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推荐一:在人际交往日益密切的今天,你是否曾认真考虑过:这是好的沟通方式吗?这是我想达到的效果吗?这真是我想说的话吗?在这个快速变迁的时代,《沟通圣经》将带你应对所有沟通的挑战。
推荐二:作者尼基·斯坦顿是一位杰出的咨询顾问,一直从事沟通能力培训的工作,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基础。《沟通圣经》行文简单易读,技巧实用有效,帮助你轻松解决沟通中的一切难题。
推荐三:书中精心设计了问题与练习,配合自我检查,测验读者对所读内容的了解度,让你能真正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
内容简介
《沟通圣经:听说读写全方位沟通技巧(修订第5版)》旨在帮助读者增进“沟通技巧”或“商务沟通能力”,内容详细解说“听说读写”所有可能的沟通情境所需要的技巧,如电话、谈话、会议、演讲、简报、写信、报导、问卷、电子邮件等,并说明非语言沟通、聆听、阅读、视觉沟通,以及如何利用各种视觉辅助工具等,时时刻刻帮助你克服所有沟通的挑战,进行良好的“自我发展”与“职业生涯发展”。
目录
第1章 沟通的过程
第2章 说
第3章 听
第4章 人际互动与非语言沟通
第5章 打电话
第6章 面谈
第7章 求职面试
第8章 团队沟通
第9章 主持和参与会议
第10章 演讲
第11章 视觉辅助工具
第12章 增进阅读速度
第13章 提高阅读效率
第14章 撰写英文商务文章
第15章 求职
第16章 撰写报告
第17章 其他文书任务
第18章 视觉沟通
作者简介
尼基·斯坦顿,一位杰出的咨询顾问,涉及的领域包括管理、沟通、商业英语、领导和团队发展,并于校园里讲授沟通课程。
精彩书摘
第1章 沟通的过程
1.1 沟通的过程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常常会遇到问题或障碍。我们常听到自己或对方说“我不是这个意思啦”、“你还是没听懂我的意思吗”或“你好像没搞懂吧”。每当我们试着与他人沟通时,似乎总有什么阻碍沟通过程,使对方无法理解我们的意思。即使对方听懂我们的意思了,我们还是常常无法让对方依照我们的期望去思考或行动。总的来说,我们在沟通时有四个主要目标。
1.2 沟通的四大目标
不管我们是在进行书面还是口语的沟通,试图说服、告知、娱乐、解释、信服、教育对方或达到任何其他目的,背后总是有四个主要目标:
· 被接收(被听到或被读到)
· 被理解
· 被接受
· 使对方采取行动(改变行为或态度)
只要没达到其中任何一个目标,沟通就失败了。沟通失败带来的挫折与不满,经常表现在“我说的话,你听不懂吗?”这样的反应中。但什么是“我说的话”?语言只是我们借以表达想法的一种代码,唯有双方都赋予这组代码相同的意义时,这个代码才能被理解。文字只是用
以代表事物和想法的符号,而我们每个人都会给予每个词稍微不同的意义。
我们给予文字的意义,取决于我们如何诠释这个世界,而我们每个人看待和理解这个世界的方式都不同。
1.3 文字的意义,个人诠释不同
有效沟通的主要障碍,其实是我们个人对文字意义诠释的差别。虽然我们学母语的过程都差不多,在学习过程中给予每个文字大致相同的意义,但是,什么字代表什么事物,其实是一个特定群体决定的结果。
比如说,dap这个英文单词对你来说是什么意思?这会视你从哪个地方来而有不同的解读,这个词对你来说可能没有任何意义,也可能在你听来是“运动鞋”的意思,也就是别人口中的plimsoll、tennis shoe、pump或trainer。
你如何称呼一样物品或一件事物,取决于你生活的群体决定如何称呼它,而这个决定是无规可循的。
如果这个词指的是具体的东西,是可以触摸、感觉、听到、看到或闻到的东西,那么解释起来还不算困难,因为如果实在解释不了,还可以找到实物或照片给对方看。如果对方以前见过这个东西,他立刻就能理解你的意思。
然而,如果这个词指的是抽象的东西呢?如果是用来描述知觉、感受、情绪和想法的字眼呢?你如何确定对方对“危险”、“爱”、“恨”、“邪恶”等字眼的定义和是你一样的?
这些文字的意义,取决于个人的经验。
比如说,如果你喜爱攀岩或赛车,那么“危险”这个字眼对你的意义,和对三岁小孩的父母或是大企业家的意义是截然不同的。
1.4 非语言的沟通
我们当然并不只是通过文字进行沟通。每一次我们与他人沟通时,同时也会通过其他各种方式传达信息。甚至我们没有说话、也没有写什么时,还是会无意识地传达某种信息。我们可能还会利用图片进行沟通,像是用图片替换文字的说明,或是加强我们要传达的语言信息。除此之外,在说话的时候,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我们还会通过其他方式进行沟通,像这种非语言或文字的沟通,就叫作“非语言沟通”(non-verbal communication)。非语言沟通包括:
· 面部表情:如一个微笑、一个皱眉。
· 肢体动作:利用双手或身体的动作,解释或强调语言信息。
· 身体姿势:站姿或坐姿。
· 方向:面对对方,或背对对方。
· 目光接触:是否看着对方,或是看着对方的时间长短。
· 肢体接触:拍背、搭肩。
· 距离:自己与对方的距离。
· 点头:表示同意或不同意,或鼓励对方继续说下去。
· 外表:外貌和衣着。
非语言沟通还包括口头文字或书面文字的非语言部分,例如:
· 口头文字的非语言部分:音量、语调和语速的变化,音色和音质。(又称作“周边语言”“辅助语言”“副语言”)
· 书面文字的非语言部分:字迹、排版、组织、整洁和整体视觉印象。
所有这些非语言文字的沟通方式,也被称作“后设沟通”(meta- communication)。其希腊前缀meta是“超越”“附加”的意思,因此“后设沟通”就是指“沟通之外附加的东西”。我们要记着,人类在沟通时,都会伴随着这种非语言的沟通!
此外我们还要记得,伴随所有信息出现的后设沟通,是非常具有传达力的。对方会使用这些线索去阐释你的意思,特别是当你的语言与行为互相矛盾时,对方甚至只去注意后设沟通所传达出的信息,而不理会文字本身的意思。
所以,如果你很生气,又不想表现出来,只要特别留意你的姿势、眼神、动作、表情或语气就会察觉,这些都会泄露你的心境。相同的道理,在书面上,文字的语气也会泄露你的心境。
1.5 不同的情境,不同的诠释
对于文字(语言信息)或非语言信息,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诠释。同理,身处不同的时间和情境时,一个人对文字语言的诠释也可能不一样。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都是发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每个情境都有其独特的背景和发展经过。当然,为了多少能够进行沟通,我们会学着辨认不同情境之间的类似之处,从经验中学习。这一点很重要,否则我们会搞不清楚要如何与他人沟通。
在不同情境之间寻找类似之处能有所帮助,但也存在着危险性,因为我们可能会假设眼前这个情境与某个情境类似,因而假设自己知道该怎么说、怎么做。比如说,假设你只见过某个人一次,他那时表现得很傲慢、很霸道;那下次当你再见到他的时候,你是不是会预期他就是这样一个自大又狂妄的人呢?由于你假设这次是同样的情境,并假设他的行为会跟上次一样,你可能就看不到这两个情境其实不同,因此也没有发现他的行为很可能跟上次不一样了。
其中的危险就潜藏在你的预期当中:如果你预期他会跟上次一样自大狂妄,那么你这次再和他沟通时,你很可能一开始就会采取强硬的态度,而很可能你的这种强硬态度会让他感觉到威胁,于是他就采取霸道的态度来和你抗衡。最后,你觉得自己当初的印象得到了证实,你认为这个人就是很傲慢、很霸道。但事实上,在不同的情境里,一个人会有不同的言行举止,如果你再度和他碰面时采取不同的态度,他很可能就不会表现出傲慢和霸道。
记住,人的行为是会互相影响的!
1.6 沟通的各种障碍
下面我们来看看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沟通的过程。克服这些因素,或尽降低它们的影响,我们就能够更有效地沟通。
感受不同 我们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大部分取决于我们过去的经验,因此不同年龄、国籍、文化、教育、职业、性别、地位、个性的人,对于同样的情境会有不同的感受。感受不同,往往也是许多沟通障碍的根源。
妄下结论 我们往往只看到自己预期会看到的,只听到自己预期会听到的,而非完整接收实际存在的整体,其结果常常就是“捕风捉影”,妄下结论。
刻板印象 我们必须从经验中学习,因此我们常倾向于把人归类在特定的框架中。“天下乌鸦一般黑”,这句话就是代表。
缺乏兴趣 沟通过程中最大的一个障碍,就是对方对你的信息兴趣缺缺。你应该时时记住这一点,因为我们很容易就假设,我们自己关心的事,别人也一样关心。如果你发现对方兴趣缺缺,有个办法就是调整传达信息的方式去迎合对方的兴趣和需求。
缺乏知识 如果对方的教育背景与你很不一样,或是对谈话主题了解极少,要有效沟通就很困难。这时你就必须了解双方的知识差距,妥善调整沟通的方式。
表达困难 如果你找不到恰当的字眼来表达你的想法,势必会影响沟通的过程,这时你就得增加自己的词汇量。如果是缺乏自信所造成的表达困难,则可以通过事前的准备和计划来克服。
情绪 接收者和沟通者的情绪,也可能成为沟通的障碍。人在情绪激动的时候,往往会陷入情绪的漩涡中,无法接受不一样的信息。因此,应避免在情绪激动的时候跟他人沟通,以免语无伦次或口无遮拦。但反过来说,适当的情绪也不完全是坏事,因为如果你的声音里没有一点情绪或热忱,对方大概也不会想听你说话。
个性 在之前讲到某个人傲慢霸道的例子里,我们可以看到,不只是人的个性不同会引起问题,我们自己的行为也会影响对方的行为,这种“个性不合”是沟通失败最常见的一种原因。我们也许无法改变他人的个性,但是至少我们可以掌握自己的个性,看看改变一下自己的行为,是否能够使彼此的关系更和谐。
上述这几个因素只是其中几个可能会使沟通效果不佳或失败的原因。在此我们讨论到这里就够了,因为我们已经从中学到,身为接收者或沟通者的我们可以主动改变各种条件,从而让双方的沟通进行得更顺利。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能够使沟通更有效的做法。第一条定律就是“三思而后行”。如果我们在进行沟通之前,先想想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就更有可能避免这些问题。
1.7 考虑五方面,让沟通更有效
不管是要进行什么样的沟通,事先自问下面列出这五个方面的简单问题,不但能使你的沟通更有机会成功,还能够使你沟通起来更轻松。
原因(目的)
· 我为什么要进行这个沟通?
· 我沟通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 我希望以此引起什么结果?改变对方的态度或看法?
· 我希望在沟通之后对方会做些什么?
· 我的目的是什么?告知、说服、影响、教育、同情、娱乐、建议、解释还是刺激想法?
……
我原本以为这本书大概率会是一些空泛的理论,但事实证明我低估了它的深度和实用性。特别是关于“说”的部分,真是给了我醍醐灌顶的感觉。我以前总觉得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行,但读了这本书,才发现原来还有那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书里详细地讲解了如何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比如如何构建逻辑链条,如何使用恰当的词汇,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听众调整表达方式。我尤其喜欢它提到的“金字塔原理”在沟通中的应用,让我学会了如何将复杂的信息化繁为简,让对方更容易理解。还有关于如何有效地进行说服和谈判的章节,简直是职场必备技能!我尝试着在工作中运用书中学到的方法,比如在汇报工作时,先说结论,再说支撑结论的理由,这种结构让领导和同事一听就明白我的意思,效率大大提升。以前需要反复解释的事情,现在几句话就说清楚了。这本书让我从一个“想到什么说什么”的状态,变成了一个“有策略、有条理”的沟通者,真的太有成就感了。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在“读”和“写”这两个方面也做得相当出色,让我对信息获取和输出有了全新的认识。在“读”的部分,它不仅教你如何快速阅读和理解文本,更强调了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书里关于如何辨别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如何分析论证的逻辑谬误,以及如何从海量信息中提炼出核心要点,都非常有价值。我感觉现在看新闻、读报告时,脑子里会不自觉地进行分析,不再轻易被表面的信息所迷惑。而在“写”的部分,书中提供了非常系统性的指导,从邮件、报告到演讲稿,几乎涵盖了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各种写作场景。我特别喜欢它关于如何写出清晰、简洁、有说服力文章的技巧,比如如何运用标题、段落和过渡句来引导读者,如何用数据和事实来支撑论点。我尝试着写工作邮件时,先列出大纲,再填充内容,并且仔细检查语法和用词,结果收到的回复明显比以前积极和有效。这本书让我从一个“写不好”、“写不快”的人,变成了一个能够自信、高效地进行书面沟通的人。
评分这次真的是淘到宝了!我一直觉得自己在表达方面总差点意思,要么说不到点子上,要么听不懂别人的意思,沟通起来常常碰壁。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入手了这本《沟通圣经:听说读写全方位沟通技巧(修订第5版)》,没想到它真的像一本宝藏,让我受益匪浅。刚拿到书的时候,就被它厚实的内容和清晰的排版吸引了。我一开始是从“听”这个部分开始看的,我发现我平时真的很少认真去听别人说话,总急着表达自己的观点,结果导致很多误会。书中关于积极倾听的技巧,比如如何通过眼神交流、肢体语言和适时反馈来表示你在认真听,以及如何辨别对方话语背后的真实意图,都非常实用。我尝试着在和家人、同事交流时运用这些方法,效果惊人!我发现当我去认真倾听时,对方会感到被尊重,沟通的氛围也变得更融洽了。而且,我还能更准确地把握对方的需求和想法,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争执。这本书真的让我意识到,沟通不仅仅是说话,更重要的是用心去听,去理解。
评分坦白说,我买这本书的时候,是带着一种“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我工作中遇到了一些沟通上的瓶颈,感觉自己总是说不到点子上,或者说得太多了对方反而听不进去,结果影响了工作效率。这本书的内容之丰富,真的让我大开眼界。它不仅仅是简单罗列技巧,而是将沟通的各个环节,从倾听、表达、阅读到写作,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并且给出了非常具体、可操作的方法。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非暴力沟通”的部分,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说话的方式会无意中伤害到别人,而采用更温和、更富同理心的方式,能够更好地化解矛盾,建立信任。我尝试着在和团队成员讨论问题时,先描述事实,然后表达自己的感受,再提出自己的需求,而不是直接指责或批评。结果,原本可能僵持不下的讨论,变得更加开放和富有成效,大家都能更愿意倾听彼此的想法,共同寻找解决方案。这本书真的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沟通导师,它不仅教你“做什么”,更重要的是教你“为什么这么做”,并且让你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评分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比较内向的人,不太擅长在人群中表达自己,也害怕与陌生人打交道。所以,当朋友推荐《沟通圣经》这本书时,我其实没抱太大希望,想着大概也就那样吧。但读完之后,我真的彻底改变了看法!这本书不仅仅是讲一些死板的沟通技巧,更重要的是它帮助我建立了一个健康的沟通心态。它让我明白,沟通并不是一场“战斗”,而是一个“合作”的过程,是双方为了达成共识而共同努力。书中关于如何克服社交恐惧、如何自信地表达自己、以及如何处理冲突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内容,都让我觉得特别贴心。我开始尝试着在会议中主动发言,虽然一开始声音还有点颤抖,但当我用书里学到的方法,比如提前准备好要说的内容,并且用清晰、肯定的语气表达时,我发现大家都在认真听,而且对我提出的观点也给予了积极的反馈。这种小小的成功,极大地增强了我的自信心,让我觉得原来沟通并没有那么可怕,甚至还能带来乐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