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迴20世紀外交現場,見證戰爭世紀中,催生新秩序的大國角力。哈佛大學發掘蘇聯解密檔案,全視角還原雅爾塔八日密會。從戰爭到和平,從二戰到冷戰,美、英、蘇三巨頭在曆史關鍵點上的友誼與疏離、籌謀與交鋒
書名:雅爾塔:改變世界格局的八天
定價:72.00元
作者:沙希利·浦洛基
齣版社:中信齣版集團
齣版日期:2018-03
頁碼:568
裝幀:精裝
開本:32開
ISBN:9787508681849
"1.舊秩序已毀,新秩序待立,八日密會上的角力與抉擇
兩次大戰攪亂瞭世界。1945年2月,勝利在望的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在雅爾塔密會八日。在他們背後,是過去三十年來數韆萬人喪生的慘劇;在他們麵前,是戰後不確定的世界。
崛起的美國想說服盟友拋棄舊習,攜手建立世界和平組織,遏製一切戰爭的根源;老牌的大英帝國不信理想主義,隻信現實政治,卻早已沒有當初維持勢力均衡的實力;對勝利厥功甚偉的蘇聯,意識形態與英美盟國水火不容。它們都希望多要,卻不得不妥協退讓。我們如今生活的世界,就在這八日的三方角力中成形。
2. 從今日世界的昨日根源,探明日世界的發展方嚮
我們都生活在雅爾塔會議之後。雅爾塔短短八天,改變瞭大小國傢的曆史軌跡,也孕育瞭一個新世界:這個世界上,有一個偉大的國際組織來象徵閤作的新秩序,但這世界的運作,也少不瞭地緣、族群的現實政治,更免不瞭大國的主導與操控,並隨之而來的衝突。這樣的世界將走嚮何方,雅爾塔是一條綫索。
3. 受誤解至深的會議,埋藏在檔案中的大戲
會議結束後,與會者紛紛受“雅爾塔精神”感召,沉醉在閤作互信的氣氛中;然而,《雅爾塔協定》墨跡未乾,批評聲就已四起;冷戰鐵幕降下之後,雅爾塔更成為失敗的象徵,被斥為犧牲小國自由、劃分大國勢力範圍的可恥會議。
這是一場受誤解至深的會議。要分清神話與事實,唯有迴到曆史本身。哈佛大學浦洛基依托蘇聯解密檔案,輔以文件、日記、迴憶錄,從美、英、蘇等多個視角瞭雅爾塔的外交大戲。在這緊張的八天裏,從元首到顧問,無不盡力展現軍事實力、情報能力與談判手腕。隻有迴到曆史現場,方能體會在雅爾塔的妥協與抉擇。
4.詳明真實的曆史,當之無愧的贊譽
浦洛基筆下的雅爾塔會議,因毫不含糊的細節和確實的齣處而越發生動真實。大到國內政治問題、地緣政治考量、意識形態鬥爭、代錶團內部分歧,小到菜單、房間裝潢、盥洗、宴會排場,他通通為我們報道,讓我們如臨現場。
因其翔實,《雅爾塔》英文版一經推齣便廣受贊譽,哪怕是持不同立場的人,也會承認其中曆史敘述的說服力。因此,《雅爾塔》成為入圍2011年萊昂內爾?蓋爾伯奬的五部作品之一,甚至被稱為雅爾塔會議研究的“一錘定音”之作。
"
"從1914年到1945年,世界經曆兩次大戰的浩劫,人們從未如此渴望和平。
1945年2月4日至2月11日,和平曙光初現,羅斯福、斯大林、丘吉爾帶著精明的談判代錶,在雅爾塔舉行秘密會議。短短八天裏,三巨頭手握大小不等的籌碼,時而兩兩聯手,時而互相背叛,時而強硬,時而妥協,在理念與現實、道義與利益、意識形態與地緣政治之間搖擺權衡。他們想盡快結束戰爭,想維護戰勝國的利益,還想遏製一切戰爭的根源,而這一切,都是以小國的利益為代價的。波蘭、德國、中國……許多國傢的戰後軌跡就此改變。
會議結束時,與會者充滿瞭樂觀的希望,他們瞭各自想要的,也相信雅爾塔精神所代錶的妥協和諒解,將成為戰後盟國關係的基礎。然而,1947年,鐵幕降下,冷戰開始。雅爾塔成瞭錯失和平機會的象徵。
哈佛大學東歐史專傢沙希利?浦洛基則要為雅爾塔會議正名。他梳理蘇聯解密檔案、各國政府文件、與會者迴憶錄和未發錶日記,生動瞭這場爭議極大、影響深遠的會議。他重建當時的情勢,從會議參與者的選擇、計算、利益、理念齣發,證明雅爾塔雖是通往分裂、危險的世界之路上的重要一步,卻絕非冷戰的肇因。實際上,與會者協助結束戰爭,建立瞭經由談判的和平環境,盡管和平仍有缺憾,但在當時的情形下,恐怕不會有更好的結果瞭。當然,這場意在為和平鋪路的會議,也為達成和平付齣瞭代價。
"
"導論
部分 阿爾戈行動
第1 章 總統旅程
第2 章 馬耳他會談
第3 章 沙皇的度假勝地
第4 章 紅色主人
部分 戰士的峰會
第5 章 三巨頭重聚一堂
第6 章 鼕季攻勢
第7 章 德國問題
第8 章 戰利品
第三部分 世界新秩序
第9 章 理事會
第10 章 元首的陰影
第11 章 瓜分巴爾乾
第12 章 為波蘭而戰
第13 章 “烏剋蘭人會怎麼說?”
第四部分 外交傢的棋盤
第14 章 聯閤國的席次問題
第15 章 波蘭問題陷入僵局
第16 章 轟炸綫
第17 章 遠東閃電戰
第18 章 “ 盟友不該互相欺騙”
第五部分 妥協的飛輪
第19 章 在波蘭問題上屈服
第20 章 德國的命運
第21 章 被解放的歐洲與巴爾乾
第22 章 伊朗、土耳其和帝國
第23 章 秘密協定
第24 章 戰 俘
第六部分 雅爾塔精神
第25 章 後的晚餐
第26 章 跨越終點綫
第27 章 希望的日子
第七部分 風雨將至
第28 章 麻煩的跡象
第29 章 間諜大戰
第30 章 斯大林堅決固守
第31 章 羅斯福去世之後
尾聲
尾注
"
"沙希利?浦洛基(Serhii Plokhy)
哈佛大學烏剋蘭史、哈佛烏剋蘭研究院院長。浦洛基生於俄羅斯,成長於烏剋蘭,專攻東歐思想、文化、國際關係史,著有《大國的崩潰:蘇聯解體的颱前幕後》(The Last Empire: The Final Days of the Soviet Union)、《歐洲之門:烏剋蘭2000年史》(The Gates of Europe: A History of Ukraine)、《斯拉夫民族之起源》(The Origins of the Slavic Nations)等十部專著,所獲眾多奬項包括美國烏剋蘭研究學會著作奬、錶彰俄羅斯思想文化史佳作的新曆史奬,以及非虛構類標杆奬項萊昂內爾?蓋爾伯奬。
"
"★在雅爾塔會議研究中,浦洛基的這本著作可謂一錘定音。
——《烏剋蘭周報》
★上乘的曆史著作,文筆優美,通俗易懂。
——《今日美國》
★關於雅爾塔會議的過程,還沒有過這麼詳盡的論述……圍繞雅爾塔的爭議還在繼續,但浦洛基的判斷太有說服力瞭,叫人不得不贊同。
——《書頁》
★描寫三位年邁首腦的曆史性會晤,繪聲繪色,令人手不釋捲。
——《華爾街日報》
★一提到雅爾塔,就會想起那個決定性的曆史時刻,想到在那之後發生的事,復雜情緒也湧上心頭……在浦洛基筆下,與會者的形象躍然紙上,這段眾所周知的曆史也越發生動起來。
——《華盛頓郵報》
★《雅爾塔》這本書的啓發意義,不僅在於理解斯大林、羅斯福、丘吉爾在雅爾塔會議上的曆史作用,更重要的是,它對我們理解未來的地緣政治大有幫助。
——茲比格紐?布熱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
美國前國傢顧問、《大棋局》作者
★的曆史著作就是這樣:研究深入,有理有據。
——羅伯特?達萊剋(Robert Dallek)
《肯尼迪傳》作者
★雅爾塔會議被誤解得太多瞭,浦洛基在蘇聯解密檔案的基礎上,厘清瞭哪些是神話,哪些是真相。他筆下的三巨頭極盡生動,他的分析又至為清醒有力。
——約恩?米查姆(Jon Meacham)
普利策奬得主、《美國獅子:安德魯?傑剋遜在》作者
★浦洛基用豐富的細節、嚴謹的研究,刻畫齣這場極重大、被誤會至深的會議背後的人物個性和權術。
——安妮?阿普爾鮑姆(Anne Applebaum)
普利策奬得主、《古拉格:一部曆史》作者
★細節眾多,持論平正,糾正瞭對雅爾塔會議的種種誤解與麯解。
——安東尼?比弗(Antony Beevor)
《1944阿登戰役》作者
"
"第14章 聯閤國的席位問題
有一種棋,名字就叫“雅爾塔”,玩過的人都曉得暫時結盟的用處(和難處)。這種棋的靈感和名字都來源於雅爾塔會議。這是一種三人棋,棋盤是六邊形的。它采用瞭標準的國際象棋規則,但有幾個重要例外。所有的分歧都以多數決來決定,因此當棋士甲快被棋士乙將軍時,棋士丙若本身情況允許,就可以幫甲解圍。各方為瞭戰略利益結盟,但是玩過的人都曉得,他們隨時會遭到背棄。比起研究雅爾塔會議的許多曆史學傢,雅爾塔棋的發明者更能把握會議中的交戰規則。隨時背棄同盟的現象,在2 月7 日和8 日尤其突齣。聯閤國、波蘭乃至整個東歐的命運,以及蘇聯加入對日作戰等重大問題都在關係重大的這兩天被提齣來討論。
從美國的角度看,2 月7 日這一天打一開始就不太有希望齣現正麵發展。波蘭問題的討論陷入危機,至於聯閤國問題,盡管前一天斯退丁紐斯國務卿做瞭翔實的報告,但也沒有達成協議的跡象。計劃要進行五六天的會議,已經進入第四天瞭!早餐一過,霍普金斯和伯恩斯就召集美國國務院代錶會商。他們嚮斯退丁紐斯提齣, 通過美國對聯閤國理事會錶決程序的方案,是當前重要的問題,在當天預定中午於柯瑞茲宮召開的外長會議中,這是需要優先解決的問題。
外長會議由莫洛托夫擔任主席,但斯退丁紐斯搶先提齣個問題:他前一天有關聯閤國問題的報告,有沒有任何方麵需要他補充說明的?他現在樂於迴答任何問題。莫洛托夫以主席身份錶示, 聯閤國問題不在本次會議議程之內,因為全體大會並未將其交付外長會議討論。斯退丁紐斯想要劫持議程的企圖立刻受挫,美方十分沮喪。如果會議不能就聯閤國問題達成協議,在政治和公共關係上都將是重大災難。
下午全體大會在裏瓦迪亞宮召開之前的幾分鍾,丘吉爾突然湊到羅斯福及其國務卿的座位旁,說瞭一句:“喬大叔將接受敦巴頓橡樹園決議。”你可以想象斯退丁紐斯當時何等驚訝。丘吉爾這句話的意思是,蘇聯會接受美方有關錶決程序的方案。但是,丘吉爾是怎麼知道的?為什麼由他傳遞這個消息?真有這迴事嗎?還是丘吉爾一廂情願?幾個小時之前,莫洛托夫不是纔拒絕跟斯退丁紐斯討論這件事嗎?羅斯福和斯退丁紐斯兩人一頭霧水,隻能等著看戲要怎麼演。
羅斯福宣布全體大會開始,然後就波蘭問題先講瞭一段話。他強調,他“與探索國界綫相比,更願意探討波蘭政府的問題”。這是前一天會議停止的地方,可是波蘭問題必須再等一等。根據議事規則,全體大會的項議程是外長會議提齣報告。莫洛托夫就德國分割、賠償等一係列問題報告完畢,羅斯福建議大傢開始討論波蘭問題,大傢都不反對,可是斯大林一打岔,波蘭問題就又得等一等瞭。 斯大林錶示,他已經收到羅斯福的信函,試圖聯絡華沙的波蘭政府代錶,但是找不到人。他說,莫洛托夫準備瞭一份方案,可以處理羅斯福關心的問題,但是還需要打齣來。斯大林建議,在文件打齣來之前,可以先討論其他議題。或許可以先談聯閤國的問題。代錶們立刻同意。霍普金斯和伯恩斯一定樂壞瞭,因為斯大林自己提議要先談他們兩人認為重要的問題。
斯大林請莫洛托夫發言。莫洛托夫說:“聽完斯退丁紐斯先生的報告及丘吉爾先生的澄清說明之後,蘇聯政府覺得這些方案完全保障瞭大國在維持和平這件事上的一緻立場。”蘇聯完全接受有關安理會錶決程序的方案,“沒有彆的評論”。邁斯基在日記裏寫道: “英、美代錶團頓時鬆瞭一口氣。許多人臉上還浮現齣微笑。”這是羅斯福的重大勝利—大獲全勝,而且是預料不到的大勝。
但是,莫洛托夫的發言還沒有結束。他又提起瞭在敦巴頓橡樹園討論過但沒有解決的一個問題:蘇聯加盟共和國加入聯閤國組織的問題。莫洛托夫不再堅持蘇方在敦巴頓橡樹園會議上的立場,即16 個加盟共和國通通加入聯閤國成為會員,但是他希望有三個或至少兩個加盟共和國可以成為會員國。羅斯福一下子昏瞭頭,問莫洛托夫的意思是不是應該讓這些加盟共和國作為會員國加入聯閤國大會。莫洛托夫答是,又說:“英聯邦自治領已經慢慢、耐心地獲得瞭參與國際事務實體的地位……三個或至少兩個蘇維埃共和國在大會裏占有一席之地,也是應該的。它們的犧牲和對戰爭的貢獻,使它們當之無愧。”他鏇即提醒羅斯福:蘇聯纔剛剛在錶決程序方案上做瞭讓步。
蘇聯覺得除非多得點票,否則它在安理會和大會裏都將寡不敵眾。英國和它的自治領大約可以6 票。美國則推動納入“聯盟國傢”(associated nations),就是6 個拉丁美洲國傢加上愛爾蘭、埃及,這幾國沒有正式對德、日正式宣戰,但與同盟國保持著一定程度的閤作。有瞭拉丁美洲國傢作為實質的扈從,又有中國在安理會擔任代理人,美國倡導“ 一國一票”原則就沒有什麼顧慮瞭。蘇聯可不。蘇聯先是反對將“ 聯閤國傢”納為聯閤國創始會員國, 接著又堅持蘇聯的16 個加盟共和國都要成為會員國,可惜沒有人會相信,這些加盟共和國會比美國的州更具獨立性質。這個問題在敦巴頓橡樹園會議上沒有談齣結果,美方參加雅爾塔會議的代錶團成員收到的簡報也預測,一旦安理會錶決程序達成協議,這個問題就會再度齣現。
蘇聯領導人曉得,大的障礙在於這些加盟共和國完全缺乏主權。莫洛托夫在全體大會發言時指齣,蘇聯已在1944 年2 月修改瞭憲法。德黑蘭會議之後,蘇聯的各個加盟共和國都設立瞭外交部, 可以個彆參與國際事務。莫洛托夫解釋說,烏剋蘭、白俄羅斯和立陶宛應該加入聯閤國,因為“ 這三個共和國在大戰中犧牲為慘重, 又首當其衝,早遭到敵軍入侵”。他接著又說:“至於烏剋蘭的麵積、人口和重要性,就毋庸贅言瞭。”
除俄羅斯外,烏剋蘭是西方熟知的蘇聯加盟共和國,蘇聯認為它有資格入會。此外,他們認為還有一個強有力的論據。斯大林在休息時間或會議之後告訴羅斯福,他“覺得自己在烏剋蘭的地位並不穩固。為瞭蘇聯的團結……烏剋蘭一定要有一票”。羅斯福把這段對話告訴他的國務卿,斯退丁紐斯將其寫進瞭迴憶錄。斯退丁紐斯預備接受斯大林的說辭。雅爾塔會議過後沒幾年,他寫道: “沒有人能確認烏剋蘭局勢棘手的程度,但我們在華盛頓當然聽過, 在德軍推進期間,傳聞烏剋蘭可能會脫離蘇聯。”
烏剋蘭的局勢的確讓斯大林傷透腦筋。在雅爾塔會議之前幾個月,貝利亞呈報上來的情報充滿瞭烏剋蘭反抗軍在西烏剋蘭活動、內務人民委員部全力追緝反抗軍的消息。斯大林則嚴密控製赫魯曉夫領導的烏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44 年2 月,斯大林把他寵信的劇作傢亞曆山大?柯尼丘剋從莫斯科莫洛托夫副手的位置上調到烏剋蘭當外交部部長,充分顯示他的改革形同虛文。
根據秘密警察的報告,蘇聯也很少有人對這次修改憲法抱有幻想。蘇聯著名的電影製作人亞曆山大?杜輔仁科(Oleksandr Dovzhenko)當時受到內務人民委員部特工的嚴密監視,他就痛批柯尼丘剋和“修憲”。根據貝利亞手下特工的報告,杜輔仁科告訴一個相識者說:“從莫斯科的觀點看,柯尼丘剋是烏剋蘭外交部長的理想人選,因為任何一個俄羅斯人都比他更像烏剋蘭人。”杜輔仁科在另一個場閤又說:“每件事基本上都和以前一樣。烏剋蘭外交部長不能獨立做任何決定,所有的決定和指令都來自莫斯科。全都是假的。”
雅爾塔會議的前一年,所謂的烏剋蘭獨立被用來強化蘇聯和波蘭各黨派談判蘇、波國界時莫斯科的立場。這套伎倆顯然不止一次成功。麵對烏剋蘭政府同時主張應當擁有海烏姆時,不僅波蘭親共産黨人士放棄瞭對利沃夫的主張,有些西方觀察傢也開始相信基輔的蘇維埃政府是相對獨立的。莫斯科承認波蘭政府當天,英國記者帕剋問他的同伴(湊巧也是蘇聯秘密警察的綫人):“但是,烏剋蘭和赫魯曉夫承認波蘭臨時政府嗎?”
烏剋蘭獨立的效果之大可能超過瞭斯大林初的預期,他在1944 年夏天決定進一步齣擊,換下柯尼丘剋,改派熟悉國際事務、曾任共産國際書記處書記的德米特羅?曼努伊爾斯基(Dmytro Manuilsky)齣任烏剋蘭外交部部長。重點由宣傳轉為國際政治,因此柯尼丘剋下颱,換上經驗比莫洛托夫還豐富的曼努伊爾斯基。斯大林顯然急欲確保烏剋蘭能夠成為聯閤國會員國,為實現這個目標, 烏剋蘭的外交部必須由專業人士領導,善用烏剋蘭的新地位將為莫斯科開闢新局麵。杜輔仁科認為整件事是斯大林受到美方壓力後設計齣來的。他問他的相識者:“美國人對這些措施有什麼看法?畢竟,每件事都太明顯瞭!”
在雅爾塔,誰也不相信蘇聯加盟共和國的獨立性,可是羅斯福有不同的立場:安理會錶決程序方案已經有瞭重大突破,可是做齣讓步的蘇聯也亮齣瞭賬單。當莫洛托夫說明蘇聯加盟共和國入會的理由時,羅斯福遞瞭張條子給斯退丁紐斯,上麵寫著:“勢頭不妙。”即使蘇聯隻多一票也太多,因為這違反瞭“一國一票”的基本原則。羅斯福決定先把蘇聯同意安理會錶決程序穩下來。他說: “這是嚮前的一大步,將受到全體世人的歡迎。”下一步是召開會議以成立這個世界組織。羅斯福希望會議能在3 月底之前召開,或者更早一點,能在四個星期之內召開。
羅斯福想擱置莫洛托夫為蘇聯多爭取幾票的要求。他旁徵博引, 大談各國傳統和國傢結構的不同,反正就是試圖破壞莫洛托夫拿蘇聯加盟共和國和英國自治領相提並論的做法。他建議,外長會議既然要討論聯閤國成立大會的時間和地點,不如把這個問題也交給他們討論。原先,交給外長會議討論的,都是三巨頭已經詳細討論過但無法達成共識的問題。現在,他試圖在三巨頭開始討論之前,就把問題直接交給外長會議去討論。
伯恩斯是強烈反對給予一國多票的,他對羅斯福如此迴應非常滿意。羅斯福在啓程前往雅爾塔之前,接見瞭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委員,當時他直斥蘇聯要求它所有的加盟共和國都分彆加入聯閤國,實在荒唐,他告訴參議員們,要是那樣,他就要“堅持美國所有的州都入會當會員”。蘇聯立場修正後,已不會改變大會或安理會內的勢力均衡,但它會傷害大會的一緻性。半獨立的英國自治領已經在往全麵獨立的方嚮發展,因此有正當的代錶性,而蘇聯的加盟共和國多隻能說是一個高度集權國傢當中的自治單位。
前一天在討論聯閤國議題時,丘吉爾突如其來地站到瞭羅斯福那一邊,現在,他卻支持起斯大林來瞭。和美國人不一樣,英國人準備閉上眼睛,接受現實。根據英方的會議記錄,丘吉爾“錶示他衷心感謝斯大林元帥和蘇聯政府嚮前邁進一大步,接受羅斯福總統對世界組織理事會錶決程序提齣的見解。三國今天下午在會議桌上達成的協議,將讓全世界人民都鬆一口氣。就世界組織會員這個問題,莫洛托夫先生剛纔提齣的建議,和蘇聯政府原先的建議大不相同。每個人必定都能感到,這又是嚮共同協議進瞭一大步”。
丘吉爾說:“我們絕不會接受一個把已經正當存在四分之一個世紀的自治領排除在外的製度。”他指的是大英帝國當年已經有四個自治領加入瞭國際聯盟。“基於這些理由,我們在聽取蘇聯政府的提議時,不能不寄予深刻的同情。”丘吉爾的訴求愈來愈感性。英國的記錄記載:“他全心投嚮偉大的蘇聯,為它的創傷流血。”“他認識到一個人口1.8 億的國傢或許正以質疑的眼光看著英聯邦的憲政安排,這種安排讓英聯邦在(聯閤國)大會裏有不止一票。”丘吉爾感謝羅斯福沒有對莫洛托夫說不,也嚮斯大林道歉,錶示不能馬上支持他的要求,因為他還沒有機會和他的戰時內閣商談。
羅斯福再次試圖擱置這個問題。他重復稍早時的提議,建議把問題交給外長會議討論,但丘吉爾不同意,他錶示外長會議要討論的東西已經夠多瞭。他也批評羅斯福主張3 月召開聯閤國成立大會的意見。戰爭還在進行,這也會對英國政府産生壓力,英國政府必須兼顧國際和國內問題。其他國傢,尤其是歐洲國傢,要參加的話一定有睏難,他們的代錶團可能沒有全麵代錶性。
羅斯福試圖讓他的英國夥伴冷靜下來,指齣成立會議隻是在原則上建立聯閤國,組織工作將在之後的3~6 個月內完成。丘吉爾仍然不為所動,重復他反對3 月召開聯閤國成立會議的論述。斯退丁紐斯顯然同情丘吉爾的說法,遞條子給羅斯福說,戰爭部長史汀生和丘吉爾意見相同。霍普金斯則不以為然,他也遞條子給羅斯福: “他這麼說,背後一定有原因。我們好今天晚上搞清楚他葫蘆裏賣什麼藥。”羅斯福再次提議把問題交給外長會議討論。丘吉爾終於同意。斯大林從頭到尾沒講話,這時溫和地支持羅斯福,他說:“外長會議不用做齣決定,隻要嚮全體大會報告討論情形就可以瞭。”當下的僵局化解瞭,代錶們休息。
羅斯福和丘吉爾之間的緊張關係首次浮上颱麵。美國代錶團裏有好多人不滿意丘吉爾攪局。萊希上將在迴憶錄中說:“如此冗長的發言令人厭煩,不說彆的,光是必須翻譯成俄語,就夠嗆瞭。”丘吉爾對於蘇聯加盟共和國的立場並非完全齣人意料,畢竟斯大林把它們和英國自治領相提並論,波倫也說,美方“曉得丘吉爾有意讓印度加入聯閤國”。但是,丘吉爾反對早點召開聯閤國成立大會, 連他自己的代錶團成員也感到意外。
賈德乾寫信給太太說:“首相有點過頭瞭。這個蠢老頭,事先也不警告艾登或我一聲,就跳齣來對世界組織高談闊論,根本不熟悉議題就鬍扯一通。更糟的是,他說的跟我們和老美已經協商好的路綫完全相反!然而,我總算能夠私底下嚮他們解釋,他們不需要對此太悲觀,這不代錶任何意思,我們以後再來清理亂局。”艾登在日記裏也提到美國代錶團的驚訝與沮喪。
當丘吉爾發錶長篇大論時,羅斯福齣示字條給霍普金斯看,上麵寫著:“全是廢話!”接著又刪掉“廢話”,寫上“地方政治”。霍普金斯同意這個看法,在紙上寫下:“我敢說,他現在腦子裏想的是英國下一次選舉。”在美、英會議記錄裏看不見這些,但是蘇方記錄記載,羅斯福說,他和丘吉爾一樣,在國內也麵臨許多睏難, 他認為如果能在戰爭進行時召開聯閤國成立大會,他將比較容易參議院2/3 以上的同意票。這等於是發言求助。丘吉爾承認他的確也在掛念英國議會即將改選。
丘吉爾突如其來唱反調,有好幾個原因。美國和英國對聯閤國的立場本來就不同。2 月8 日清晨,丘吉爾寫信給留守倫敦的副首相剋萊門特?艾德禮(Clement Attlee),要求戰時內閣認可他的立場。丘吉爾解釋說,蘇聯原本主張16 個加盟共和國加入聯閤國大會, 現在已經減為烏剋蘭和白俄羅斯兩個—他正確地分析齣,要求讓立陶宛入會隻不過是討價還價的計謀。丘吉爾認為,這些共和國濛受戰禍深,作戰也極英勇。他又說,美方的立場是要把這個問題拖到3 月召開的聯閤國會議上去解決。“我認為我們的立場略有不同。我們有四個或五個會員,加上印度就是六個,而蘇聯隻有一個會員,這樣的大會恐怕有點說不過去。他們既然已經做齣重要讓步或預備讓步,我希望能在這件事上對蘇聯人錶示善意。他們再加兩席,應該不為過,我的判斷告訴我,如果我們不是一個具有多席位的國傢,情況反而對我們更有利。”
因此,丘吉爾顯然是在有意和羅斯福唱反調。羅斯福在會議開始前不肯先協調好美、英立場,丘吉爾對此不滿,不是沒有道理。莫蘭醫生在2 月7 日的日記裏寫道:“溫斯頓既睏惑又憂愁。首相認為總統似乎不再關心戰事,首相送給他的一些文件,他經常不看。有時候似乎除瞭應對議會免得他們找他麻煩之外,對什麼事都沒有思慮周全的想法。”
但是,為什麼丘吉爾選在這一刻公開和羅斯福唱反調呢?斯大林一直不參加討論,看來是在靜待漁翁得利,其實他可能是躲在一旁伺機刺激丘吉爾發作。前一天,英、美在波蘭問題和安理會否決權議題上都聯手閤作,斯大林大為不滿。在聯閤國議題上,蘇聯的立場比較接近英國的立場,因此他決定支持丘吉爾,分化英、美的聯閤陣綫。丘吉爾則因為被羅斯福冷落而頗有孤立感。
斯大林刻意嚮丘吉爾示好,先告訴他蘇聯預備讓步。莫洛托夫在全體大會上發言,錶示丘吉爾的一席話幫助蘇聯瞭解瞭美國安理會錶決程序方案的精髓,這讓丘吉爾聽著特彆順耳。丘吉爾在給艾德禮的信上說:“美國在敦巴頓橡樹園會議上的所有提議,蘇聯人通通接受,他們說,他們全心接受這些提議,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的解釋。”斯大林在剋裏姆林宮時喜歡把手下玩弄於股掌之中,現在顯然也把類似的手段用在瞭這兩位西方領袖身上。
休息之後,輪到羅斯福長篇大論講起伊朗,丘吉爾已經難掩他的挫摺感。丘吉爾陷入瞭天人交戰,一方麵欽佩好友和盟友,一方麵又為德黑蘭會議之後羅斯福開始冷落他、看重斯大林而感到失落。莫蘭當天晚上在日記裏寫下:“溫斯頓在馬拉喀什花園提到羅斯福時,錶示瞭他的敬愛。雖然離那時已經有一段時日,但溫斯頓一嚮不太批評羅斯福。但是,現在他卻似乎豁齣去瞭。他在晚餐桌上會抱怨美方有多少個師的兵力,而我們隻有一點點,可是他們的作戰傷亡人數卻遠遠不及我們。”丘吉爾和羅斯福的親密時刻此時已經一去不復返。
羅斯福和丘吉爾在全體大會上錶現齣瞭分歧,斯大林在會後很有技巧地加以利用。斯大林在會議桌上不說話,事後卻私底下找羅斯福談話,一方麵爭取多讓幾個蘇聯加盟國入會,一方麵也訴苦, 他不但在烏剋蘭遭遇睏難,連在莫斯科也碰上反對。他說,政治局同意蘇聯參加聯閤國,但條件是蘇聯要多幾席。斯退丁紐斯當天稍晚時候有機會和羅斯福私下談話,他發現總統有心退讓。斯退丁紐斯在迴憶錄中寫道:“ 這是有成果的一天,我們都很慶幸在通嚮世界組織這條艱巨的道路上又邁進瞭一步。”羅斯福告訴斯退丁紐斯,從地理和人口的角度來看,他不認為蘇聯人要求多兩席有什麼不閤理。
盡管伯恩斯和霍普金斯強烈反對,但美國代錶團裏覺得讓步可以接受的意見開始占上風瞭。哈裏曼後來迴憶說:“我們都明白, 斯大林一定覺得孤掌難鳴。我們也大大鬆瞭一口氣,因為他把要求從16 降到瞭2。”至於烏剋蘭和蘇聯其他加盟共和國在製定自己的外交政策時能有多少獨立自主權,哈裏曼預備放棄追問。畢竟,莫托洛夫也不曾宣稱它們完全獨立,反而拿英國自治領做例子,它們不也都是逐漸發展,纔在國際舞颱上找到位置的嗎?何況,聯閤國大會將有大約50 席,就算多給蘇聯兩三席,也不會有什麼差彆, 這難道比聯閤國能否成功組建來得更重要嗎?羅斯福提醒他的國務卿:“ 真正的權力握在理事會手中,每個國傢在這個機構裏,不論大小,都隻有一票。”斯退丁紐斯的理解是,總統已經拿定瞭主意。
2 月8 日,斯大林在午餐過後不久到達裏瓦迪亞宮,赴羅斯福的約。這時,總統正在和斯退丁紐斯國務卿討論上午外長會議的結果。斯退丁紐斯準備告辭,羅斯福轉頭嚮斯大林說:“外長們已經開會,對今天的議程也達成瞭協議。”斯大林立刻問,是不是關於蘇聯兩個加盟共和國加入聯閤國的事。總統答是。斯大林的時機抓得正好,因為這一天的會議正要討論羅斯福關心的兩個問題之一: 蘇聯參加對日作戰。斯大林安排莫洛托夫宣布蘇聯接受美國的安理會錶決程序提議的時機,恰好軟化瞭羅斯福對波蘭問題的立場。現在羅斯福選擇這個時機宣布同意蘇聯的兩個加盟共和國加入聯閤國, 也是盼望可以藉此影響斯大林對遠東的立場。
可是,羅斯福做齣肯定答復,卻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外長會議事實上並未同意讓蘇聯的兩個加盟共和國加入聯閤國。有意思的是, 他們取得協議的主要障礙竟然就是美國國務卿采取的立場。斯退丁紐斯說過,這個議題“應該(在未來的聯閤國會議上)同情的注意”,並且暗示這是羅斯福的新立場。在他看來,問題卡在敦巴頓橡樹園會議所決定的“一國一票”原則上。莫洛托夫不滿意。他錶示,如果蘇聯的要求未獲接受,那麼蘇聯將針對整個會籍問題發難。他的個問題是:“應該邀……哪一個波蘭政府齣席?”和蘇聯沒有外交關係的國傢會受邀齣席嗎?莫洛托夫的結論是:“如果對組織的會籍不能達成協議,就應該列入報告。”他威脅盟國要對外公布在聯閤國問題上齣現的協商睏難。
他的威脅果真擊中要害。斯退丁紐斯說,他“ 將試圖找齣方法安排在(聯閤國)次大會之前來考慮蘇聯的要求”。艾登提議將這個議題再度納入全體大會的議程。莫洛托夫趕緊見縫插針。他提議“ 修正”艾登的方案,變成外長們“ 同意,準許蘇聯的兩個或三個共和國加入(聯閤國)大會,是閤理的”。這個修正案沒有被接受。斯退丁紐斯決定爭取一些時間。他說,他“ 今天上午沒有機會和總統討論這件事,因此他不可能就此做齣任何堅定的承諾”。然而,他很樂觀,“ 希望也預期美國將可在今天之內給予有利的答復”。
國務卿的這個迴答把許多與會者搞糊塗瞭。他說的究竟是“是”,還是“否”?蘇聯的會議記錄認定這個議題已經解決。但是,美方在場記錄的希斯卻有不同看法。英方負責把會議正式記錄打齣來,他們在當天全體大會之前把記錄文本交給希斯,文本指齣, 外長們都支持這一提議。希斯提齣質疑,艾登不理他,說他“什麼都不懂”。前一天,希斯寫瞭一份報告,《反對蘇聯任何加盟共和國成為創始會員國的論據》,將報告分送給美國代錶團成員。現在, 他驚訝地發現他的建議沒人理睬。後,英方告訴莫名其妙的希斯, 他們獲準修改會議記錄文字,而同意的人竟然是斯退丁紐斯。斯退丁紐斯否認自己曾明確同意修改會議記錄。斯退丁紐斯左右為難,一邊是羅斯福,他明顯已經預備妥協,另一邊則是他的同僚,他們激烈反對。斯退丁紐斯帶著希斯撰寫的報告齣席2 月8 日的外長會議。報告中提到,蘇聯的加盟共和國不曾簽署聯閤國宣言, 和英國自治領不同,它們尚不具備加入聯閤國的條件,而且,它們不是國際法界定的主權國傢。斯退丁紐斯在討論當中並沒有采用這份報告或其建議,但終還是阻止瞭蘇聯的提議。斯退丁紐斯在迴憶錄中說:“雖然總統在前一天晚上錶示,他認為蘇聯的要求‘可以接受’,但我希望在外長會議上保留美國的立場,直到我有機會再請示總統。”當天晚些時候,就在羅斯福和斯大林會談之前,斯退丁紐斯找到機會,再次和總統談起這件事。羅斯福錶示他們必須接受蘇方的要求。
斯退丁紐斯的迴憶錄發錶於1949 年,他很痛苦地解釋說,決定讓蘇聯兩個加盟共和國加入聯閤國的是總統,不是他。事實上, 他在是迴應伯恩斯早兩年問世的迴憶錄。伯恩斯稱斯退丁紐斯在外長會議上先同意瞭蘇方的要求,然後纔嚮總統報告。斯退丁紐斯則否認這個指控。諷刺的是,1945 年7 月,知名新聞記者、早期的反共人士艾薩剋?唐?萊文(Issac Don Levine)指控希斯在參與羅斯福和斯大林的某次私下會談時,說服羅斯福總統同意瞭讓烏剋蘭和白俄羅斯加入聯閤國。其實沒有任何跡象錶明,羅斯福、斯大林、希斯三人有過這樣一次會談。而且希斯還是反對蘇聯要求的主要力量。
2 月8 日的全體大會比平常晚瞭15 分鍾,到下午4 點15 分纔開始,因為羅斯福和斯大林先就遠東戰事交換瞭意見。羅斯福宣布, 蘇聯加盟共和國加入聯閤國大會的問題已經有瞭突破。據他瞭解, “外交部長可以報告說完全成功,他恭喜他們並請艾登先生嚮全體大會報告”。艾登報告說,兩個蘇聯加盟共和國將受邀加入聯閤國, 但邀請函不會由三巨頭發齣,而是將由未來聯閤國成立大會的代錶發齣。這個宣布在伯恩斯及美國代錶團其他反對蘇聯要求的人聽來, 不啻晴天霹靂。伯恩斯在迴憶錄中寫道:“我對這個協議非常驚訝, 我認為它相當不明智。”伯恩斯認為羅斯福輕率讓步,斯大林和莫洛托夫卻認為這個讓步還不夠,他們不能接受。
斯大林挑起辯論,一口咬定在受邀參加聯閤國成立大會的國傢當中,有10 個國傢和蘇聯沒有外交關係。蘇聯怎麼能和他們一起坐下來開會,討論世界問題呢?而且,像阿根廷、土耳其這樣從來沒有對德宣戰或參加戰爭的國傢,憑什麼被邀請參加?羅斯福嗅到瞭其中的火藥味,趕緊齣麵安撫。他錶示,錯在自己的前任代理國務卿韋爾斯,他未能讓拉丁美洲國傢對德國宣戰。韋爾斯告訴它們,和納粹德國斷絕外交關係就夠瞭。這是個錯誤。近,他已緻函拉丁美洲國傢總統,催請他們嚮德國宣戰,他相信他們會接受他的建議。話題轉到聯閤國成立大會,羅斯福建議隻邀請在2 月底以前宣布對德國作戰的國傢參加。
斯大林同意,但事還沒完。他又開始談烏剋蘭和白俄羅斯加入聯閤國大會的問題。外長會議的正式記錄裏能不能直接道明它們的名字?好的,沒問題。羅斯福的防綫齣現瞭裂縫,莫洛托夫乘勝追擊:“如果這兩個蘇聯加盟共和國在3 月1 日以前簽署聯閤國宣言, 會不會加快他們加入大會的步伐?”希斯在交給斯退丁紐斯的報告中,提議以這兩國未簽署聯閤國宣言為由反對它們加入。現在莫洛托夫正設法防堵這個藉口。
丘吉爾又跳進來幫蘇方講話。他不提召開聯閤國成立大會的時機問題—當天上午的外長會議已經解決瞭這個問題,會議將於4 月下旬在舊金山召開,丘吉爾要談的是蘇聯的這兩個加盟共和國。根據美方的會議記錄,丘吉爾說:“讓一些小國傢隻要宣戰就可以入會,卻不讓蘇聯的這兩個加盟共和國與會……顯然不閤適。”他“ 非常感念烏剋蘭和白俄羅斯的英勇和犧牲”。他贊成把受邀國傢限定為同盟國,但是如果要多邀些國傢,為什麼不也列入這兩個蘇聯加盟共和國呢?
斯大林藉機發言:“我不想讓總統難堪,如果他能說明他有什麼為難的地方,或許我們可以想辦法解決。”羅斯福這下子被將軍瞭,但是他堅守陣地。他認為,問題不在於多邀幾個國傢入會, 而是“ 賦予一個大國三席,而非一席”。他希望把這個問題交給會議討論。斯大林繼續進攻:“ 烏剋蘭和白俄羅斯簽署聯閤國宣言,還不行嗎?”羅斯福還是堅持這解決不瞭問題。斯大林後不再糾纏。
即使羅斯福從這個成就中瞭滿足,這份滿足感也存在不瞭多久。會議後,他自己的陣營鬧起瞭內訌。萊希上將警告羅斯福, 他在國內可能會遇到睏難。伯恩斯提醒總統彆忘瞭自己曾經答應聯邦參議員們,如果斯大林堅持蘇聯的加盟共和國入會,他就會主張美國各州也要入會。他又指齣,26 年前美國國會反對加入國際聯盟, 鬧得沸沸揚揚,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美國退讓,允許英國自治領入會。伯恩斯正色警告,現在同樣的論據可能會被國內反對聯閤國的人士拿來利用。
伯恩斯又去動員霍普金斯,兩人一起力促羅斯福撤迴對英方方案的支持,除非美國也在聯閤國大會兩席。羅斯福勉強同意再找機會和斯大林提這個問題。羅斯福這下子腹背受敵瞭。霍普金斯當天晚些時候嚮莫蘭醫生抱怨:“總統似乎六神無主。他來雅爾塔時,明顯決定反對讓任何國傢有一席以上的方案,可是當首相強烈贊成斯大林的方案時,羅斯福就錶示他在舊金山也會支持斯大林。”
不過,美國代錶團並不是人人都贊成霍普金斯的評斷。斯退丁紐斯就認為羅斯福能靈活處理問題,證明他精神、身體狀況都很好。他在迴憶錄中寫道:“國務院並未就這個問題嚮總統做簡報。在整個討價還價的過程中,他的頭腦都很清晰,充分證明他十分機警, 完全掌控瞭局麵。”霍普金斯關心的是政策,斯退丁紐斯看重的是政治。而羅斯福走的是中道,他既需要維係和斯大林、丘吉爾的聯閤陣綫,又必須安撫他自己的顧問群。在這個特定議題上,他裏外不是人,沒讓任何一方高興。但是他瞭他想要的東西:聯閤國即將誕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