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水乡:寻访江南美古村落》是跨界传奇作者青简继摄影作品《二十四节气》之后,为我们奉上的又一新鲜主题和绝美映画。
江南水乡已经被太多人描画,青简的文与图却依然带给我们陌生新鲜的惊喜,没有第二人像她一样,沿八条水系朔江而上,真正深入到游人踪迹不曾到达的隐秘所在,发现被我们忽略太久的、充满历史沧桑与流动之美的别样地点。她的镜头近却不亵玩,那些陌生又熟悉的古村落,带着天真的质朴和天然的婉约直击阅读者的乡愁,你会发现,江南有太多角度和韵味,是我们不曾体会和领悟的。
《梦里水乡:寻访江南美古村落》中的水乡,当你的五官早就被描摹为精致的粉墙瓦黛与小桥流水时,我却开始怀念你历经沧桑的朴素容颜;当你的脚步已经被局限在几个标本般典型的江南小镇时,我却开始寻找你曾经在江河边留下的足迹……
作者青简,以八条水系为线索:楠溪江、瓯江上游、富春江—兰江、新安江、青弋江、曹娥江、大浦河—南太湖与江南运河,用饱含情感的细腻优美之女性笔触和精美温暖的图片,为读者描绘了江、浙、沪、皖,即地理上广义的江南特色古村落的风土人情。《梦里水乡:寻访江南美古村落》因为走过,所以真实;因为感动过,所以牢记。
青简,豆瓣红人、准摄影师。本职医生,只因热爱摄影,痴恋江南美景,徐行万里路,且行且拍,记录所见人情与风景。文字及摄影作品曾在《南方都市报》、《三联文化周刊》、《旅游纵览》、《深圳特区报》、《上海壹周》等多家时尚新锐媒体上发表。摄影《二十四节气》被国内知名摄影网站“图虫网”评为2011年度受欢迎组照。著有《江南》一书。
壹 楠溪江
林坑5
屿北11
苍坡16
岩头23
芙蓉27
贰 瓯江上游
河阳 31
界首41
山下阳46
堰头村53
石浦村57
大港头63
叁 富春江 兰江
诸葛村73
长乐79
新叶84
翙岗91
深澳95
龙门101
肆 新安江
屏山110
月华街116
万安123
雄村126
渔梁131
樟谭137
昌溪140
伍 青弋江
桃花潭149
查济155
章渡160
赤滩165
陆 曹娥江
华堂173
崇仁177
安昌185
东浦190
柒 太浦河 南太湖
练塘198
金泽202
芦墟208
黎里215
陆巷221
明月湾227
捌 江南运河
震泽236
南浔244
荻港248
双林255
新市259
塘栖265
行到水乡应底事
有人问我为什么写过江南,还要写水乡?我想这并没有炒冷饭之嫌。如果《江南》是把那些风物从它们的故乡里剥离出来,捧到你面前来给你欣赏,那么《梦里水乡》则是想带着你一起去行走,走进这片以水为安身立命之本的大地中去。
依稀还是古老的岁月,在先民们还没有来得及用双脚走出一条通衢之道的时候,却早已经有更古老的水来为我们开道。那时的河就是的路,你只要有一艘船,就能乘着它出高山、过峡谷、越平原、入大海……这一定是一段传奇般的旅程,即便是路上随意洒出的一颗颗水珠,落在岸边就能长出一处处繁华。而我,愿意把它们叫作水乡,水的故乡。
生于斯,长于斯,会不会也有人像我,凭水而立,借着倒影,爱上你的一切,哪怕是被风吹出皱纹的额头、和与河岸有着同样弧度的脊梁。可是水乡,当你的五官早早被粉墙黛瓦与小桥流水所描画,我却开始怀念你历经沧桑的朴素容颜;当你的脚步已然被几个标本般典型的小镇所羁绊,我却开始寻找你曾经在寂寥的江河边留下的足迹。有时行走,不是为了身外风景与身边的人,而是为一种在身体里流动着的呼唤,可我至今也弄不清,那到底是一种水做的乡愁,还是一汪乡愁般的水。
在这本书中,我走过的地方主要还是江、浙、沪、皖,即地理上广义的江南。在这片水与土交融的大地上,可以整理出古村镇较为集中的八条水系:楠溪江、瓯江上游、富春江—兰江、新安江、青弋江、曹娥江、太浦河—南太湖与江南运河。于是我试图以河流为线索,用镜头与笔去记录散落在这些江河之畔的古村镇。因为走过,所以真实;因为感动过,所以牢记。可在这些年来的行走中,我却有意地避开了所谓的“四大古镇”,这并不是由于古镇浓郁的商业化氛围,或是自己的人群密集恐惧症。只是觉得如此为人著知的古镇一定早就厌倦了太多的溢美之词,而更需要片刻的宁静。所以,把它们留给回忆就好,即使哪再度想起,那些不食人间烟火的模样也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吧。
与之相反,更多你不曾听说,甚至连名字也不认识的小镇,对我却有着无法摆脱的致命诱惑。它的每一条街巷弄堂,每一块青砖黛瓦,每一扇木门花窗,每一间店铺人家,都曾经沉浸在身边那条河流清新的气息中,与热闹的水声里。可是当一切归于平静,小镇渐渐落伍了,用船装载的岁月,无疑会被随车轮滚动的时间所抛弃。在多年以后终于与之相遇时,仿佛并不是我们走在这样的小镇里,而是小镇走在我们的心中,只是走着走着,却似乎渐渐快要走失了。于是我才会有些急切地想去看看,在它无可避免地走出我的视线之前,去记住我所能记住的,哪怕一个背影、一次回眸也好。
可即使真到了再也找不见的那时,我想我也不会过于伤感,这不是因为我去过、看过、拍过、记录过,而是因为没有改变就没有历史,没有消逝就没有新生,我们几千年的文明,不正建立在那一层层屹立过又倒塌过的废墟之上吗?相信只要人依旧,故乡永远如故。哪怕用一辈子的时间,去怀念湮没的辉煌;用几代人的血脉,去滋润干涸的河床、水乡,不会只是在梦里,终有会在我们身边。
行到水乡应底事,看黄莺,飞上杏花枝。春来春去,转眼又是一年,或许我们都该抛开沉重的一切,只是单纯地去走走。那么,还等什么呢,双脚与心,总有一个要在路上。
后,要感谢我的朋友周继军、江师君与徐晖,没有你们的风雨相伴与宝贵意见,也不会有这本书的诞生,借此片纸,聊表谢忱。
青简甲午年春于上海
这本书的文字韵味,带着一股老派文人的沉稳和对故土的眷恋,读起来有一种久违的熨帖感。作者的遣词造句极为考究,既有古典文学的典雅,又不失现代散文的灵动。他很少使用华丽堆砌的辞藻,而是偏爱使用那些带着泥土芬芳、充满生活气息的词汇来勾勒场景,使得文字的力量更具穿透力和感染力。尤其是在探讨地域文化与现代性冲突的那几段论述,观点犀利而又不失温和,他对于传统建筑语言的理解,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的担忧,都体现出一种深刻的文化自觉。这不仅仅是一本游记,更是一篇关于如何与我们脚下的土地温柔共处的文化随笔,让人在享受文字美的同时,也获得了一份对文化身份的再确认。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那就是“沉浸”。它成功地营造了一种“时间暂停”的氛围。作者的行走并非走马观花式的打卡,而更像是一场缓慢而虔诚的朝圣之旅。他花了大量笔墨去描述等待一班渡船、或是在老茶馆里听当地人闲聊的场景,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恰恰是构建起一个真实村落肌理的基石。正是这些不经意的、日常的片段,让读者得以真正“住”进那个空间,感受那里的呼吸。每次合上书本,我都会有一段“回魂”的时间,需要从那份宁静中缓缓抽离,重新适应现实的节奏。它极大地满足了现代人对“慢下来”的渴望,提供了一个精神上的避风港,让人迫不及待地想去寻找那些被时光遗忘的角落,体验这种被精心保存下来的“别样”生活。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选择宏大叙事去描绘一个程式化的“江南印象”,而是聚焦于那些藏在地图角落里,尚未被过度商业化侵蚀的古村落。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充满了人文关怀,他不仅仅是在记录建筑的朝向和历史的年代,更是在捕捉那些生活气息的碎片——比如老奶奶在门口晾晒的衣物褶皱里的光影,邻里间用吴侬软语交谈时的那种特有的语调,甚至是一条青石板路上被雨水冲刷出的苔藓的纹理。我仿佛跟着他的脚步,走进了那些“活着的”历史现场,感受到了时间在这里流淌的另一种节奏。这种深入骨髓的田园牧歌式的描绘,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理想生活”的定义,那些看似简朴的生活背后,蕴藏着多少代人沉淀下来的生活哲学和审美情趣,让人深思。
评分阅读体验中,我最惊喜的是作者对于“光影”的捕捉能力。江南的精髓,很大一部分在于它那变幻莫测的光线,时而迷蒙如雾,时而又被阳光穿透,打在白墙黛瓦上的那种锐利感。书中对于不同天气、不同时辰下村落面貌的描摹,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比如,描写清晨薄雾笼罩下的水巷时,那种“水天一色,界限模糊”的意境,读起来让人不由自主地屏住呼吸,生怕惊扰了那份静谧;而到了傍晚,夕阳将最后一抹余晖洒在斑驳的木格窗上时,那种带着苍凉感的温暖,又让人对人世间的聚散离合产生了无限的遐想。这种对光线和氛围的精准拿捏,极大地增强了文字的画面感,也让我对未来去实地探访时,应该重点观察哪些瞬间有了更清晰的预设。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让人眼前一亮。从封面那种带着淡淡的、水墨晕染感的色调,到内页纸张的触感,都透着一股精心打磨的匠人精神。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那种仿佛能从纸张上呼吸出湿润空气的感觉,一下子就把我从喧嚣的城市里抽离了出来,直接拉到了烟雨迷蒙的江南小巷。作者在排版上的用心程度也令人赞叹,文字与图片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使得那些精美的摄影作品能够充分地舒展开来,每一页都像是一幅独立的画作。那种缓慢翻阅、细细品味的体验,是如今快餐式阅读难以比拟的。我甚至特意找了一个周末的午后,泡了一壶清茶,就着窗外微弱的光线,像对待老物件一样对待这本书,那份宁静和对美的敬畏,本身就是一种治愈。这种对物理载体的尊重,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