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系列丛书共5册
1.大话 5G:走进万物互联新时代
定价:55.00 ISBN:9787111565079
2.5G:关键技术与系统演进
定价:49.80 ISBN:9787111521976
3.5G与未来无线通信系统:回传和前传网络揭秘
定价:59.00 ISBN:9787111580324
4.5G大规模MIMO:理论、算法与关键技术
定价:55.00 ISBN:9787111580201
内容介绍
1.大话 5G:走进万物互联新时代
当前正处于5G技术研发的关键阶段。未来5G的应用,不仅会使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发生巨大改变,还将对整个工业产生巨大影响,因此无论是普罗大众,还是工业巨头,都对5G保持极高的关注度。国内外通信企业为了抢夺话语权,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5G研发、布局。在5G席卷全球的大背景下,本书对5G的相关知识进行通俗解读,以满足大众对5G的求知欲。
2.5G:关键技术与系统演进
本书旨在为5G技术研究与标准化工作提供尽可能详实的参考资料,主要介绍了5G系统概述、需求、网络架构以及潜在关键技术。全书 对5G在国际上的研究进展、5G网络需求和指标进行介绍,并且从网络架构和接入技术两方面对5G潜在关键技术展开具体阐述,其中接入技术包括5G的热门研究方向:大规模天线、超密集组网、高频应用、新型物理接入技术等,系统呈现了关于5G演进的思考。
本书适合作为从事无线蜂窝通信领域的研发人员、系统设计人员在技术研究开发时的参考资料,同时也可供高等院校通信及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阅读。
3.5G与未来无线通信系统:回传和前传网络揭秘
本书将未来移动通信系统(比如5G)中智能回传/前传研究领域里的相关人士汇聚一堂,阐述了学术上和工业上的理论与实际的技术挑战,以及新的研究成果。除此之外,本书还对不同种类的回传/前传技术和拓扑结构进行了综合性的分析,讨论了已经可行的回传/前传的拓扑结构,阐释了部署未来智能/高效回传/前传基础设施在结构、技术和商业观点上的全部需求,并展示了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案例。至于标准化的实施问题,本书由众多领域的具体主题组成,章节的安排从概览到特定的专题,由浅入深,结构严谨。
4.5G大规模MIMO:理论、算法与关键技术
本书从理论研究、标准化、产业化等角度出发,详细介绍大规模MIMO在实际衰落场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围绕K复合衰落信道分布式大规模二维MIMO信道容量界、广义K复合衰落信道分布式大规模二维MIMO接收检测近似性能、莱斯/伽马复合衰落信道小小区协作二维MIMO接收检测技术及性能、瑞利/对数正态三维MIMO接收检测技术及性能、K复合衰落信道三维多用户MIMO系统接收检测及性能、多小区非协作大规模三维MIMO预编码技术及性能、多小区协作大规模三维MIMO接收技术及性能,为大规模MIMO标准化和产业化提供理论指导。
本书既可作为高等学校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的前沿技术课程教材,也可以作为移动通信技术研究人员的参考用书。
目录
1.大话 5G:走进万物互联新时代
前言
,章 演进中的移动通信 / 02
一、移动通信的前世今生 / 03
1.1G到4G发展脉络 / 03
2.3GPP组织架构与4G技术特性 / 07
3.VoLTE:基于IP的4G新语音业务 / 12
二、通信大事记—移动通信发展的历程 / 14
1.1998年,硕果累累的通信圈 / 15
2.2016年,盘点通信圈的业绩单—5G全面启航 / 23
3.近十年MWC的·佳移动终端 / 29
4.移动终端的那点事儿 / 36
第二章 5G愿景—梦想带动现实 / 40
一、无线网络:浸入数据之海 / 41
1.沉浸在网络中生活 / 41
2.三种典型网络需求 / 43
二、万物互联:IoT打造未来新世界 / 47
1.你知道什么是物联网吗? / 49
2.物联网是如何感知世界的? / 49
3.未来物联网—遍及世界每个角落 / 55
4.物联网与人工智能的深度思考 / 64
5.5G中的物联网需求 / 67
第三章 5G都有啥—网络篇 / 71
一、网络形态:服务无所不能,服务无所不在 / 72
1.网络切片—服务无所不能 / 72
2.Mesh漫话—服务无所不在 / 75
二、多网络融合:好朋友要在一起 / 79
1.LTE和WiFi—亦敌亦友 / 79
2.802.11ax—谁说WLAN没有5G?! / 87
3. 运营商运营WLAN网络的新方法—LWA / 95
三、全球物联网盛宴,内容超乎想象 / 98
1.5G低功耗广域物联网时代真的要来了? / 99
2.5G与工业互联网—·好的关系,是互相成就 / 102
3.自动驾驶距离我们有多远? / 103
4.Halow—WiFi的物联网技术来了 / 106
四、“重”网络与5G“轻形态” / 109
1.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网络越来越重 / 109
2.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5G网络的未来 / 110
3.对症下药,面向未来,我们需要5G轻形态 / 112
五、当我们说到5G网络安全,我们在讨论什么? / 113
1.4G LTE网络已经够安全了吗? / 114
2.5G网络安全怎么做? / 120
3.迈入未知森林前的准备 / 124
第四章 5G都有啥—技术篇 / 127
一、毛细血管网络—超密集组网 / 128
1.超密集组网的概念与挑战 / 128
2.超密集组网干扰管理 / 129
3.超密集组网移动性管理 / 132
4.超密集组网之软扇区技术 / 137
二、移动通信的触手—多天线 / 139
1.天线阵列—天线的3D时代 / 139
2.FDD大规模天线—从理论走进现实 / 143
3.模块化天线化解部署难题—分布式大规模天线 / 147
三、双工技术 / 150
1.灵活频带技术—潮汐车道 / 151
2.全双工—神奇的碰撞分离 / 154
四、多址技术 / 157
1.什么是多址 / 157
2.上行多接入信道 / 160
3.下行广播信道 / 161
4.5G新多址 / 163
五、多样的频谱利用—频谱扩展 / 165
1.聊聊频谱的那些事儿 / 165
2.原来频谱还可以这么用 / 167
六、5G的回传要给力 / 170
1.什么是回传? / 170
2.5G的回传需求 / 173
第五章 硬的目标与软的实现—从理论到实践 / 178
一、动手玩—OSX下配置基于RTL的SDR / 179
1.开场白 / 179
2.硬件配置 / 182
3.GSM广播信号抓取和处理 / 183
4.软件安装 / 184
5.开始实验 / 189
二、动手玩—基于RTL-SDR 实现FM 收音机 / 193
1.开场白 / 193
2.准备工作 / 193
3.模块及参数配置 / 195
4.实现效果 / 202
三、动手玩—这些无线信号你见过多少? / 204
1.开场白 / 204
2.那些美丽的信号 / 204
3.其他有趣的SDR项目 / 215
第六章 5G真的来了 / 217
一、研究与标准进展:蓄势待发 / 218
1.2015年5G成绩单 / 218
2.3GPP RAN的5G标准化工作 / 222
二、全球预商用计划:群雄逐鹿 / 223
1.·早什么时候能预商用? / 224
2.究竟什么技术会预商用? / 226
三、已席卷产业界的5G旋风 / 227
1.VR体验大热刺激5G技术革新 / 228
2.运营商需求明晰 / 229
3.设备商5G展示 / 229
第七章 很有格调地再扯点啥 / 236
一、“囚徒困境”与通信江湖 / 237
二、那些创立通信理论的大师们 / 241
三、电信之后 / 245
参考文献 / 249
2.5G:关键技术与系统演进
序
前言
第1章 5G概述
1.1 移动通信的演进背景
1.2 5G来了
第2章 5G需求
2.1 5G驱动力:移动互联网/物联网飞速发展
2.1.1 服务更多的用户
2.1.2 支持更高的速率
2.1.3 支持无限的连接
2.1.4 提供个性的体验
2.2 运营需求
2.2.1 建设5G“轻形态”网络
2.2.2 业务层面需求
2.2.3 终端层面需求
2.3 5G系统指标需求
2.3.1 ITU-R指标需求
2.3.2 用户体验指标
2.3.3 系统性能指标
2.4 5G技术框架展望
参考文献
第3章 整体网络架构
3.1 5G核心网演进方向
3.1.1 软件定义网络
3.1.2 网络功能虚拟化
3.2 5G无线接入网架构演进方向
3.2.1 多网络融合
3.2.2 无线MESH
3.2.3 虚拟化
3.3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大规模天线技术
4.1 大规模天线概述
4.2 大规模天线技术基础
4.2.1 传统MIMO技术
4.2.2 大规模天线技术的理论基础
4.2.3 大规模天线信道模型
4.3 大规模天线的挑战
4.3.1 天线的非理想特性
4.3.2 信道信息的获取
4.3.3 多用户传输的挑战
4.3.4 覆盖与部署
4.4 大规模天线技术方案前瞻
4.4.1 大规模天线的部署场景
4.4.2 大规模天线的关键技术研究
4.4.3 轻量化大规模天线的技术方案
4.5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异构网络部署
5.1 技术基础及标准演进
5.1.1 小区间干扰协调
5.1.2 协同多点传输(CoMP)
5.1.3 动态小区开关
5.1.4 数据信道的增强接收机
5.2 超密集组网技术方案前瞻
5.2.1 UDN应用场景
5.2.2 UDN的挑战
5.2.3 UDN的关键技术
5.2.4 UDN移动性管理
5.2.5 UDN性能分析
5.3 网络解决方案
5.3.1 热点、盲点识别和覆盖
5.3.2 物理小区标识管理
5.3.3 切换参数优化
5.3.4 商业模式
参考文献
第6章 先进的频谱利用
6.1 概述
6.2 无线频谱分配现状
6.2.1 中低频段分配现状
6.2.2 高频段分配现状
6.3 增强的中低频谱利用
6.3.1 授权辅助接入
6.3.2 授权共享接入
6.4 高频频谱利用
6.4.1 高频信道模型
6.4.2 高频器件发展
6.4.3 高频组网性能评估
6.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灵活的物理接入
7.1 技术基础
7.2 5G系统物理层的挑战
7.3 非正交多址技术
7.3.1 非正交多址的系统模型与理论界限
7.3.2 非正交多址的方案设计
7.3.3 非正交多址的应用场景与系统设计
7.4 灵活双工技术
7.4.1 技术原理与应用场景
7.4.2 频段使用规则
7.4.3 共存分析
7.5 同时同频全双工技术
7.5.1 全双工的技术原理
7.5.2 全双工的系统设计和应用场景
7.6 新型调制与编码
7.6.1 新型调制技术
7.6.2 新型编码技术
7.6.3 调制编码与软件无线电
参考文献
第8章 探讨与实践
8.1 机器间通信(M2M/MTC)
8.1.1 M2M市场规模与前景
8.1.2 M2M/MTC技术标准演进
8.1.3 M2M技术的机遇与挑战
8.2 设备间直接通信(D2D)
8.2.1 D2D技术概述
8.2.2 D2D标准进展
8.2.3 D2D终端中继技术探索
8.3 小结
参考文献
3.5G与未来无线通信系统:回传和前传网络揭秘
前言
致谢
1引言:通信挑战
1.1引言
参考文献
2 5G应用的一种C-RAN(云无线电接入网络)方法
2.1引言
2.2从有线到无线回传/前传技术
2.3基于3GPP(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的协调系统架构
2.4 C-RAN的参考架构
2.4.1基于前传的C-RAN的系统架构
2.4.2云资源优化器
2.5基于C-RAN的移动系统的潜在应用
2.5.1 D2D(设备到设备)服务的虚拟化
2.5.2数值分析
2.6结论
参考文献
3具有大量MIMO(多入多出技术)毫米波通讯的回传5G小小区
3.1引言
3.2 5G小小区的现有无线回传解决方案
3.3毫米波和大规模MIMO技术的基础知识
3.3.1 毫米波通信
3.3.2具有大天线阵列的MU-MIMO (多用户多入多出技术)
3.4 毫米波回传:状态和问题研究
3.4.1 LOS(视距)毫米波回传
3.4.2 NLOS (非视距)毫米波回传
3.4.3 5G网络回传的研究挑战
3.5案例研究:基于大规模MIMO的毫米波回传系统
3.5.1系统模型
3.5.2·大化用户速率
3.5.3用户匹配理论
3.5.4数值结果
3.6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4云端无线接入网络中的灵活集中式前传
4.1简介
4.2无线电接入网络架构
4.3功能拆分选项
4.4灵活功能拆分的要求
4.4.1拆分A
4.4.2拆分B
4.4.3拆分C
4.4.4拆分D
4.4.5总结和示例
4.5灵活集中网络中的统计复用
4.5.1每个基站的FH数据速率分布
4.5.2中断率
4.5.3聚合链路统计复用
4.6前传和回传技术的融合
4.6.1物理层技术
4.6.2数据/ MAC层(媒体介入控制层)技术
4.6.3网络层技术
4.6.4控制和管理平台
4.7灵活功能拆分的启动器
4.8总结
参考文献
5异构回传技术的分析与优化
5.1引言
5.2回传模型
5.2.1网络模型5.2.2延迟模型
5.2.3成本模型
5.3回传包延迟分析
5.3.1平均回传包延迟
5.3.2延迟限制的成功概率
5.3.3性能评估
5.4回传部署成本分析
5.5回传感知BS关联策略
5.5.1平均网络包延迟
5.5.2 BS(基站)关联策略
5.5.3数值结果
5.6结论
参考文献
6异构网络有服务质量保证的动态增强型小区间干扰协调策略
6.1引言
6.2系统模型和问题陈述
6.2.1网络环境
6.2.2 QoS(服务质量)约束
6.2.3问题陈述
6.3动态干扰协调策略
6.3.1 SMDP(半马尔科夫判定过程)分析
6.3.2具有QoS约束的准入控制
6.3.3联合动态eICIC(增强的小区间干扰协调)和总速率·大化的准入控制
6.3.4联合动态eICIC和比例平衡·大化准入控制
6.4数值结果
6.5结语
参考文献
7联合优化无线电接入和异构蜂窝网络回传的小区选择
7.1简介
7.2系统模型和问题陈述
7.2.1联合RAN / BH容量
7.2.2问题陈述
7.3建议解决方案
7.3.1演进
7.3.2宽松
7.3.3拟议算法的实际实施
7.4模拟结果
7.5结论
参考文献
88.用于高速无线回传的多频段和多信道聚合:挑战和解决方案
8.1简介
8.2无线回传频谱
8.2.1微波带和信道分配
8.2.2毫米波段和使用趋势
8.3多频段和多信道聚合
8.3.1频段和信道聚合概述
8.3.2系统架构
8.3.3子频段聚合和实现
8.3.4频段和信道聚合的完整SDR方法
8.4频谱有效的信道聚合
8.4.1系统概述
8.4.2没有保护带的频域复用
8.4.3数字中频信号的生成与接收
8.4.4高性能OFDM(正交频分复用技术)传输
8.5实践系统实例
8.5.1 CSIRO Ngara(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回传
8.5.2 CSIRO高速E波段系统
8.6结论
参考文献
9云无线电接入网络的安全挑战
9.1引言
9.2 C-RAN架构概述
9.3 C-RAN环境中的入侵攻击
9.3.1入侵攻击的入口
9.3.2入侵检测计数机制的技术挑战
9.3.3内部攻击
9.4针对C-RAN的分布式拒绝服务(DDoS)攻击
9.4.1使用信令扩增的DDoS攻击
9.4.2 移动网络上的外部实体的DDoS攻击
9.4.3 移动网络上的外部受干扰的IP网络的DDoS攻击
9.5结论
参考文献
4.5G大规模MIMO:理论、算法与关键技术
前言
第1章 引言/1
第2章 基础理论/13
2.1 系统性能指标/14
2.2 信道模型/17
2.3 大规模MIMO传输/23
第3章 K复合衰落信道分布式大规模二维MIMO信道容量界/31
3.1 研究背景/32
3.2 系统模型与信道容量/33
3.3 预备数学知识/34
3.4 分布式MIMO容量界/35
3.5 仿真结果/43
第4章 广义K复合衰落信道分布式大规模二维MIMO接收检测近似性能/47
4.1 研究背景/48
4.2 衰落模型/49
4.3 分布式MIMO性能/50
4.4 矩匹配近似方法/52
4.5 近似性能分析/54
4.6 大规模MIMO渐进性能/60
4.7 仿真结果/62
4.8 本章小结/66
第5章 莱斯/伽马复合衰落信道小小区协作二维MIMO接收检测技术及性能/68
5.1 研究背景/69
5.2 协作模型与SNR统计特征/70
5.3 可达和速率/73
5.4 误符号率和中断概率/75
5.5 仿真结果/77
5.6 定理证明过程/81
5.7 本章小结/86
参考文献/86
第6章 瑞利/对数正态三维MIMO接收检测技术及性能/88
6.1 研究背景/89
6.2 系统模型与用户三维分布/90
6.3 可达和速率与理论下界/93
6.4 大规模MIMO渐进性能/96
6.5 仿真结果/97
第7章 K复合衰落信道三维多用户MIMO系统接收检测及性能/105
7.1 研究背景/106
7.2 系统模型/107
7.3 三维MIMO系统性能分析/108
7.4 仿真结果/112
第8章 多小区非协作大规模三维MIMO预编码技术及性能/116
8.1 研究背景/117
8.2 系统模型/118
8.3 三维MIMO性能/122
8.4 大规模MIMO渐进性能/127
8.5 仿真结果/128
第9章 多小区协作大规模三维MIMO接收技术及性能/134
9.1 研究背景/135
9.2 系统模型/136
9.3 可达和速率下界/140
9.4 渐进性能与·佳用户数方案/141
9.5 仿真结果/146
附录/151
附录A 缩略语对照表/152
附录B 数学符号表/153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