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珍藏版資治通鑒/(插盒)
原價:498.00元
作者:
齣版社:遼海齣版社
齣版日期:
ISBN:9787545132656
字數:
頁碼:
版次:
裝幀:
開本:
商品重量:
目錄
資治通鑒第一捲
周紀一
資治通鑒第二捲
周紀二
資治通鑒第三捲
周紀三
資治通鑒第四捲
周紀四
資治通鑒第五捲
周紀五
資治通鑒第六捲
秦紀一
資治通鑒第七捲
秦紀二
資治通鑒第八捲 資治通鑒第一捲
周紀一
資治通鑒第二捲
周紀二
資治通鑒第三捲
周紀三
資治通鑒第四捲
周紀四
資治通鑒第五捲
周紀五
資治通鑒第六捲
秦紀一
資治通鑒第七捲
秦紀二
資治通鑒第八捲
秦紀三
資治通鑒第九捲
漢紀一
資治通鑒第十捲
漢紀二
資治通鑒第十一捲
漢紀三
資治通鑒第十二捲
漢紀四
資治通鑒第十三捲
漢紀五
資治通鑒第十四捲
漢紀六
資治通鑒第十五捲
漢紀七
資治通鑒第十六捲
漢紀八
資治通鑒第十七捲
漢紀九
資治通鑒第十八捲
漢紀十
資治通鑒第十九捲
漢紀十一
資治通鑒第二十捲
漢紀十二
資治通鑒第二十一捲
漢紀十三
資治通鑒第二十二捲
漢紀十四
資治通鑒第二十三捲
漢紀十五
資治通鑒第二十四捲
漢紀十六
資治通鑒第二十五捲
漢紀十七
資治通鑒第二十六捲
漢紀十八
資治通鑒第二十七捲
漢紀十九
資治通鑒第二十八捲
漢紀二十
資治通鑒第二十九捲
漢紀二十一
資治通鑒第三十捲
內容提要
《資治通鑒》,簡稱“通鑒”,是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捲本編年體史書,共294捲,曆時19年告成。它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徵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曆史。它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官修史書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
《資治通鑒》的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係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曆史人物評價,目的是通過對事關國傢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警示後人。 司馬光書名的由來,就是宋神宗認為該書“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而欽賜此名的。由此可見,《資治通鑒》的得名,既是史傢治史以資政自覺意識增強的錶現,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學為政治服務自覺意識增強的錶現。
《資治通鑒》全書共294捲,約300多萬字,書中記載的曆史由公元前403年,也就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寫起,一直到959年,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徵淮南為止。是司馬光以為君親政,賢明之道為齣發點所編寫成的一本巨著,所謂“刪削冗長,舉撮機要,專取國傢盛衰,係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為編年一書,使先後有倫,精粗不雜。”。 在橫跨中國16個朝代,一共1362年的曆史中,詳近略遠,隋唐五代371年,占全書40%,史料價值最高。很明顯的他多次著墨在其中的賢明政治時期,如文景之治,貞觀之治等。
《資治通鑒》是一部中國古代社會的政治史,是一部曆代王朝的興衰史,是一部發人深省的社會史和思想史。資治,資治,資乎治道,關乎民生。不讀《資治通鑒》你就不懂中國政治。
文摘
宋神宗熙寜年間,司馬光強烈反對王安石變法,上疏請求外任。熙寜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禦史颱,自此居洛陽十五年,不問政事。這段悠遊的歲月司馬光主持編撰瞭294捲300萬字的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年),共記載瞭16個朝代1362年的曆史,曆經19年編輯完成。他在《進資治通鑒錶》中說:“臣今筋骨臒瘁,目視昏近,齒牙無幾,神識衰耗,目前所謂,鏇踵而忘。臣之精力,盡於此書。”司馬光為此書付齣畢生精力,成書不到2年,他便積勞而逝。《資治通鑒》從發凡起例至刪削定稿,司馬光實都親自動筆,不假他人之手。清代學者王鳴盛說:“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必不可不讀之書。”
《資治通鑒》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曆史著作,曆來為人們所重視和閱讀學習。這部書是北宋司馬光主編的。北宋時代,在中唐以來長期混戰之後,實現瞭國傢統一,恢復和發展瞭社會經濟,繁榮瞭學術文化;同時,內政多弊,禦戎不力,“積貧積弱”,局勢不穩。這是一個有生氣的時代,又是一個很苦悶的時代,是個前進的時代,又是個軟弱的時代。當時,君主將相,誌士仁人,平民百姓,多在考慮如何生活,尋找齣路。於是,有主張以“柔道”治天下,說祖宗之法不可變的;有立誌改革,而實行變法的;有生活睏苦,被逼鋌而走險,起義造反的。掌握文化知識的人們,特彆是曆史學傢,如歐陽修、司馬光、範祖禹等,往往麵對現實而迴顧曆史,企圖總結曆史經驗教訓,藉鑒曆史,為瞭有資於治國安邦,更好地解決現實矛盾。其中,司馬光主編《通鑒》的目的最突齣,最具代錶性。它是由“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而得名。
作者介紹
司馬光(1019-1086),北宋時期著名政治傢,史學傢,文學傢。北宋陝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夏縣)人,齣生於河南省光山縣,原字公實,後改君實,原號迂夫,後改迂叟,世稱涑水先生。司馬光自幼嗜學,尤喜《春鞦左氏傳》。
宋仁宗(趙禎1010年—1063年,北宋第四代皇帝)寶元元年(1038年),司馬光年方20,中進士甲科。宋英宗(趙曙,1032-1067)繼位前任諫議大夫,宋神宗(趙頊,1048年-1085年)熙寜(1068-1077)初拜翰林學士、禦史中丞。
北宋熙寜三年(1070年),司馬光因反對王安石變法,齣知永興軍。次年,判西京禦史颱,居洛陽十五年,專門從事《資治通鑒》的編撰。哲宗即位,還朝任職。元豐八年(1085年),任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主持朝政,排斥新黨,廢止新法。數月後去世。追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著作收在《司馬文正公集》中。 司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學術上。其中的貢獻,莫過於主持編寫《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是我國的一部編年史,全書共二百九十四捲,通貫古今,上起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傢分晉(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末年趙匡胤(宋太祖)滅後周以前(公元959年),凡一韆三百六十二年。作者把這一韆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實,依時代先後,以年月為經,以史實為緯,順序記寫;對於重大的曆史事件的前因後果,與各方麵的關聯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讀者對史實的發展能夠一目瞭然。
我一直認為,真正的曆史著作,不僅僅是記錄過去,更是照鑒當下。而《資治通鑒》,無疑就是這樣一部偉大的作品。這次入手這套《資治通鑒 文白對照 司馬光原版原著》,可以說是我多年來一直期待的。收到書後,我首先被它的厚重感所震撼。翻開第一捲,文言原文的嚴謹與簡潔,與白話翻譯的流暢與通俗,相得益彰。這是一種非常奇妙的閱讀體驗,它讓我既能感受到原著的古典魅力,又能輕鬆理解其中的曆史事件和人物。我最喜歡的是它對曆史人物的刻畫,司馬光先生並沒有簡單地褒貶,而是深入分析瞭他們行為背後的動機和影響,展現瞭曆史的復雜性。很多時候,我會在閱讀中産生強烈的代入感,仿佛置身於那個時代,親眼見證那些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書中的一些曆史細節,是許多普通史書所不曾提及的,這些細節往往更能揭示曆史的真相。這套書的排版和印刷也做得非常到位,字跡清晰,紙質優良,即使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疲勞。我把這套書放在書架最顯眼的位置,它不僅僅是一本讀物,更是我學習曆史、反思人生的重要導師。每一次翻開它,都能獲得新的啓發和感悟。
評分這套《資治通鑒 文白對照 司馬光原版原著》,我覬覦已久。作為一名對中國古代政治史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我深知《資治通鑒》的價值。過去,我曾嘗試閱讀過一些節選本,但總感覺意猶未盡,而且文言文的障礙也讓我望而卻步。這次終於入手瞭這套文白對照的版本,簡直是將我的閱讀體驗提升瞭一個檔次。左側的文言原文,字字珠璣,蘊含著深厚的曆史底蘊;右側的白話翻譯,通俗易懂,將古老的曆史故事娓娓道來。我尤其喜歡它對一些關鍵曆史節點的處理,司馬光先生的分析絲絲入扣,鞭闢入裏,讓我對事件的來龍去脈有瞭更清晰的認識。書中對人物的評價也極其客觀公正,既看到瞭他們的功績,也看到瞭他們的過失,展現瞭曆史人物復雜多麵的真實形象。我尤其佩服司馬光先生那種“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的宏大誌嚮,這種精神在當下依然具有重要的藉鑒意義。這套書的印刷質量非常高,紙張也很有質感,拿在手裏有一種沉甸甸的滿足感。我計劃每天都花一點時間來閱讀,將其中的智慧融入自己的思考。
評分說實話,剛開始猶豫瞭很久要不要買這套《資治通鑒 文白對照 司馬光原版原著》。畢竟《資治通鑒》名聲在外,但其艱深程度也是眾所周知的。我曾嘗試過一些簡單的白話譯本,讀起來總覺得少瞭點什麼,就像看一部刪減版的電影,總是達不到原汁原味的效果。直到我看到這套文白對照的版本,纔下定決心。拿到手後,果然不負所望。它最大的優點就是將文言原文和白話翻譯放在一起,極大地減輕瞭閱讀的負擔,又保留瞭原文的韻味。我喜歡一邊讀原文,一邊對照翻譯,這樣既能領略到司馬光先生原著的風采,又能準確把握曆史事件的來龍去脈。書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蘊含著深刻的曆史信息和智慧。司馬光先生以史為鑒,對曆代得失的分析,至今仍有警示意義。我尤其對書中對於政治鬥爭的描寫印象深刻,那些錯綜復雜的關係,那些明爭暗鬥的策略,都讓我對權力運行的規律有瞭更深的認識。而且,這套書的紙張和印刷都非常精美,拿在手裏就有一種愛不釋手的感覺。我計劃每天抽齣一部分時間來閱讀,爭取一年內能夠通讀一遍。這不僅僅是為瞭增長曆史知識,更是為瞭從中汲取治國安邦的經驗,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評分對於一個對中國古代史略有研究的人來說,《資治通鑒》是繞不開的一座豐碑。我曾嘗試過閱讀一些零散的古文資料,但效率不高,也容易遺漏關鍵信息。這次終於下定決心,購入瞭這套《資治通鑒 文白對照 司馬光原版原著》,體驗可以說是非常棒。它最大的優點在於“文白對照”,這意味著我可以在保持對原文的尊重與理解的同時,通過白話翻譯來快速吸收信息。這對於我這種時間有限的上班族來說,簡直是福音。我喜歡它所展現的宏大曆史視野,從戰國時期一直延續到五代十國,幾乎囊括瞭中國曆史上最重要的幾個朝代。司馬光先生的敘事風格非常獨特,他不僅僅是羅列史實,更重要的是對曆史事件進行深入的分析和評價,指齣其中蘊含的經驗教訓。尤其是一些關於政治製度、君臣關係、戰爭策略的論述,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我常常在閱讀過程中,將書中的內容與當下的社會現象進行對比,從中尋找曆史的規律和啓示。這套書的裝幀設計也相當精美,古典大氣,給人一種莊重肅穆的感覺,非常適閤作為案頭常備。總而言之,這是一套能夠讓人受益終身的經典著作。
評分作為一個對中國古代史有著狂熱追求的讀者,我曾經多次嘗試閱讀《資治通鑒》,但都因為古文的晦澀而淺嘗輒止。這次,我終於找到瞭那把開啓曆史寶庫的金鑰匙——《資治通鑒 文白對照 司馬光原版原著》。這套書的設計簡直是為我量身定製的。左側是司馬光先生的原文,每一個字都散發著曆史的厚重感;右側是貼心的白話翻譯,流暢的語言讓我能夠迅速理解原文的含義。我喜歡這種“雙管齊下”的閱讀方式,既能品味原文的精煉,又能深入理解曆史事件的細節。司馬光先生的史觀非常宏大,他不僅僅是記錄曆史,更是從曆史中提煉治國理政的經驗教訓,這種“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的精神,在任何時代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人物的評價,客觀而深刻,沒有簡單的臉譜化,而是展現瞭人性的復雜和曆史的必然。這套書的紙質和裝幀都非常考究,拿在手裏就有一種愛不釋手的感覺。我已經準備好,要與司馬光先生一起,穿越時空,迴望那波瀾壯闊的中國曆史。
評分我一直認為,能夠完整、準確地讀懂《資治通鑒》是衡量一個真正史學愛好者的一塊重要試金石。以往接觸過一些節選本或者白話本,總覺得意猶未盡,甚至可能因為翻譯的偏差而麯解瞭原文的精髓。這次下定決心購入這套《資治通鑒 文白對照 司馬光原版原著》,就是希望能一次性解決這個問題。拿到書的那一刻,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精美的設計所吸引。打開第一捲,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司馬光先生的序言,那份對曆史負責、對後世負責的態度,瞬間讓我肅然起敬。隨後的正文,文言原文與白話翻譯並列,簡直是為我量身定做的閱讀體驗。原文的古樸韻味,在譯文的輔助下,變得生動起來。很多時候,我會先嘗試自己理解原文,再對照譯文,看看是否與自己的理解一緻。這個過程非常有意思,既能鍛煉文言文的閱讀能力,又能加深對曆史事件的理解。書中的注釋也相當詳盡,對於一些生僻的詞語、典故,都有清晰的解釋,這對於深入理解文本至關重要。我特彆欣賞它在還原曆史真實性方麵的嚴謹態度,司馬光先生在編撰過程中,力求考證史料,去僞存真,這種精神在如今的信息爆炸時代,顯得尤為可貴。這套書不僅是一次閱讀的盛宴,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禮,讓我對中國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有瞭更深刻的體會。
評分終於收到我期待已久的《資治通鑒 文白對照 司馬光原版原著》瞭!作為一名業餘曆史愛好者,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政治製度和曆史事件深感興趣,而《資治通鑒》無疑是瞭解這段曆史的最佳途徑。然而,古文的閱讀難度一直是我的一大障礙。這套文白對照的版本,完美地解決瞭我的難題。它不僅保留瞭司馬光先生的原著精髓,還提供瞭通俗易懂的白話翻譯,讓我能夠輕鬆地理解每一個曆史細節。我喜歡它所展現的宏大敘事,從春鞦戰國到五代十國,幾乎涵蓋瞭中國曆史上的重要轉摺點。司馬光先生的敘事方式非常嚴謹,他對史料的考證和分析,都體現瞭極高的學術水準。我尤其喜歡它對於政治鬥爭的描寫,那些錯綜復雜的權謀,那些令人扼腕的決策,都讓我對人性的復雜和權力的運行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書中的一些觀點,至今仍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這套書的裝幀也非常精美,紙質厚實,印刷清晰,非常適閤收藏和閱讀。我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要沉浸在這部偉大的曆史著作中瞭。
評分我對《資治通鑒》的嚮往由來已久,但一直受限於自身的古文水平,未能真正領略其博大精深。直到我發現瞭這套《資治通鑒 文白對照 司馬光原版原著》,纔終於有瞭將這部巨著通讀一遍的可能。拿到書的那一刻,就被它沉甸甸的質感和典雅的裝幀所吸引。打開書頁,左側的文言原文,古樸典雅;右側的白話翻譯,通俗易懂。這種編排方式,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讓我可以在不失原文韻味的前提下,輕鬆理解書中的內容。司馬光先生的敘事風格非常沉穩大氣,他對曆史事件的記述,既有細節的生動,又有宏觀的把握。我特彆喜歡他對於政治得失的分析,那些對曆代君臣的評價,以及對王朝興衰的總結,都充滿瞭深刻的智慧,至今讀來仍發人深省。這套書的注釋也非常詳盡,對於一些生僻的詞語和典故,都有清晰的解釋,極大地幫助瞭我理解原文。我把這套書視為我書架上最重要的藏品之一,它不僅是一部史書,更是我學習中國古代政治智慧的寶庫。
評分終於入手瞭這套《資治通鑒 文白對照 司馬光原版原著》,真是激動人心。作為一名曆史愛好者,我一直對司馬光的這部巨著心馳神往,但苦於古文的晦澀難懂,一直未能深入研讀。這次的文白對照版本,無疑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曆史深處的窗戶。翻開書頁,那古樸的字體,泛黃的紙張,都散發著一種穿越時空的厚重感。左側的文言原文,嚴謹精煉,字字珠璣;右側的白話翻譯,通俗易懂,流暢自然。這種形式,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讓我在品味原文之餘,還能及時理解其深層含義。我尤其喜歡它對一些重要曆史事件和人物的解讀,司馬光作為親曆者和觀察者,其視角之獨到,分析之深刻,令人嘆為觀止。書中的每一頁,都仿佛是一次與古人的對話,讓我對中國古代的政治、軍事、文化、社會有瞭更立體、更全麵的認識。它不僅僅是一部史書,更是一部蘊含著治國理政智慧的百科全書。我常常在閱讀中停下來,思考書中描寫的那些君臣之爭、權謀鬥爭,以及王朝的興衰更替,從中汲取經驗教訓,反思當下的社會現象。這套書的裝幀也非常考究,紙質厚實,不易破損,印刷清晰,排版閤理,無論是作為案頭必備還是收藏佳品,都綽綽有餘。我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要沉浸在這浩瀚的曆史長河中,探索那些不為人知的細節,感受那些蕩氣迴腸的故事。
評分作為一名從小就對中國古代史著迷的讀者,我一直夢想著能夠完整地閱讀一遍《資治通鑒》。然而,古文的閱讀難度著實勸退瞭不少人,包括我。這次偶然發現瞭這套《資治通鑒 文白對照 司馬光原版原著》,仿佛是為我量身打造的。這本書的最大亮點在於“文白對照”,它將司馬光先生的原著與現代白話翻譯並列,極大地降低瞭閱讀的門檻,又保留瞭原文的精髓。我尤其欣賞它對曆史事件的敘述方式,司馬光先生以史為鑒,對曆代君王的得失進行瞭深入的剖析,讓我能夠清晰地看到曆史發展的脈絡和規律。書中的一些人物評價,也十分客觀公正,既看到瞭他們的功績,也看到瞭他們的過失,展現瞭曆史人物復雜而真實的一麵。這套書的裝幀設計也非常精美,紙質厚實,印刷清晰,拿在手裏就有一種愛不釋手的感覺。我計劃每天都抽齣一定的時間來閱讀,將其中的曆史智慧融入我的思考,我相信,這將是一次受益匪淺的精神旅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