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 人气的资深心理学家、册心理学畅销书作家武志红经典作品。
◎ 爱是我们深层的渴望,但为何越爱越孤独?对这个永恒的人的困境,作者深具洞察力,洞悉孤独感背后的深层心理机制,帮助我们对自我、对情感模式有更多的觉察,打破自恋的幻觉,看到关系的真相。如果你也有“爱是什么?为何越想抓越抓不住?”类似的困惑,那这本书就适合你。
◎ 作者的写作方式常引人入胜,通过故事、案例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分析的过程层层深入,透彻精彩,大众读者都能够理解接受。那些故事也成了我们每个人的镜子,和主人公一起感受,看书的过程就像是接受心理辅导课。
◎ 作者的风格是理性平静的系,见解独到深刻,他是用心体会、理解和践行过,才写出了这样温暖睿智的文字。有读者评价“武老师对心灵这个东西有直觉,对他人的痛苦有着敏感的同理心,对怎样走出困境有中肯的见解”。
◎ 真爱和自由是让我们走出孤独的道路。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些,就会真正尊重自己的生命,尊重自己和别人的选择范围,懂得感激已拥有的一切,从而可以更深沉、更踏实地活在当下。
目录
Part 1
拆掉自恋的高墙
我们心中都有一堵超级自恋的墙 003
远离你自我实现的陷阱 012
我们都是受虐狂吗? 022
我们为什么爱评价? 036
尊重你的选择,走出自恋幻觉 048
Part 2
为何我们越爱越孤独
支配与服从:病态关系的双重奏(上) 063
支配与服从:病态关系的双重奏(下) 075
远的距离是咫尺天涯 087
过火的自信=自卑? 093
优秀的女性为什么怕成功 104
Part 3
教孩子知识,不如给孩子爱
低挫折商是怎么被炼成的 117
她好乖,但好可怜 126
他们为什么好吃 132
黑即白:3个月婴儿的游戏 141
人善被人欺!为什么? 153
Part 4
故事是追寻现实的载体
爱的炮灰—《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165
天才为什么自甘堕落 175
永远保持一颗柔软的心 188
多少感情因逃离孤寂而生?—《逃离》读后感 201
没有被爱照亮的生命,存在本身就是羞愧 205
感情寂灭的一代宗师 208
阿凡达:一个回不去的童话? 212
蝙蝠侠的俄狄浦斯情结 222
每个人都以为他的逻辑是正确的 225
如何在自我与现世间达成一个平衡? 237
雨果的“悲惨世界” 243
内容提要
家是港湾,可为何家会伤人?
爱意味着融合,可为何越爱越孤独?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走出孤独,都渴望与别人相爱。如果一个人越重要,我们就越会用自己所懂得的好的方式去对待他。
但很多时候,这种渴望背后的潜台词是:因为我爱你,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你好,所以你要听我的,要按我的期待去回应,去做事。而所谓的“好的方式”则常常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
在这种逻辑下,相爱便成了强加,成为控制彼此的战争。因为这个缘故,我们都渴望爱,都爱过,然而,要命的孤独感却纠缠着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亲密关系成为咫尺天涯。
极具人气的资深心理学家武志红洞悉孤独感背后的深层心理机制,用细致入微的笔触,揭示了如何打破横亘在人与人之间那堵自恋的墙,真正看到别人的存在,结束权力与控制的隐秘游戏,让真爱和自由重新回到家人、爱人之间。
文摘
暂无相关内容
作者介绍
武志红
资深心理咨询师、心理学畅销书作家。
1992年考入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师从国内著名的心理学家钱铭怡教授,2001年获得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专业硕士学位。2009年成立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
曾主持《广州日报》的“健康心理”专栏,致力于用心理学去深度剖析理解中国式的个人、家庭与社会的种种典型现象,读者遍布世界各地华人区。
著有《为何家会伤人》《为何越爱越孤独》等系列作品,总销量超册。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强大,就是可以一个人面对一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将“独立”奉为圭臬,将“不麻烦别人”奉为信条。然而,这本书像一记温柔的警钟,让我开始反思这种“独立”是否滑向了“孤立”。作者对“孤独”的解读,让我意识到,我们并不是天生就注定要独自承受一切。那些所谓的“强大”,有时候恰恰是内心深处对被拒绝、被伤害的恐惧所催生的一种伪装。书中对“陪伴”的解读,也让我豁然开朗。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有人在身边”,更是指一种高质量的情感连接,一种能够理解、接纳和支持的深度互动。我开始明白,原来向他人寻求帮助,并非软弱的表现,而是一种成熟和勇敢。这种“被爱”的体验,并非单向的索取,而是在付出与接受中,共同成长和实现价值。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渴望被看见、被理解、被珍视。而这种渴望,正是我们迈向真正“被爱照亮生命”的起点。
评分我总觉得自己与周围的世界总隔着一层薄膜,好像能看到,能听到,但就是无法真正触碰到。这种疏离感,我一直以为是自己性格使然,是与生俱来的“不合群”。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没有用空洞的理论去说教,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治疗师,带着我一步步深入探索“孤独”这个主题。我惊讶地发现,原来许多我以为是个人特质的“孤独”,实际上是童年经历、原生家庭模式,甚至是潜意识中的防御机制在作祟。书中所描绘的那些“孤独的根源”,仿佛就是我内心深处被埋藏的记忆碎片,那些童年时未被满足的需求,那些成长过程中被忽视的情感,都化作了成年后无形的藩篱,阻碍了我与他人建立真实的连接。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次自我剖析和疗愈的旅程,我仿佛看到自己过去的模样,也看到了未来可以改变的方向。作者提出的“被爱照亮生命”的概念,不仅仅是说要寻找一个爱人,而是要学习如何去爱自己,如何建立健康的自我价值感,如何敞开心扉去接纳和给予爱。这是一种深刻的觉醒,让我对“爱”有了全新的理解。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其实并没有抱太大的期待,因为市面上关于“孤独”的讨论已经很多了。但读了几页之后,我立刻就被作者的洞察力所折服。他没有停留在表面上讨论孤独的现象,而是深入到心理层面,层层剥开孤独感背后的复杂成因。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提到的一些关于“关系模式”的解析,让我立刻联想到自己过往的一些失败的亲密关系。那些曾经让我痛苦不解的模式,在作者的笔下得到了清晰的解释。原来,我们很多时候在关系中重复的,是童年时期与重要他人的互动模式,而这些模式,往往又与我们对“被爱”的理解息息相关。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真正的“被爱”并非遥不可及,而是需要我们在自我认知和关系模式上做出调整。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没有让人望而却步的心理学术语,却充满了智慧和力量。读这本书,就像和一位睿智的朋友进行了一场深入的对话,让我对自己的内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如何获得真实的连接充满了希望。
评分我一直是一个渴望深度连接的人,但却常常在关系中感到挫败。我尝试过改变,尝试过迎合,但似乎总是适得其反。直到我读了这本书,我才真正明白,问题的根源不在于我不够好,而在于我对“孤独”的理解,以及对“被爱”的期待出现了偏差。书中的观点让我醍醐灌顶,原来我们对孤独的逃避,有时候反而将我们推得更远。而真正的“陪伴”,不是填补空虚,而是共同成长。作者对“被爱照亮生命”的阐述,让我意识到,爱不仅仅是来自他人,更是源于我们内心深处对自己的接纳和肯定。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认识自己、如何与世界建立真实连接的生活指南。我从书中学习到了很多关于情感智慧和人际沟通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我开始学会如何爱自己,如何与内心的孤独和解,并从中汲取力量。这种深刻的转变,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和喜悦。
评分最近我读了一本让我心绪久久不能平静的书,它仿佛是来自灵魂深处的低语,触碰到我内心最柔软也最隐秘的角落。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内向且享受独处的人,但书中对于“孤独”的解析,却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原来我所感受到的,并非全然是自我满足式的宁静,而是夹杂着不易察觉的渴望和对连接的渴求。作者的文字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我过往许多不被理解的情绪,那些曾经让我困惑、甚至感到羞耻的孤独感,在书本的字里行间找到了合理解释。它不是一种病态,而是一种普遍的人类体验,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在与他人、与世界互动时,必然会产生的某种“距离感”和“差异感”。读到这里,我感到一种莫名的释然,仿佛卸下了长久以来背负的沉重枷锁。书中的案例分析也极为精彩,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他们或深陷于情感的沼泽,或在人际关系中跌跌撞撞,但最终都在作者的引导下,逐渐找回了内心的方向。这让我意识到,孤独的本质并非孤立无援,而是对深度联结的渴望。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以及我对“被爱”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