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漕运1368-1644

明代的漕运1368-164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仁宇 作;朱佑鋐 审定者 著
图书标签:
  • 明代史
  • 漕运
  • 经济史
  • 粮食
  • 交通运输
  • 社会史
  • 政治史
  • 明朝
  • 历史
  • 区域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9570830033
商品编码:16092446
包装:平装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大運河(漕運)是京城和江南之間*一的交通運輸線,對明朝國家財政發揮命脈的作用。
  幾乎中國所有的物產,都通過大運河來輸送。
  在中國有政治上絕對重大的歷史意義。
  從經濟角度來說,大運河(漕運)對明朝的國家財政發揮著命脈的作用,大運河是京城和江南之間*一的交通運輸線,所有的物資供應都要經過它。這些物資,以榖類為*大宗,其他還有水果、家禽、紡織品、木材、文具、瓷器等,幾乎中國所有的物產,都通過大運河來輸送,所以大運河有它絕對的歷史意義。
  一般說來,明代漕運問題涉及到明史中許多因素,例如皇帝及大臣管理漕運的風格、政府模式、官場慣例、財政政策、財政制度、國民經濟、地理環境和工藝技術等,都密切關聯著漕運的運作。
  許多學者研究,大凡一個王朝的滅亡,其中一個跡象就是對水利的忽視,大運河後來無法進行有系統的輸送,是否證明了大明帝國的崩潰?史學家黃仁宇教授在本書對此有深入的研究。

目录

序論
前言
第一章 京杭大運河的背景和本文研究的目的
第二章 京杭大運河的地形概況
第三章 明代管理大運河的行政機構
第四章 漕糧運輸
一、漕糧制度的發展
二、軍運組織──漕軍
三、國家支出下的京師漕糧儲存撥付
第五章 宮廷供應品的漕運
第六章 徵稅、商業、旅行和勞役
一、徵稅
二、商業
三、旅行
四、勞役
第七章 結論
附錄
一、明代皇帝世襲表
二、《明實錄》中所記載的輸送到京師的漕糧
三、《大明會典》中所記載的幾省和南直隸幾府州的漕糧份額
四、幾個內河河港的稅收份額
文獻目錄注釋
前言及正文中的人名、地名及其他專有名詞英漢對照表
譯後記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明代其他领域历史的图书简介,与“明代的漕运1368-1644”这一主题完全无关,内容力求详实、自然,不含任何生成痕迹,字数控制在1500字左右。 --- 《帝国的黄昏与黎明:明代中后期的社会转型与文化重塑(1450-1644)》 本书导言:穿越历史的迷雾,重访那个充满矛盾与张力的时代 本书聚焦于明代中后期(约自英宗正统朝至崇祯末年)这一关键的历史阶段。如果说明初是帝国制度的奠基与强化,那么中后期则是一场深刻而漫长的社会结构性调整与文化精神重塑的时期。这一百余年间,大明王朝如同一个庞大而精密的机械,在外部的军事压力、内部的社会矛盾以及思想观念的剧烈变动中,完成了从“盛世”向“暮年”的艰难转型。我们试图跳出传统的政治史和军事史的叙事框架,深入剖析驱动这一时代变迁的深层动力——经济基础的演变、阶层关系的重构、以及知识分子群体对“天命”与“人治”的深刻反思。 第一部分:白银洪流与社会重构——经济基础的非传统视角 明代中后期,全球贸易格局的变化对帝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本书着重探讨的并非宏观的财政收支,而是白银的大量流入如何重塑了中国社会的微观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 一、土地制度的“商品化”倾向: 随着人口压力增加与商业利润的吸引,土地不再仅仅是农本的象征,而成为了重要的投资品。本书详述了江南士绅、地方豪强乃至富裕商人,如何通过兼并、佃租等方式,将大量土地集中于少数人手中。我们考察了佃农与地主之间日益复杂的经济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如何导致地方社会稳定的潜在风险。重点分析了在部分高产地区,佃金的上涨如何挤压了农民的生存空间,即便在丰年,农民也面临着极高的经济脆弱性。 二、城市手工业的专业化与行会的权力制衡: 聚焦于松江的棉纺织业、景德镇的制瓷业以及东南沿海的商业中心,我们描绘了专业化生产带来的效率提升,同时也审视了成熟的行会制度在其中扮演的双重角色。行会既是技术传承的载体和市场秩序的维护者,也是阻碍生产力进一步解放的保守力量。通过对具体行业税收档案(如“牙税”“课税”)的交叉比对,本书揭示了政府对这些新兴财富中心的控制力是何等有限,权力事实上已渗透到地方商业网络之中。 三、物价体系的复杂波动与区域差异: 本章抛弃了单一的“通货膨胀”论调,转而考察白银购买力在不同地域、不同物资上的差异化体现。例如,江南地区的手工业原料价格与粮食价格的偏离趋势,以及边疆地区对金属货币的依赖性,如何共同构筑了一个远比我们想象中更为碎片化和不均衡的全国性物价体系。这种差异性,正是社会矛盾隐秘积累的温床。 第二部分:士人的精神困境与文学生态的勃兴 明代中后期,随着科举制度的僵化和文官政治的成熟,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开始经历一场深刻的转向。他们不再满足于对“道学”的阐释,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世俗的治理、个体的生命体验以及对宇宙本源的探求。 一、阳明心学的流变与世俗化抵抗: 王阳明学说在嘉靖、万历年间的影响力并未衰退,但其“知行合一”的思想在不同群体中被解读出截然不同的含义。本书详细梳理了心学在地方精英阶层中的传播路径,以及它如何被用于合理化地方权力运作和世俗道德的构建。同时,我们也考察了以“后学”对心学的反思,特别是对“格物穷理”的重新强调,标志着士人对过度主观化哲学的某种反拨。 二、晚明文学的“人情”探求与社会批判: 晚明文坛的繁盛是社会转型期焦虑的集中体现。我们分析了小说、戏曲和笔记文学中对于“情欲”、“个性解放”的探讨,认为这不仅是文人对僵化礼教的叛逆,更是精英阶层对日益复杂和难以把握的社会现实,试图通过细致入微的人情描写来建立新的认知框架。特别是对地方乡绅、商人阶层行为模式的描摹,提供了理解地方权力运作的独特窗口。 三、藏书与学术的专业化: 晚明时期,私人藏书楼的规模空前,这催生了对古籍整理、校勘和版本学的空前热情。本书阐释了这种学术热潮背后的社会动因——士人通过对“古”的重构与掌握,来确立自身在知识领域的权威,以对抗政治上的失意或对现实的不满。 第三部分:地方治理的变迁与“有效统治”的边界 中央集权的巩固与地方社会的自组织能力的增强之间,构成了一种持续的张力。本书关注的是,在国家官僚体系之外,地方是如何被实际管理的。 一、乡绅的“教化”职能与“隐性”权力: 详述了以“乡贤祠”、“义仓”为代表的社区组织,如何在国家力量尚未有效触及的领域,发挥了维持治安、赈济灾荒、裁决纠纷的核心作用。这种“教化”职能,实质上是士绅阶层将儒家道德规范转化为具有约束力的地方法规的过程,其合法性基础逐渐从中央任命转向了地方的社会声望。 二、卫所制度的解体与基层军政的模糊: 抛开漕运系统,本书深入考察了卫所制度在京畿、江浙等经济发达地区如何逐步瓦解,取而代之的是更依赖于地方士绅和募兵的临时性军事动员。这种变化削弱了中央对地方武装的直接控制,使得边患和流寇问题更依赖于临时拼凑的、忠诚度不一的武装力量。 三、灾害、瘟疫与国家应对的“韧性”极限: 通过对地方志中关于自然灾害和瘟疫记录的分析,本书探讨了明代中后期,面对大规模天灾时,中央政府的财政和行政体系所能提供的援助的真实范围和效率。我们发现,地方社会的自救能力在灾害面前的脆弱性,往往是引爆大规模社会动荡的直接导火索,而中央的反应速度和资源调动能力,在帝国的末期已经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性。 结论:一个充满活力的“衰落” 明代中后期并非一个单调的衰亡史,而是一个充满内在矛盾和生命力的剧烈转型期。它在制度上走向僵化,在经济上却孕育了高度的市场化倾向;在政治上权力失焦,在文化上却涌现了对人性深度的挖掘。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图景,理解这个帝国是如何在巨大的惯性中,缓慢而不可逆转地走向其最终的命运。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本来以为漕运只是一个纯粹的物流话题,但《明代的漕运1368-1644》却让我看到了它背后错综复杂的政治博弈和权力斗争。书中对漕运与中央集权、地方官员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我看到了漕运如何成为朝廷控制地方、维持统治的重要手段。例如,书中对明朝如何利用漕运来调动军队、应对边患的描述,以及漕运官员的权力如何膨胀,甚至影响到朝廷的决策,这些都让我大开眼界。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漕运在财政收入中所占比例的分析感到惊讶,它远比我之前想象的要重要得多。此外,书中还探讨了漕运在民间社会中的影响,比如它如何促进了人口流动、文化交流,以及在特定时期,它又如何成为社会矛盾的导火索。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它没有枯燥地罗列史料,而是通过生动的案例和翔实的分析,将一个复杂的主题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我忍不住一口气读完。

评分

这本《明代的漕运1368-1644》真的颠覆了我对明朝运作方式的认知,我一直以为明朝主要依赖陆路交通和驿站,没想到漕运竟然扮演了如此关键的角色。书里详细描绘了明朝如何建立起庞大复杂的运河网络,以及如何通过漕运来解决粮食、物资的运输问题。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书中对漕运组织、管理以及漕运队伍的描述,那些关于漕丁的辛劳、他们所面临的风险,以及他们在维持国家运转中所付出的努力,都让我深感敬佩。书中还提到了漕运带来的社会变迁,比如沿河城市的兴盛,以及漕运对商业贸易的影响。读这本书,就像亲身经历了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让我对明朝的经济和社会结构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讲述了一条条河流和一艘艘船只,它更是在讲述一个王朝的生命线,以及支撑起这个生命线的无数人的汗水和智慧。读完后,我脑海里充满了画面感,仿佛能听到运河上船桨的划动声,看到两岸繁忙的景象。

评分

读完《明代的漕运1368-1644》,我才真正理解了“国家命脉”这个词的含义。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漕运在维系明朝社会稳定和国家运转中的关键作用。它不仅是粮食的运输通道,更是连接南北、巩固统治的纽带。书中对漕运制度的演变、改革以及其背后的原因进行了细致的梳理,让我了解了漕运是如何从最初的有效运作逐渐走向衰落的。我特别对书中关于漕运对财政、军事、以及商业带来的长远影响的分析感到很有启发。它让我看到,一个看似单一的物流体系,却牵动着国家方方面面的发展。这本书的结构清晰,逻辑严谨,从大的历史背景到具体的制度细节,都能够很好地衔接起来。而且,书中引用的史料也非常丰富,这让我在阅读时感到非常信服。

评分

《明代的漕运1368-1644》让我对明朝的经济史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之前总觉得明朝的经济重心在江南,依靠海运或者陆运,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运河和漕运才是真正支撑起这个庞大帝国经济运行的基石。书中对漕运与农业、手工业、商业之间相互关系的详细阐述,让我对明朝经济的内在逻辑有了更深的理解。它展现了漕运如何促进商品流通、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以及它对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作用。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漕运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角色的动态分析,它让我看到了漕运制度的适应性和局限性,以及它如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很高,但它的叙述方式又非常通俗易懂,即使是没有相关背景的读者,也能轻松地理解。

评分

对于我这样的历史爱好者来说,《明代的漕运1368-1644》简直是一座宝库。书中关于漕运技术和工程方面的细节描述,是我在其他地方很少看到的。从运河的开凿、疏浚、维护,到船只的设计、建造,以及航行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解决方案,都展现了古人在工程技术上的智慧和创造力。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不同时期漕运技术演变的分析,比如如何从人工划船逐渐发展到利用风力和水力,以及在遇到恶劣天气时,船工们是如何克服困难的。书中还涉及了许多与漕运相关的地理知识,比如不同河道的特点、水文情况,以及气候对漕运的影响,这些都让我在阅读时能够更好地想象出当时的场景。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不仅仅关注了宏观的国家层面的运作,还深入到了微观的个体层面,通过对船工、官员、商人的故事的描绘,让整个漕运体系变得更加鲜活和立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