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日本如何文化立國 | 作者 | 青柳正規;滕新華,王鼕 |
| 定價 | 28.00元 | 齣版社 | 世界知識齣版社 |
| ISBN | 9787501255979 | 齣版日期 | 2017-11-01 |
| 字數 | 頁碼 | 131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在全球化時代,重新激發日本活力的鑰匙就在於“文化”。 《日本如何文化立國》旨在講授如何將日本所的文化傳統與活力很好的相融閤。作者把文化抬高到“文化立國”的高度是因為近年來在國傢或社會層麵上,文化的存在價值越來越高,而且不僅是日本,世界各地都齣現瞭這種傾嚮。全球化正在提升各國文化的存在感,近年來,在先於日本完成工業化的歐洲,在那些一度衰退的工業城市中,又以“文化城市”的姿容東山再起者,不乏其例。魅力四濺的文化受人青睞,也給城市帶來瞭巨大的經濟效益。一度黯然失色、失業者充斥街頭的工業城市,藉助文化政策的東風而再創輝煌,足以證明“文化興國”絕不是一句用來空喊的口號。越來越多的地方設法給本地的傳統文化和特色産品注入新的活力。民間廟會、傳統節日、民俗藝術、曆史建築和景觀等,各地保留的這些傳統文化都有可能成為發展旅遊事業的*有力的潛在資源。期待地方建立起一套新的機製,讓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互相交融。日本的做法對於我們中國復興傳統文化提供瞭很好的藉鑒。 |
| 作者簡介 | |
| 青柳正規,1944年生,畢業於東京大學文學係。曆任東京大學文學部副教授、教授。國立西洋美術館館長、國立美術館理事長。2013年,任日本文科省文化廳廳長。東京大學名譽教授。日本學士院會員,國際學士院聯閤會副會長。著有《羅馬帝國》《逸樂與飽食的古代羅馬》《零起點美術館入門》等。 滕新華,男,1954年11月生於北京,大學學曆。 1971年12月—1974年1月,北京市外國語學校日語專業學習;1975年1月-1979年8月 北京市翠微中學日語教員;1979年9月-1983年8月,北京師範大學中文係學習;1983年8月-1984年5月,北京62中語文教員;1984年5月-1992年10月,北京市總工會國際部翻譯;1992年10月-2003年7月,北京市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日本處副處長、處長;2003年7月-2010年12月,北京市西城區外事辦公室主任;2010年12月31日,因西城區和宣武區閤並,精簡人員,自願提前退休(副局級待遇)。 王鼕,女,1977年9月生,研究生學曆。1994年9月—1998年8月,河北大學外國語學院日語專業學生;1998年9月—2001年8月,外交學院國際關係專業碩士研究生;2001年10月—2015年10月,北京市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日本處乾部;2015年10月至今,中國外文局乾部。 |
| 目錄 | |
| 序章 章 全球化過程中的文化 全球化凸顯多種文化的存在 《世界遺産名錄》的誕生及其成果 指定“非物質文化遺産”,承認多種價值的存在 反全球化主義保護文化多樣性的動嚮 將電影排除在自由貿易之外 “文明間對話”的必要性 將文化作為軟實力加以傳播 法國的文化立國戰略 振興文化,肩負起歐洲發展的重任 日本對世界遺産的誤判 什麼是國傢財富 第二章 日本文化 日本:一片得天獨厚的土地 國傢的長期穩定讓文物保留至今 靈活吸收外來文化 日本文化:沉默寡言,性格內斂 山鄉文化,源遠流長 文化是一池溫水? 我們的生活和文化緊密相關 歐洲人贊不絕口的日本工藝品 日本文化:其優點在現代藝術中 日本人:源於生活感覺的審美眼光 “熱文化”“平穩文化”與“積蓄文化”“循環文化” “平穩文化”讓地方得以休養生息 城鄉之間的文化隔閡 如何促進傳統與現代的相互融閤 第三章 日本的文化政策 日本是如何傳承傳統文化的 文化廳是如何保護曆史文物的 文物調查官的職責範圍 搶救“越中福岡的菅笠” 在傳統工藝的産地之間建立協作關係網 與區域文化聯手,共同抵製全球主義的擴張 告彆妨礙人纔培養的補貼 嚮“南部鐵器”學習 吸引年輕人的“和太鼓” 日本:對藝術傢相當苛刻的國傢 在扶持藝術傢方麵,歐洲與日本的差異 養育藝術人纔的一方水土 日本人:對自己心儀的藝術情有獨鍾 日本人:用真誠的目光欣賞畫作 在“動漫”吸引下學習日語的外國青年 諳熟傳統文化的“翻譯” …… 第四章 外國的文化政策 第五章 實現“文化立國”的必由之路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日本如何文化立國》: 日本文化和日本社會共享的穩定環境,源自島國特色的地理條件,這一點也不應忽視。 日本四麵臨海,自古以來沒有受到外敵的侵犯和掃蕩,雖然在太平洋戰爭中敗北,但是在戰後美軍占領時期也未能改變天皇製的國體。從神話時代延續至今的天皇製,是日本文化賴以生長的一棵大樹。連戰勝國的美國也沒有讓戰爭傷害到日本文化。說到這兒,我不禁想起瞭阿富汗,戰亂即將結束的2002年,位於喀布爾的阿富汗國傢博物館門前懸掛著一條橫幅,上麵自豪地寫道:隻要這個國傢的曆史和文化還在,這個國傢就沒有滅亡。 日本文化沒有遭受到外敵侵蝕的有力證據大概要數正倉院瞭。聖武天皇、光明皇後的寶貝就長年保存在這座幾乎沒有安保措施的木結構建築裏。我可以斷言,這種做法在國外是絕對不可能有的。如果是外國,一旦發生戰爭,如此簡陋的設施頃刻瓦解,藏品也將不翼而飛。盡管日本從古至今也多次捲入過戰爭,但是這裏的文物仍然保存得完好如初,這不能不說是個奇跡。這是一個多麼祥和、多麼穩定的國傢!這是用盡世界上的所有常識也難以想象的。況且,經社會名流和寺院神社之手輾轉保存的這些傳世珍寶,其數量之多,內容之豐富,在世界上也是數一數二的。 比如中國的文物從唐代起就開始流人日本。日本從室町年間(1336-1573年)開始嚮中國訂貨,委托中國製作瞭許多陶瓷之類的工藝品,目前仍有許多精美的中國工藝品保存在日本。而在身為産地的中國,除瞭故宮博物院裏收藏的文物,民間的祖傳文物所剩不多,反倒是日本存有許多講述中國文化故事的逸品。 在歐洲,深藏密室被人忘記的遺寶被後人發現的故事常見於報端。因為戰爭一來,這些寶物將被悉數掠走,所以,避人耳目的隱藏是好的防衛手段,結果被後代偶然發現。在日本,戰亂和掠奪鮮有發生,所以,類似藏匿的遺寶又重見光明的新聞很少,這也正好見證瞭日本是一個和平的國傢。 許多文物珍寶在曆朝曆代的神社佛堂,或者達官貴人的手中相傳,輾轉收藏,幾易其主,流傳至今,這就是日本寶物的傳承之道。而這些文物的新舊主人在政治或宗教上並非冤傢對頭,所以一旦提起舊主人的尊姓大名,興許還能抬高文物的身價 令人扼腕的是明治初年,日本全國發生的那場愚昧無知而且近乎瘋狂的“廢佛毀釋①”運動。如果沒有那次浩劫,肯定會有更多的寶貴文物保存下來。巴黎專門研究東方美術的吉美美術館收藏瞭許多日本佛像,明治期間的廢佛毀釋運動發生期間,大約有一萬多尊佛像送到那裏暫避一時,然後便一直留在那裏,後不瞭瞭之。如此說來,當年在“廢佛毀釋”中逸散的佛像可以說不計其數,加之明治以後有人遠渡重洋來到日本大量文物,緻使各類文物外流嚴重。然而在這種情況下,仍有許多文物得以保存。日本文物收藏的曆史之久,底氣之足,不得不令人感到驚訝。 這種結局的齣現得益於日本社會的長期穩定,同時也因為外來文化對日本的侵蝕並不嚴重。因外來文化傳人,讓人們的生活模式和思維方法為之一變的現象,日本有史以來就不曾有過,這樣的國傢在世界也非常罕見。 …… |
| 序言 | |
翻開《日本如何文化立國》這本書,我第一時間就被它所蘊含的宏大敘事所吸引。這本書,我是在湖北新華書店無意中發現的,但它所觸及的主題——一個國傢如何將文化上升到國傢戰略的高度,並以此來塑造自身形象、提升國際地位——一直是我所關注的。我一直認為,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傢最深刻的內在力量。日本,在曆史上經曆瞭多次的變革與發展,卻始終保持著其獨特的文化特質,這一點讓我深感好奇。書中是否會深入剖析日本在不同曆史時期,是如何有意識地構建和推廣其文化理念的?例如,它是否會探討日本在文字、語言、藝術、審美等方麵的獨特發展軌跡,以及這些元素是如何融入到國民的日常生活和國傢認同中的?我特彆希望能看到書中關於日本如何將這些文化成果轉化為國傢軟實力的具體案例,比如,通過其在世界範圍內流行的動漫、設計、烹飪等,去構建一個積極正麵的國傢形象。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它不僅僅是在講述一個國傢的故事,更是在探索一種超越物質層麵的發展模式,一種讓國傢在世界舞颱上贏得尊重和認可的深層邏輯。
評分一直以來,“文化立國”這個概念都讓我覺得既宏大又具體。它不像單純的經濟發展那樣,可以用GDP等硬指標來衡量,卻又實實在在地影響著一個國傢的國際形象和民眾的自豪感。這本書《日本如何文化立國》,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機會在湖北新華書店看到的,書名讓我立刻産生瞭閱讀的衝動。我一直認為,一個國傢的文化,是其根基和靈魂,而日本,似乎在這方麵有著獨到的經驗。我很好奇,書中會如何剖析日本在曆史長河中,是如何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相融閤,並且巧妙地運用到國傢發展戰略中的。是否會涉及日本在文字、語言、審美等方麵的獨特堅持?又或者,是在教育體係中如何滲透其文化價值觀?我希望書中能有一些具體的案例,比如,日本如何通過藝術、哲學、宗教等多種形式,去塑造國民的集體意識和民族認同感。此外,我也對書中關於日本如何將這些文化元素轉化為國際影響力的方法感到好奇,例如,通過文化交流、學術研究、藝術展覽等多種途徑,去“輸齣”其文化,從而提升國傢軟實力。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它在探究一個國傢如何在現代化進程中,不失其本色,反而因為其獨特的文化而更加閃耀。
評分最近翻開一本封麵樸素但標題極具吸引力的書,叫做《日本如何文化立國》,在湖北新華書店購得。讀完後,腦海中湧現齣許多關於國傢文化戰略和民族認同的思考。我一直對東亞國傢的發展模式很感興趣,尤其是那些在經濟崛起後,如何通過文化來鞏固國傢軟實力,提升國際影響力的案例。這本書的視角,似乎給瞭我一個深入瞭解日本這一曆史進程的窗口。我特彆期待書中能詳細闡述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如何有意識地在教育、藝術、傳統技藝等方麵進行係統性的保護和創新,並將這些元素轉化為國傢形象的一部分。例如,在傳統工藝方麵,是否像書籍、陶瓷、戲劇等,都有國傢層麵的扶持和推廣計劃?又比如,日本動漫、電影、流行音樂在世界範圍內的影響力,又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來的?書中是否有提及這些文化産業在國傢政策中的具體定位和發展路徑?我很想知道,這種“文化立國”的戰略,是否伴隨著一些爭議或挑戰,以及日本又是如何剋服這些睏難的。這本書的齣現,恰逢我最近在思考中國如何更好地講好中國故事,嚮世界傳播中華文化,因此,從日本的經驗中汲取養分,或許能給我帶來一些啓發。
評分在湖北新華書店尋覓一本關於國傢發展與文化之間聯係的書時,我偶然發現瞭《日本如何文化立國》。這個書名立刻引起瞭我的好奇心。我一直認為,一個國傢之所以能夠獲得長久的生命力,除瞭經濟和軍事實力,更重要的是其獨特的文化魅力和精神內核。日本,作為東亞文化圈中的重要一員,其在文化上的獨特性和影響力一直備受矚目。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淺齣地解析,日本是如何將本土文化進行梳理、提煉,並將其上升到國傢戰略層麵來發展的。書中有否涉及日本在傳統工藝、藝術、哲學、甚至生活方式等方麵的獨特之處,以及這些方麵是如何被係統性地保護、傳承並創新,進而轉化為國傢軟實力的?我很好奇,書中會如何闡述日本在教育、媒體、國際交流等多個領域,如何有效地傳播其文化價值觀,並以此來塑造國民認同和國際形象。這本書的齣現,恰好滿足瞭我對“文化”這一概念在國傢層麵深度思考的渴望,希望能從中看到一些關於國傢文化自信建立和文化影響力拓展的寶貴經驗。
評分拿到《日本如何文化立國》這本書,是在湖北新華書店的某個午後,書架上那一抹沉靜的封麵吸引瞭我。我一直對“文化立國”這個概念有著濃厚的興趣,覺得這是一種超越物質層麵、直抵精神層麵的國傢發展範式。日本,作為我們的近鄰,在曆史上與我們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同時又發展齣瞭獨具特色的文化,這一點一直讓我非常著迷。我很想知道,書中會如何詳細地解讀日本在“文化立國”這條道路上的具體實踐。例如,它是否會深入探討日本在國民教育體係中,是如何強調和傳承其本土文化的?書中所提及的“文化立國”,是否包含瞭對傳統藝術、文學、宗教、哲學等各個方麵的係統性保護和創新?我尤其關注的是,日本是如何將這些文化資源轉化為國傢軟實力的,比如,在國際舞颱上,日本是如何通過其獨特的審美、價值觀和生活方式來吸引世界的?書中是否會分析日本在動漫、電影、音樂等流行文化領域的成功,並將其與國傢層麵的文化戰略聯係起來?對我而言,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日本,更是關於一個國傢如何通過深厚的文化底蘊,在現代社會中贏得尊重和影響力的一麵鏡子,希望能從中獲得一些深刻的啓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