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毛泽东传》插图版销量过,内容更为忠实原著,并增加了多幅精美珍贵的照片, 版式更为大气,制作更为精美。
目录
引子
章 童年(1893—1910)
第二章 为何求知(1910—1918)
第三章 北京和上海的广阔世界(1918—1921)
第四章 组织工作(1921—1927)
第五章 斗争(1927—1935)
第六章 把握未来(1935—1936)
第七章 抗日(1936—1945)
第八章 圣人(1936—1945)
第九章 正在成熟的桃子(1945—1949)
第十章 “我们熟习的东西有些快要闲起来了”(1949—1950)
第十一章 改造(1951—1953)
第十二章 建设(1953—1956)
第十三章 怀疑(1956—1957)
第十四章 修补体制(1958—1959)
第十五章 苏联以及苏联之外(1958—1964)
第十六章 退却(1961—1964)
第十七章 乌托邦的愤怒(1965—1969)
第十八章 峣峣者易折(1969—1971)
第十九章 尼克松(1972)
第二十章 破碎的幻梦(1973—1975)
第二十一章 飞鸣镝将坠(1976)
注释
内容简介
美国著名学者兼记者、作家罗斯特里尔的名著《毛泽东传》,自登陆中国以来,已经累积销量近两册。2010年8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又隆重推出该书的名著珍藏版,以飨读者。美国著名学者兼记者、作家罗斯特里尔的名著《毛泽东传》,自登陆中国以来,已经累积销量近两册。2010年8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又隆重推出该书的名著珍藏版,以飨读者。
本次推出的珍藏版,对原著进行了更为细致和忠实的再现,行文旁征博引又不乏风趣幽默。在修正了一些上一版错误的基础上,该版本版式设计更为精美大气,并增加了多幅精美珍贵的照片。
作者简介
罗斯特里尔,1938年出生于澳大利亚。1962年毕业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获得历史政治科学一级荣誉学位,后来他获得奖学金去哈佛大学深造,并于1970年获得政治学博士学位。他的老师有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和著名历史学家、中国问题专家费正清等。
读完此书,我久久不能平静,因为它带来了一种强烈的“重新审视”的冲动。作者的叙事策略似乎总是在不经意间,抛出一个个挑战既有认知的观点或细节,迫使读者跳出自己固有的框架去思考。这并不是说作者在刻意制造争议,而是一种对历史复杂性的诚实呈现。我欣赏那种不回避矛盾、敢于直面历史灰暗角落的勇气。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叙事,在这里被抽丝剥茧,露出了其背后更深层次的运作逻辑。这种深度,让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传记范畴,成为了一部关于权力运作、意识形态形成以及民族命运抉择的深刻研究。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留下了更多值得探究的问题,这恰恰是一部优秀历史著作的标志。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的不仅是那个远去的人物,也映照出我们理解历史的局限性。
评分这本书的翻译质量也值得特别提及,它极大地帮助了我们这些非母语读者去感受原著的精髓。何宇光先生的译笔,流畅自然,完全没有那种生硬的“翻译腔”,读起来如同信手拈来的一部中文作品。尤其是在处理那些充满时代特色的政治术语和富有地方色彩的表达时,译者显得游刃有余,既准确传达了原意,又保持了中文阅读的韵律感和历史的庄重感。这种高质量的转化,使得复杂的跨文化阅读障碍被有效消除了。我能清晰地感受到,译者不仅仅是在转换文字,更是在努力传递原作者的语气和情境,使得罗斯·特里尔的深邃洞察力能够毫无损耗地抵达中国读者心中。正是这种优秀的译介工作,使得这部具有国际视野的传记作品,能够在中国读者群体中产生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力。
评分初读这本书时,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且富有洞察力,仿佛透过历史的迷雾,将一个鲜活而复杂的人物展现在我们眼前。他并没有急于给出一个简单的“好人”或“坏人”的标签,而是像一位技艺高超的雕塑家,小心翼翼地打磨着历史的每一个侧面。尤其是对早期经历的描绘,那种夹杂着理想主义的激情与现实困境的挣扎,读来让人心潮澎湃。书中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到位,时而高歌猛进,展现出时代的磅礴气势;时而又回归到个体的情感世界,让我们得以窥见这位影响了整个世纪的人物内心深处最柔软和最矛盾的部分。这种多维度的刻画,极大地丰富了我对那个波澜壮阔年代的理解。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重大历史事件时的那种冷静和克制,他似乎总能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去审视和梳理那些扑朔迷离的因果链条,避免了落入简单的史学窠臼,使得整部作品读起来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文学的魅力。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我看来,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对于历史语境的深度挖掘上。作者没有孤立地看待主角的个人奋斗史,而是将其牢牢地置于那个特定时代的历史洪流之中。他清晰地展示了外部环境——无论是国内的社会矛盾还是国际的政治风云——是如何塑形、考验并最终成就(或者说,定义)这位历史人物的。阅读过程中,我强烈地感受到,理解他,就必须理解那个时代的机遇与限制。这种宏观与微观结合的叙事手法,使得人物形象不再是扁平的符号,而是充满了时代烙印的真实个体。特别是书中对一些关键转折点前后,社会思潮变动的捕捉,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历史学功底。我个人认为,对于想理解现代中国历史脉络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具参考价值的视角,它教会我如何将“人”与“时代”这两个要素,进行严谨而富有层次感的交叉分析。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对我来说,是一种非常特别的阅读体验。它不同于那种纯粹的学术论著,枯燥乏味,也不同于通俗小说的过度煽情,而是游走在两者之间,找到了一种独特的平衡点。作者似乎有一种天赋,能将复杂的政治权谋和宏大的历史背景,用一种近乎散文诗般的优美笔触勾勒出来。有时候读到某个段落,我会忍不住停下来,反复琢磨其中的措辞和句式,那种文字的张力和画面感,让人印象深刻。比如,对某些关键会议或决策过程的描述,作者的处理方式总是充满悬念和张力,即使是早已知晓最终结果的读者,也会被那种气氛所感染,仿佛亲临现场,感受着空气中弥漫的紧张气息。这种文学化的叙事,使得原本严肃的历史题材变得引人入胜,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让像我这样对纯粹政治理论略感吃力的普通读者,也能轻松走进这位伟人的内心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