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一直就有人愿意在山里度过他们的一生:吃得很少,穿得很破,睡的是茅屋,在高山上垦荒,说话不多,留下来的文字更少——也许只有几首诗、一两个仙方什么的。他们与时代脱节,却并不与季节脱节;他们弃平原之尘埃而取高山之烟霞;他们历史悠久,而又默默无闻——他们孕育了精神生活之根,是这个世界上zui古老的社会中zui受尊敬的人。
——比尔·波特
《空谷幽兰》是美国著名汉学家、翻译家、作家比尔·波特于20世纪80年代末,亲自来到中国寻找隐士文化的传统与历史踪迹,并探访散居于各地的隐修者,借此表达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赞叹和无限向往,从而形成风格独特的“文化复兴”之旅。
空谷幽兰,常常用来比喻品行高雅的人,在中国历史上,隐士这个独特的群体中就汇聚了许多这样的高洁之士,而今这些人是否还存在于中国广阔的国土之上?这是一直困扰着作者的问题。
[美]比尔·波特
美国当代著名的作家、翻译家、汉学家。1970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人类学博士,机缘巧合之下开始学习中文,从此爱上中国文化。1972年,比尔赴台湾一所寺庙修行,在那里过起暮鼓晨钟的隐居生活;1991年,他又辗转至香港某广播电台工作,并开始长期在中国大陆旅行,撰写了大量介绍中国风土人情的书籍和游记,同时翻译多部佛学经典和诗集,在欧美各国掀起了一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
比尔关于中国隐者的作品《空谷幽兰》出版后,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一版再版,畅销至今。近几年,他又相继推出了追溯中国禅宗文化与历史的《禅的行囊》、追寻黄河源头的《黄河之旅》、追溯中华文明史上辉煌篇章的《丝绸之路》,以及探秘中国西南少数民族风情的《彩云之南》。2016年则继续推出了寻访中国古代诗人遗踪的《寻人不遇》,以及品味中国江南风韵的《江南之旅》。
对于城市中的人来说,置身滚滚红尘浪滔天,每天面对无数欲望颠沛,若能保持自持修行的坚韧,遵循品德和良知,洁净恩慈,并以此化成心里一朵清香简单的兰花,即使不置身于幽深僻静的山谷,也能自留出一片清净天地。
——安妮宝贝
《空谷幽兰》是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写的一部关于中国的“寻隐之旅”。由一个美国人来写当代中国的隐士,着实显得有点突兀,然而,在当今手机号码都要由寺庙方丈来开明的时代,我们有多少人会相信中国真的还有隐士的存在?
——梁文道《开卷八分钟》
比尔·波特并不凝重的语言像白描一样优美,富有生机和感染力,而且字里行间透露出美国式的幽默,常常会令读者会心一笑。中国人褒贬不一的隐士文化,在他的笔下,是一套趣味横生却又能给读者世事沧桑感觉的文化套餐,道出了一系列鲜为中国人知的传统文化历史。
——天津电视台“2010《泊客中国》颁奖盛典人物篇”
《空谷幽兰》是比尔·波特十几年前寻访终南隐士写成的书,在美国,它的主要贡献是,把人们的视线吸引到这批深山之中的中国修行者,他们甚至不住在寺院道观,而是隐身在山间的茅屋,过着清修而安静的生活。比尔·波特始终告诉西方人:中国的隐士和西方的隐士不一样。西方人主要是因为厌世而隐居,他们想远离社会。而中国的隐士则是社会积极力量的一种。
——《北京晚报》
比尔·波特已成为翻译中国作品较多的翻译家之一,同时他也成为一位备受推崇的旅行作家。
——《纽约时报》
比尔·波特的旅行文学让他在中国名声大震,他的叙述口吻并非隐晦谨慎的,而是清晰明确的,字里行间充满了闪光的独白。
——《纽约书评》
《空谷幽兰》
目 录
空谷幽兰 / 安妮宝贝
代 序 / 明 洁
序
D一章 隐士的天堂
第二章 月亮山
第三章 举世皆浊
第四章 访道
第五章 鹤之声
第六章 登天之道
第七章 云中君
第八章 朱雀山
第九章 走过销魂桥
第十章 暮星之家
第十一章 访王维不遇
第十二章 大道入廛
D一章 不立文字
第二章 不见如来
第三章 无山
第四章 无家
第五章 无始
第六章 无相
第七章 无心
第八章 不作,不食
第九章 无镜亦无尘
第十章 不得闲
第十一章 不见桃源
第十二章 不辨东西
第十三章 不分南北
第十四章 不死
第十五章 无终
第十六章 不归路
这套精装版的《空谷幽兰》与《禅的行囊》,真的像两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光芒。我更愿意将它们视为两扇窗户,一扇通往中国古典隐逸的宁静,另一扇则引领我步入禅宗智慧的殿堂。比尔·波特作为一位西方人,却能如此深刻地理解和阐释东方文化,这本身就是一件令人赞叹的事情。他的文字没有生硬的翻译腔,反而充满了自然的流动感和深刻的洞察力。在读《空谷幽兰》时,我仿佛能听到松涛阵阵,看到月光洒在山涧,感受到那种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而在阅读《禅的行囊》时,我则像是坐在一位慈祥的长者身边,听他娓娓道来人生的真谛,那些关于“空性”、“无常”的阐述,让我对生命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两本书的结合,构成了一种完整的精神体验,它们互相补充,互相印证,共同描绘出一种更加深刻、更加宁静的人生图景。这套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心灵的洗礼,它让我学会了如何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平静,如何带着一份智慧和从容,去面对生命的每一次挑战。
评分《禅的行囊》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是潜移默化的,它不像那些激情澎湃的书籍那样立刻点燃你,而是像一泓清泉,缓缓地流淌过你的心田,留下湿润和清凉。比尔·波特以他独特的视角,将禅宗那些看似难以捉摸的道理,用一种非常生活化、非常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尤其欣赏他对于“放下”的解读,它不是一种消极的放弃,而是一种积极的解脱,是将不属于自己的负担卸下,让心灵更加轻盈。读这本书,让我开始审视自己内心的“行囊”,里面装了太多不必要的执念和烦恼。他鼓励我们去体验,去感受,去在每一个当下发现生命的无限可能。书中关于“无念”的阐述,也让我产生了深刻的思考。如何才能让大脑停止无休止的思绪,回归到一种纯粹的觉知状态,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也是一个值得努力的方向。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观察生活,去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去面对生命中的起伏。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智慧,往往藏在最简单的日常之中,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去感悟。
评分《禅的行囊》,这本书的标题就充满了诗意和哲学韵味,像是一个邀请,邀请我去探索那个充满智慧和启示的内心世界。比尔·波特这次将目光投向了禅宗的深邃之处,用一种极其平和却又洞察秋毫的视角,剖析了禅的精髓。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次冥想的体验。他并没有直接灌输枯燥的教义,而是通过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一个个充满哲理的譬喻,一点点地渗透进读者的意识。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当下”的阐述所打动,那是一种超越时间的概念,是将生命的全部力量凝聚在眼前的每一个瞬间。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和未来的纠结,以及如何才能真正活在当下,体会生命的完整。书中还谈到了“无我”的境界,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更深层次的挑战。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保持一份纯粹和超脱,不被外界的纷扰所裹挟,这是一个值得一生去体悟的课题。这本书如同一个智慧的宝藏,每一次挖掘都能发现闪闪发光的金子。它教会我如何带着一颗“禅的行囊”去行走人生,轻盈而洒脱,不被物质和名利的束缚所累。
评分这次的比尔·波特精装套装,尤其是《空谷幽兰》这本,让我对中国古代的隐逸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之前对于隐士的印象,可能更多停留在避世、不问世事,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他们身上那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那种在寂静中寻找精神自由的伟大。比尔·波特通过对历代名士的描绘,展现了他们如何在贫瘠的山水中,构建起自己精神的王国,如何在孤独中寻找到人生的意义。书中的语言有一种独特的韵味,不华丽,却充满了力量,仿佛能够穿透时空的阻隔,与那些古代的隐士进行灵魂的对话。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些关于“道法自然”的论述,以及如何通过观照自然来体悟人生的真谛。这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在现代社会显得尤为珍贵。它提醒我们,在追逐物质的同时,不要忘记了内心的宁静和精神的滋养。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历史人物的传记,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启示,一种看待世界角度的转变。它让我开始思考,如何在喧嚣的生活中,也能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空谷幽兰”。
评分《空谷幽兰》这本书,初读时就被那种宁静致远的氛围所吸引,仿佛能闻到一股淡淡的草木清香,洗涤了城市生活的喧嚣。比尔·波特用他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幅充满禅意的山水画卷,将中国古代隐士的清高孤绝、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方式展现得淋漓尽致。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烟雨朦胧的山林之中,听着溪水潺潺,看着落英缤纷,心中生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书中对“空”与“有”的辩证思考,对物我两忘境界的追求,都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内心深处对简单、纯粹生活的渴望。每一次翻开,都能有新的感悟,仿佛与一位智者在静默地对话。那些关于孤独、关于放下、关于融入自然的片段,都如同甘泉滋润着干涸的心灵。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那些隐逸诗人的描绘,他们如何在寂寥中寻找到生命的意义,如何在山林间体悟到宇宙的真谛。这种对精神世界的探索,比物质的富足更能触动我。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生活,学会了在匆忙的世界里,给自己留下一片安宁的角落,去感受生命最本真的美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