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库1703

读库170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文学
  • 小说
  • 短篇小说
  • 当代文学
  • 情感
  • 爱情
  • 生活
  • 成长
  • 治愈
  • 现实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人天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ISBN:9787513325905
商品编码:22424332395

具体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读库1703
作者:张立宪
定价:30.0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4-01
ISBN:9787513325905
印次:1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内容简介

  本辑《读库》是2017年第三期,包含九篇文章:《大舅回乡》、《盲流》、《远去的背影》、《“爱乐”之梗》、《浮生(续二)》、《琳琅满堂》、《极限玩家》、《时差》和《分裂时代的前夜》。
  张冲波的大舅狄丰义1949年离开家乡与亲人,随国民到台湾。生前,他一共回过大陆五次。《大舅回乡》记述了流落台湾的大舅这五次返回大陆探亲的经历,以及家族成员的不同命运。骨肉分离多年,父母生死未卜,妻女音讯渺茫,只身漂洋过海……大舅身在台湾,却始终心怀对家国故土的眷恋。
  骆武英,生于1931年,河南省卢氏县杜关镇民湾村人。《盲流》是由他口述,骆淑景记录整理的。骆武英幼年在战乱中度过,“土改”时,十七岁的他逃到山里跟师傅学会了木匠手艺,从此靠这个养家糊口。从1969年到1971年,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骆武英自河南到山西,颠沛流离,受尽磨难。这篇回忆录,以亲身经历和个人视角,描绘了那段动荡不安的岁月。
  李怀宇走访文化名家多年,《读库》曾刊发过他访问周有光、廖冰兄、许倬云、张充和、余英时等先生的文章。《远去的背影》记录了他与辛丰年、吴冠中、王钟翰、范用、车辐等诸位先生的采访交流。
  当前的歌舞片已经不像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六十年代那样普遍了。虽然偶能见到,但大都无法再现歌舞片鼎盛时期的天真与烂漫。2016年的电影《爱乐之城》对歌舞片的探索并未拘泥于形式,也延伸至故事层面,既有传承,也有革新,还加入了导演对于爵士乐的小趣味,因此显得层次丰富、现代感十足。《“爱乐”之梗》就细细梳理了电影《爱乐之城》中几十处细节,从中可以管窥其他影片的影子。
  继《读库1505》的《浮生》和《读库1606》的《浮生(续)》之后,作者任晓雯继续她的“浮生”系列,《浮生(续二)》通过白描多个大时代中的小人物,构成群像,完成了一场关于历史的微观叙述。本文的素材依然来自任晓雯对人物的当面采访与翻阅口述材料,用非虚构的手法趋近人性的真实。她在创作中还加入文言和沪语,令细节更加充实,也使人物形象更具地域性。
  琳琅阁是日本东京都内*老牌的汉学书店(创建于1875年),它“多有中国难得之书”的口碑在晚清士大夫中流传广泛。在《琳琅满堂》中,尹敏志广泛搜集史料,精心梳理了清朝与日本名士到此访书的片断,以及一百多年来琳琅阁书店的变迁。
  极限片是极限明信片的简称,由明信片、邮票和戳记三大要素组成。极限片的“极限”,就是*限度的接近。在《极限玩家》中,“漫邮记”系列的作者谭夏阳借由四十余张极限片,展现了几十年前工农生产、教育科研、体育运动等领域的场景。
  由于地球围绕着太阳公转和地球自转,生活在不同国度的人处于不同的时区,因此形成的时差曾经给过去的人带来过极大的不便。直到1986年,全的时间才得以统一。通过《时差》一文,能看到电报、铁路以及天文学家对此的推动与促进。
  近代以前,中国*的威胁不是来自海洋,而是原。游牧社会人口少、经济落后、组织形态原始,虽然机动性强,但总体上在与农耕社会中的交锋中落于下风。然而,汉晋之际中国内地战乱频仍,瘟疫、饥荒接踵而至,胡汉力量对比发生根本变化,刘勃的《分裂时代的前夜》追述了这段骚动不安的历史,揭示大变乱来临的背后缘由。

  目录

1-40 大舅回乡        张冲波

41-64 盲流        骆武英  口述/骆淑景  记录整理

65-125 远去的背影        李怀宇

126-187 “爱乐”之梗        亓冠奇

188-214 浮生(续二)        任晓雯

215-237 琳琅满堂        尹敏志

238-313 极限玩家   谭夏阳

314-330 时差       周烨

331-345 分裂时代的前夜    刘勃

  编辑

  “摆事实不讲道理”是《读库》的编辑方针。其收入的作品从篇幅而言属于五千至五万字之间的中篇读本;内容而言,《读库》强调非学术,非虚构,追求趣味和品味的结合,探究人与事、细节与谈资,不探讨学术问题,不发表文学作品,所选书评影评等文体则强调趣味性,通过真实的表象给读者带来阅读快感和思想深度。
 





《读库1703》是一本以深度阅读和独立思考为核心的杂志。它不追求时效性和碎片化信息,而是致力于挖掘那些值得反复品味、能够引发思考的深度文章。每一期都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智识盛宴,邀请读者放下浮躁,沉浸在文字的海洋中,与作者一同探索思想的深邃之处。 本期《读库》精选了多篇重量级文章,涵盖了人文、社科、历史、艺术等多个领域。在人文领域,我们将一同走进一位深刻的社会观察者视角,他以犀利的笔触,剖析当下社会现象背后的复杂逻辑,从宏观趋势到个体命运,无不触及人心。文章不仅仅是简单的记录,更是作者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捕捉和对人类境遇的深刻反思,引导读者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认知坐标。 在历史的维度上,本期《读库》带来了一篇关于被遗忘的文明的探索。作者深入史料,拨开历史的迷雾,试图还原一个曾经辉煌却又沉寂的文明的真实面貌。从其独特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艺术成就,到最终的兴衰轨迹,都将以严谨的态度和生动的叙述呈现给读者。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好奇心之满足,更是对人类文明多样性的深刻认识。 社科板块,我们聚焦于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议题。一位杰出的社会学家,通过扎实的田野调查和理论分析,揭示了这一议题的演变过程、影响因素以及潜在的未来走向。文章并非简单地陈述事实,而是引导读者思考其背后的权力结构、利益博弈和社会心理,激发读者对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批判性思考。 艺术的魅力在本期《读库》中也得到了充分展现。一篇关于一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艺术家生平及其创作理念的文章,将带领读者走进他的艺术世界。从早期的探索到成熟期的风格形成,再到他对艺术史产生的深远影响,都将被细致地梳理。文章不仅重在介绍艺术家的作品,更侧重于解读其创作背后的精神内核和哲学思考,让读者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思想的碰撞。 此外,本期还包含了几篇跨领域的思考。例如,一篇关于科学与哲学的对话,探讨了最新的科学发现如何挑战或重塑我们已有的哲学观念;另一篇则从文学的角度,解读了现代社会中个体情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些文章都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看似遥远的领域连接起来,展现了知识融通的魅力。 《读库1703》秉承一贯的严谨治学态度,所有文章都经过精心打磨,力求在内容深度、思想广度和叙述技巧上都达到高水准。我们相信,阅读不仅是获取信息的手段,更是认识世界、提升自我的过程。希望本期《读库》能够成为您在信息洪流中坚实的思想港湾,引领您进行一场深刻的智识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次拿到《读库1703》,感觉和以往的《读库》系列一脉相承,它依然是那种“什么都有一点”的风格,不偏不倚,似乎想包罗万象。我比较着迷的是其中关于“时间”的几个篇章,无论是对历史遗迹的考察,还是对某个时代文化符号的梳理,都让我感受到时间的流淌和变迁。其中一篇关于某位老人的回忆录,字里行间透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以及个体命运在时代洪流中的无奈与坚守,读来让人感慨万千。还有一些关于自然风光的描绘,虽然篇幅不长,但作者的文字却极具画面感,仿佛能将读者带入到那个宁静优美的场景之中。然而,这本书也并非完美无瑕。同样,一些文章的跳跃性依然很大,可能前一秒还在谈论古希腊哲学,下一秒就切换到了当代流行音乐的分析,这种巨大的反差,有时会让我有点措手不及,需要花时间去调整自己的阅读状态。而且,有些文章的论述方式,显得过于学院派,缺乏一些生动性和感染力,读起来容易感到枯燥。总的来说,《读库1703》就像一个大型的阅读自助餐,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菜肴,但同时也需要有辨别能力,以免吃到一些口味不那么协调的菜品。它提供的是一种“触碰”,让你了解到某些事情的存在,但至于能否深入下去,则取决于你自己的兴趣和后续的探索。

评分

这次入手这本《读库1703》,纯粹是怀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说实话,我对《读库》这个品牌并不陌生,断断续续也收过几辑,但总感觉它的内容太过碎片化,时而闪光,时而又显得有些东拼西凑。这次的《1703》也是如此,翻开它,就像走进了一个琳琅满目的旧货市场,你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小玩意儿,有些散发着古朴的魅力,有些则可能显得有些陈旧。我比较喜欢其中关于老物件和旧时生活方式的几篇,比如那些对老照片的解读,或者是对某些逐渐消失的手艺的追溯。作者们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时代的变迁,也让我对过去的生活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但也有一些文章,读起来就显得有些晦涩,论述也比较跳跃,可能是我功力不够,无法完全领会其中的深意。总的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开胃菜”,它会勾起你对某些话题的兴趣,让你想要进一步去了解,但它本身又不是一个完整的“正餐”。如果你只是想在零碎的时间里,随手翻阅一些有趣、但又不那么需要深度思考的内容,那么《读库1703》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不过,如果你期待从中获得某个主题的系统性知识,或者作者能够带领你进行一场深入的思维探索,那可能就要失望了。它更像是朋友间的闲聊,偶尔能听到些有趣的八卦,或者瞥见些不为人知的角落,但很难指望能听到什么振聋发聩的人生哲理。

评分

老实说,《读库1703》这本书,我拿到手后,断断续续地看了有几天,才算把目录上的文章大致浏览了一遍。它的内容,怎么说呢,就像是不同口味的糖果,放在一个盒子里,有甜的,有酸的,有带点苦的,也有纯粹无味的。我尤其被其中几篇关于“匠人精神”的报道所吸引,作者们深入到各种行业的最底层,去挖掘那些默默奉献、精益求精的普通人的故事。那些关于细节的执着,关于技艺的传承,都让我肃然起敬。这是一种超越物质回报的追求,一种对自身价值的实现。还有几篇关于城市变迁的文字,描绘了老街区如何被新建筑取代,人情味如何在高楼大厦中逐渐淡薄,读来让人唏嘘不已。不过,书中也有一些文章,谈论的是一些我不太熟悉的领域,比如某些经济学理论的解读,或者是一些复杂的社会学概念的阐述,这些内容对我来说就显得有些门槛,读起来比较吃力,需要反复咀嚼才能勉强理解。这本书的整体风格,更像是一种“杂烩”,它不追求某一个主题的深度挖掘,而是试图提供一个广阔的视野,让读者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话题。如果你是一个好奇心旺盛,对世界充满求知欲的人,并且愿意花时间去筛选和消化,那么这本书或许能给你带来不少启发。但如果你想要的是一本能够让你一口气读完,或者对某个特定领域有深入了解的书,那可能就不太适合了。

评分

《读库1703》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繁忙的午后,突然收到了一封来自远方的友人寄来的信件。信里的内容五花八门,有的是对日常生活点滴的细致描绘,有的是对某个历史片段的旁征博引,还有的则是一种个人情感的流露,带着淡淡的忧伤或欣喜。我特别喜欢其中几篇关于“人情味”的描写,比如作者笔下那些普通人的故事,他们身上的善良、坚持,以及在困境中展现出的韧性,都让我感到一种温暖的触动。这是一种久违的、朴素的美好,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显得尤为珍贵。也有一些篇章,涉及到了社会现象的讨论,虽然角度并不算十分新颖,但作者的观察和思考,还是能引发我的一些共鸣。它并没有提供什么惊世骇俗的观点,但却能让你停下来,重新审视一些习以为常的事物。不过,这本书的缺点也很明显,就是整体的连贯性不强,读完一篇,再读下一篇,感觉就像切换了频道,话题、风格、甚至叙事的方式都可能截然不同。这让我有时会感到些许的疲惫,总是在不断地适应新的语境。但反过来想,这也是《读库》一贯的特点,它试图囊括的内容范围很广,就像一个集市,总能找到一些让你眼前一亮的东西,只是你需要有耐心去搜寻。

评分

我拿到《读库1703》这本书,说实话,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待。毕竟《读库》系列的特质我还是了解的,它总是在不断地尝试和探索,偶尔能挖到宝藏,但多数时候,也只是泛泛而谈。不过,这次确实有那么几篇文章,让我眼前一亮。我特别欣赏那些关注“边缘人物”和“隐秘角落”的报道,作者们用一种近乎考古的耐心,去挖掘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故事,那些普通人,那些在时代浪潮中起伏跌宕的个体,他们的生活经历,他们的喜怒哀乐,都通过文字得以鲜活地呈现。其中一篇关于一位手艺人的访谈,让我看到了他对技艺的痴迷和对传统文化的坚守,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还有几篇关于社会问题的观察,虽然没有提出什么颠覆性的解决方案,但却以一种冷静的姿态,剖析了问题的根源,引发了我一些沉思。但是,这本书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它缺乏一个明确的主题,各种话题横亘其中,如同散落一地的珍珠,你需要自己一颗一颗地去串联。而且,有些文章的语言风格过于平淡,缺乏激情,读来让人提不起精神。更有甚者,一些文章的观点略显片面,甚至有些偏激,如果读者不加辨别地全盘接受,可能会被误导。总而言之,《读库1703》更像是一个信息聚合体,它提供了很多值得关注的“点”,但至于如何将这些点连接成线,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则需要读者自己去努力。如果你是一个喜欢“漫游”式阅读,并且乐于在不同话题间切换的人,那么这本书或许能给你带来一些阅读的乐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