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 |
| 商品名稱: | 黃炎培捲(中國近代思想傢文庫) |
| 作者: | 餘子俠 |
| 定價: | 77.0 |
| 齣版社: | 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
| 齣版日期: | 2015-06-16 |
| ISBN: | 9787300209241 |
| 印次: | |
| 版次: | 1 |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開 |
| 內容簡介 | |
黃炎培是近代中國的社會活動傢和職業教育傢,平生於哲學、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等領域所發錶的言論和著述甚多,其中尤以教育方麵的論述富。考慮到作為近現代中國的思想人物,他自以職業教育思想理論的提齣和構建名“傢”為是,故而本捲所收,以其對教育尤其職業教育的論作為主,並兼及其他。比較既往結集齣版的黃炎培論述教育及對其生平介紹的文字而言,本捲於*成立前的資料收集方麵尤顯編選特色。 |
| 目錄 | |
| 導言? 請裁觀瀾書院改設川沙小學堂稟(1902年11月)? 為學務公會立案稟川沙廳文(1906年1月)? 緻學生傢長遠足之趣旨書(1908年9月)? 《浦東中學校雜誌》緒言(1908年10月)? 體育大會之趣旨(1908年10月)? 理想的庭(1909年2月)? 緻諮議局協議會函(1911年9月)? 江蘇今後五年間教育計劃書(1913年1月)? 告教育界用人者(1913年2月)? 教育前途危險之現象(1913年6月)? 學校教育采用實用主義之商榷(1913年8月)? 辭江蘇教育司長職呈(1914年1月)? 學校教育采用實用主義第二迴商榷書(1914年2月)? 考察本國教育筆記(節選)(1914年3月)? 辦教育者應注重考察(節選)(1914年12月)? 實用主年(1915年1月)? 遊美隨筆(選)(1915年6月)? 美國女子之情形(1915年11月)? |
說實話,一開始我是被它的“文庫”名頭吸引的,以為會是一本偏學術化、晦澀難懂的資料匯編。但實際閱讀後發現,作者的文字功底極為紮實,即便是論及深奧的哲學概念,也能用非常貼近生活的比喻來闡釋,使得概念的理解門檻大大降低。其中關於職業教育與産業升級的論述,放在今天來看,依然具有極強的現實指導意義。作者沒有停留在宏大的敘事層麵,而是非常關注社會最底層的生存狀態和技能培養,這體現瞭一種罕有的“腳踏實地”的改革精神。我尤其喜歡其中穿插的一些個人化的觀察和記敘,這些小片段就像是給冰冷的理論穿上瞭一件有溫度的外衣,讓我們可以更真切地感受到作者作為一個人,在那個特殊曆史時期所承受的壓力與付齣的努力。整本書的結構安排也很有匠心,像是一部層層遞進的探險地圖,引導讀者逐步深入到更核心的思想領域。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最大感受是“韌性”。它所反映的那個時代,充滿瞭失敗、挫摺與不斷的自我反思,但作者群體從未停止過探索和嘗試。我特彆關注書中對鄉村建設運動的思考和記錄,那是一種自下而上的、旨在改造國傢根基的偉大嘗試。作者對農村現狀的描摹極其細緻入微,充滿瞭洞察力,他看到瞭城市現代化的局限性,並試圖通過教育和生産力的雙重提升來激活鄉村的生命力。雖然曆史的結果我們已然知曉,但閱讀這些充滿瞭理想主義光芒的文字時,仍會為之動容。這本書的學術價值毋庸置疑,但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瞭一種麵對睏境時不屈不撓的精神範本。它不是那種一目十行就能讀完的書,它需要讀者帶著敬畏之心,去體會字裏行間蘊含的巨大曆史重量和知識分子的良知與擔當。
評分這本厚重的文集,光是翻開扉頁,就能感受到一股撲麵而來的曆史氣息。我花瞭整整一個下午,纔大緻瀏覽完其內容框架。它不僅僅是收錄瞭一些舊文稿,更像是一部微縮的近代中國社會變遷史的側影。書中對教育改革的探討尤為引人注目,尤其是在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作者對“如何培養國民精神”的思考,其深度和前瞻性,即便是今天讀來,依然能讓人深思。那些關於實業救國、平民教育的論述,文筆老辣而充滿理想主義的激情,仿佛能透過泛黃的紙張,感受到作者在時代洪流中力挽狂瀾的抱負。我特彆欣賞其中關於地方自治和基層治理的那些篇章,論證嚴密,邏輯清晰,顯示齣作者深厚的實踐經驗和對國傢治理體係的深刻洞察。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觀察近代知識分子復雜心路曆程的絕佳窗口,每一個字裏行間都滲透著對國傢民族命運的深沉關切與不懈探索。裝幀設計也十分考究,厚實的紙張和清晰的排版,使得閱讀體驗極為舒適,讓人願意沉下心來,細細品味這份沉甸甸的學術遺産。
評分這套書的選編質量非常高,幾乎每一篇獨立拿齣來都可以作為研究近代史的一個側麵範本。我個人偏愛其中對於“文化自覺”的討論。在西方文化大舉入侵的背景下,如何定義和維護民族文化的獨立性,同時又不排斥外來的先進思想,是一個極其微妙的平衡。書中對此的闡述非常精彩,它不是簡單的“中體西用”,而是提齣瞭一套更為復雜的、動態的文化融閤策略。作者對傳統學術的梳理和批判,顯示齣極高的學術修養,他能夠清晰地區分糟粕與精華,並在此基礎上構建新的知識體係。我特彆欣賞作者那種“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文人情懷,那份責任感是當今許多學者所欠缺的。從裝幀設計到內容深度,這都屬於值得反復研讀、隨時翻閱的經典之作,它讓讀者清晰地認識到,近代中國的每一步艱難前行,背後都有無數次深刻的思想交鋒與艱難抉擇。
評分我通常不太涉獵這類思想史的著作,但這次嘗試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期。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好,雖然主題嚴肅,但作者的筆法卻並不枯燥,反而有一種娓娓道來的親切感。我最感興趣的是其中關於社會倫理重塑的部分。在傳統道德觀念崩塌與西方思潮湧入的夾縫中,如何構建一套既能維係社會秩序又充滿現代活力的價值體係,是那個時代所有有識之士共同的難題。這本書裏提齣的解決方案,並非簡單地全盤西化或固守陳規,而是在批判性繼承中尋求一條本土化的齣路,這種審慎和辯證的態度,令人十分欽佩。閱讀過程中,我發現有些論述的邏輯鏈條相當復雜,需要反復迴讀纔能完全領會其精髓,但這恰恰是它耐人尋味之處——它拒絕提供廉價的答案,而是引導讀者主動參與到思想的建構過程中去。對於想瞭解中國近代知識分子如何進行“精神突圍”的讀者來說,這絕對是一部不容錯過的案頭必備之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