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死去,他們不可能被取代。因為這是命運——與神經的命運。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人應該尋找自己的路,過自己的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結束生命。
奧利弗·薩剋斯是美國的神經學傢,在醫學和文學領域均享有盛譽。
他將神經病學原本艱深難懂的理論,深入淺齣地穿插在生動的病例中。在他的筆下,每一個病例都不隻是病例,還是一個活生生的人;而每個病人也並不是病人,而是大腦中住著另一個靈魂的人。
在他筆下,那些冰冷的醫學名詞和臨床病例,更像一場場觸及心靈的奇特冒險,等待我們用深刻的理解與洞見,走進那個未知的精神世界。
他的一生為三則信條影響:友愛他人,尋找歸屬,堅信不疑。他以身試藥,體驗各種感官産生的幻覺。他把病患的經曆變為人類共同的經驗,為我們揭示生命的偶然與無常。
薩剋斯醫生在82歲的時候離開人世,生前留下這本珍貴的自傳與迴憶錄,記錄他完整而精彩的一生,跨超學科的界限,充滿悲天憫人的巨大力。
率然而行/ 1
我12歲時,一位眼光獨到的老師在學期報告中寫道:“薩剋斯會有齣息的,隻要他做事彆太離譜。”
離巢/ 45
我前一天晚上纔遇到教授,便嚮他吐露瞭我逃離傢庭和祖國的故事,以及我對於是否繼續醫學事業的猶豫。
舊金山/ 73
你們還記得薩默塞特·毛姆寫的那個關於一個人被某個被遺棄在荒島上的姑娘施瞭魔法,不停打嗝,zui終緻命的故事嗎?我們有一位患有腦炎後型病癥的咖啡大王患者,在術後連打瞭六天嗝……我建議去請一個好的催眠師來:我很想知道這樣能否奏效。
肌肉海灘/ 107
我有時會想為什麼如此無情地逼自己練舉重。我認為動機很簡單;我不是健美廣告上說的那種體重98磅的病夫,但我膽小如鼠,缺乏自信,沒有安全感,逆來順受。通過舉重,我變得強壯起來(非常強壯),體重增加瞭……
迴天乏術/ 147
一天,我坐在咖啡館裏,開始經曆zui瘋狂的幻覺,它突如其來,就像我在《幻覺》中描述的那樣:我正在攪拌著咖啡,它突然變成瞭綠色,繼而又變成瞭紫色。我吃瞭一驚,抬頭看去,隻見一個顧客在收銀颱那裏付賬,他長著一顆長鼻目動物的巨碩頭顱,像一頭象海豹……
蘇醒/ 185
1973年初,我看到《蘇醒》一書的長條校樣時非常激動。7月份我正好年滿40歲,希望到時能說:“雖然我已經40歲,青春不再,但至少我還有所成就,我寫瞭這本書。”
山上的公牛/ 227
無論在哪裏,我看過的每一個病人都是鮮活、有趣的,給我帶來瞭收獲;從來沒有哪個病人沒有教給我一些新東西,或是沒能讓我生發齣新的感覺和新的思考;而且我認為,和我一起經曆瞭這些現場的人們也跟我一起分享並促成瞭這種探險的快感。
身份問題/ 263
在《錯把妻子當帽子》問世之後,講話的邀請和各種各樣的要求讓我應接不暇。無論好壞,它的齣版讓我成瞭一個具備公共形象的公眾人物,盡管我本性孤僻,並妄自相信zui好、至少是zui有創造力的性格特點,就是孤僻。
锡蒂島/ 297
1979年的晚些時候,我在一個截然不同的島上找到瞭自己的傢。那裏有小時候得過脊髓灰質炎的神經科同行紹姆堡醫生,他會騎著三輪車沿著街道來迴磨蹭,還有“瘋瑪麗”,這個女人不時發病,會站在自己的皮卡貨箱宣講地獄之火。但大傢都覺得瑪麗隻是個平常的鄰居而已。
旅行/ 343
我們看病人,與醫生、植物學傢和科學傢們談話;我們在雨林裏亂逛,在暗礁中潛遊,還收集瞭醉人的卡瓦鬍椒 的樣本。直到1995年夏,我纔安頓下來,撰寫在這些島嶼的經曆,我事實上認為《色盲島》這本書是由兩個敘事性遊記組成的:“色盲島”是關於平格拉普島的;還有“蘇鐵島”,是關於關島的怪病的。
思維的新視角/ 373
1995年2月,我給弗朗西斯寄瞭一本《火星上的人類學傢》,這本書剛剛齣版,裏麵有一篇詳細版本的《色盲畫傢的病例》,我還跟他復述瞭在平格拉普島的經曆,以及剋努特和我如何試圖想象他的大腦因為色盲而發生瞭什麼變化。
傢/411
2008年6月,我聽說自己的名字齣現在英女王壽辰的授勛名單上,大吃瞭一驚——我就要獲得大英帝國勛章瞭!這就像是她乃至英國在說:“你做瞭非常有用和可敬的工作。迴傢吧,我們原諒你瞭。”
緻謝/ 427
奧利弗·薩剋斯Oliver Sacks(1933-2015),傑齣的神經病學專傢、聞名全球的暢銷書作傢,在醫學和文學領域均享有盛譽。畢業於牛津大學皇後學院,哥倫比亞大學臨床神經科。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時常會産生一種強烈的代入感,仿佛自己也身處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親曆著作者所經曆的一切風雨與輝煌。作者的敘事節奏非常具有感染力,他知道什麼時候該放慢腳步,細細描摹一個場景的氛圍,什麼時候該加速推進,展現曆史洪流的不可阻擋。書中對人際關係的描繪尤其精彩,那些重要的導師、同事、乃至對手,都被刻畫得立體而真實,沒有臉譜化的好人或壞人,隻有在特定環境和立場下做齣不同選擇的鮮活個體。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堅持初心”的部分,在麵對巨大的外部壓力和誘惑時,作者是如何堅守住自己最初的信念和職業操守的,這對於身處信息爆炸、價值觀多元的現代社會的人們來說,無疑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和指導價值。這本書就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理想主義者在現實世界中生存的艱難與榮耀,它給予讀者的不僅是故事,更是一種麵對睏境時的精神武器。
評分從文學性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是極具辨識度的,它帶著一種老派的優雅和剋製,但在關鍵的情感爆發點,又能精確地擊中讀者的內心深處,這種張弛有度的處理非常高明。作者善於運用對比的手法,將個人的微小與時代的宏大、個人的脆弱與精神的強大形成鮮明對照,從而突顯齣人物的內在力量。對我來說,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更像是一場與一位智者的深度對話,他不僅分享瞭經驗,更分享瞭一種對待生活、對待職業、對待他人的基本態度。我注意到作者在提及自己失敗或犯錯的經曆時,那種坦誠和自我解剖的勇氣,極大地增強瞭文本的可信度和溫度,讓人感到親近而非遙遠。這本書沒有提供任何簡單的答案,但它提齣的問題卻極其深刻,它促使我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目標和價值觀,是一本兼具曆史價值、思想深度和藝術感染力的傑齣作品,值得反復品味。
評分翻開這本書,撲麵而來的就是一種久違的年代氣息,那種厚重感和曆史的滄桑感,絕不是時下那些輕飄飄的自述能比擬的。作者的語言風格有一種獨特的韻律感,像老舊的留聲機,雖然不追求極緻的清晰,卻有著令人沉醉的質感。他似乎非常善於捕捉那些轉瞬即逝的情緒和細節,比如一次偶然的交談,一個場景的設置,都能引發讀者內心深處的情感漣漪。最讓我震撼的是,作者在描述那些重大的抉擇麵前所展現齣的那種內心的掙紮與最終的堅定。那不是簡單的‘非黑即白’的英雄敘事,而是充滿瞭人性的復雜與矛盾,讓人不禁思考,在同樣的環境下,自己會做齣何種選擇。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也頗具匠心,並非完全綫性敘事,而是穿插著對過去的反思和對未來的期許,使得整部作品的層次感非常豐富。它不隻記錄瞭一個人的生平,更像是一部關於“如何做一個有良知和擔當的人”的生動教材,字裏行間都透露齣一種對真理和正義的執著追求,讀來讓人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靜。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對於我而言,更像是一場深度的文化探險。作者的知識廣度令人驚嘆,他能夠將個人經曆與宏大的社會背景、深刻的哲學思考無縫地結閤起來。他對於不同文化和思想流派的理解,並非停留在錶麵的介紹,而是深入到其內核,並結閤自己的實踐進行闡釋。我特彆留意瞭他對於“專業精神”的探討,那種對工作近乎苛求的完美主義和對服務對象發自內心的關懷,形成瞭強烈的感染力。行文之間,那種知識分子的清醒和洞察力貫穿始終,他既能高屋建瓴地分析局勢,又能細膩地描繪個體命運的無常。全書沒有故作高深的術語堆砌,但其思想的深度卻要求讀者必須慢下來,反復咀嚼纔能體會其精妙之處。可以說,這是一部需要用“心”去閱讀的作品,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感悟浮現,它不斷地拓寬瞭我的視野,挑戰瞭我原有的認知邊界,是一次真正的精神洗禮。
評分這本傳記讀起來,就像是走進瞭一個充滿溫暖和智慧的年代。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將那些曾經在曆史書上讀到的人物和事件,描繪得栩栩如生。它不僅僅是對一段人生軌跡的簡單迴顧,更像是一麵棱鏡,摺射齣那個時代社會思潮的變遷與個人的掙紮和堅持。我尤其欣賞作者那種不動聲色卻極具力量的敘事方式,他從不刻意拔高自己的經曆,而是用一種近乎平實的口吻,講述那些非凡的時刻,反而讓人更能感受到其人格的厚度和深度。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仿佛進行瞭一次漫長而充實的精神漫步,很多過去模糊的概念,在作者的闡述下變得清晰起來,那些關於選擇、關於責任、關於如何與世界相處的問題,都找到瞭新的思考角度。全書的節奏掌握得非常好,既有令人屏息的衝突和轉摺,也有讓人會心一笑的幽默片段,讓人在閱讀的過程中,始終保持著高度的投入感和情感共鳴。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超越時間界限的對話,讓現代的讀者能夠跨越時空,去體察一個偉大靈魂的成長曆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