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价:176 RMB/期
全年价:1056元
杂志名称:URBAN ENVIRONMENT DESIGN 城市/环境/设计
主管单位:
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9080
国内统一刊号:CN21-1508/TU
邮发代码:8-575
刊数:全年6期(月刊)
开本:大16开(230mm*300mm)
装帧:精美四色印刷
创刊时间:2004年
《城市·环境·设计》杂志(UED)是中国建筑界一本时尚、跨界的专业杂志,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建筑领域重要期刊。其立足本土、放眼世界,洞悉国内外当代建筑,剖析建筑与城市、环境的深刻关系,关注优秀建筑师的创作及经历,引领建筑设计的新思潮、新时尚,具有专业性、时尚性、前瞻性。
办刊宗旨
坚持走时尚·专业路线
报道中国建筑·中国建筑师
关注人物·作品·思想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城市发展和环境设计的深度爱好者,能收到这套《UED城市环境设计杂志2018年全年6期刊》,我感到无比的欣喜与期待。包装完好,每一本杂志都带着印刷的油墨香,仿佛是知识与灵感的使者,即将开启一段探索之旅。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第一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篇关于“韧性城市”的深度报道。文章以扎实的案例分析,结合全球最新的研究成果,阐述了在面对气候变化、自然灾害以及社会经济转型等复杂挑战时,城市如何通过构建多元化的基础设施、灵活的社会组织以及适应性的规划策略来实现可持续发展。作者并非空谈理论,而是深入到诸如纽约、鹿特丹、东京等国际大都市的实际案例中,剖析了它们在遭遇极端天气事件后,如何快速恢复并提升其应对未来风险的能力。特别是关于“海绵城市”理念在不同地理和文化背景下的实践差异,以及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和社区参与来共同塑造更加安全、宜居的城市环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杂志在视觉呈现上也极具匠心,精美的图片、清晰的图表,配合流畅的文字叙述,将抽象的理论变得具象化,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城市设计的力量和智慧。阅读过程中,我脑海中不断浮现出自己所在城市的种种场景,思考着如何将这些先进的理念和实践经验融入到我们自身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期待着城市能够变得更加美好。
评分接下来的第五期杂志,聚焦于“城市更新与存量空间再开发”。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但又充满机遇的领域。许多城市都面临着老旧建筑、低效用地等问题,如何对这些存量空间进行科学、高效的再开发,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期杂志以多个成功的城市更新案例为引,深入剖析了不同城市在面对历史遗迹保护、产业结构调整、社区居民安置等复杂问题时,所采取的创新策略和实践经验。我被一个关于“工业遗产活化”的专题深深吸引。文章详细介绍了如何将废弃的工厂、仓库等工业建筑,通过创意设计和功能置换,转化为集文化、商业、居住于一体的新型城市空间,既保留了城市的工业记忆,又注入了新的活力。杂志中还探讨了城市更新过程中,如何平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以及如何通过多元化的融资模式和产权激励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评分2018年的最后一期杂志,主题是“景观与生态城市”。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城市景观的品质和生态的健康,成为了衡量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本期杂志深入探讨了如何在城市设计中融入自然元素,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环境。我被一篇关于“城市生物多样性设计”的文章深深打动。文章阐述了如何通过种植本土植物、构建城市绿道、设置昆虫旅馆等方式,为城市中的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和迁徙廊道,从而提升城市的生态价值。杂志中还展示了许多将水体、湿地、森林等自然要素引入城市空间的案例,例如利用雨水花园、绿色屋顶来缓解城市内涝,以及通过建设生态廊道来连接城市中的绿色斑块。这种对生态系统的尊重和对自然力量的运用,让我看到了未来城市发展的无限可能。
评分最后,我想谈谈杂志中对于“城市公共艺术与文化地标”的论述。这部分内容让我深刻体会到,城市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集合体,更是承载着文化、历史和艺术的生命体。本期杂志通过展示世界各地成功的公共艺术项目和文化地标的案例,探讨了它们如何通过独特的创意和深刻的内涵,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丰富市民的精神生活,并成为吸引游客、彰显城市魅力的重要载体。我被一篇关于“如何通过叙事性设计打造城市文化IP”的文章所打动。作者指出,成功的文化地标并非偶然,而是需要精心策划的叙事,将城市的历史故事、人文精神与艺术表达巧妙地结合起来,从而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杂志中还探讨了公共艺术与城市空间、与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动关系,强调了艺术的公共性,以及如何通过开放的平台和多元的参与,让艺术真正融入城市的生活肌理之中。
评分接着,我翻阅的是关于“城市公共空间复兴”的专题。这一期杂志将目光投向了那些曾经辉煌却日渐衰落的城市公共空间,探讨了如何通过创新的设计手法和运营模式,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力。文章中,我看到了许多令人振奋的案例,例如一个废弃的工业区被改造成了充满活力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保留了历史的痕迹,又注入了现代的艺术气息;一个被遗忘的滨水区域,通过精心设计的步行道、休憩区和景观节点,重新成为了市民休闲娱乐的焦点。杂志不仅展示了设计方案的蓝图,更深入采访了参与项目的建筑师、城市规划师、社区代表以及艺术家,他们从不同的视角分享了设计过程中的思考、挑战以及最终的成果。我特别被一位在老城区改造项目中,强调“在地性”和“场所精神”的设计师所打动。他提出的观点是,城市公共空间的复兴,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再造,更是要挖掘和传承当地的文化记忆,让新的设计与历史文脉和谐共生,从而唤醒人们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这种对人文关怀的极致追求,让我对城市设计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绝不仅仅是冰冷的建筑和线条,更是连接人与人、人与城市的情感纽带。
评分随着翻阅的深入,2018年的第四期杂志将我的思绪引向了“智慧城市与数字技术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如何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提升城市治理效率,改善市民生活品质,是城市设计领域的新前沿。这一期杂志汇集了国内外多位顶尖专家学者和实践者的观点,他们从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安防等多个维度,探讨了数字技术赋能城市设计的可能性。我尤其对一个关于“城市数字孪生”的概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文章详细介绍了如何构建一个与现实城市同步的虚拟模型,通过模拟和分析,预测城市运行的各种状态,从而为城市规划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杂志中还展示了一些利用AR/VR技术进行城市规划和公众参与的案例,让市民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未来的城市空间,这种创新的沟通方式,极大地提升了设计的透明度和参与度。
评分2018年的第三期杂志,焦点转向了“绿色交通与慢行系统”。在日益拥堵的城市环境中,如何构建高效、便捷、环保的交通体系,是摆在所有城市管理者和设计师面前的重大课题。这期杂志提供了一系列前瞻性的解决方案,从优化公交网络、推广共享出行,到建设高品质的自行车道和步行系统。我被一篇关于“城市微气候与慢行空间”的研究深深吸引。文章通过实证分析,揭示了街道绿化、水体景观、建筑形态等因素如何影响行人的舒适度,以及如何通过精细化的设计来创造宜人的慢行环境。杂志配以大量实景照片和分析图,清晰地展示了不同设计策略的实施效果。一位来自欧洲的设计师分享了他们如何在历史悠久的城市中,巧妙地将现代自行车道融入古老街区,既满足了绿色出行的需求,又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城市风貌。这种在保护与发展之间寻求平衡的智慧,令人钦佩。更让我感动的是,杂志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社区居民参与慢行系统规划的报道,强调了公众的意见和需求是城市设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评分我非常喜欢杂志中对于“城市夜景照明”的探讨。以往,人们往往将夜景照明视为简单的美化手段,而这期杂志则将其提升到了城市空间叙事和场所营造的高度。文章分析了不同城市在夜景照明设计上的理念和实践,例如如何通过光影的艺术,突出城市的历史建筑特色,又如何利用现代照明技术,营造出安全、舒适、富有活力的城市夜间氛围。我尤其被一篇关于“光污染治理与生态友好照明”的报道所吸引。作者强调,在追求美观的同时,也必须关注照明对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影响,提倡采用低能耗、低色温、低眩光的光源,并科学规划照明的范围和强度,以实现“见景不见灯”的艺术效果。这种兼顾美学与科学,人性与生态的思考,让我对城市夜间空间的潜力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期待着未来的城市夜空能更加迷人且不失自然。
评分本年度的杂志中,关于“城市色彩规划与材料应用”的探讨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颜色和材料是构成城市物质空间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元素,它们不仅影响着城市的视觉美感,更传递着城市的文化特质和生活气息。杂志通过分析不同城市在色彩运用和材料选择上的策略,揭示了色彩和材料如何在营造场所感、提升城市形象、甚至影响居民情绪方面发挥作用。我特别被一篇关于“如何利用本土材料和传统工艺进行城市更新”的文章所吸引。作者详细介绍了如何将当地特有的石材、木材、砖瓦等材料,以及传承多年的传统工艺,融入到现代城市设计中,既保护了地域特色,又赋予了城市独特的文化魅力。这种对“根”的回归和对“在地性”的强调,让我看到了城市设计在传承与创新之间,可以走出的另一条精彩路径。
评分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注意到杂志对于“社区营造与参与式设计”的关注,这一点让我感到尤为欣喜。在许多宏大的城市规划蓝图背后,往往容易忽视最直接的受益者——生活在其中的居民。这期杂志通过一系列真实的案例,生动地展现了如何通过引导居民参与到城市设计的全过程中,来提升设计的针对性和可行性,并最终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活力。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关于“老旧小区微更新”的案例,设计师们并非直接提出高大上的改造方案,而是深入社区,与居民座谈、组织工作坊,倾听他们的需求和建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最终,通过居民的积极参与,不仅解决了小区存在的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居民们对自己的居住环境产生了更强的认同感和主人翁意识。这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贯穿于整本杂志的字里行间,让人感受到城市设计的温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