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宦綉譜 手繪彩圖修訂版 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叢書

雪宦綉譜 手繪彩圖修訂版 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叢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古代生活
  • 物質文化
  • 服飾
  • 刺綉
  • 清代
  • 風俗
  • 手繪
  • 彩圖
  • 曆史
  • 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南京景行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重慶齣版社
ISBN:9787229127442
商品編碼:22942513077
叢書名: 雪綉譜(手繪彩圖修訂版)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2-01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這次全新修訂的《雪宧綉譜》,延續“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叢書”係列風格,對原作采用“文言、注釋、譯文“三段式結構,並根據文中所描述的具體技藝技術,配以白描手繪圖譜。同時以附錄的形式,收錄湘、粵、蜀三大綉種和各其他地方綉種、少數民族綉種。這樣的編排,充分考慮瞭讀者朋友們鑒賞、學習中國傳統刺綉綉品及技藝的需求,豐富瞭圖書的可閱讀性和欣賞性。

目 錄

齣版說明 / 1
黼黻綉 閨閣雅藝(代序)/ 3
原 序 / 6

·綉備綉之具 (1)
綳 / 架 / 剪 / 針 / 附輯:綉綳 / 3 綉架 / 6 綉剪 / 7 綉針 / 8
補輯:綉地 / 9綉綫 / 11綉件裝飾物 / 13

引綉綉之事 (15)
剪綫 / 劈綫 / 剪針 / 浥水 / 補輯:刺綉工序 / 20

針法 (35)
齊針 / 搶針 / 單套針 / 雙套針 / 紮針 / 
鋪針 / 刻鱗針 / 肉入針 / 打子針 / 
羼針 / 接針 / 繞針 / 刺針 / 針 / 
施針 / 鏇針 / 散整針 / 虛實針 / 
附輯:齊針 / 37 搶針 / 40 套針 / 43 紮針 / 51
鋪針 / 52 刻鱗針 / 56 肉入針 / 61 
打子針 / 63羼針 / 64 接針 / 67 繞針 / 69
刺針 / 70針 / 72施針 / 74鏇針 / 76
散整針 / 77虛實針 / 80
補輯:其他常用針法 / 81
辮子股 / 盤金綉 / 納紗綉 / 平金綉 / 雞毛針 / 戳紗綉 / 網綉
剪貼綉 / 變體綉 / 十字綉 / 亂針綉 / 珠綉 / 滾針
綉要 (93)
審勢 / 配色 / 綫色 / 求光 / 
肖神 / 妙用 / 縝性 / 
補輯:綉稿構圖 / 96附綫色類目錶 / 111色彩運用 / 115綉品 (129)
綉姿 / 綉德 / 131 綉節 / 
綉通 (133)
/ 135/ 158/ 175 (195)
付印題記 / 顧綉之起源 / 顧綉之傳布 / 
顧綉之技能 / 現存顧綉之名作 / 205付輯:顧綉 / 220

免費在綫讀 黼黻綉 閨閣雅藝(代序)

在中國,遠在四韆多年前人們就已經開始在服飾上刺綉。但較為係統的織錦工藝産生在兩韆多年前的西周時代,戰國時刺綉工藝已較為成熟,成品已達實用性與裝飾性的高度閤一,其風格壯麗雄魄。漢代,刺綉在生活中的應用範圍更加廣泛,除服飾之外,亦有傢居品及裝飾宮室車輿、帳帷等的用品。其富麗華貴的紋理和色彩,也僅漢時當有。魏晉以來,佛教盛行,敦煌等地齣土有大量的魏晉至唐宋的佛像刺綉。除瞭沿用辮子股針法外,還齣現平綉為主、多種針法並用的情況。綉地質料也不再局限於錦帛和平絹;圖案多為繪畫,在佛像外還有山水花鳥等。唐宋是刺綉技術運用和藝術錶現綜閤融匯的開啓時期,生活用品和觀賞性藝術品均蓬勃發展,刺綉施針勻細,具有濃烈而富麗的裝飾效果。元代承繼宋代遺風,但多為佛教題材。《清秘藏》記載元人刺綉時稱:“元人用綫稍粗,落針不密,間用墨描眉目,不復宋人精工矣!”明清時,除瞭宮廷禦用的刺綉品外,民間地方綉爭奇鬥艷、百花齊放,蘇綉、湘綉、粵綉、蜀綉更是獨具特色,被稱為“四大名綉”,其中又以蘇綉負盛名。
蘇綉在明代顧綉基礎上發展而來。清朝中葉,蘇綉業還曾先後建“顧公祠”及“文錦公所”,供奉顧綉的創始者顧名世為刺綉業的祖師爺,可見蘇綉與顧綉的承襲關係頗為親近。
蘇綉與顧綉不僅在地緣上聯係密切,在技法上也有著親近的關係。蘇綉汲取瞭顧綉中遠至唐宋宮廷的刺綉技法,發展齣平、齊、細、密、勻、順、和、光的風格特點。從蘇綉與顧綉緊密的曆史淵源看,欣賞明清刺綉藝術時,必會記起一位具有承先啓後意義的關鍵人物,那就是前承顧綉傳統、後傳仿真綉法的瀋壽。瀋壽以“新意運舊法”,為中國源遠流長的傳統刺綉藝術注入新的血液。
瀋壽(1874—1921年),原名瀋雲芝,字雪君,號雪宧,吳縣(今蘇州)人。因為綉齋稱天香閣,所以彆號天香閣主人。她曾被清末著名學者俞樾譽為“針神”。因幼年受傢庭藝術熏陶,瀋壽八歲時即綉製《鸚鵡圖》,得到親友稱贊。1906年,她曾去日本觀摩考察美術學校的教學情況。在日本,瀋壽看到用光影錶現的美術綉品,很受啓發,為她以後創成“仿真綉”打下瞭基礎。次年五月,瀋壽擔任農工部綉工科(皇傢綉工學校)總教習。1910年,瀋壽奉命任南洋勸業會綉品審查官,會中與南通狀元、時任實業部長的張謇結識,張謇十分器重瀋壽的纔華。1911年,瀋壽的刺綉作品《意大利皇帝像》和《意大利皇後愛麗娜像》在意大利都朗賽會中獲優等奬和“世界至大榮譽高級卓越奬”。意大利贈瀋壽“高級聖母利寶星”“鑽石時針”各一枚。1914年,瀋壽應張謇之邀於南通授綉,後積勞成疾,張謇恐其技藝失傳,便在瀋壽養病期間,由瀋壽口述,張謇記錄、整理,曆經幾月,寫成《雪宧綉譜》。

內容簡介

刺綉是中國女紅藝術中的重要門類,清代四大名綉更是將刺綉技藝推嚮瞭。蘇綉之精細、雅潔,湘綉之鮮艷、豪放,粵綉之飽滿、濃鬱,蜀綉之精巧、神奇,一直為世人所推崇。其中,尤以蘇綉為盛。 
《雪宧綉譜》為中國*部刺綉理論專著,作者集畢生的刺綉技藝,係統地論述瞭有四韆年曆史的蘇綉藝術精華。全書分綉具、綉事、針法、綉要、綉品、綉通等捲,詳細闡述瞭蘇綉十八種針法的運用,以及審勢、配色、求光等刺綉要領。 
譯注者在整理原著時,補入瞭湘、粵、蜀三大綉種及更多民間特色綉種,以詳細剖析傳統刺綉的廣博內涵,力求使之成為學習和鑒賞傳統刺綉的更完備讀本。

作者簡介

瀋壽(18741921年),原名瀋雲芝,字雪君,號雪宧,吳縣(今蘇州)人。因為綉齋稱天香閣,所以彆號天香閣主人。她曾被清末著名學者俞樾譽為“針神”。因幼年受傢庭藝術熏陶,瀋壽八歲時即綉製《鸚鵡圖》,得到親友稱贊。1906年,她曾去日本觀摩考察美術學校的教學情況。在日本,瀋壽看到用光影錶現的美術綉品,很受啓發,為她以後創成“仿真綉”打下瞭基礎。次年五月,瀋壽擔任農工部綉工科(皇傢綉工學校)總教習。1910年,瀋壽奉命任南洋勸業會綉品審查官,會中與南通狀元、時任實業部長的張謇結識,張謇十分器重瀋壽的纔華。1911年,瀋壽的刺綉作品《意大利皇帝像》和《意大利皇後愛麗娜像》在意大利都朗賽會中獲優等奬和“世界至大榮譽高級卓越奬”。意大利贈瀋壽“高級聖母利寶星”“鑽石時針”各一枚。1914年,瀋壽應張謇之邀於南通授綉,後積勞成疾,張謇恐其技藝失傳,便在瀋壽養病期間,由瀋壽口述,張謇記錄、整理,曆經幾月,寫成《雪宧綉譜》。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雪宦綉譜 手繪彩圖修訂版 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叢書》之外的、詳細的圖書簡介。 --- 《宋人畫冊:文人生活與審美意趣》 叢書名稱: 中國古代書畫研究叢刊 編著: 李明德 齣版社: 華夏文化齣版社 齣版時間: 2023年9月 開本與裝幀: 16開,精裝,全彩印刷,特種紙裝幀 定價: 480.00 元 --- 內容概述 《宋人畫冊:文人生活與審美意趣》是一部深入探究宋代(960-1279年)繪畫藝術與當時社會生活緊密聯係的專題研究著作。本書摒棄瞭以往僅關注名傢巨製和院體畫的傳統敘事模式,轉而將目光投嚮那些存世或史料記載的宋代文人畫冊,通過細緻的摹本、傳世作品及相關文獻的交叉印證,重構瞭彼時文人階層日常的審美情趣、精神世界及其物質生活側麵。全書共分為六大部分,圖文並茂,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立體、鮮活的宋代文人生活畫捲。 第一部分:宋代畫學體係的重構與文人畫的興起 本部分首先梳理瞭宋代官方主導的“格物緻知”的院體繪畫傳統,重點分析瞭徽宗朝的院畫高峰及其對寫實主義的極緻追求。在此基礎上,本書著重探討瞭文人畫作為一股新興藝術力量的崛起過程。我們追溯瞭蘇軾、米芾等大傢對“尚意不尚形似”理論的奠基性貢獻,並闡釋瞭士大夫群體如何將繪畫從一種工匠技藝提升為一種精神寄托與自我修養的媒介。 這一部分對宋代筆記小說(如《太平老人無 স্বার্থ錄》、《夢粱錄》)中關於民間與士林繪畫活動的記載進行瞭細緻爬梳,試圖描繪齣當時繪畫生態的全貌,而非僅僅聚焦於宮廷。 第二部分:畫冊中的日常場景:田園、市井與節慶 畫冊作為一種便於收藏、攜帶和交流的藝術形式,最能直觀反映當時社會生活。本章選取瞭多組描繪宋代普通人日常生活的畫冊係列。 重點分析對象包括: 1. 田園勞作與農事節令: 選取瞭數件描繪耕種、灌溉、收割等農事場景的畫作,細緻辨析瞭其中所使用的農具形製,以及季節更替對衣著和勞作方式的影響,揭示瞭宋代農業技術的進步與士大夫對田園生活嚮往的復雜心態。 2. 都市繁華與商業活動: 深入剖析瞭描繪汴京或臨安城內市井交易、茶肆酒樓、街頭雜耍的畫作。通過對畫中店鋪招牌、貨物陳設、人物服飾的考據,還原瞭宋代發達的商品經濟和市民文化的勃勃生機。例如,對“賣花郎”、“酒旗”等細節的辨析,力求還原其物質形態。 3. 歲時節令與雅集娛樂: 集中展示瞭描繪上元燈節、端午競渡、重陽登高等節慶活動的畫作。這些作品不僅是藝術創作,更是社會風俗的影像記錄。書中所配的考據圖解,將畫中齣現的香爐、點茶器具、弈棋布局等一一予以解析。 第三部分:文人的閑適與審美:書齋清供考 宋代文人對“雅”的追求達到瞭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們對生活器物的選擇與品鑒,直接影響瞭後世的工藝美術史。本章聚焦於專門描繪文房清供的畫作,如《竹譜》、《梅譜》、《石譜》等。 核心研究點在於: 茶道器具的演變: 詳細比對瞭畫中齣現的茶筅、茶盞、茶碾等,參照考古發現和同期文獻,推斷齣宋徽宗時期點茶法的器具特徵,區分瞭不同窯口(如建窯、吉州窯)的茶具在畫作中的錶現。 焚香與用香: 分析瞭畫中齣現的香爐、香盒樣式,結閤宋代香藥的種類與品級,探討瞭焚香在文人心靈生活中的象徵意義。 花卉盆景的藝術化: 不僅關注摺枝花卉的寫生技法,更深入研究瞭盆景的造型、盆器(如紫砂、定窯白瓷盆)的選擇,揭示瞭宋人將自然之趣“微縮”於案幾之上的審美哲學。 第四部分:服飾的物質文化內涵:從色彩到紋樣 本書的另一大特色是對畫中人物服飾的精細化考據。服飾在古代不僅是身份的標誌,更是織染技術和審美風尚的集中體現。 我們通過臨摹和復原的圖版,詳細分析瞭宋代不同階層、不同場閤的服飾結構: 1. 士大夫的公服與便服: 對襴衫、直裰的形製、補子(紋樣)的等級區分進行瞭辨析。特彆關注瞭不同時期“褙子”的開衩高低、袖寬變化,以及官服上“間色”的運用規律。 2. 女性服飾的典雅: 探討瞭宋代女性對襦裙、褙子、披帛的搭配,著重分析瞭當時流行的織物紋樣,如團窠、寶相花、摺枝花卉在絲織品上的運用。 3. 色彩的象徵意義: 結閤宋人對“理學”色彩觀的理解,分析畫作中對特定顔色的偏愛,例如對淡雅的“月白”、“淺赭”、“緗色”的運用,反映齣內在的道德取嚮。 第五部分:器物考證與圖例:宋畫中的工藝成就 這一部分采取“圖譜”的形式,將畫冊中齣現的傢具、陳設品、齣行工具等獨立提取齣來,進行專門的物質文化考證。 傢具: 重點研究瞭圈椅、官帽椅的結構細節,以及宋代流行的高型屏風、直足桌案的形製演變,對比瞭不同時期傢具設計理念的差異。 瓷器與陶器: 挑選齣畫作中可辨識的典型器物,如汝窯天青色的釉麵、哥窯的“金絲鐵綫”、定窯的覆燒痕跡,通過與傳世實物的對比,佐證瞭畫師對實物觀察的精確性。 樂器: 描繪瞭文人雅集場閤齣現的古琴、琵琶、簫的形製,並參照瞭樂律文獻,探討瞭當時樂器製作的工藝水平。 第六部分:理論的印證與藝術的延伸 最後,本書將繪畫研究與當時的理學思潮、哲學思想相結閤,闡釋瞭宋代文人“以畫言誌”的深層動因。我們探討瞭宋畫如何通過對“空”與“有”、“靜”與“動”的把握,實現對宇宙秩序的認知和錶達。 本書的附錄部分包含瞭大量精選的宋人畫冊高清局部圖,配以詳盡的文物對比圖,旨在成為宋代物質文化研究領域中不可或缺的參考書。它不僅是一部藝術史論著,更是一部關於宋人生活方式與精神追求的百科全書。 ---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我一開始對“物質文化”這個概念有點望而生畏,總覺得會是枯燥的學術論述。但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看法。它就像一個技藝高超的導遊,用最生動、最直觀的方式,把我帶入瞭一個個鮮活的古代場景。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對於各種器物的描述,不是簡單的羅列,而是融入瞭對當時社會風俗、審美情趣的深刻理解。比如,書中對某個朝代茶具的演變過程的描繪,不僅展示瞭造型的變化,還牽扯齣瞭當時的飲茶風尚和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調。那些精美的彩圖起到瞭畫龍點睛的作用,使得原本抽象的文字描述瞬間變得有血有肉。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對著一張圖反復揣摩,那種發現“原來如此”的驚喜感,是其他同類書籍很少能給予的。這本書的學術嚴謹性與藝術錶現力達到瞭完美的平衡,讓人愛不釋手。

評分

這本書簡直是曆史愛好者的福音,特彆是對那些癡迷於古代生活細節的人來說。我拿到書後,立刻被那種撲麵而來的古韻所吸引。首先,裝幀設計就透露著一股典雅的氣息,紙張的質感摸上去非常舒服,一看就知道是下瞭功夫的。內頁的排版疏密有緻,讀起來一點都不費勁。更讓我驚喜的是,那些手繪彩圖,簡直是藝術品級彆的!它們不是那種僵硬的、教科書式的插圖,而是充滿瞭生活氣息和藝術傢的靈氣。光是看著那些描繪古代服飾、器物和建築的圖畫,我就能想象齣當時人們的日常生活場景。作者在考證和描繪細節方麵下瞭極大的苦功,每一個紋飾、每一種材質的呈現都顯得那麼真實可信。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更像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旅行,讓人沉浸其中,流連忘返。對於想要深入瞭解中國古代物質文化的朋友們來說,這絕對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珍品。

評分

很少有一本書能讓我産生“這是我童年夢想中的百科全書”這種感覺。這本書的整體格調非常高雅,它的價值遠超齣瞭單純的知識傳遞,更像是一件精心製作的藝術品。我尤其欣賞它在細節處理上的那種近乎偏執的追求。每一個章節的過渡都處理得非常自然流暢,閱讀體驗極佳,完全沒有一般工具書那種生硬感。它成功地搭建起瞭一座橋梁,連接瞭過去與現在,讓那些沉睡在曆史深處的物件重新煥發齣光彩。每次翻開它,我都感覺自己像是在一個巨大的、陳列著無價之寶的博物館裏漫步,每一次駐足都能帶來新的發現和感悟。對於那些追求高品質閱讀體驗的藏書傢而言,這本書的印刷質量、裝幀工藝乃至內容深度,都完全符閤甚至超齣瞭預期標準。

評分

我是一個對中國傳統工藝美術抱有濃厚興趣的業餘愛好者,尋找一本能真正連接理論與實踐的書籍已經很久瞭。這本書的齣現,無疑是給我帶來瞭一場及時的雨。它在對古代物件的分類和介紹上,展現瞭極高的專業水準,文獻引用和實物佐證都非常紮實,讓人對書中的內容深信不疑。但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它似乎並沒有止步於“記錄”,而是力求去“還原”當時的製作工藝和使用場景。比如,書中對某種特定紡織工藝的剖析,配上精準的圖解,即便是外行人也能大緻理解其復雜性。這對於我們這些希望從古代技術中汲取靈感的設計師或創作者來說,價值是無法估量的。它提供瞭一個堅實的知識基石,讓想象力有瞭可以落地的參照物。這本書的修訂版顯然在圖文的匹配度和清晰度上做瞭巨大的提升,值得反復研讀和收藏。

評分

從一個普通讀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的“可讀性”和“直觀性”。很多關於古代物質文化的書籍,要麼過於學術化,充斥著生僻的術語,讓人望而卻步;要麼就是插圖粗糙,無法準確傳達物件的精髓。但這本《雪宦綉譜》手繪彩圖修訂版巧妙地避開瞭這些陷阱。它用一種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不同時期材料質地的描繪,色彩的運用極其考究,仿佛能透過紙張感受到絲綢的柔軟或陶瓷的溫潤。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在你不知不覺中,就已經把你對古代物質文化的熱愛點燃瞭。對於想要瞭解中國傳統生活美學的人,這本書絕對是入門和深入研究都非常適用的優選讀物。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