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性研究的基础--形成扎根理论的程序与方法(第3版)

质性研究的基础--形成扎根理论的程序与方法(第3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朱丽叶·M.科宾安塞尔姆·L.施特... 编
图书标签:
  • 质性研究
  • 扎根理论
  • 研究方法
  • 社会科学
  • 数据分析
  • 访谈
  • 观察
  • 理论构建
  • 研究设计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重庆大学
ISBN:9787562488019
商品编码:24462955154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5-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质性研究的基础--形成扎根理论的程序与方法(第3版)
  • 作者:(美)朱丽叶·M.科宾//安塞尔姆·L.施特劳斯|译者:朱光明
  • 定价:49
  • 出版社:重庆大学
  • ISBN号:9787562488019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5-03-01
  • 印刷时间:2015-03-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32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389
  • 字数:345千字

编辑**语

朱丽叶·M.科宾、安塞尔姆·L.施特劳斯编著的《质性研究的基础--形成扎根理论的程序与方法(第3版)》展示了真实的资料分析过程(从描述到扎根理论)以及通过理论抽样的方法进行资料收集。本书为读者提供了思考、写作和小组讨论活动,以强化书中呈现的材料。书中收录了质性研究软件中的真实资料和分析实践。本书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为研究者提供了手把手的指导。

内容提要

。。。

作者简介

。。。

目录

1 导论
2 实际考虑
3 分析的准备
4 质性资料分析策略
5 介绍情境、过程及理论整合
6 备忘录和图表
7 理论抽样
8 形成概念
9 阐明分析过程
10 分析情境
11 将过程纳入分析
12 整合类属
13 论文、专著的写作及研究成果的报告
14 评估的标准
15 学生的问题及回答
附录A 第4章和第6章的练习
附录B 参与者#l:越战老兵的研究
附录C 参与者#2
附录D 参与者#3
参考文献
译后记


《质性研究的基础——形成扎根理论的程序与方法(第3版)》图书简介 深入理解质性研究的精髓,掌握扎根理论的实操路径 在这纷繁复杂的学术研究领域,理解现象的深层含义、揭示隐藏的规律、构建具有解释力的理论模型,是每一位研究者孜孜以求的目标。而质性研究,以其独特的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一扇洞察人性、社会以及复杂系统内在运作机制的窗口。在质性研究的众多方法论中,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更是以其系统性、严谨性和强大的理论生成能力,成为学术界广泛认可且推崇的范式。《质性研究的基础——形成扎根理论的程序与方法(第3版)》正是这样一本引导读者深入理解质性研究精髓,并系统掌握扎根理论这一强大工具的权威著作。 本书并非仅仅是对质性研究概念的浅尝辄止,也不是对扎根理论的零散介绍。它更像是一本详尽的操作手册,为初学者和有经验的研究者提供了清晰、可操作的步骤和方法,帮助他们从零开始,一步步构建起具有坚实基础和强大解释力的扎根理论。从研究的选题、设计,到数据的收集、分析,再到理论的形成与呈现,本书贯穿始终,层层深入,确保读者能够全面掌握扎根理论的每一个关键环节。 核心内容聚焦: 本书的精髓在于其对扎根理论形成程序与方法的全面、细致的阐释。它摒弃了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如何做”上。这意味着,一旦你阅读并理解了本书的内容,你就能够自信地着手设计并执行一项扎根研究。 深入理解质性研究的哲学基础与伦理考量: 在进入扎根理论的具体操作之前,本书首先会带领读者回顾和理解质性研究的根本理念。这包括对实证主义、建构主义等不同哲学观点的梳理,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研究设计和数据解释。同时,本书也高度重视研究伦理,详细阐述了在质性研究过程中,如何保护研究参与者的权益,确保研究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这种基础性的铺垫,对于理解扎根理论的内在逻辑至关重要,也为研究者构建严谨的研究框架奠定思想基石。 扎根理论的起源、发展与核心原则: 本书会追溯扎根理论的起源,介绍其奠基者格拉泽(Glaser)和斯特劳斯(Strauss)的开创性工作,以及后来由斯特劳斯和科宾(Corbin)等学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理论体系。读者将清晰地理解扎根理论的核心原则,例如“理论源于数据”、“持续比较分析”、“概念化与范畴化”、“理论抽样”等,并认识到它们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扎根理论的系统化操作流程: 这是本书的核心价值所在。本书会逐一、详细地介绍形成扎根理论的每一个具体步骤: 研究问题的确立与界定: 如何从模糊的兴趣点出发,逐步聚焦到一个具有研究价值和可行性的质性研究问题?本书将提供指导,帮助研究者识别研究的“空白点”,并设计出能够引出深刻洞察的研究问题。 理论抽样(Theoretical Sampling)的精髓与实践: 扎根理论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理论抽样策略。本书将深入讲解如何根据初步分析的结果,有意识地、迭代地选择新的研究对象和数据源,以不断深化和拓展理论。这是一种“边研究边抽样”的动态过程,与传统研究的固定样本抽样截然不同。 数据收集的方法与技巧: 本书将详细介绍适用于扎根理论的数据收集方法,如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文献分析、焦点小组讨论等。更重要的是,它会教导读者如何在收集数据的同时,就开始思考和分析,为后续的理论构建打下基础。 持续比较分析(Constant Comparative Analysis)的运用: 这是扎根理论数据分析的核心。本书将生动地阐释如何通过不断地将新的数据片段与已有的数据片段、概念、范畴进行比较,来发现数据之间的联系、异同,逐步提炼出有意义的概念和范畴。 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与范畴化(Categorization): 如何将零散的访谈内容、观察记录转化为抽象但富有解释力的概念?本书将引导读者理解概念化的过程,并介绍如何将这些概念组织成具有层次性和逻辑性的范畴,最终形成理论的骨架。 编码(Coding)的技术与实践: 从开放性编码(Open Coding)到轴心性编码(Axial Coding),再到选择性编码(Selective Coding),本书将清晰地解析不同编码阶段的目的、方法和技巧。读者将学习如何对数据进行细致的拆解、分析,并为每个数据片段打上合适的标签,为后续的范畴构建奠定基础。 理论饱和(Theoretical Saturation)的判断标准: 如何知道何时应该停止数据收集和分析?本书将提供关于理论饱和的清晰判断标准,帮助研究者避免过度收集或过早停止,确保理论的充分性和有效性。 理论的形成与构建: 在概念和范畴建立之后,如何将它们有机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连贯、逻辑自洽的理论模型?本书将指导读者如何梳理概念之间的关系,揭示它们之间的因果机制、背景条件、相互作用以及潜在的后果,最终形成一个具有解释力和预测力的扎根理论。 理论的叙事与呈现: 研究成果的价值不仅在于理论的产生,还在于如何有效地将之呈现给学术界。本书将提供关于如何撰写扎根理论研究报告的建议,包括如何结构化报告、如何引用数据支持理论,以及如何清晰地阐述研究的意义和局限性。 扎根理论的不同流派与发展: 随着扎根理论的发展,也出现了不同的流派,例如斯特劳斯和科宾的“传统扎根理论”以及格拉泽的“经典扎根理论”。本书在介绍扎根理论基本程序的同时,也会对这些不同的流派进行比较和区分,帮助读者理解其细微差别,并根据自己的研究需求选择最适合的方法。 案例研究与实践指导: 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理论的阐述,更在于其丰富的案例研究。通过对真实研究过程的呈现,读者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扎根理论的应用,学习研究者是如何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这些案例将覆盖不同学科领域,展示扎根理论的普适性和灵活性。 本书的独特价值: 系统性与操作性并重: 不同于许多仅侧重理论讲解或零散方法介绍的书籍,本书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提供了一套完整、连贯、可操作的研究流程。读者可以跟随书中的指引,一步步完成自己的扎根研究。 循序渐进的教学设计: 本书的结构设计清晰,语言表述严谨而易懂。从基础概念到高级技巧,层层递进,确保不同学术背景的读者都能有效吸收。 权威性与前沿性: 作为一本经过多次修订的经典著作(第三版),本书汇集了扎根理论领域的最新发展和深刻见解,确保其内容的时效性和权威性。 面向广泛读者群: 无论你是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医学,还是其他需要深入理解复杂现象的学科的研究生、博士生、青年教师,或者对质性研究方法感兴趣的学者,本书都能为你提供宝贵的指导。 阅读本书,你将获得: 对质性研究的深度理解: 超越表面,触及质性研究的本质和力量。 掌握扎根理论的完整知识体系: 从理论基础到具体操作,无一遗漏。 提升数据分析与理论构建的能力: 学习如何从海量数据中提炼出深刻的洞察,并形成具有解释力的理论。 增强研究设计的自信心: 能够独立设计和执行一项严谨的扎根研究。 激发研究灵感与创新: 学习如何通过扎根理论发现新的研究问题和视角。 《质性研究的基础——形成扎根理论的程序与方法(第3版)》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你踏上严谨、深入、富有创造力的质性研究之旅的得力助手。它将陪伴你穿越迷雾,找到隐藏在数据深处的真理,并构建出真正能够解释世界、启迪思想的理论。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在处理一批深度访谈的文本,感觉自己像是被困在数据的海洋里无法自拔。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时,立刻被“形成扎根理论的程序与方法”这个描述吸引住了。我迫切需要的是一套可以直接操作的“工具箱”,而不是空泛的哲学讨论。我非常关注它在“持续比较分析”这一点上能给出多精细的指导。在我看来,扎根理论的精髓就在于这个不间断的、迭代的比较过程——不断地将新数据与已有的概念进行对比、修正和深化。如果这本书能详细阐述如何识别“聚焦范畴”,以及如何判断何时可以停止数据收集和分析(即“理论饱和”的标准),那对我目前的困境将是雪中送炭。我希望它能用非常务实的口吻来描述这些技术细节,而不是用晦涩难懂的学术术语来故作高深,毕竟,实操性才是衡量一本方法论书籍价值的关键。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习惯了计量分析的背景来说,质性研究的严谨性一直是我比较担心的方面。我担心自己无法有效地保证研究过程的透明度和结论的可信度。因此,我非常看重这本书中关于“方法论承诺”的阐述。扎根理论之所以被推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内置的验证和可信性机制。我希望看到它如何处理“信度”和“效度”等传统概念,并将其转化为质性研究的特定标准,例如“可审计性追踪”或“成员核查”。如果书中能用对比性的方式,清晰地指出采用扎根理论路径相比于其他定性方法(如现象学或民族志)在确保研究质量上的独特优势和操作要点,那将极大地增强我对采纳此方法的信心。这种对方法论严格性的强调,远比空洞的“真实性”口号更有说服力。

评分

我最近一直在思考如何将我的研究发现从单纯的“描述”提升到具有“洞察力”的层面。理论的形成似乎是唯一的出路,而扎根理论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力武器。这本书的第三版意味着它已经经过了市场的检验和时间的沉淀,想必其中包含了对早期版本中不足之处的修正和补充。我最希望它能着重探讨在数字时代背景下,扎根理论的应用边界和适应性。例如,面对社交媒体数据、在线论坛文本等非传统的数据源时,传统的取样和编码策略是否需要做出调整?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应对海量、非结构化数字数据的最新策略,并结合当代研究的实际挑战进行讨论,那这本书无疑会走在方法论前沿。我需要的是一本能够指导我完成从“数据收集者”到“理论构建者”蜕变的指南。

评分

读完几本关于定性分析的入门读物后,我发现它们大多停留在描述性阶段,很少触及“理论建构”这一高阶目标。这本书既然提到了“扎根理论”,我自然期望它能真正深入到如何从零开始建立一个可解释、有解释力的理论模型。扎根理论的魅力在于其强大的解释力,它声称能解释一个特定社会过程或互动模式。因此,我希望书中能清晰地阐释理论的层次结构,比如从核心范畴到次级范畴的逻辑关系。更重要的是,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关于“叙事逻辑”的建议——即如何在最终的报告中,将分析过程的严谨性与理论发现的洞察力有机结合起来。如果它能指导我如何构建一个既符合研究现场又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框架,这本书的价值就无可替代了。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非常专业,专注于质性研究领域,尤其是扎根理论的构建。我个人对这种深入探讨研究方法的书籍一直抱有很高的期待,因为好的研究方法论是成果质量的基石。我希望这本书能清晰地梳理出从最初的田野调查到最终理论提炼的整个复杂流程。扎根理论强调在数据中“生长”出理论,而不是预先设定框架,这对我理解如何应对开放式研究问题非常有帮助。我期待它能提供详实的步骤指南,比如如何进行持续的比较分析、如何运用概念化和范畴化来组织海量文本资料,以及如何确保研究的严谨性和可信度。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展示研究者是如何一步步从原始数据中发现关键现象并将其系统化的,那将是极大的加分项。毕竟,理论的形成过程往往是研究者最困惑的环节,清晰的路径图能大大降低入门的门槛,让新手也能掌握这套强大的分析工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