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检测实训教程 环境监测技术书籍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质量管理体系 环境科学实验

环境检测实训教程 环境监测技术书籍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质量管理体系 环境科学实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崔玉波,刘丽敏主编邹学军,王泓副主编 著
图书标签:
  • 环境检测
  • 环境监测
  • 环境科学
  • 实验教程
  • 质量控制
  • 质量管理
  • 环境工程
  • 实训
  • 技术书籍
  • 环境科学实验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书虫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96528
商品编码:23996734094
包装:平装-胶订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9-01
页数:235
字数:376

具体描述



商品参数
环境检测实训教程
定价 58.00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17年09月
开本 16开
作者 崔玉波,刘丽敏 主编 邹学军,王泓 副主编
装帧 平装-胶订
页数 235
字数 376
ISBN编码 9787122296528
重量 378


内容介绍
本书内容包括实验室安全、实验室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以及环境检测实训的基础知识、环境检测基础实训项目(含水和废水监测实训、空气与废气监测实训、噪声与其他监测实训)和综合实训项目等内容。本书既可作为环境检测行业从业人员、工程检测中心和检测公司等机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环境检测职业资格和岗位资格培训人员的学习参考书,也可作为高等学校环境工程、建筑工程与公共卫生等专业的教学参考书。

关联推荐
随着“中国质量发展纲要”的印发以及“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中国的检验检测机构必须寻找新的发展机会,这将激发分析检测技术人才需求。这种变化使分析检测技术人才需求量将会增加,分析检测技术人才的质量也将会提高。本教材是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综合实践教程,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第三方环境检测岗位的任职要求,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毕业后快速适应工作岗位提供有力保障。本书可作为各类院校环境类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用于中、高ji环境检测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培训。 
目录


第1章 环境检测实训教程基础 1

1.1环境检测市场分析与实训要求1

1.1.1环境检测市场分析1

1.1.2环境检测实训的任务和要求3

1.2环境检测实训基础知识4

1.2.1电子分析天平的使用与维护4

1.2.2常见玻璃仪器5

1.2.3实验用水的制备与检验7

1.2.4试剂与试液9

1.3样品采集与常用采样仪器9

1.3.1水样的采集与常用水样采集器9

1.3.2空气样品采集与空气采样器13

1.3.3土壤样品采集20

1.3.4噪声测量与噪声测量仪器23

1.4数据记录与数据处理28

1.4.1数据记录要求28

1.4.2数据的处理29

1.4.3检测结果的表示方法29

第2章 实验室安全 31

2.1术语和定义31

2.2安全管理要求32

2.2.1组织结构和职责32

2.2.2安全管理体系33

2.3安全技术要求37

2.3.1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37

2.3.2人员38

2.3.3设施和环境39

2.4化学品危险及安全使用42

2.4.1化学品危险42

2.4.2气体的危害与安全使用42

2.4.3易燃化学品43

2.4.4有毒化学品44

2.4.5腐蚀性物质44

2.4.6高反应活性化学品45

2.4.7不稳定化学品45

2.4.8特殊危险源45

第3章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47

3.1基本概念47

3.2精密度48

3.3准确度48

3.4质量控制48

3.4.1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48

3.4.2实验室外部质量控制52

3.4.3数值修约52

3.5方法验证内容53

3.5.1相关概念53

3.5.2验证方法53

3.5.3精密度55

3.5.4准确度56

3.5.5无特性指标的验证方法57

第4章 质量管理体系 59

4.1概念和标准59

4.2历史沿革59

4.3质量体系认定60

4.3.1质量体系要素60

4.3.2认定类型61

4.4检验检测机构认证及认可评审要求64

4.4.1检验检测组织机构64

4.4.2实验室人员要求65

4.4.3关键人员岗位职责65

4.4.4实验室前期准备工作66

4.4.5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要求68

4.4.6评审前质量体系运行要求69

4.4.7递交申请书(文审)69

4.4.8现场审核70

4.4.9后续评审70

4.5质量管理原则71

第5章 基础实训项目 72

5.1水样色度的测定(稀释倍数法)72

5.1.1实验目的72

5.1.2实验原理72

5.1.3实验仪器72

5.1.4实验步骤72

5.1.5注意事项72

5.2水样色度的测定(铂钴标准比色法)73

5.2.1实验目的73

5.2.2实验原理73

5.2.3实验仪器、试剂73

5.2.4实验步骤73

5.2.5实验计算73

5.2.6注意事项73

5.3水中悬浮物的测定74

5.3.1实验目的74

5.3.2实验原理74

5.3.3实验仪器、试剂74

5.3.4实验步骤74

5.3.5实验原始数据记录75

5.3.6实验计算75

5.3.7实验分析与讨论75

5.3.8注意事项75

5.4水中溶解氧的测定(碘量法)76

5.4.1实验目的76

5.4.2实验原理76

5.4.3实验仪器、试剂76

5.4.4实验步骤77

5.4.5实验计算77

5.4.6注意事项78

5.5水中六价铬的测定(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78

5.5.1实验目的78

5.5.2实验原理78

5.5.3实验仪器、试剂78

5.5.4实验步骤79

5.5.5实验计算79

5.5.6注意事项79

5.6化学需氧量的测定(重铬酸钾法)80

5.6.1实验目的80

5.6.2实验原理80

5.6.3实验仪器、试剂80

5.6.4测定步骤81

5.6.5实验计算81

5.6.6注意事项81

5.7生化需氧量的测定(稀释接种法)82

5.7.1实验目的82

5.7.2实验原理82

5.7.3实验仪器、试剂82

5.7.4实验步骤82

5.7.5实验计算83

5.7.6注意事项83

5.8水样中挥发酚的测定(4-氨基安替比林光度法)84

5.8.1实验目的和要求84

5.8.2实验原理84

5.8.3实验仪器、试剂84

5.8.4实验步骤85

5.8.5注意事项86

5.9水中氨氮的测定(纳氏试剂比色法)86

5.9.1实验目的86

5.9.2实验原理86

5.9.3实验仪器、试剂86

5.9.4实验步骤87

5.9.5实验计算87

5.9.6实验提示88

5.10亚硝酸盐氮的测定[N-(1-萘基)-乙二胺分光光度法]88

5.10.1实验目的88

5.10.2实验原理88

5.10.3实验仪器、试剂88

5.10.4实验步骤89

5.10.5实验计算89

5.10.6注意事项89

5.11总磷的测定(钼酸铵分光光度法)89

5.11.1实验目的89

5.11.2实验原理89

5.11.3实验仪器、试剂90

5.11.4实验步骤90

5.11.5实验计算91

5.11.6注意事项91

5.12水中常见阴离子的测定(离子色谱法)92

5.12.1实验目的92

5.12.2实验原理92

5.12.3实验仪器、试剂92

5.12.4实验步骤92

5.12.5实验记录92

5.12.6注意事项93

5.13水中矿物油的测定(紫外分光光度法)93

5.13.1实验目的93

5.13.2实验原理93

5.13.3实验仪器、试剂94

5.13.4实验步骤94

5.13.5实验计算94

5.13.6注意事项95

5.14水中铅的测定(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95

5.14.1实验目的95

5.14.2实验原理95

5.14.3实验仪器、试剂95

5.14.4实验步骤95

5.14.5实验计算96

5.15水中汞的测定(冷原子吸收法)96

5.15.1实验目的96

5.15.2实验原理96

5.15.3实验仪器、试剂97

5.15.4实验步骤97

5.15.5实验计算97

5.15.6注意事项97

5.16水中总大肠菌群的测定(多管发酵法)98

5.16.1实验目的98

5.16.2实验原理98

5.16.3实验仪器、试剂99

5.16.4实验步骤99

5.16.5实验记录99

5.16.6注意事项100

5.17水的酸度和总碱度的测定100

5.17.1实验目的100

5.17.2实验原理100

5.17.3实验仪器、试剂100

5.17.4实验步骤101

5.17.5实验计算101

5.17.6注意事项102

5.18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102

5.18.1实验目的102

5.18.2实验原理102

5.18.3实验仪器、器材102

5.18.4实验步骤102

5.18.5实验计算103

5.18.6注意事项103

5.19空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甲醛吸收-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103

5.19.1实验目的103

5.19.2实验原理103

5.19.3实验仪器、试剂104

5.19.4实验步骤104

5.19.5实验计算104

5.19.6注意事项105

5.20空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105

5.20.1实验目的105

5.20.2实验原理105

5.20.3实验仪器、试剂105

5.20.4实验步骤105

5.20.5实验计算106

5.20.6实验提示106

5.21烟气黑度的测定(林格曼图法)106

5.21.1实验目的106

5.21.2实验原理107

5.21.3实验器材107

5.21.4实验步骤107

5.21.5实验计算107

5.22空气中甲醛的测定(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108

5.22.1实验目的108

5.22.2实验原理108

5.22.3实验仪器、试剂108

5.22.4实验步骤109

5.22.5实验计算109

5.22.6注意事项109

5.23苯、甲苯、二甲苯的测定(气相色谱法)110

5.23.1实验目的110

5.23.2实验原理110

5.23.3实验仪器、试剂110

5.23.4实验步骤110

5.23.5实验结果与分析110

5.23.6注意事项111

5.24大气中一氧化碳的测定(非色散红外吸收法)111

5.24.1实验目的和要求111

5.24.2实验原理111

5.24.3实验仪器、试剂111

5.24.4实验步骤111

5.24.5实验计算112

5.24.6注意事项112

5.25环境噪声与交通噪声监测112

5.25.1实验目的112

5.25.2实验原理112

5.25.3实验仪器112

5.25.4实验步骤112

5.25.5实验计算113

5.25.6实验提示113

5.26土壤中镉的测定(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114

5.26.1实验目的114

5.26.2实验原理114

5.26.3实验仪器、试剂114

5.26.4实验步骤114

5.26.5计算公式114

5.26.6注意事项115

5.27煤中全硫的测定115

5.27.1实验目的115

5.27.2实验原理115

5.27.3实验仪器、试剂115

5.27.4实验步骤115

5.27.5实验原始数据记录116

5.27.6实验数据处理116

5.27.7实验分析与讨论117

5.28水中砷的测定117

5.28.1实验目的117

5.28.2实验原理117

5.28.3实验仪器、试剂117

5.28.4测定步骤118

5.28.5实验原始数据记录119

5.28.6实验数据处理119

5.28.7实验分析与讨论119

5.28.8注意事项119

5.29水中总大肠菌群的测定(多管发酵法)120

5.29.1实验目的120

5.29.2实验原理120

5.29.3实验仪器、试剂120

5.29.4实验步骤120

5.29.5实验原始数据记录124

5.29.6实验数据处理125

5.29.7实验分析与讨论125

5.29.8注意事项125

5.30生活饮用水中pH的测定——玻璃电极法126

5.30.1实验目的126

5.30.2实验原理126

5.30.3实验仪器、试剂126

5.30.4实验步骤127

5.30.5实验原始数据记录127

5.30.6实验数据处理127

5.30.7实验分析与讨论127

5.30.8注意事项127

5.31土壤中水分的测定128

5.31.1实验目的128

5.31.2实验原理128

5.31.3实验仪器、试剂128

5.31.4实验步骤128

5.31.5实验原始数据记录129

5.31.6实验数据处理129

5.31.7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129

5.31.8注意事项130

5.32海洋沉积物中铜的测定130

5.32.1实验目的130

5.32.2实验原理130

5.32.3实验仪器、试剂130

5.32.4实验样品130

5.32.5实验步骤131

5.32.6维护保养132

5.32.7实验原始数据记录133

5.32.8实验分析与讨论133

5.32.9注意事项133

5.33固体废物中铅的测定133

5.33.1实验目的133

5.33.2实验原理133

5.33.3实验试剂134

5.33.4实验仪器134

5.33.5样品保存134

5.33.6前处理过程134

5.33.7实验步骤134

5.33.8实验原始数据记录135

5.33.9实验数据处理135

5.33.10干扰135

5.33.11实验分析与讨论135

5.34浮游生物生态调查135

5.34.1实验目的135

5.34.2实验原理136

5.34.3实验仪器、试剂136

5.34.4实验步骤136

5.34.5实验原始数据记录138

5.34.6数据处理138

5.34.7注意事项141

5.35大型底栖生物生态调查141

5.35.1实验目的141

5.35.2实验原理141

5.35.3实验仪器、试剂141

5.35.4实验步骤141

5.35.5实验数据记录142

5.35.6实验数据处理142

5.35.7实验分析与讨论142

5.35.8注意事项145

5.36环境空气中苯系物的测定145

5.36.1实验目的145

5.36.2实验原理145

5.36.3实验仪器、试剂145

5.36.4实验步骤145

5.36.5实验原始数据记录146

5.36.6结果计算及表示147

5.36.7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147

5.36.8注意事项147

5.37海水中砷的测定147

5.37.1实验目的147

5.37.2实验原理147

5.37.3实验仪器、试剂148

5.37.4实验步骤148

5.37.5实验原始数据记录149

5.37.6实验数据处理149

5.37.7实验分析与讨论150

5.37.8注意事项150

第6章 综合实训项目 151

6.1污泥脱水性能强化训练项目151

6.1.1实验目的151

6.1.2实验原理151

6.1.3实验设备与试剂153

6.1.4实验方法与操作步骤154

6.1.5实验报告记载及数据处理154

6.1.6注意事项154

6.1.7思考题156

6.2SBR法有机质降解动力学参数检测训练项目156

6.2.1实验目的156

6.2.2实验原理156

6.2.3实验设备及检测指标157

6.2.4实验步骤157

6.2.5实验数据及结果整理158

6.2.6思考题158

6.3污水强化除磷训练项目158

6.3.1实验目的158

6.3.2实验原理159

6.3.3实验设备与试剂160

6.3.4实验指导160

6.3.5实验报告记载及数据处理161

6.3.6思考题161

6.4石油污染海水净化训练项目161

6.4.1实验目的161

6.4.2实验原理161

6.4.3实验设备与试剂162

6.4.4实验指导162

6.4.5实验报告记载及数据处理163

6.4.6思考题164

6.5污水污泥生物毒性检测训练项目164

6.5.1实验目的164

6.5.2实验原理164

6.5.3实验设备与试剂164

6.5.4实验指导165

6.5.5实验报告记载及数据处理165

6.5.6思考题165

6.6污水酸化预处理强化除磷训练项目165

6.6.1实验目的165

6.6.2实验原理166

6.6.3实验设备与材料166

6.6.4实验指导167

6.6.5实验报告记载及数据处理168

6.6.6思考题169

6.7紫外光降解苯酚废水169

6.7.1实验目的169

6.7.2实验原理169

6.7.3实验设备与试剂170

6.7.4实验方法与操作步骤170

6.7.5实验报告记载与数据处理170

6.7.6思考题171

6.8恒压膜过滤活性污泥性能检测训练项目171

6.8.1实验目的171

6.8.2实验原理171

6.8.3实验设备与试剂173

6.8.4实验方法与操作步骤173

6.8.5实验报告记载及数据处理174

6.8.6思考题175

6.9絮凝法处理垃圾渗滤液训练项目175

6.9.1实验目的175

6.9.2实验原理176

6.9.3实验设备与试剂176

6.9.4实验方法与操作步骤176

6.9.5实验报告记载及数据整理177

6.9.6思考题178

6.10食品加工行业剩余污泥粗蛋白质检测训练项目178

6.10.1实验目的178

6.10.2实验原理179

6.10.3实验仪器与试剂179

6.10.4实验指导179

6.10.5实验报告记载及数据处理180

6.10.6思考题181

6.11低温等离子体净化室内悬浮颗粒物训练项目181

6.11.1实验目的181

6.11.2实验原理181

6.11.3实验仪器182

6.11.4实验指导182

6.11.5实验报告记载及数据处理183

6.11.6思考题183

6.12土壤养分的生物有效性分析综合训练项目183

6.12.1实验目的183

6.12.2实验原理183

6.12.3实验方法与操作步骤184

6.12.4实验报告记载及数据处理186

6.12.5思考题188

6.13芬顿试剂氧化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强化综合训练项目190

6.13.1实验目的190

6.13.2实验原理190

6.13.3实验方法与操作步骤191

6.13.4实验报告记载及数据处理192

6.13.5思考题194

6.14不同功能群多样性种子萌发对环境胁迫的响应训练项目194

6.14.1实验目的194

6.14.2实验原理194

6.14.3实验设备与试剂195

6.14.4实验方法与操作步骤195

6.14.5实验报告记载及数据处理195

6.14.6注意事项196

6.14.7思考题196

6.15重金属在土壤上的竞争吸附训练项目196

6.15.1实验目的196

6.15.2实验原理197

6.15.3吸附等温线拟合197

6.15.4实验方法与操作步骤198

6.15.5实验报告记载及数据处理198

6.15.6思考题200

6.16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微生物活性评价综合训练项目201

6.16.1实验目的201

6.16.2实验原理201

6.16.3实验方法与操作步骤201

6.16.4实验报告记载及数据处理203

6.16.5思考题206

6.17有机废水固定化微生物处理技术训练项目207

6.17.1实验目的207

6.17.2实验条件208

6.17.3实验步骤208

6.17.4实验结果的应用与讨论213

6.17.5注意事项213

6.18抗生素对活性污泥性能的影响训练项目213

6.18.1实验目的213

6.18.2实验条件214

6.18.3实验步骤214

6.18.4实验结果216

6.18.5实验结果的应用与讨论217

附录一 环境质量标准 218

附录二 污染物排放标准名录 232

参考文献 235




《绿色守护者:环境监测与质量控制实务精要》 前言 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日益加剧,空气、水体、土壤的污染问题,以及日益凸显的生态失衡,已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保障生态环境的健康,维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已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系统、科学、精准的环境监测,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严谨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体系。 本书《绿色守护者:环境监测与质量控制实务精要》旨在为环境科学领域的从业人员、科研人员、高等院校师生,以及所有关注环境保护的读者,提供一套全面、深入、实用的环境监测技术与质量管理知识体系。我们力求摆脱理论的空泛,聚焦实践的落地,将复杂的原理转化为易于理解的操作指南,将抽象的概念融入具体的案例分析。本书不是简单地罗列技术方法,而是强调“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引导读者掌握环境监测的本质,理解质量控制的核心,从而能够独立、高效地开展各项环境监测工作,并确保监测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书的编写,凝聚了我们对环境科学的深刻理解和对一线实践的长期观察。我们深知,每一次的环境监测,都承载着重要的决策依据,都关系到环境治理的成效,甚至影响着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始终将“质量”二字置于首位,从样品的采集、保存,到仪器的选择、校准,再到数据的分析、报告的生成,每一个环节都力求精益求精,不容丝毫懈怠。 本书内容丰富,结构清晰,逻辑严谨。我们首先从环境监测的基础理论入手,阐述了环境监测的意义、原则、流程以及在环境保护中的关键作用。随后,我们深入探讨了各类环境介质(大气、水体、土壤、噪声、辐射等)的监测技术,详细介绍了相关的采样方法、分析仪器、检测原理和操作规程。在掌握了基础监测技术之后,本书着重强调了贯穿于整个环境监测过程中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QA/QC)体系的重要性。我们详细讲解了QA/QC的基本概念、质量目标、质量计划的制定,以及在监测过程中如何进行质量控制(QC),包括仪器性能的检查与校准、标准物质的应用、平行样和加标回收样的测定、实验室内部比对和外部能力验证等。同时,我们也深入阐述了质量保证(QA)的理念和实践,如何通过管理体系的建设,确保整个监测活动从人员资质、设备维护、方法验证到数据审核的全面质量。 本书的特色在于其强调“实操性”和“系统性”。我们不仅介绍了各种监测技术和质量控制方法,更注重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通过丰富的实例和图表,帮助读者理解抽象的概念,掌握具体的操作技巧。同时,我们也将环境监测与质量管理体系紧密结合,强调建立科学、规范的质量管理体系是保障监测数据可靠性的根本。从方法学到管理学,从技术细节到宏观策略,本书力求为读者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 我们相信,《绿色守护者:环境监测与质量控制实务精要》将成为您在环境监测和质量管理领域不可或缺的参考书和实践指南。愿本书能为培养更多优秀的“绿色守护者”贡献力量,共同守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美丽家园。 第一章 环境监测概述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是了解环境质量状况、评估环境污染及其危害、制定和实施环境保护政策的重要依据。本章将系统介绍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发展历程、监测对象、监测内容、监测流程及基本原则。 1.1 环境监测的定义与重要性 环境监测是指对环境要素(如大气、水、土壤、生物等)的物理、化学、生物的特性进行测定和评价的过程。它不仅是科学认识环境、揭示环境问题本质的手段,更是政府决策、企业管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关键信息来源。其重要性体现在: 掌握环境质量现状: 为评价环境质量是否符合标准提供依据。 揭示环境污染规律: 识别污染源、污染途径和污染效应,为污染防治提供科学基础。 评估环境风险: 预测环境变化可能带来的健康和生态风险。 为环境规划与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制定合理的环保政策、产业布局、环境规划。 评价环保措施的有效性: 评估减排、治理等措施的效果,及时调整策略。 保障公众健康与生态安全: 为公众提供环境信息,提高环保意识。 1.2 环境监测的基本原则 目的性原则: 监测活动应围绕明确的环境保护目标展开,有所侧重,避免盲目性。 代表性原则: 监测点位、采样时间、样品选择等应能真实反映监测对象的整体状况。 系统性原则: 监测应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系统布设,形成连续的监测网络,揭示环境变化的趋势。 科学性原则: 监测方法、仪器设备、分析技术应先进、可靠,符合科学原理。 经济性原则: 在保证监测质量的前提下,应选择成本效益最优的监测方案。 预警性原则: 监测应具备预报和预警能力,及时发现和防范潜在的环境风险。 1.3 环境监测的主要流程 环境监测通常遵循以下基本流程: 监测计划制定: 明确监测目的、对象、内容、指标、点位、频次、方法、设备、人员、质量控制措施及预算。 现场采样: 按照监测计划,在选定的监测点位,采用科学的方法采集代表性样品。 样品保存与预处理: 对采集的样品进行妥善保存,防止其性质发生改变,并根据分析方法进行必要的预处理。 实验室分析: 利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和成熟的分析方法,对样品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测定目标污染物浓度。 数据处理与分析: 对原始数据进行整理、计算、统计分析,并与相关标准进行比对。 结果解释与评价: 结合监测目的、环境背景、污染源等信息,对监测结果进行科学解释和环境质量评价。 报告编制: 编写详细的环境监测报告,包括监测过程、数据、图表、评价结论和建议。 信息发布与应用: 将监测结果和评价信息向社会公开,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 1.4 环境监测的技术体系 环境监测技术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主要包括: 采样技术: 用于采集有代表性的环境样品,包括大气采样、水样采集、土壤采样、噪声采样等。 分析技术: 用于测定样品中目标物质的含量,如光谱分析(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发射光谱法等)、色谱分析(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质谱分析、电化学分析、生物分析等。 仪器设备: 各种用于采样、测量、分析的环境监测仪器,如采样器、采样泵、流量计、pH计、电导仪、分光光度计、色谱仪、质谱仪、噪声计、辐射测量仪等。 数据处理与信息系统: 用于收集、存储、管理、分析和展示监测数据,如地理信息系统(GIS)、环境统计软件等。 第二章 大气环境监测 大气环境监测是评估空气质量、控制大气污染、保障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手段。本章将重点介绍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大气监测的意义、监测方法、采样技术、仪器设备以及质量控制要点。 2.1 大气污染物的种类与来源 大气污染物种类繁多,主要包括: 颗粒物(PM): 包括PM10、PM2.5等,来源广泛,如工业排放、交通、扬尘、生物质燃烧等。 气体污染物: 硫氧化物(SOx): 主要为二氧化硫(SO2),来源于含硫燃料的燃烧,是酸雨的主要成因之一。 氮氧化物(NOx): 主要为一氧化氮(NO)和二氧化氮(NO2),来源于化石燃料的高温燃烧,是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的成因之一。 一氧化碳(CO): 来自不完全燃烧,对人体有毒性。 挥发性有机物(VOCs): 种类繁多,来源复杂,是臭氧和PM2.5形成的重要前体物。 臭氧(O3): 主要为地面臭氧,是光化学反应的产物,对人体和植物有危害。 重金属: 如铅(Pb)、汞(Hg)、镉(Cd)等,主要来源于工业排放。 其他: 如氨(NH3)、氯化氢(HCl)等。 2.2 大气监测的意义与目标 评价区域空气质量: 了解城市、区域乃至全国的空气质量状况。 识别和控制污染源: 确定主要污染源及其排放特征,为制定减排措施提供依据。 评估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揭示污染物的健康效应和生态效应。 为大气环境管理和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持: 制定和调整空气质量标准、排放标准、污染防治对策。 监测酸雨、光化学烟雾等区域性大气污染现象。 2.3 大气采样技术 大气采样是获取有效样品的前提。常用的采样方法包括: 固定采样: 在固定点位,使用采样器采集一段时间(如24小时)的大气样品。 移动采样: 在车辆、船舶等移动平台上进行采样,获取不同区域或不同高度的大气信息。 连续监测: 使用自动化监测仪器,对大气污染物进行实时、连续的监测。 常用的采样设备有: 颗粒物采样器: 包括滤膜采样器(用于采集PM10、PM2.5)、撞击式采样器等。 气体采样器: 包括吸收管采样器(利用吸收液吸收气体)、吸附管采样器(利用吸附剂吸附气体)、采样袋(采集特定体积气体)等。 自动监测仪: 如SO2自动监测仪、NOx自动监测仪、CO自动监测仪、O3自动监测仪、PM2.5自动监测仪等,通常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实时测量。 2.4 大气分析方法与仪器 颗粒物分析: 称重法: 直接称量滤膜上收集的颗粒物质量,计算浓度。 X射线荧光法(XRF): 用于测定颗粒物中的重金属元素。 气体污染物分析: 化学分析法: 如费歇尔滴定法测定SO2,Griess-Saltzman法测定NO2,红外吸收法测定CO等。 仪器分析法: 紫外荧光法: 测定SO2。 化学发光法: 测定NOx。 非分散红外法(NDIR): 测定CO。 紫外吸收法: 测定O3。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 测定VOCs。 激光雷达: 用于遥感监测大气污染物(如PM、O3)。 2.5 大气监测的质量控制 采样过程控制: 确保采样器的清洁、流量的准确、采样时间的到位、样品的密闭保存。 仪器校准与维护: 定期对监测仪器进行校准,确保其准确性和稳定性。 标准物质的应用: 使用标准气体或标准溶液进行仪器校准和方法验证。 平行样和空白样测定: 评估分析过程的精密度和准确度,检测潜在的污染。 数据审核与质量评估: 对监测数据进行全面审核,确保数据的可靠性。 第三章 水环境监测 水是生命之源,水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居民饮用水安全、水生生态系统的健康以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章将详细介绍水环境监测的重要意义、监测指标、采样方法、常用分析仪器和技术,以及水质监测的质量控制要点。 3.1 水环境监测的意义与目标 评价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质状况: 评估其是否符合饮用水源、灌溉、养殖、工业用水等不同用途的标准。 识别和控制水体污染: 查明污染源、污染途径和污染物种类,为水污染治理提供依据。 评估水生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监测生物指标,评价水体对生物的毒性效应。 保障饮用水安全: 对饮用水源地进行重点监测,确保供水安全。 服务于水资源管理和规划: 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提供数据支持。 评估和预警水体污染事故。 3.2 水质监测的主要指标 水质监测指标众多,根据监测目的和水体类型,可分为: 物理指标: 温度: 影响水中溶解氧和生物活性。 pH值: 反映水体的酸碱度,影响污染物形态和生物生存。 电导率: 反映水中溶解性盐的总量。 浊度: 反映水中悬浮物的含量,影响水体的透明度。 色度: 反映水中溶解性有色物质的含量。 溶解氧(DO): 水生生物生存必需,是评价水体自净能力的重要指标。 化学指标: 化学需氧量(COD): 衡量水中可氧化有机物的总量,是评价水体有机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 生化需氧量(BOD): 衡量水中易生物降解有机物的含量,反映水体受有机物污染后的耗氧量。 氨氮(NH3-N): 来源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富营养化的重要指标。 总氮(TN)、总磷(TP): 富营养化的重要指标,过量会引起水体藻类疯长,造成“水华”。 重金属: 如铅(Pb)、汞(Hg)、镉(Cd)、砷(As)、铬(Cr)等,具有毒性,对人体和生态系统有严重危害。 挥发性有机物(VOCs): 来源于工业排放和生活污水,对人体健康有潜在风险。 农药、有机污染物: 如多氯联苯(PCBs)、有机磷农药等,具有持久性和生物累积性。 阴阳离子: 如氯化物、硫酸盐、钠离子、钾离子等,影响水的硬度和咸度。 生物指标: 大肠杆菌、总大肠菌群: 衡量水体受粪便污染的程度,是判断饮用水卫生状况的重要指标。 藻类、浮游生物、底栖生物: 评价水体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和受污染程度。 3.3 水样采集与保存 水样采集是水环境监测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采样点位选择: 应根据监测目的,选择代表性强、易于操作的点位。如饮用水源地、河流下游、入海口、排污口附近等。 采样方法: 地表水: 通常采用采样器(如采水器、万能采样器)在水体表层、中层、底层进行分层采样,或混合采样。 地下水: 采用潜水泵、虹吸管或专用采样器进行采集。 饮用水: 按照规范程序,从水龙头处采集,可能需要先放水一段时间。 样品容器: 应根据分析指标选择合适的容器,如玻璃瓶、聚乙烯瓶,并确保清洁、干燥。 样品保存: 冷藏: 大多数水样需要冷藏(0-4°C)以减缓微生物活动和化学反应。 避光: 某些物质(如某些有机物)对光敏感,需要避光保存。 加稳定剂: 对某些易变的指标(如氨氮),可能需要加入稳定剂。 采样时间: 尽量缩短从采样到分析的时间,特别是对易变的指标。 3.4 水质分析方法与仪器 现场测量: pH计、电导仪、溶解氧测定仪、浊度计: 可在现场直接测量,避免样品在运输过程中发生变化。 实验室分析: 分光光度法: 广泛用于测定COD、氨氮、总磷、总氮、多种金属离子等。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A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 用于测定水样中的多种重金属元素,灵敏度和准确度高。 气相色谱法(GC)/液相色谱法(LC): 用于测定有机污染物,如农药、VOCs、PAHs等。 离子色谱法(IC): 用于测定水中的阴阳离子。 微生物检测: 如膜过滤法、培养法测定大肠杆菌等。 3.5 水质监测的质量控制 采样过程质量控制: 确保采样器的洁净、采样器的准确性、样品的代表性、样品的规范性保存,并做好采样记录。 仪器校准与维护: 定期校准与维护现场测量仪器和实验室分析仪器。 标准物质应用: 使用经过认证的标准溶液对仪器进行校准,并用于分析方法的验证。 平行样和空白样测定: 评估分析过程的精密度和准确度,检测实验室的交叉污染。 加标回收率测定: 验证分析方法对目标物质的回收能力,评估样品基质的影响。 方法检出限(MDL)和定量限(LOQ)的确定: 确保分析方法能够满足监测要求。 数据审核与报告: 严格审核分析数据,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并按照规范格式编写监测报告。 第四章 土壤环境监测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状况直接影响农产品安全、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本章将介绍土壤环境监测的重要性、监测指标、采样方法、分析技术及质量控制要点。 4.1 土壤环境监测的意义与目标 评价土壤质量与健康状况: 评估土壤是否受到污染,是否适宜耕种或居住。 识别和控制土壤污染源: 查明污染物的种类、分布和来源,为土壤修复和治理提供依据。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监测土壤中重金属、农药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防止其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 评估土壤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监测土壤污染对植物生长、微生物活动等的影响。 为土地利用规划和环境保护提供支持。 4.2 土壤监测的主要指标 土壤污染物种类繁多,主要包括: 重金属: 主要关注的重金属: 铅(Pb)、镉(Cd)、汞(Hg)、砷(As)、铬(Cr)、镍(Ni)、铜(Cu)、锌(Zn)等。 来源: 工业“三废”排放、农药化肥使用、污水灌溉、垃圾填埋等。 危害: 具有生物累积性,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引起中毒、癌症等多种疾病。 有机污染物: 农药: 如有机氯农药(DDT、BHC)、有机磷农药等,具有残留性和毒性。 多环芳烃(PAHs): 来源于石油、煤焦油不完全燃烧,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性。 多氯联苯(PCBs): 曾广泛用于电气设备,具有持久性、生物累积性。 石油烃: 来源于石油泄漏、炼油厂等。 非金属污染物: 氟化物: 来源于某些工业活动,过量可能影响植物生长。 氰化物: 来源于电镀、采矿等行业,剧毒。 其他: pH值: 影响土壤中养分和污染物的形态与迁移。 有机质: 影响土壤肥力和吸附能力。 氮、磷、钾等常量元素: 影响土壤肥力。 4.3 土壤采样方法 土壤采样是获得代表性样品的关键,需要精心设计。 采样设计: 目的确定: 明确监测的目的(如区域普查、污染源调查、农产品安全评价等)。 采样网格布设: 根据监测范围和精度要求,将研究区域划分为大小不等的网格。 采样点选择: 在每个网格内或根据污染源特点,选择有代表性的采样点。 采样深度: 表层土壤: 通常采集0-20 cm的土壤。 深层土壤: 根据监测目的,可能需要采集0-50 cm、50-100 cm等不同深度的土壤。 采样方法: 网格法: 在每个采样点,按照一定的网格(如5x5米),采集多个子样,混合后组成一个表层土壤样品。 系统抽样法: 按照预定的间隔(如等距)进行采样。 分层采样法: 采集不同深度的土壤样品。 特殊采样: 如针对土壤调查,可能需要采用螺旋钻、土铲等工具。 样品量: 保证样品量足够进行所有必要的分析。 采样过程控制: 采样工具的清洁: 每次采样前后,必须彻底清洁采样工具,防止交叉污染。 避免污染: 避免将灰尘、雨水等引入样品。 记录: 详细记录采样点位、时间、深度、环境状况等信息。 4.4 土壤样品预处理与分析 样品风干与过筛: 将采集的土壤样品在室温下风干,去除植物根系、石块等杂物,然后过筛(如2 mm或0.25 mm的筛网),得到均匀的样品。 样品粉碎: 对于需要进行精细分析的样品,可能需要进行研磨。 提取: 根据分析指标,选择合适的溶剂(如酸、碱、有机溶剂)和方法(如加热回流、超声波提取、加速溶剂提取 ASE)将土壤中的目标污染物提取出来。 分析方法与仪器: 重金属分析: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AS): 测定单一重金属。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OES): 可同时测定多种重金属。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 灵敏度更高,可测定痕量重金属。 有机污染物分析: 气相色谱法(GC): 常用于测定农药、VOCs、PAHs等。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 具有高选择性和高灵敏度,是鉴定有机污染物的重要方法。 液相色谱法(LC): 用于测定某些不易挥发的有机物。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 适用于更广泛的有机物分析。 常量指标分析: 如pH值、有机质、常量元素等,通常采用常规化学分析方法。 4.5 土壤监测的质量控制 采样过程质量控制: 确保采样方案的科学性、采样工具的清洁、采样量的充足、样品的代表性。 样品预处理质量控制: 确保样品在干燥、过筛、粉碎过程中不被污染。 仪器校准: 定期校准分析仪器,确保其准确性和稳定性。 标准物质应用: 使用土壤标准物质进行仪器校准、方法验证和数据溯源。 平行样和空白样测定: 评估分析过程的精密度和准确度,检测实验室的空白污染。 加标回收率测定: 评估样品基质对分析方法的影响,验证方法的适用性。 方法验证: 确保所选用的分析方法适用于土壤基质,并满足检测精度要求。 数据审核: 严格审核土壤监测数据,确保其准确可靠。 第五章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QA/QC)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在本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质量保证(QA)与质量控制(QC)在整个环境监测过程中的重要性、基本概念、体系构建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QA/QC是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科学性、准确性、可靠性和可比性的基石。 5.1 QA/QC的基本概念与重要性 质量控制(QC): 指为达到预期的质量目标,对监测过程中可能影响数据质量的因素进行识别、测量、评价和纠正的一系列活动。它关注“做对事情”。 质量保证(QA): 指为确保监测活动能持续地满足预定的质量要求而采取的全面系统性的计划和措施。它关注“用正确的方法做事情”。 重要性: 保障决策的科学性: 错误的监测数据可能导致错误的环保决策,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环境危害。 提高公众信任度: 公众对环境数据的信任是推动环保工作的重要力量。 满足法规要求: 各国环境监测法规都对数据质量有严格要求。 实现数据的可比性: 确保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机构的监测数据具有可比性,便于趋势分析和区域比较。 提高工作效率: 规范的QA/QC体系可以减少返工和错误,提高工作效率。 5.2 QA/QC体系的构建 一个完善的QA/QC体系应涵盖监测活动的各个环节,从计划制定到报告发布。 质量目标设定: 明确监测的具体质量要求,如检测限、准确度、精密度、代表性等,并将其纳入监测计划。 质量计划(Quality Plan)制定: 详细阐述监测活动中将采取的QA/QC措施,包括: 人员资质要求: 明确操作人员的培训、资格认证和能力要求。 仪器设备管理: 设备的选型、安装、校准、维护、性能验证和记录要求。 分析方法验证: 确保所用方法的准确性、精密度、选择性、检测限等满足要求。 采样规程: 明确采样方法、频率、点位选择、样品保存要求,以保证样品的代表性。 数据管理与处理: 规定数据记录、计算、审核、报告的流程和要求。 质量控制(QC)措施: 具体列出将在监测过程中实施的QC活动,如空白样、平行样、加标回收样、标准物质的使用等。 质量保证(QA)活动: 如内部审核、外部能力验证、比对试验等。 记录保存: 规定所有与监测活动和数据质量相关的文件、记录的保存期限和方式。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建立一系列质量管理文件,如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等,对各项活动进行规范。 5.3 QC措施在监测实践中的应用 QC是QA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措施来监控和评价数据的质量。 仪器性能检查与校准: 每日/每月检查: 对仪器进行基础性能检查,如零点、量程、稳定性等。 定期校准: 使用国家或行业认可的标准物质,按照规定频率对仪器进行校准,建立仪器校准记录。 标准曲线绘制: 分析过程中,每次测量前或批量样品分析后,绘制标准曲线,用于定量分析。 标准物质的应用: 标准溶液/标准气体: 用于仪器校准、方法验证、质量控制样(QCS)的测定。 基体匹配标准: 当样品基质对分析结果有显著影响时,使用与样品基质相似的空白样品配制标准溶液进行校准。 空白样测定: 现场空白: 在采样点附近,模拟采样过程,但不采集样品。用于评估现场采样过程的污染。 实验室空白: 在实验室,对试剂、容器进行空白测试。用于评估实验室操作过程的污染。 平行样测定: 定义: 同时从同一均匀样品中采集两份或多份样品,进行独立的分析。 目的: 评估分析过程的精密度,计算相对偏差(RPD)。 加标回收样测定: 定义: 在一部分样品中加入已知浓度的目标分析物,然后进行分析。 目的: 评估分析方法对该基质样品的回收率,反映方法的准确度,并能揭示基质效应。 质量控制样(QCS)/实验室控制样(LCS): 定义: 经过认证的标准样品或经过验证的具有已知浓度的样品。 目的: 独立于标准曲线,用于定期检查分析系统的整体准确度。 重复性检查/复测: 对部分分析结果进行重复测定,检查其重现性。 5.4 QA活动在监测实践中的应用 QA是系统性的质量保障活动,确保监测的整个过程都在受控状态下运行。 内部审核(Internal Audit): 由组织内部的质量管理人员或指定人员,对监测活动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评估是否符合质量计划和相关规定。 外部审核(External Audit): 由第三方独立机构(如认证机构、监管部门)对监测实验室的质量体系进行评估。 能力验证(Proficiency Testing, PT): 参加由权威机构组织的,对未知样品进行分析的国际或国内比对活动。通过与参比实验室的比较,客观评估实验室的分析水平。 实验室间比对(Interlaboratory Comparison, ILC): 实验室之间互相交换样品,进行分析比对,以了解各自的分析水平和潜在差异。 方法确认与验证: 在应用新方法或修改现有方法时,需要进行系统的验证,以证明其适用性。 人员培训与资质管理: 确保所有参与监测活动的人员都经过充分的培训,并具备相应的操作技能和知识。 设备维护与记录: 建立完善的设备维护保养记录,确保设备始终处于良好工作状态。 文件管理: 建立规范的文件管理体系,确保所有质量相关文件(如质量手册、程序文件、记录表单)的受控和更新。 第六章 质量管理体系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建立并有效运行一个科学、规范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实现环境监测数据可靠性的根本保障。本章将聚焦于质量管理体系在环境监测中的具体应用,强调其在组织管理、过程控制和持续改进方面的重要性。 6.1 质量管理体系(QMS)的概念与核心要素 质量管理体系(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QMS)是一套管理方针、原则和程序,用于指导组织如何通过系统化的方法来满足客户需求并不断改进产品或服务质量。对于环境监测机构而言,QMS的核心在于: 以客户为中心: 深刻理解客户(如政府部门、企业、公众)对监测数据质量的需求和期望。 领导作用: 高层领导者的决心和承诺,是建立和维持QMS的驱动力。 全员参与: 确保组织内的每一位员工都理解质量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到质量活动中。 过程方法: 将监测活动视为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并对每个过程进行管理和优化。 系统化管理: 建立一套系统化的管理方法,将所有质量要素有机地整合起来。 持续改进: 建立持续改进的机制,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监测能力和数据质量。 循证决策: 基于对数据和信息的分析,做出科学的决策。 关系管理: 与供应商、合作伙伴等相关方建立良好的关系,共同提升质量水平。 6.2 ISO/IEC 17025标准与环境监测实验室 ISO/IEC 17025是国际上用于评估和认证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标准,它为环境监测实验室提供了一个国际化的质量管理框架。遵循ISO/IEC 17025标准,环境监测实验室需要关注以下关键方面: 管理要求: 组织: 明确实验室的法律地位,以及对员工的组织结构、职责和权限。 管理体系: 建立并维护一套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等。 文件控制: 对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中涉及的文件进行有效的编制、批准、分发、修订和归档。 记录控制: 对所有与监测活动和数据质量相关的文件、记录进行有效的控制和保存。 不符合项的控制: 建立程序,识别、记录、评价和处理不符合要求的监测活动。 纠正措施: 识别不符合项的根本原因,并采取措施防止其再次发生。 预防措施: 识别潜在的不符合项,并采取措施防止其发生。 内部审核: 定期对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进行内部审核。 管理评审: 管理层定期对实验室的管理体系进行评审,以确保其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客户投诉处理: 建立处理客户投诉的程序。 技术要求: 通用要求: 保证检测结果的有效性,包括方法的选择、方法的确认、设备的校准和维护。 人员: 确保所有参与检测的人员都具备必要的知识、技能和培训。 设施和环境条件: 确保实验室的设施和环境条件不会对检测结果的有效性产生负面影响。 检测方法和方法验证: 确保所用的检测方法是适宜的,并对新方法或修改后的方法进行充分的验证。 设备: 确保所有用于检测的设备都是适宜的,并进行有效的校准、维护和保养。 测量溯源性: 确保测量结果能够溯源到国家或国际计量基准。 采样: 确保所采用的采样方法是适宜的,并且与检测方法的要求相匹配。 检测结果的保证: 采取措施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包括使用质量控制程序、参加能力验证等。 报告检测结果: 确保检测报告的准确性、完整性,并包含所有必要的信息。 6.3 质量管理体系在环境监测工作流程中的应用 监测计划阶段: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在制定监测计划时,就充分考虑监测目的、技术要求、资源配置,并明确QA/QC目标和措施。 采样阶段: 严格按照标准操作程序(SOP)进行采样,确保样品的代表性和不被污染。设备(如采样器、流量计)的校准和维护是关键。 样品处理与分析阶段: 遵循SOP进行样品前处理和分析,严格执行QC措施,如平行样、空白样、加标回收样测定,并使用标准物质进行校准。 数据处理与审核阶段: 建立规范的数据记录、录入、计算和审核流程,由不同人员进行审核,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报告编制与发布阶段: 按照既定格式编制监测报告,确保报告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报告的审核和批准流程也是QMS的重要组成部分。 记录保存: 所有与监测活动相关的记录(采样记录、分析记录、仪器校准记录、培训记录等)都必须妥善保存,以备追溯和查证。 6.4 持续改进的机制 质量管理体系的生命力在于持续改进。这包括: 定期管理评审: 管理层通过定期评审,评估QMS的有效性,识别改进的机会。 不符合项的跟踪与改进: 对监测过程中出现的不符合项进行深入分析,采取纠正措施,并评估其有效性。 客户反馈的收集与利用: 积极收集客户对监测服务和数据质量的反馈,并将其作为改进的重要依据。 新技术、新方法的引入与验证: 关注行业内的最新技术和方法,并对其进行验证后引入,以提高监测能力和效率。 员工培训与发展: 不断为员工提供培训机会,提升其专业技能和质量意识。 通过建立和有效运行一套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监测机构能够系统性地控制和提升监测数据的质量,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可靠的数据支撑。 结语 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研究和环境保护实践的核心环节,而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则是环境监测的生命线。本书《绿色守护者:环境监测与质量控制实务精要》从理论到实践,从技术到管理,全方位地阐述了环境监测的各个方面,并强调了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我们希望通过本书的编写,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环境监测的科学内涵,掌握实用的监测技术,并深刻认识到质量控制在环境保护中的至关重要性。 愿每一位投身于环境监测事业的“绿色守护者”,都能以严谨的态度、精湛的技能,为我们共同的家园贡献力量,守护碧水蓝天,守护绿色地球。 参考文献 (此处应列出参考的官方标准、学术著作、行业指南等,例如:《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规程》、《水质监测技术规范》、《大气污染物监测技术规范》、《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等,但根据您的要求,此处省略具体的文献列表,仅为结构示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方面的内容,给我提供了非常系统性的指导。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提及“质量控制”这几个字,而是详细地分解了整个质量管理体系的构成要素。从采样前的准备工作,到实验室的内部质量控制,再到数据报告的审核和发布,每一步都进行了详细的规范和讲解。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方法确认”和“方法验证”的部分,作者用大量的篇幅解释了如何科学地评估一个检测方法的准确度、精密度、选择性、检出限等关键参数,并提供了相应的计算公式和图表。这对于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性至关重要。同时,书中还强调了质量控制样品的制备和使用,以及如何进行室内质量控制的日常监测,比如平行样、加标样、空白样的分析,这些都为我们日常的检测工作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操作指南。总的来说,这本书在质量管理方面的内容,就像一本操作手册,手把手地教你如何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让我对如何做出准确、可靠的检测结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书中对环境科学实验的讲解,让我眼前一亮。它并非一本单纯的实验室操作手册,而是将实验与更广阔的环境科学背景紧密结合。作者在介绍每一个实验时,都会先阐述该实验所处的环境问题,比如大气污染的形成、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等,然后引出相应的实验目的和操作方法。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水体溶解氧测定”的实验部分,它不仅讲解了Winkler法的具体步骤,还深入探讨了影响溶解氧的因素,如水温、生物活动、有机物污染等,并分析了溶解氧作为水质评价指标的重要性。这种“知其所以然”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我理解实验的真正价值,而不仅仅是完成操作。书中还提到了一些新兴的实验技术,虽然部分内容超出了我目前的知识范围,但它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认识到环境科学实验的无限可能性。总体而言,这本书将实验操作与理论知识、实际应用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我觉得学习过程既充实又富有启发性。

评分

对于“质量管理体系”这一章节,我必须说,作者的阐述方式非常具有启发性。它没有采用枯燥乏味的理论灌输,而是通过一个生动的情景模拟,来逐步揭示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性。例如,作者描述了一个虚构的检测机构,在初期可能由于缺乏规范化的体系,导致检测结果出现偏差,进而引发客户的不信任,甚至法律纠纷。然后,作者循序渐进地介绍了一个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包括文件化管理、人员培训、设备维护、风险评估、内部审核等各个环节。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过程控制”的讲解,它强调了从样本接收到报告发布的每一个流程都要有明确的规范和记录,这样才能确保每一个环节都可追溯,并且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定位和纠正。这本书让我明白,质量管理体系并非仅仅是为了应付认证,而是真正保障检测工作科学性、公正性和可靠性的基石,是提升整个行业专业水平的关键。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最欣赏的是书中案例分析的深度和广度。它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堆砌,而是通过大量真实或接近真实的案例,将枯燥的环境检测技术生动地展现出来。这些案例涵盖了从工业废气、生活污水到土壤和室内空气等多个检测领域,并且详细阐述了每个案例的背景、检测目的、采样方法、仪器选择、数据分析以及结果判定等关键环节。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某个化工厂废水成分分析的案例印象深刻,作者不仅列出了检测项目和标准,还详细解释了为何选择特定的检测方法,以及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干扰因素和应对策略。这种“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讲解方式,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每一个步骤背后的科学原理和实际意义,而不是死记硬背。此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最新的检测技术和仪器介绍,虽然我暂时还没有接触到这些前沿技术,但了解这些信息,能够让我对这个行业的发展趋势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指明方向。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相当简洁大方,封面颜色采用了一种沉静的绿色,给人一种专业、可靠的感觉。书脊上的字体清晰可见,很容易在书架上找到。拿到手里,纸张的厚度适中,摸起来有质感,印刷的油墨也比较饱满,不会出现晕染的情况,这一点对于需要反复查阅的实训教程来说非常重要。我特别喜欢它采用的跨页排版方式,使得大量的图表和实验步骤能够一目了然,大大提升了阅读和操作的效率。书中的插图质量也很高,线条清晰,标注准确,无论是仪器设备的示意图还是实验现象的模拟图,都能够准确地传达信息。此外,章节的划分也很合理,逻辑清晰,从基础理论到具体实践,循序渐进,对于初学者来说,能够很好地建立起知识体系。我注意到,在某些关键实验部分,作者还特别标注了注意事项和潜在风险,这对于保证实验安全和准确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总的来说,在书籍的物理属性和初步的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好印象,它看起来就是一本精心制作、注重细节的专业书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