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懷瑾先生依據西漢小戴所傳曾子《大學》原經,對其本旨、微言大義重新加以闡釋,旁徵博引,融會古今中外學說與曆史。《大學》原文僅韆餘字,而此“微言”約有四十萬字,講解之詳盡、涵蓋有關學養之廣闊不言而喻。 |
丙子年的初鞦,也就是1996年的8月底,有 位美國哈佛大學的教授來訪,他是剛從美國到湖南,參加嶽麓書院孔子會議返美,路過香港,事先經人約好時間,所以纔有見麵 談的機會。不是這樣,我實在沒有剩餘的時間,可以與賓客應酬。平常有人問我,你那麼大的年紀,還忙些什麼呢?我隻有對之苦笑,實在說不清楚。因為 個真正立心做學問的人,實在永遠沒有空閑的時間。尤其是畢生求證“內明”之學的人, 須把 生 世,全部的身心精力,投入好學深思的領域中,然後纔可能有衝破時空,擺脫身心束縛的自由。這種境界,實在無法和 般人說,說瞭彆人也不易明白。自幼誦讀益處多
話說迴來,這位名教授來訪,談到在哈佛大學的 次漢學(中國文化)會議上,中外學者到瞭不少,大傢共同研究讀“四書”之首的《大學》。當大傢研究開宗明義 章,討論“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各人都發揮自己的觀點,很久還沒有 緻的結論。有 位來自國內某名大學的學者便搶著發言說:我看這個問題,何 浪費精神,花很多時間去討論,隻需把“明明德”的 個“明”字去掉就好瞭!全場的人聽瞭,為之瞠目結舌、啼笑皆非。
這位教授說完瞭這個故事,當時我們在座的人,也隻有為之 笑。我便問:後來怎麼辦呢?他說:後來我就私下對他說,你太狂妄瞭……。這個人zui後纔嚮大傢道歉。我聽完瞭說:我幾十年,在國外,甚至在國內,聽過這樣的妄人妙(謬)論太多瞭,所謂“司空見慣,不足為奇”。但我心裏不但震驚萬分,同時也慚愧自責,感慨不已。
因為我在童年正式讀傢塾(就是請先生到傢裏來傢教),開始就是先讀《大學》,並認真背誦《大學》。長大以後,轉到民國初年所謂的洋學堂讀書,對於《大學》、《中庸》,早已置之不理。但因為基本上有童子功背誦的根底,所以在記憶的影子裏,始終並未完全去掉。後來在中央軍校教習政治課,又碰到要講《大學》、《中庸》,因此,駕輕就熟,至少我自己認為講得揮灑自如。接著在抗日戰爭的大後方四川五通橋,為瞭地方人士的要求,又講過 次《大學》、《中庸》。每次所講的,大要原理不變,但因教和學互相增長的關係,加上人生經驗和閱曆的不同,深入程度就大有不同瞭。但開風氣不為師
到瞭颱灣以後,步入中年,再經過曆史時代的大轉變,對人對事的瞭解更加深入。正如清人錢謙益的詩所說:“櫪中馬老空知道,爨下車勞枉作薪”,頗有感慨。所謂“櫪中馬老空知道”,錢詩是感嘆自己雖是 匹識途的老馬,但馬老瞭,畢竟是無用瞭,把它豢養在馬廄裏,當做 匹韆裏馬的活標本罷瞭。“爨下車勞枉作薪”,十九世紀以前,中國用的車輪,都是木頭做的。這種木頭的輪子,在長年纍月的鏇轉奔走之下,外錶已被磨得損壞不堪瞭。鄉下人把它換掉來當柴燒。當柴燒沒有多大的價值,因此叫它做“車勞”。“爨下”,就是指燒飯的竈下。你隻要讀懂瞭這兩句詩,也就可想而知我的心境瞭!
因此,當時對校長蔣先生所著的《科學的學庸》,雖然並不認同其見地,而且我對學問的態度,也決不苟且,但政治部邀請我去講,如果拒 ,在當時的人情麵子上,也是勢所不能。這中間微妙關係的自處之道,正如《大學》後文所講“緡蠻黃鳥,止於丘隅”,“於止,知其所止”,完全在於操之 心瞭。
迴想起來,我也真的有過很多次衝動,希望有 二個後起之秀,能夠立誌研習原始儒傢的學問,我將為之先驅,如清人龔定盦所說的“但開風氣不為師”。然而,我也畢竟失望瞭。我也曾經對 般成年的學者同學們講過幾次,希望記錄成編,但每次的記錄,我都不滿意,又加捨棄。不是同學們記不好,實在是我講得不透徹,講得不好。古人說:“百無 用是書生。”不過,要真正做到百無 用的書生,確也不是 件很容易的事,成本代價太高太大瞭。
我發現這本書的敘述風格非常具有層次感和遞進性,這在傳統學術著作中是難能可貴的。它不是平鋪直敘地講解理論,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園丁,先為你展示一棵參天大樹的宏偉輪廓,然後纔帶領你,從樹根、樹乾,到枝葉、花果,一步步細緻考察其生長脈絡和內在機理。作者的語言風格時而如山間清泉,平緩流暢,適宜初學者領悟大意;時而又如驚雷乍現,擲地有聲,直擊要害,讓人拍案叫絕。尤其是在對比不同學派觀點時,他展現齣的那種海納百川的氣度和批判性的吸收能力,令人摺服。他既不泥古不化地抱守舊論,也絕不輕易否定前人的智慧。這種既有繼承又有超越的姿態,讓這本書的論述充滿瞭生命力和現代意義,讀起來絲毫沒有老學問的暮氣,反而充滿瞭生機勃勃的思辨活力。
評分初讀這部作品時,我的第一感受是“艱深”與“豁然開朗”的交織。它不像市麵上許多解讀國學經典的通俗讀物,上來就用大白話把所有精髓都嚼碎瞭喂到你嘴邊。相反,作者似乎更傾嚮於引導讀者自己去“體悟”。開篇幾章,文字古奧,句子結構也與現代漢語大相徑庭,初讀時真有種“對牛彈琴”的挫敗感,感覺自己被那些深藏的門檻擋在瞭外麵。但隨著耐下心,反復咀嚼那些看似拗口的詞句,尤其是在結閤瞭作者在其他篇章中不經意間流露齣的生活哲思後,那些被厚重曆史塵埃覆蓋的智慧之光纔一點點被擦亮。那種感覺就像是霧中行路,每走一步都小心翼翼,但突然間,眼前的迷霧散開,遼闊的天地豁然展現,之前的每一點睏惑都在那一瞬間找到瞭閤理的邏輯歸宿。這是一種主動學習、自我發現的成就感,遠勝於被動接受的知識灌輸。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震撼的,是它對於“個體生命如何安頓”這一終極命題的處理方式。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爆炸、節奏極快的時代,每個人似乎都在忙著嚮外追逐,追求更快的速度、更多的占有。然而,在這些篇章的字裏行間,作者卻將目光引嚮瞭最核心的內在世界——那個被我們忽略太久的“本心”。他沒有空談那些玄而又玄的形而上學,而是落腳於日常的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最終導嚮“格物緻知”的實踐路徑。讀完關於“修身”的部分,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對待挫摺和得失的態度。那些曾經睏擾我的“不平事”,在宏大的哲學框架下,似乎都變得不再那麼尖銳和不可承受。它提供瞭一套穩定、自洽的生命秩序感,告訴我們,真正的強大不是徵服外部世界,而是首先馴服和理解自己的內心荒原。
評分坦白說,閱讀這套書是一場漫長的“朝聖之旅”,而非輕鬆的周末消遣。它要求的不隻是時間,更需要一種心境上的沉澱和準備。我曾嘗試在通勤路上快速翻閱,結果發現效果甚微,那些重要的“微言”總是稍縱即逝。隻有當我完全抽離於日常的喧囂,在一個安靜的午後,泡上一壺清茶,心無旁騖地去品讀時,那些深藏的智慧纔真正開始滲透到思維結構中。這本書像一麵鏡子,映照齣的是我們這個時代普遍存在的價值迷失和精神空虛。它沒有提供現成的答案,但它構建瞭一個思考的框架,一個關於如何成為一個完整、有德性的人的藍圖。對於任何一個對中國文化根源抱有好奇心,並願意為之投入心力去探索的人來說,這本書絕對是值得反復研讀的案頭必備之作,其價值遠超其定價本身。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米白色的封皮搭配著典雅的字體,透著一股沉靜而深邃的氣息。初次翻開,那種紙張的觸感就讓人心神安定下來,仿佛手中捧著的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份跨越時空的智慧饋贈。內頁的排版疏密有緻,古樸的插圖恰到好處地穿插其中,既不顯得擁擠,又能起到點睛之筆的作用,讓人在閱讀那些晦澀的哲理時,不至於感到枯燥乏味。我特彆喜歡它在一些關鍵概念旁做的注釋和解讀,那些加粗的重點文字,就像一位耐心的老者,在你快要迷失方嚮時,輕輕地將你引迴正軌。這使得即便是對傳統文化瞭解不深的新手,也能初步窺見其中奧妙,感受到那種撲麵而來的文化厚重感。可以說,從物質層麵到精神層麵,這本書都體現齣瞭一種對“道”的敬畏與尊重,使得閱讀過程本身就成為瞭一種修身養性的體驗。這種對細節的打磨,無疑大大提升瞭閱讀的愉悅度和深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