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阳初年谱长编-全二册

晏阳初年谱长编-全二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杜学元 著
图书标签:
  • 史学
  • 地方史
  • 中国历史
  • 清史
  • 谱系
  • 家族史
  • 晏阳初
  • 文献
  • 历史研究
  • 民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发图书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上海交大
ISBN:9787313157188
商品编码:19487521856
出版时间:2017-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晏阳初年谱长编-全二册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7-01
作者:杜学元 译者: 开本: 32开
定价: 350.00 页数: 印次: 1
ISBN号:9787313157188 商品类型:图书 版次: 1

内容提要

晏阳初是我国**教育家和社会学家,一生致力于落后地区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事业,被尊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曾被联合国聘为终身特别顾问。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致力于乡村平民教育,与陶行知先生并称“南陶北晏”。1949年后,晏阳初离开大陆赴美。之后,他致力于向世界推广乡村教育理念。但是在国内,由于种种原因,人们过去对他的贡献几乎一无所知。直到20世纪80年代之后,人们才开始逐渐认识他和他的平民教育理论。  《晏阳初年谱长编(套装上下卷)》以详尽的史料,按年谱长编体例,编写完成首部晏阳初年谱长编,对中国现代教育史等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晏阳初年谱长编(套装上下卷)》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项目批准号13FIK011)。


《中国教育史纲要》 引言:探寻文明之基,追溯教育之源 教育,乃社会进步之阶梯,文明传承之命脉。一部完整的教育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不断探索、自我革新、追求真理的奋斗史。本书《中国教育史纲要》旨在全面、系统地梳理自先秦至近代的中国教育发展脉络,深入剖析不同历史阶段的教育思想、制度变迁及其对社会结构、文化形态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们力求以严谨的史料为基础,以宏大的历史视野为经纬,构建一幅清晰、立体的中国古代及近代教育演进图景。 第一编:萌芽与奠基——先秦至两汉的教育雏形 (约500字) 本篇聚焦于中国教育思想的开端与制度的初步建立。 第一章:上古遗风与先秦诸子 追溯至原始社会晚期,礼乐教化观念的萌发,以及贵族子弟的“庠”、“序”等早期教育机构。重点分析周代“学在官府”的制度特征,以及礼乐教化在维护宗法等级制中的核心作用。 随后,笔锋转向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剧变催生了对人才选拔和道德教化的迫切需求,为后世教育思想奠定了哲学基础。 儒家教育观的形成: 详细阐述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突破,以及“仁、义、礼、智、信”的教育目标。解析其通过“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实现人格塑造与政治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 墨家与道家的教育反思: 探讨墨家对“兼爱、非攻”的普及教育主张,以及老庄道家对过度制度化教育的反思与批判,揭示了中国早期教育思想的多维性。 第二章:大一统下的制度化尝试——秦汉的承继与发展 秦朝短暂而严酷的法家教育,侧重于巩固中央集权,强调法令和技术训练。 东汉是儒家教育登峰造极的时代。重点分析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教育政策的决定性影响。详述太学和地方郡国学的设立,阐明察举制对教育内容和选才标准的重塑。本章深入剖析了“经师”与“人伦师”的区别,以及经学教育如何成为维护帝国统治的意识形态工具。同时,对蔡邕等名儒的私人讲学活动亦有细致的梳理。 第二编:融合与鼎盛——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的变革 (约500字) 本编探讨了民族大融合背景下,佛教思想对传统教育的冲击与互渗,以及隋唐科举制度的横空出世,标志着中国教育制度的成熟与巅峰。 第三章:佛教东渐与士族教育的兴衰 魏晋时期,玄学盛行,清谈之风弥漫,对士族阶层的教育内容产生了显著影响。佛教寺院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力量,以其独特的戒律、经典研习方式,为民间教育提供了补充,尤其在翻译佛经、培养专业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章将考察士族门阀制度下教育的封闭性与特权化倾向。 第四章:科举的创立与唐代教育体系 隋朝创立科举制是教育史上的一次革命性飞跃,它打破了门阀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使教育与选官制度紧密结合,开辟了“学而优则仕”的上升通道。 唐代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形成了严密的官学体系。本书将详细介绍太学(国子监)的“六学”设置(律学、书学、算学等),并分析了进士科的超然地位。唐代的教育,实现了从注重道德修养到强调考试技能的结构性转变,是古代官办教育体系的成熟范本。 第三编:理学重塑与晚期僵化——宋元明清的教育图景 (约500字) 后世的教育发展,核心议题围绕着理学对知识体系的重构、民间教育的勃兴以及科举制度的深化与最终的僵化。 第五章:宋代:书院的勃兴与理学的渗透 宋代教育的显著特征是官学与书院的并重发展。书院(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成为传播理学、倡导独立探究的重要场所,其“兼顾学术研究与道德培养”的模式对后世影响深远。本章着重分析朱熹等理学家如何将“格物致知”的哲学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方法和教材(如“四书”的地位确立)。 第六章:元明清:科举的极致与教育的固化 元代教育在继承中有所侧重,对地方教育的扶持力度加大。 明清两代,八股取士制度的最终定型,将科举推向了制度的顶峰,同时也带来了教育内容的极端狭隘化。教育的重心完全集中于对“四书五经”的义理阐释和程式化写作训练。本章将探讨明清时期民间私学的普及,以及在这种强大的应试压力下,知识分子对“实用科学”与传统“经世致用”思想的挣扎与取舍,为近代教育改革埋下了深刻的时代背景。 结语:薪火相传,迎接近代转折 本书的收尾将简要回顾中国教育数千年来的核心精神——即教育与政治的紧密联系、对道德修养的恒久关注,以及知识分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担当意识。这些历史遗产,共同构成了中国教育史上不可磨灭的印记,并为近代中国教育的艰难转型提供了深厚的历史参照。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读《晏阳初年谱长编》,一种温润而厚重的历史质感扑面而来。它不像某些传记那样,将人物塑造成高不可攀的圣人,而是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思考、有挣扎的个体。书中对晏阳初先生个人情感世界的描绘,虽然不像情节小说那样跌宕起伏,却透露出一种内在的深沉与克制。他与家人、朋友之间的互动,那些细微之处,都折射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情感状态和人生追求。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他精神世界探索的部分印象深刻,那些关于人生意义、社会责任的思考,并非是简单的理论阐述,而是伴随着他的人生经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成熟。这种将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紧密结合的叙事方式,使得整个传记充满了人性的温度。读着读着,你会觉得,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更是一位深刻的思想家,一位在历史巨变中努力寻找答案的智者。

评分

《晏阳初年谱长编》带给我最深刻的触动,莫过于其中对于“乡村建设”这一宏大命题的实践性探索。第二册的展开,如同亲临其境,看到的是一个知识分子如何将理论付诸行动,如何在贫瘠的土地上播撒希望的种子。书中详细记录了他与农民的交往,他们沟通的语言,他们面临的实际困难,以及晏阳初先生如何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教育、生产、自治等方面的尝试。这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宏伟蓝图,而是充满了无数次的试错、调整和坚持。我仿佛能看到他深入乡间,与淳朴的乡民们一起劳作,一起探讨,那种平等而充满尊重的互动,是多么难能可贵。书中关于“小家庭”模式的构想,以及如何通过教育提升农民的自我组织能力,从而改变乡村的面貌,这些都闪烁着超前的智慧。读完这一部分,我不再仅仅将晏阳初先生视为一位历史人物,而是感受到他身上那种深沉的家国情怀和对基层民众的深切关怀,这是一种超越时代的力量,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评分

初识“晏阳初年谱长编”,并非带着对人物生平的刻意追寻,更多的是一份对那个波澜壮阔时代的回望。翻开第一册,字里行间流淌的,是那个风雨飘摇年代的缩影,是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探索。没有惊心动魄的英雄史诗,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设置,然而,正是这看似平淡的叙述,却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勾勒出一个时代的精神图谱。读到他早年的海外求学经历,那种跨越山海的求知欲,以及在异国他乡面对文化差异和身份认同的挑战,都让我感同身受。他的思想是如何在与西方文明的碰撞中孕育、发展,最终形成“平民教育”的理念,这一过程的展现,比任何空洞的口号都来得更为真切。书中对当时社会现实的细致描摹,对教育困境的深刻反思,都仿佛将我拉回那个年代,亲历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思考与抉择。那些泛黄的信件,那些未竟的构想,都无声地诉说着一个时代的复杂与沉重,也彰显了晏阳初先生在那段历史中独特的价值与贡献。

评分

《晏阳初年谱长编》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历史现场”。我并非历史研究者,但通过书中详实的史料和生动的叙述,我仿佛置身于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亲眼见证了中国社会在转型期的种种挑战与机遇。书中对于当时社会各界人物的描写,他们的思想交锋,他们的行动轨迹,都构成了那个时代斑斓的画卷。特别是在讨论“平民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书中引用的各类档案、报告、以及当事人的回忆,都极具史料价值,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关于“教育救国”理念如何在实践中落地生根的复杂过程。这种注重细节、层层剥茧的叙事手法,让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背景下,晏阳初先生的努力和意义。它不仅仅是一部人物传记,更是一部关于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史的重要参考,其资料的翔实程度,足以让任何一位对此感兴趣的读者获益匪浅。

评分

合上《晏阳初年谱长编》,心中涌起的是一种复杂而深邃的情感,其中夹杂着敬意、感慨,以及对当下的一些反思。书中对于晏阳初先生晚年生活的描绘,虽然篇幅不长,但却透露出一种历经沧桑后的淡然与智慧。他如何看待自己一生的事业,如何评价所处的时代,这些晚年的思考,对于理解他一生的人格魅力至关重要。我从中看到的,是一位始终未曾停止过思考和探索的灵魂。他对于教育的信念,对于人民的关怀,贯穿了他的一生,从未动摇。这种持久的热情和坚韧的毅力,在当下这个浮躁的时代,显得尤为可贵。读完这本书,你会对“教育改变命运”这句话有更深刻的理解,也会对那些默默奉献、致力于社会进步的先行者们,怀有更深的敬意。这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书,每一次翻阅,或许都会有新的感悟和体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