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钱币文化篇:以随笔散文演绎钱币背后的历史文化;
2. 收藏应用篇;备细古钱收藏各项攻略——古钱特点、钱币名词解释、历代钱币分类表、钱币整理与保管、投资原则、真假辨别……
3. 2015—2017年《中国古钱拍卖价格表》,提供近三年钱币市场行情参考;
4. 附录:野云斋藏钱录。折页实物原大拓本,古*拓印!
前言 :孔中窥天地?古钱铸春秋 1
钱币文化篇
从贝币看汉字起源 6
“商人”是这样炼成的 8
齐大刀 :饮酒品钱写风流 10
鬼脸钱与屈子怀沙 12
“秦半两“的历史地位及药用功能 15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18
流光溢彩金错刀 26
钱币上的帝王术 29
叉腰哭天子 32
北周三品冠六朝 36
凶钱,时代的终结者 39
细说“kai元” 42
会昌灭佛铸kai元 46
见证安史之乱的两枚古钱 51
马殷治楚铸铁钱 55
周元通宝的故事 59
宋钱的书*之美 63
魂兮归来宋徽宗 69
靖康耻?血泪钱 74
金朝钱币传奇 77
珍*名贵的辽代钱币 81
寻找消失的国度 87
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们 92
明朝那些钱 99
清朝钱币纵横谈 116
银币上的光绪皇帝 132
又爱又恨袁大头 135
中国纸币之* 146
铜板收藏有窍门 159
花钱摇曳中国风 171
收藏应用篇
中国古钱的十大特点 193
中国钱币简史 198
中国钱币名词解释 201
中国历代钱币分类表 210
钱币发展四步曲 225
钱币的收藏、整理与保管 231
钱币投资的十项基本原则 241
古钱真假辨别入门 257
钱币市场“捡漏”记 269
中国古钱拍卖价格表(2015—2017) 273
跋:1本高雅而实用的钱币书/王晓天 305
附录:野云斋藏钱录(实物拓本·原大)
显示全部信息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古朴典雅的气质与内容本身完美契合。拿到手里,首先感受到的是纸张的质感,厚实而又不失细腻,油墨的印刷也相当精良,即便是放大细节观察,文字的边缘也清晰锐利。封面设计上,运用了一些传统的纹饰元素,色彩搭配沉稳大气,透露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 内页的排版布局也体现了出版方的用心。版心设计得当,行距和字号的选择充分考虑了长时间阅读的舒适度,不像有些专业书籍那样密密麻麻让人望而却步。更值得称赞的是,在介绍那些复杂的历史背景和钱币细节时,作者巧妙地穿插了一些简洁的图示说明,虽然我还没深入阅读细节,但仅从结构上看,它似乎为初学者搭建了一个非常友好的阅读阶梯,不会让人一头雾水。整体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在业内似乎颇有名气,他的视角往往比较独特。我关注的重点在于,这本书是否能提供一种“非主流”的解读视角。很多关于钱币的著作往往集中在官铸的、流通性强的品种上,但那些带有地方色彩的、民间铸造的,或者因特殊事件而产生的“特殊版别”,往往更富有研究价值和收藏乐趣。 我非常期待能看到一些关于钱币背后的社会文化符号的解读。比如,某些吉祥文字的设计理念,不同时期钱文书体的演变与书法艺术的关系,甚至是一些与钱币相关的民间传说或历史轶事。如果这些内容能被融入严肃的鉴赏分析中,这本书的深度和可读性就会大大提升,它将不再是一本单纯的“硬核”鉴赏手册,而是一部融入了历史、艺术与民俗的精彩读物。
评分从一个注重实践操作的角度来看,我最关心的是这本书在“收藏”和“鉴赏”环节是否具有实操性。很多理论书籍读完后,到了真钱面前依然两眼一抹黑。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实用的“避坑指南”。比如,关于现代仿品的辨识技巧,尤其是那些高仿技术带来的挑战。 我期待书中能有专门的章节,讲解如何通过光照、听音、触感等非侵入性方式初步判断一枚钱币的真伪和材质。此外,关于收藏者的个人收藏体系构建也很有价值,如何科学地进行整理、记录和保存,特别是对于那些对环境湿度和酸碱度敏感的金属材质。一本好的收藏书籍,应当是能让读者在合上书本后,立即信心满满地开始实践操作,而不是感到更加困惑。
评分坦率地说,我对钱币收藏的专业知识还停留在非常初级的阶段,主要靠看一些网络视频和基础科普文章来补课。因此,我更看重一本入门书籍的引导性。我希望它能帮助我建立起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而不是一上来就扔给我一堆我根本无法理解的术语。我浏览了一下这本书的章节设置,感觉它对不同历史阶段的钱币脉络划分得比较清晰,这对于我这种需要系统学习的人来说至关重要。 我希望作者在描述具体钱币的版别差异时,能使用直观的对比手法,比如通过高清晰度的实物照片,并用箭头或标注指出关键的鉴别点。很多时候,仅仅依靠文字描述,很难把握那种细微的差别。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品相评估的标准和市场动态的初步介绍,那就太贴心了,这能让一个新手知道如何从“喜欢”过渡到“科学地去收藏”。
评分我最近迷上了一些关于古代艺术品的鉴赏,正好朋友推荐了这本书,说它在讲述历史文化方面做得非常深入。我特别关注书籍是如何将枯燥的年代和地名串联起来的,优秀的文化类书籍绝不仅仅是罗列事实。从目录结构来看,它似乎采取了一种“故事线”的叙事方式,从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切入,然后逐步展开对该时期钱币特征的分析,这种编排逻辑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读这类书籍,最怕的就是那种干巴巴的学术腔调,让人读起来味同嚼蜡。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行家在耳边娓娓道来,将那些深埋于历史尘埃中的秘密和趣闻挖掘出来。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当时铸币工艺、材料选择背后的社会经济原因的探讨,那就更好了。毕竟,钱币是那个时代社会运转的缩影,能从书中读出历史的脉动,才算得上是上乘之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