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1
一、中国法律思想史的研究对象1
二、学习中国法律思想史的目的2
*编 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律思想
*章 夏商西周时期的神权法思想7
*节 概述7
*节 夏商西周时期的神权法思想8
*章 周公对夏商神权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11
*节 “明德慎罚”思想12
一、“明德慎罚”思想的由来12
二、“明德慎罚”思想的内容与实质13
*节 “礼治”思想16
一、周礼的来源与内容16
二、“礼治”的基本原则16
三、周公的“明德慎罚”与“礼治”思想的影响18
*编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思想
第三章 儒家学派的法律思想23
*节 儒家学派概述24
*节 孔子24
一、孔子与《论语》24
二、“仁”是孔子的法律思想的理论基础26
三、法的稳定性与继承性:“礼治”及其“损益”和“正名”理论27
四、中庸的法学方法论29
五、德刑关系理论31
六、法律与正直的关系及父子相隐的诉讼原则34
七、无讼理论35
八、诚实信用法律原则与法律面前男女不平等原则36
九、人与法的关系37
十、小结:孔子法律思想体系及其历史影响39
第三节 孟子40
一、孟子与《孟子》40
二、“仁政之法”的理论基础41
三、“仁政之法”的来源和内容42
四、法、理、孝的关系45
五、民贵君轻说与立法目的论46
六、法律适用过程中慎选司法官吏与慎重对待死刑46
七、“治人”与“治法”的关系:“尊贤使能”与“徒法不能以自行”47
八、守法思想48
九、“执中权时”的法学方法论49
第四节 荀子50
一、荀子与《荀子》50
二、性恶论是荀子的法律思想的理论基础52
三、“良法”与“恶法”理论:“礼法一体”与“非礼无法”53
四、“明分使群”的法律起源理论56
五、法律本体理论:法律原理、判例、法律条文之间的关系57
六、法律与治国方略:“治人”与“治法”58
七、有关犯罪与刑罚的刑事法律原则59
八、经济立法与环境保护立法的基本原则61
九、荀子的法学理论体系总评价61
第四章 墨家学派的法律思想63
*节 墨家学派概述63
*节 墨子64
一、“兼相爱,交相利”64
二、法律起源论及相关法律思想65
第五章 道家学派的法律思想69
*节 道家学派概述69
*节 老子70
一、“道法自然”70
二、抨击人定法73
三、“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与息讼思想74
第三节 庄子77
一、庄子与《庄子》77
二、庄子的法律思想的理论基础:“天道”自然与*无为78
三、对儒家和法家法律思想的批判79
四、庄子的具体法律思想解析81
第四节 道家其他派别与代表人物93
一、关尹93
二、庚桑楚93
三、文子94
四、杨朱94
五、列子95
六、鹖冠子95
七、稷下道家96
第六章 法家学派的法律思想98
*节 法家学派概述98
*节 申不害99
一、“圣君任法而不任智”的法治论99
二、力主“君人南面之术”的术治论100
第三节 慎到101
一、“立公弃私”的立法公私观102
二、“事断于法”的尚法论102
三、“权重位尊”的重势思想103
第四节 商鞅104
一、变法思想105
二、“垂法而治”的法治论106
三、“刑无等级”思想108
四、重刑思想与“以刑去刑”109
五、“以吏为师”“以法为教”110
第五节 《管子》111
一、《管子》一书及其与齐法家的关系111
二、法的概念与特征113
三、“以法治国”与法的起源及作用115
四、立法思想117
五、执法思想119
第六节 韩非120
一、韩非的法治观的理论基础——历史进化观与人性论121
二、以君为主,法术势相辅124
三、韩非的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125
四、韩非的法治观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128
第七章 农家学派的法律思想131
*节 农家学派概述1314
*节 许行132
一、“君民并耕”的社会治理思想132
二、以农为主,士工商适度分工,劳动者*占有自己的劳动成果的社会发展模式133
三、农家(官)治国论135
四、“市贾不二”的国家干预经济“法”(制度)思想135
第八章 名家学派的法律思想138
*节 名家学派概述138
*节 名家学派对各种法律相关概念的正名和界定140
一、名家学派为什么热衷于界定“刑名”等相关概念?140
二、名家对具体概念的正名141
第三节 名家学派具体法律思想143
一、名家的同异理论及法律理想143
二、“白马非马”和“离坚白”的法律意义144
三、法律应与时俱进的“通变”思想146
第三编 秦至清代(1840年)的法律思想
第九章 秦汉时期的法律思想151
*节 概述151
*节 秦始皇与李斯152
一、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153
二、维护*君主专制154
三、崇尚“法治”,推行严刑峻法155
四、实行文化专制156
第三节 刘安156
一、无为与安民的法律观157
二、“发于人间”“法生于人”的法律起源论158
三、“应时而变”的历史观与立法思想159
四、“精诚”“无私”的执法思想159
第四节 董仲舒160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一统纪”“明法度”161
二、“三纲五常”说162
三、德主刑辅说163
四、《春秋》决狱和“原心定罪”165
第五节 王充167
一、批判君权神授和天罚论167
二、主张德刑并用,反对专任刑罚169
三、法律观上的命定论170
第十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思想172
*节 概述172
*节 曹操174
一、“治定之化,以礼为*;拨乱之政,以刑为先”175
二、“唯才是举”与“选明达法理者使持典刑”175
三、赏罚分明与以法治军176
第三节 王弼177
一、“名教本于自然”说177
二、无为而治论178
三、反对严刑峻罚178
第四节 嵇康179
一、“越名教而任自然”说179
二、“以《六经》为芜秽,以仁义为臭腐”180
三、“刑本惩暴,今以胁贤”181
第五节 杜预181
一、“文约而例直,听省而禁简”182
二、立法“必审刑名”182
三、“律以正罪名,令以存事制”182
第六节 张斐183
一、“以理统法”与“以礼率律”183
二、《刑名篇》的内容与意义184
三、若干法律术语的界定184
第七节 刘颂185
一、“复肉刑”论186
二、“划一法律,简而不漏”的立法思想187
三、“律法断罪,皆当以法律令正文”的执法思想187
第十一章 隋唐时期的法律思想190
*节 概述190
*节 杨坚191
一、抑制兼并,减轻赋税与徭役192
二、“以轻代重”,削繁除苛192
三、慎狱恤刑,秉公执法193
四、整顿行政体制,选用良吏194
第三节 李世民194
一、“君依于国,国依于民”的重民思想195
二、法务宽简的立法思想196
三、纳谏任贤197
第四节 韩愈1986
一、“道统”说与“性三品”说199
二、国家与法的起源论200
三、礼法兼用,以礼德为先200
四、“君言必信”,“法令大行”201
第五节 柳宗元202
一、国家、君主与法律起源论202
二、反对天罚论和司法时令说203
三、礼法统一论204
四、定经界,核名实,均赋役205
第六节 刘禹锡206
一、依靠法制,人能胜天206
二、法大行,则国大治207
第十二章 宋元时期的法律思想210
*节 概述210
*节 包拯211
一、立法当以恤民为本211
二、肃吏治,选清官212
三、执法严明,不避权贵212
第三节 王安石213
一、革除弊政,因时立法214
二、创立善法,抑制兼并215
三、礼法兼用,德主刑辅216
四、“有司议罪,惟当守法”217
五、“吏不良,则有法而莫守”218
第四节 朱熹220
一、“法者,天下之理”220
二、德治与重刑并用221
三、变法改革与人治223
四、义理决狱,明谨用刑223
五、恤民与省赋224
第五节 耶律楚材224
一、崇尚儒学,标榜文治225
二、立法定制、宽刑慎杀225
三、赏罚必信,不徇私情,不畏权贵227
第十三章 明清时期的法律思想229
*节 概述229
*节 丘浚230
一、礼、乐、政、刑兼用,以教化为先230
二、“应经合义”,因时立法231
三、执法“坚如金石,信如四时”232
四、慎刑恤狱232
五、立法以便民为本233
第三节 黄宗羲234
一、批判君主专制235
二、君臣共治236
三、学校议政237
四、立“天下之法”,去“一家之法”237
五、工商皆本238
第四节 王夫之239
一、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与“天理寓于人欲”说240
二、“趋时更新”,因时立法240
三、“必循天下之公”的立法原则241
四、“法贵简而能禁,刑贵轻而必行”242
五、任法与任人结合,严于治吏243
第五节 爱新觉罗?玄烨244
一、“力行教化”,“尚德缓刑”244
二、重视吏治,惩治贪蠹246
第四编 近代的法律思想
第十四章 近代法律思想变革的特点、发展阶段、经验教训251
*节 近代法律思想变革的一般特点251
一、近代法律思想发展史是传统法律文化变革史,是中国法律思想“西化”史251
二、近代法律思想变革既头绪繁多,又变化多端252
三、中国近代法律思想的变革一直同反专制、争民主(民权)和救亡图存联系在一起252
四、宪政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是近代法律思想变革的主旋律253
*节 近代法律思想变革的几个主要发展阶段254
一、早期启蒙派254
二、清末统治集团254
三、农民革命派254
四、早期改良派255
五、戊戌维新派255
六、资产阶级革命派255
第三节 近代法律思想变革的经验教训256
第十五章 早期革新派的法律思想258
*节 龚自珍258
一、“更法”“改图”的改革思想259
二、法的概念259
三、法律起源论260
四、经济立法思想261
*节 魏源262
一、“善治民者不泥古”的改革思想262
二、变法必须“便民”263
三、“师夷之长技以制夷”264
第十六章 改良派的法律思想266
*节 康有为266
一、“公羊三世说”与变法思想267
二、鼓吹君主立宪269
三、《大同书》中的“治至刑措”论271
*节 梁启超273
一、救亡图存的变法维新思想273
二、提倡民权和君主立宪275
三、法治与人治相结合的思想277
第十七章 法律改革派的法律思想280
一、重视法理学研究281
二、中西结合的修律思想285
第十八章 革命派的法律思想291
一、法治与民主相结合的思想292
二、五权宪法思想294
三、锐意改革法律制度297
刘新,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法律史学会老庄与中国法律文化研究分会会长。王振东,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领域理论法学、法史学,兼任老庄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会秘书长。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