的小窩,和兩個前世的小情人同居。對文字斤斤計較,對研究和寫論文,既恨又愛。
畢業於台灣大學外文系。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學兒童學碩士、人文科學博士。曾任京都大學博士後研究員四年,現任教於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致力於兒童文學、兒童文化的研究與教學,並從事兒童文學的翻譯與評論。
以鄭小芸之筆名譯有謝爾·希爾弗斯坦的《愛心樹》、《謝爾叔叔的古怪動物園》等書。於玉山社/星月書房策劃主編Mini&Max;系列,譯有系列中的《大海的朋友》、《我的漫畫人生》等,另譯有《小鱷魚史瓦尼》系列(遠流)、《小小1》(小典藏)、《微微風童》(樂山文化)等六十餘本圖畫書。
著有《日治時期台灣的兒童文化》(2007,獲得金鼎獎最佳人文類圖書獎)、《宮崎駿動畫的「文法」》(2010,以上玉山社出版)。
内页插图
目录
編序 二十年前,有一份研究計畫……∕游珮芸
【特寫鏡頭】
宮崎駿與艾莉緹:四十年前的邂逅與四十後的命中注定∕游珮芸
Ghibli Box 1 與艾莉緹邂逅四十年後的宮崎駿∕游珮芸
【原著vs.創新】
宮崎駿的第一次-處女作中的光與影∕林以德
解讀《On Your Mark》∕鄭宇庭
移動城堡走到哪?-從文本到電影∕劉苡忻
Ghibli Box 2 吉卜力的招財「貓」-龍貓∕游珮芸
【女性光譜】
異色宮崎駿-異化變相的女權主義∕李欣馨
宮崎駿的純情路-形塑心目中的女性角色∕張覺之
Ghibli Box 3 「 ?」的不思議∕游珮芸
【少女不哭泣】
飛翔於末世的青鳥-娜烏西卡∕林淑婉
Ghibli Box 4 王蟲-不怕不怕!!∕張覺之
少女 vs。 魔女琪琪∕柯靜儀
Ghibli Box 5 女巫的寵物∕柯靜儀
戀父情結的菲兒∕邱各容
無情荒地有情天-《霍爾的移動城堡》中的愛情∕林淑婉
波妞的兩個男人∕陳晉卿
【熟女的桂冠】
禁忌、文明,與權力-挑戰禁忌的黑帽大人∕安珀
發乎情·止乎禮-波魯克與吉娜∕邱各容
Ghibli Box 6 看紅豬,找飛機∕鄭宇庭
超級媽媽比一比-《崖上的波妞》中的兩位母親∕陳晉卿
【神話·傳說·象徵】
生與死的現代神話∕鄭如蓁
油屋vs。糖果屋-成長的考驗∕李逸婷
Ghibli Box 7 尋找黑煤抱著的星星糖╱張覺之
尋名之路╱余曉琪
守護自然的生命之樹╱嚴淑女
眼見為憑的桃花源╱張家綺
【人物篇】
吉?力的掌舵者-鈴木敏夫╱游珮芸
寫實與批判-為成人拍動畫的高(火田)╱鄭宇庭
影像與音樂的美味關係-談久石讓的動畫配樂╱安珀
誰是接班人╱林以德
Ghibli Box 8 鐘樓裡面沒有怪人?╱林以德
宮崎駿生平年表
【特別收錄-三人對談】
六十八歲的純情少年:宮崎駿-從崖上的波妞談起╱石昌杰、蘇微希、 游珮芸
前言/序言
好的,这里为您准备了一份关于一本名为《大家來談宮崎駿》的图书的简介,但这份简介将完全不涉及宫崎骏及其作品的内容。 --- 《城市脉络:现代都市的生态与治理》 导言:看不见的基石 当代世界,城市化进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人类的生存景观。从卫星图上闪烁的光点到我们脚下繁忙的街巷,城市不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集合体,而是一个复杂的、呼吸着的巨型有机体。然而,支撑这个有机体运作的,往往是那些隐藏在日常喧嚣之下的结构、系统与挑战。《城市脉络:现代都市的生态与治理》正是这样一本深入剖析这些“看不见的基石”的著作。它超越了对都市美学或摩天大楼的浮华描摹,转而关注城市如何在其有限的地理空间内,实现资源的高效流动、矛盾的有效调和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书的核心在于构建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用以审视现代城市系统所面临的生态承载力、基础设施韧性与社会治理效能这三大相互关联的核心议题。我们试图回答:在人口持续涌入与气候变化的双重压力下,城市如何维持其生命系统的平衡? 第一部分:都市的生态足迹与资源循环 城市是能源的巨型消费终端,也是废弃物的主要制造者。本部分详尽考察了现代都市的“生态足迹”——即城市生活方式对周边自然环境施加的压力。 第一章:水系统的脆弱性与智能调控 本章聚焦于城市水循环的危机。从上游水源地的保护、中游供水管网的老化漏损,到下游污水处理的效率瓶颈,水资源在城市中的流动路径充满了挑战。我们详细分析了“海绵城市”概念在全球范围内的实践效果与局限性,并探讨了如何利用物联网(IoT)技术实现对城市供水系统的实时监测与预测性维护,以增强其对极端天气事件的抵御能力。特别地,书中对灰色水(Greywater)回收系统的经济性与技术可行性进行了深入的案例研究。 第二章:能源矩阵的去中心化转型 传统城市能源供应高度依赖集中式电厂,这不仅带来了传输损耗,也增加了系统性风险。本章深入研究了城市能源的“微电网化”趋势。我们考察了分布式太阳能、城市风力发电的潜力,以及如何通过智能电网技术,将居民住宅、商业建筑转化为能源的生产者与消费者(Prosumers)。此外,书中还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机理及其缓解策略——例如绿色屋顶和高反射率铺装材料的应用——进行了科学评估。 第三章:废弃物管理的新范式:从线性到循环 “零废弃物”目标是城市可持续性的终极考验。本章摒弃了简单的填埋和焚烧,转而侧重于“资源化”和“价值回收”。通过对亚洲和欧洲多个城市的比较分析,我们揭示了先进的有机物处理技术(如厌氧消化)如何将城市垃圾转化为生物能源和有机肥料,以及电子废弃物(E-waste)的复杂拆解与贵金属回收链条中的伦理与技术困境。 第二部分:基础设施的韧性与动态维护 基础设施是城市的骨骼和血管,其设计必须具备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本部分侧重于基础设施的“韧性”(Resilience)概念及其在规划与运营中的具体体现。 第四章:交通流动的几何学与算法优化 现代交通系统是城市效率的晴雨表。我们剖析了城市交通规划如何从传统的“车本位”向“人本位”转变。本章详尽阐述了动态信号控制系统(Adaptive Traffic Signal Control)的工作原理,以及人工智能在优化公共交通路线和需求预测中的前沿应用。书中特别关注了“最后一公里”难题的解决之道,包括共享出行工具的规范化管理与专用道的效益评估。 第五章:地下空间的深度开发与风险评估 随着地面空间的饱和,城市越来越依赖地下空间进行交通、管廊和仓储。本章深入探讨了地质条件、工程地质勘察在地下工程中的关键作用。我们引入了“多层地下空间耦合风险模型”,用以模拟隧道开挖对地表沉降、既有建筑结构以及地下水文平衡的连锁影响,强调了在工程实施过程中进行高精度风险预警的必要性。 第六章:数字孪生与城市生命体的预测 “数字孪生”(Digital Twin)正成为城市管理的前沿工具。本章探讨了如何构建一个与物理城市实时同步的虚拟模型,用以进行基础设施的健康诊断、灾害情景模拟和政策影响预估。通过模拟案例,读者将理解,一个精确的数字孪生模型如何能够帮助城市管理者在危机发生前发现潜在的断点,并优化应急响应路径。 第三部分:社会治理与空间公平的重塑 城市不仅是技术系统,更是社会张力的汇聚地。本部分关注治理结构、社会公平与社区构建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第七章:城市治理的碎片化与协同机制 现代城市治理涉及到多层级的政府部门、私营企业以及公民团体,其权力结构往往是高度碎片化的。本章分析了“跨部门协同治理”的成功模型,特别是如何通过建立基于共同目标的平台(如城市数据共享平台),有效打破信息壁垒。书中对公私伙伴关系(PPP)在基础设施融资与运营中的利弊进行了批判性考察。 第八章:空间正义:城市更新中的异质性挑战 城市发展常常伴随着“绅士化”(Gentrification)和社区的被迫迁移。本章从社会地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空间分配中的不平等现象。我们提出了“社会影响评估”在规划决策中的强制性应用,并分析了通过设立社区信托基金、实施包容性分区(Inclusionary Zoning)等政策工具,如何促进城市增长的普惠性。 第九章:社区自治与城市细微脉动 韧性城市不仅依赖于中央控制,更依赖于基层社区的自组织能力。本章研究了微观尺度上的社区营造实践。从共享工具图书馆到邻里能源合作社,这些自下而上的行动如何增强社区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的自救能力和适应性。书中强调,将技术工具(如社区APP)与传统社区网络相结合,是激活城市细微脉动的关键。 结语:迈向共生的未来城市 《城市脉络:现代都市的生态与治理》旨在为城市规划师、政策制定者、工程师乃至每一位关注自身生活环境的市民,提供一套全面且深入的思考工具。我们深信,理解城市复杂系统的内在逻辑,是实现真正可持续、公平且富有生命力的未来城市的前提。这本书提供的不是一套现成的答案,而是一张探索城市复杂性的路线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