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文化史的追寻:以近世中国为视域 文化 书籍 |
| 作者: | 黄兴涛 |
| 定价: | 35.0 |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1-05-01 |
| ISBN: | 9787300136479 |
| 印次: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长期关注中国近世思想文化史,近年更以概念史研究独树一帜。《文化史的追寻:以近世中国为视域》前半部分为文化史理论探讨,对文化史研究路径进行了深入辨析;后半部分为个案研究,结合清代至民国时期中国文化的重要或特色问题做出了精彩解读。作者的思考,对于读者了解文化史的内涵与方法,当不无助益。 |
| 摘要 | |
| 一、文化史何为?一种研究省思 谈到“文化史研究”,先要涉及对“文化史”的理解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文化史是近代中国文化史的研究一直在持续进行,甚至某种程度上还可以称得上繁荣,但该领域的研究者们对于文化史的理论反思,却是始终不足的,即便与国内学界社会史的理论探讨相比,也要远为逊色。80年代之初,周谷城前辈提倡“鞋没样,边打边像”,建议文化史的研究者们先按照各自的理解去埋头著述,暂不要过多地去进行理论方面的讨论。这一做法在当时也许存在某种必要性,但由此导致的对于文化史学理论的忽略及其认知的局限性,如今已是越来越成为制约文化史研究进一步深化的重要因素了。 整体性强调与“以文化解释文化”之策略 这些年,国内学界专门探讨文化史理论的论著极少。在笔者所见到的为数不多的专论中,常金仓先生的《穷变通久:文化史学的理论与实践》一书,值得一提。该书作者不满于国内的许多研究停留在文化人物和事件的描述、评判水平,以及对文化各门类的拼盘组合层次之现状,极力强调文化本身及其研究的统一性和整体性,这对于现今的文化史研究来说,不无针砭意义。在这方面,他主要是继承和发挥了日本文化史家石田一良的某些观点。 石田一良指出:“对文化史学的大误解,是将‘文化’视为相对于政治及经济的,有关宗教、学术、艺术等的狭义的文化现象,从而把‘文化史’看作部分地或综合地记述该类历史的一种特殊史。”常金仓加以发挥道:“历史学家之所以采取文化史的研究策略,正是要把人类的全部历史当作文化加以整体的考察,正是这个整体性才能克服旧式叙事史的个别性和性,从而发现文化发展的一般原理。政治、经济、宗教、哲学、风俗习惯、伦理道德、文学艺术、学术思想都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如果把他们割裂开来分别研究,犹如将一个人肢解以后再去研究他的各种生理活动一样。” …… |
我在《文化史的追寻》中看到了关于“民族主义”情绪在近世中国形成与演变的精妙论述,这让我颇受启发。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民族主义视为一种单一的政治口号,而是将其置于更复杂的文化语境中去考察,分析了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表征和演变。尤其让我着迷的是,书中对“国族认同”是如何在与西方列强的接触中被重塑的探讨。我之前对近代中国历史的理解,总觉得是宏大叙事驱动的,而这本书则通过对一些具体文化产品,比如文学作品、宣传画、甚至是一些民间习俗的分析,展现了民族主义情感是如何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最终凝聚起一种新的集体意识。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捕捉到那些细微的文化信号,并将它们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关于民族主义情感从萌芽到高涨的清晰图景的。书中关于“爱国”与“救亡”之间界限的模糊,以及不同群体对“民族”理解的差异,这些都让我觉得非常引人深思。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理解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需要深入到其文化的肌理之中,去感受那种集体情感的涌动,以及它如何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强大动力。
评分读罢《文化史的追寻》中关于“知识分子”在近代中国角色演变的章节,我深感触动。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或人物,而是着力于挖掘知识分子群体在国家命运与文化传承中的复杂心态和多重身份。我曾阅读过不少关于鲁迅、陈独秀等大家的传记,但这本书却从更宏观的文化史角度,将他们置于时代洪流之中,探讨他们思想的来源、演变以及最终的贡献与局限。尤其是关于“启蒙”与“救亡”两种思潮的张力,以及知识分子如何在两者之间摇摆、抉择,这一点让我觉得非常深刻。书中所述的,并非是抽象的理论,而是通过一些具体的文化现象,比如报刊杂志的兴起、新式教育的普及、翻译文学的传播,来展现知识分子如何影响社会认知,又如何被社会现实所塑造。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将那些浩如烟海的史料,提炼出如此清晰的脉络,并用如此生动的笔触描绘出知识分子那颗既怀抱理想又充满挣扎的心灵。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理解近代中国,不能仅仅关注政治和军事,更要深入到知识分子群体的心灵世界,去感受他们思想的火花,以及这些火花如何点燃了整个时代的变革。
评分《文化史的追寻》中关于“性别的重塑”在近代中国社会结构中的呈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以一种非常细致入微的视角,探讨了在西方思潮涌入和传统观念冲突的时代背景下,关于“男性”与“女性”的角色定位、社会功能以及生活方式是如何发生深刻变化的。我曾读过一些关于“女权主义”的早期讨论,但这本书将其置于更广阔的文化史视野下,分析了教育、法律、服饰、甚至家庭伦理等各个层面是如何共同作用,来重塑性别观念的。尤其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书中对那些“跨越性别界限”的个案的关注,以及作者如何通过这些个案,来折射出整个社会在性别问题上的挣扎与探索。我一直在思考,在那个男女授受不亲的传统社会,新思想是如何一点点侵蚀并最终改变人们对性别角色的认知的?这本书让我有机会从一个更为多元和包容的角度,去理解中国近代的性别革命,它不仅仅是妇女解放的口号,更是社会结构、家庭关系、个体身份认同的全面革新,而这些变化,又如何深刻地影响着今日的我们,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些有趣的线索。
评分这本《文化史的追寻》着实让我大开眼界,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深入细读,但翻阅目录和章节标题,就已经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学养和开阔的视野。我尤其对其中关于“近代性”在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具体体现的部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书中提及的那些关于思想观念、社会结构、生活习俗的细微变化,如同抽丝剥茧般,将一个古老文明在西学东渐浪潮下的挣扎与蜕变呈现在眼前。我脑海中不自觉地浮现出晚清那些风起云涌的变革,从洋务运动的器物层面向制度层面的延伸,再到思想启蒙的激荡,作者似乎在用一种非常具象的方式,描绘出这些宏大叙事背后,普通民众的生活轨迹是如何悄然改变的。比如,关于“家庭”概念在近代化进程中的演变,以及“个体”意识的萌芽,这些都让我产生强烈的共鸣。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书中,去探究这些宏观趋势是如何渗透到微观个体生活的,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习俗变迁,背后又承载着怎样深层的文化动能。这本书无疑为我理解中国近代的社会变迁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有机会从更贴近人性、更贴近生活的角度去审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评分《文化史的追寻》中关于“大众文化”在近世中国兴起的论述,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过往阅读近代史,常常聚焦于精英阶层的思想变革,而这本书则将目光投向了更为广阔的社会层面,探讨那些在我们今天看来习以为常的大众文化形式,是如何在那个特殊时期生根发芽、蓬勃发展的。从通俗小说、戏曲的变迁,到流行歌曲、电影的萌芽,作者似乎在描绘一幅生动鲜活的近代中国“日常生活图景”。我特别感兴趣的是,这些大众文化形式是如何与当时的社会思潮、政治动向相互影响的?它们在传播新知、塑造民心方面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书中提及的“消费主义”的初步显现,以及城市生活方式的改变,这些都让我觉得非常贴近现实,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我一直在思考,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这些大众文化是如何跨越阶层、地域的界限,影响到千千万万普通人的?这本书让我有机会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理解中国近代的“现代化”进程,它不仅仅是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更是生活方式、娱乐方式、思想观念的全面更新,而大众文化正是这一深刻变革的重要载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