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风马牛(修订版)》编著者启之。
《中西风马牛(修订版)》文字轻松幽默、内容活泼易读。在轻松的外表下是对中国文化的深刻剖析,其中涉及到中西方文化、风俗、政治,尤其还包括了对待电影艺术的态度,因此对中西方比较文化感兴趣,对中国老电影、主流电影评论感兴趣的读者会更容易被此书吸引。
北京人用语的活色生香,令我佩服的五体投地。王朔趣味低俗,但我不能不承认他的语言是当代小说家里好的。 ——张远山(学者,职业作家)
这是一本竭尽狡狯之能事的异书,叙述之洗练老到,台词之精彩尖新,均属骇人听闻。 ——周泽雄(文学评论家,作家)
作者:启之(吴迪) 著作
启之(吴迪),学者。著:《内蒙**实录——“民族分裂”与“挖肃”运动》《毛泽东时代的人民电影》《错乱狂飚的毛时代》《揭密*国电影,读解**影片》。译:《解释:文学批评的哲学》(合译)《天皇之客:香港沦陷与加拿大战俘》。编:《*国电影研究资料》《姜文的前世今生——鬼子来了》《故事不是历史——**的纪实与书写》《水木风雨——从清华历史到清华精神》等。
推荐语
再版前言
第—辑瑞典:接触
1我是你儿子
2魏安妮的“人道”
3你们累不累呀?
4“你嫂子”:“我老婆”
5中国大片美国编导
6新人新世界
7日本人的逻辑
8螺丝钉精神
9事无两样人心别
第二辑法国:苦难的历程
10法国老太给我上课
11“占领”?你干吗说“占领”?
12得胜还朝
13斯大林审片
14电影学院,水电系?
15历史成了鬼打墙
16你们想上断头台吗?
17“请关照”与掴耳光
18秦始皇与希特勒
19神甫与乞丐
第三辑德国一瑞典:—个人的遭遇
20美国电影毒害了我
21啤酒杯里撒了尿
22讨价还价红灯区
23“奶奶”是何方神圣?
24美国左派
25阴阳大战
26“孙子”与“村子”
27“混”与“玩”
28“卖炕的”与“带把的”
29在羡慕中仇恨
第四辑隆德:钟为谁鸣
30好莱坞精神
31虐待狂与被虐待狂
32真梦,假梦
33托马斯的悬念
34屁股的问题
35显圣与奇迹
36后新国骂
37斯德哥尔摩症状
38将畅想进行到底
附录与隆德大学师生来往信件
瑞典隆德大学东方语言系学生给作者的信
致瑞典隆德大学东语系诸生
沈迈克来信,谈瑞典学生读《中西风马牛》的感想
瑞典学生致北京的大学教科书中心部的信
再版后记
出版后记
这本书2004年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当时把它打扮成电影类的书,2010年该社改了主意,又要把它作为文化类的书再版。而选载它的刊物们对它的认识更加五花八门,《新华文摘》把它看作随笔,《东方》把它视为思想评论,《名作欣赏》把它纳入人文,《视野》把它归为影评,社科院外文所的一位翻译家竟然把它说成是“新小说”。而先连载它的《北京文学》则把它当做散文,还把其中的几篇评为年度佳。
我对这本书的定位很明确:这是一本以散文为形式,以中外电影为容器,以思想文化为内容,具有多解性的书。
书中的四个主角——经常听我课的两男两女:索菲娅、托马斯、费米和魏安妮——需要略作介绍。
索菲娅上高中时就开始学中文,大学二年就被送到北大,一年半后回到隆德大学,拿下了中国学学士。在北京上学的时候,她是中戏小礼堂、电影学院的常客,什么实验话剧呀、独立电影呀,她不分良莠装了满脑袋。一到暑假,她就背起行囊走南闯北,几乎走遍了大半个中国。欧洲女人事事不让须眉,索菲娅更甚,非但不让,还常常以女性主义自居,找机会向男权叫板。
至少从身高上讲,索菲娅有跟亚洲男人叫板的资格。北欧女人个子都很高,我身高一米七五,索菲娅比我矮一公分,可她一站起来,我就比她矮一大截——她穿着高跟鞋。在我的印象里,高个女人没几个长得漂亮的,北欧女人证明这一观念是个严重错误。索菲娅就是一个美女,金发碧眼,弯眉高鼻,白颈红唇,缺点是嘴大。她是个好玩主义者,念博士是为了好玩,学中文是为了好玩,选修这门课也是为了好玩,上课捣蛋也是出于好玩。
说到捣蛋不能不提到托马斯,他的捣蛋主要是为了显摆。他的显摆颇具韬略,上课伊始,沉默不语,冷静得像条黄瓜。等别人吵累了,他才慢吞吞地站起来,走到讲台前面,在黑板上写上几个字,一边用碳素笔敲打着黑板,一边口沫四溅地发表惊世骇俗的演说。这家伙博闻强记,思维敏捷,辩才无碍,且中文极好,后一点要归功于他的妻子——一位台湾籍的女博士。
托马斯比我矮一头,而我又比高大的瑞典男人矮一头。可想而知,在瑞典人面前他只是个“小不点”。这位“小不点”出生在慕尼黑,青年时代受“**”影响,向往社会主义,想到中国学汉语。办签证的时候正赶上多事的1975年,他等不及,就跑到台湾学了两年,后来又转到大陆学了三年。学成回国,一边教汉语,一边攻学位。他的博士论文讲的是中苏关系,他又跑到了苏联、东欧和美国待了一阵子。回来拿了博士学位后,就满世界转悠。这一回,算是跟我有缘,转到了瑞典。
费米上课时喜欢往嘴里扔口香糖,经常跑出去喝免费咖啡,还时不时地把椅子拉到离桌子老远的地方,把大腿跷到二腿上。他之所以不断地吃口香糖、喝咖啡,是为了缓解烟瘾——瑞典不允许在建筑物里吸烟,下课的时候,学生们常跑到楼门口吸烟,费米是其中的常客。把椅子拉远,是因为他身高两米,一双长腿放在桌子底下不舒服。中国人喜欢高个,可费米不喜欢。他解释说,高个在体育上才有用处,在学术界不但没用反而有害。为什么呢?因为搞学术比的不是体力和技巧,而是活的长短。同一个专业,你活得长,把同辈同行全熬死了,你就是这个行当里。上帝是公平的,并不因为你长得高而给你一个格外坚强的心脏。在心脏相同的情况下,高个的心脏负担重,容易早死,矮个就占了便宜。他还把这个歪论推而广之,认为,如果毛泽东的个子与邓小平换一下,那么中国历史就会改变,我和他的命运也会随之改变——我不会到瑞典,他也不会对中国传媒,尤其是中国电影情有独钟。
魏安妮出身书香门第,从她的父母到祖父母,到祖父母之祖父母都是大学教授。她从小就在书堆里长大,读书是她的大乐趣。她的家给我的深的印象就是书——整整一层楼,所有的房间里全是高至天花板的书架,有两间屋子的书架不是靠墙而立,而是一个紧挨一个,书架是钢铁之躯,下面装着轨道和轮子,要想移开必须摇动书架侧面的摇把。
在她看来,人生除了读书做学问,念博士当教授,授道解惑,著书立说之外,没有别的可为。跟这个书呆子在一块,你也休想谈别的。这个书呆子不但是个素食主义者,而且是个环境保护主义者。她不抽烟、不喝酒、不用塑料袋、不穿化纤制品,在城里不乘汽车,五公里之内步行,五公里之外滑旱冰。她滑旱冰的技术相当高超,可以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穿行自如。滑旱冰上学在我看来是个奇观,而在瑞典则是大众文化。
这“四大金刚”,使我的课堂变成了奇谈怪论的集装箱,刀光剑影的辩论场,他们破坏了课堂秩序,打乱了教学计划,让我穷于应付。我能坚持下来,全凭出国前自订的“三个坚持”——坚持挣到后一个克朗,以增加国家的外汇储备。坚持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坚持宽容宽松的心态,表面上接受一切对中国的正确批评。
除了这“四大金刚”之外,我还得介绍一下两位师长辈的人物——我的四舅,巴黎大学的退休教授。他原来是中法大学的高材生,抗战爆发前夕去了法国,一去就是半个世纪,十多年前退休。他娶了一个法国太太,叫维昂,维昂退休前是个德语教师,因为在俄国待过几年,俄语也不错,因为嫁给了四舅,中文也会说。自七十年代末,这对老伉俪就不断地来中国,几乎隔一年一次。我住在北京,自然就成了主要的接待者。四舅的爱好是电影,维昂的爱好是国画。我给他们买过不少录像带、光盘、笔墨纸砚一类的东西。
另一个人物是塔吕,他是法国驻外的前外交官,后转到大学教书,退休后与四舅当了邻居。此公灰目弯鼻,小耳阔嘴,一撮山羊胡挂在下巴上,说起话来,胡子一抖一抖的,走起路来,昂首挺胸,腰板僵直,与四舅站在一起,让人想起堂吉诃德与桑丘。他对中国电影并不在行,但是对中国的事极关心,既爱发议论,又爱揭短——哪壶不开提哪壶是他的强项。比如,他问我,为什么电影学院的院长出身于清华水电系?为什么党委书记可以当教授?为什么中国的影评家见风使舵大搞两面派?为什么毛泽东要批《武训传》?为什么……你还没回答出一个,他有十万个为什么等着你。这些为什么古怪刁钻,就是国内一流的理论家也难以回答。没办法的办法就是跟他胡搅蛮缠。
这次出国使我有生以来生活在洋人中间,少见必然多怪,怪而没处说,只好跟日记说话。孟德斯鸠在《波斯人信札》里说:“勇于求知的人决不至于空闲无事,虽然我并不担负任何重要职务,却总是忙着不停,我以观察为生,白天所见、所闻、所注意的一切,到了晚上——记录下来。什么都引起我的兴趣,什么都使我惊讶。”我跟孟先生当然没法比,但在“忙着不停”方面一样。我也是“到了晚上——记录下来”,也是见什么都感兴趣,都惊讶。但这与“勇于求知”无关,而完全是空闲无事的缘故。
2003年12月写于北京
2013年9月修改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电影世界的一个全新认知,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像是在跟一位经验老道的老师面对面交流。作者的文笔非常生动,仿佛能把我瞬间拉到那个特定的电影场景里去。他不仅仅是在分析镜头语言或者叙事技巧,更深层次地挖掘了电影背后的文化符号和时代精神,这点让我非常惊喜。尤其是关于一些经典影片的解读,角度非常独特,让我这个自以为“懂电影”的观众汗颜。比如他对某部文艺片中一个极其微妙的眼神特写所做的剖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细腻。读完之后,我再去重温那些电影时,感受完全不一样了,每一个画面都好像有了新的生命和意义。这本书对于想要深入了解电影艺术的爱好者来说,绝对是宝藏级别的存在,它提供的是一套系统性的思维框架,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罗列,让人读完之后感觉自己的审美水平都得到了提升。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电影有热情的朋友们。
评分要形容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可能需要用到“醍醐灌顶”这个词。我一直认为电影评论应该是严肃且高冷的,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作者的笔触轻盈却力量十足,他总能用一种极其生活化、甚至带着点“江湖气”的语言,去解构那些看似高不可攀的艺术大师的作品。特别是关于不同地域电影风格的对比分析,简直是神来之笔,清晰地勾勒出了全球电影版图的差异与共性。我以前看某些外国电影总觉得隔着一层文化壁垒,读完这本书后,那些隔阂感瞬间消散了,我开始理解那些看似“奇怪”的表达方式背后的文化逻辑。这不仅仅是一本电影书,更像是一本关于人类情感、社会变迁的“光影社会学”读本。它的内容密度非常高,每一句话都值得细细品味,我甚至不得不放慢速度,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妙的观点。
评分老实说,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偏向入门级的轻松读物,没想到它的深度和广度远超我的想象。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穿透力”,它能轻易地穿透表层的娱乐性,直达电影的核心肌理。作者对细节的把握简直到了偏执的程度,比如对特定配乐何时进入、何时退出的时机分析,都能揭示出导演的深层意图。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探讨一些争议性电影主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没有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鼓励读者自己去建构理解。它像是一面哈哈镜,照出我们观看电影时固有的盲区和偏见,然后引导我们用更宽阔的视野去重新审视“什么是好电影”。这本书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而更像是一种思维的训练,让我学会如何带着批判性的好奇心去面对任何一种视觉艺术表达。绝对值得反复翻阅。
评分天呐,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是史诗级的酣畅淋漓!我得说,市面上介绍电影的书很多,但大多要么太学术化到让人昏昏欲睡,要么就是浮于表面的“爆米花”式点评。但这本完全避开了这些雷区。它的结构设计极其巧妙,好像在引导读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一会儿是深入到拍摄现场的幕后故事,一会儿又跳跃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众反应。我特别喜欢作者那种游刃有余的叙事节奏,既有严谨的理论支撑,又不失幽默风趣的个人色彩。读到激动人心的部分,我忍不住拍案叫绝,甚至感觉自己也参与到那场光影的创造之中了。它教会我的不只是“看懂”电影,更是“感受”电影,理解光影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情感和认知。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激活了我内心深处对艺术最原始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让人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迫不及待想去翻出那些被提及的影片再看一遍。
评分这本书真的有点“野”,作者的视角非常跳脱,完全不拘泥于某一个流派或者某一个国家。它像是一场盛大的电影派对,把各种风格、各种时代的影片嘉宾请到一起,进行一场精彩的“群口相声”,但这个相声的台词水准极高。我最欣赏的是,作者敢于对那些被神化的经典作品提出质疑和新的解读,这种批判性的眼光,正是优秀艺术评论所必需的。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的知识体系非常庞大,能信手拈来地引用哲学思辨来印证他的电影论点,衔接得非常自然,毫无生硬之感。它拓展了我对“电影课”的定义,原来电影教育可以如此自由、如此富有启发性。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拿到了一个万能钥匙,能够开启更多不同类型影片的大门,那种探索欲被彻底点燃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