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货 缔造和平+峰会+雅尔塔 改变世界格局的八天 玛格丽特麦克米伦 大国外交三部曲 中信出版

现货 缔造和平+峰会+雅尔塔 改变世界格局的八天 玛格丽特麦克米伦 大国外交三部曲 中信出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戴维雷诺兹 玛格丽特麦克米伦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外交
  • 二战
  • 雅尔塔会议
  • 和平
  • 国际关系
  • 麦克米伦
  • 中信出版
  • 大国外交
  • 冷战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社科教育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8183T
商品编码:26466774824
包装:精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8-02-28
用纸:胶版纸
套装数量: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在一战终战100年之际,回顾时人缔造和平的努力

通过权力巅峰的交手理解外交决策,体验最有权势者的雄心与无奈

翔实史料,呈现和平缔造者鲜活群像,读来毫不费劲的大部头

反思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理解当今国际冲突的源头



附目录:


《大国外交·缔造和平:1919巴黎和会及其开启的战后世界》ISBN:9787508683027   定价:98.00


《大国外交·峰会:影响20世纪的六场元首会谈》ISBN:9787508681832  定价:78.00

《雅尔塔 改变世界格局的八天》





内容简介



《大国外交·缔造和平:1919巴黎和会及其开启的战后世界》


  1919年的巴黎仿佛世界首都。在四年大战之后,全世界的恐惧与希望都汇聚于此。美国总统威尔逊、法国总理克列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意大利首相奥兰多齐聚巴黎,怀抱雄心壮志,一心想修复世界,为世人缔造持久的和平。他们是否担得起如此重责大任?

国际关系史家玛格丽特?麦克米伦用小说笔法,借助海量文献呈现了巴黎和会的真实历史,为我们展现了缔造和平者的鲜活群像。他们本想缔造和平,却为更大规模的战争、更多的冲突埋下了种子。



《大国外交·峰会:影响20世纪的六场元首会谈》



曾经,几个大国元首会面,就足以左右全世界人的命运。

1938年,引发“二战”的慕尼黑会议,1945年,确立战后格局的雅尔塔会议,1961 年,使冷战升级的维也纳会议,1972 年,让冷战趋于缓和的莫斯科会议,1978 年,为中东和平斡旋的戴维营会议,1985 年,带冷战走向和平结束的日内瓦会议。

六场峰会,十四个站在权力之巅的人各怀心事,顶着沉重压力,在外交场上展开竞逐。他们是创造了历史,还是败给了时势?无论如何,20世纪的历史,都因他们而改变

《雅尔塔 改变世界格局的八天》

曾经,几个大国元首会面,就足以左右全世界人的命运。

1938年,慕尼黑会议,张伯伦和希特勒会面,此后纳粹更加肆无忌惮,挑起次世界大战,导致生灵涂炭。

1945年,雅尔塔会议,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密会八日,确立战后国际格局。雅尔塔会议是希望的序曲,也被视为冷战的前奏。

1961 年,维也纳会议,这是冷战开始后首度重启峰会,在肯尼迪与赫鲁晓夫火药味十足的碰撞之后,是古巴导弹危机,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

1972 年,莫斯科会议,尼克松和勃列日涅夫互相让步,冷战走向缓和。

1978 年,戴维营会议,卡特、贝京和萨达特分别代表美国、以色列和埃及,为中东和平斡旋。成果斐然,却未能。

1985 年,日内瓦会议,里根和戈尔巴乔夫破冰会晤,冷战走向和平结束。

六场峰会,十四个站在权力之巅的人各怀心事,为利益,为野心,为理念,或为实现战争的企图,或为达成和平的愿景,在外交场上展开竞逐。他们冒着巨大的风险,顶着政治、身体、心理上的沉重压力,在现实政治和理想主义间权衡,施展各样手段来摆布对手,达成目标。他们究竟是创造了历史,还是败给了时势?无论如何,20世纪的历史,都因他们而改变。

剑桥大学国际关系史戴维·雷诺兹用这六场峰会,串联起20世纪的国际大事。从被删改得规规矩矩的庞杂政府文件中,他读出了鲜活的历史真相,他考察字里行间的深意,还原当初与会者因不知道对方筹码而无法了解的事实,带我们重回六大峰会的历史现场,重新审视那些塑造了当今世界的力量。




作者简介



《大国外交·缔造和平:1919巴黎和会及其开启的战后世界》


玛格丽特?麦克米伦,加拿大历史学家,历史与国际关系领域的领军人物,曾任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院长,现任牛津大学教授。麦克米伦的曾外祖父即《缔造和平》的主角、当时的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她的多部作品均与其密切相关。

  


《大国外交·峰会:影响20世纪的六场元首会谈》


戴维?雷诺兹(David Reynolds),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剑桥大学国际关系史教授,著有《看得见的世界:1945年以来的世界史》《掌控历史:丘吉尔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等数十部著作,其中《掌控历史》荣获2004年沃尔夫森奖。



图书目录



《大国外交·缔造和平:1919巴黎和会及其开启的战后世界》


序 言  

鸣 谢 

关于地名 

引 言 

第一部分 迎接和平

第1 章 伍德罗?威尔逊到欧洲

第2 章 第一印象 

第3 章 巴 黎 

第4 章 劳合?乔治与大英帝国代表团 

第二部分 世界新秩序

第5 章 我们是人民的联盟  

第6 章 俄 国  

第7 章 国际联盟  

第8 章 托管地  

第三部分 又是巴尔干地区

第9 章 南斯拉夫 

第10 章 罗马尼亚 

第11 章 保加利亚 

第12 章 仲冬之歇 

第四部分 德国问题

第13 章 惩前毖后 

第14 章 德国不能崛起

第15 章 赔 款 

第16 章 对德条约陷僵局  

第五部分 东西之间

第17 章 波兰重生  

第18 章 捷克人与斯洛伐克人  

第19 章 奥地利 

....




《战后秩序的构建:从凡尔赛到冷战前夜》 本书深度剖析了20世纪上半叶,世界格局经历剧烈动荡后,主要大国如何试图重塑国际秩序的艰辛历程。聚焦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及冷战初期的关键决策与博弈,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迷雾,探究那些塑造了我们今天所处世界的重大事件和复杂关系。 第一部分:凡尔赛条约的遗产与失落的和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散尽,胜利的同盟国迫切希望建立一个持久的和平机制,以避免重蹈覆辙。然而,在法国凡尔赛宫,一份饱含胜利者意志却又埋下深重隐患的和平条约就此诞生。本书将细致考察凡尔赛条约的各项条款,分析其对德国的严苛制裁,以及由此引发的民族复仇情绪。我们将深入探讨国际联盟的成立及其局限性,理解为何这个肩负着维护世界和平重任的组织,最终未能有效阻止新的冲突的酝酿。 此外,本部分还将回顾战后欧洲的政治版图重塑,民族自决原则的实施及其带来的新问题,以及各国在重建过程中面临的经济困境和社会动荡。从英国的绥靖政策到法国的国内政治分裂,再到美国孤立主义的回潮,我们将揭示大国之间的分歧与妥协,如何一步步将世界推向另一场灾难。 第二部分:轴心国的崛起与战争的阴影 在凡尔赛体系的裂痕中,极端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思潮开始在少数国家生根发芽。本书将详细梳理法西斯主义在意大利的兴起,纳粹主义在德国的膨胀,以及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我们将分析这些极权政权的意识形态、政治策略以及它们的对外侵略行为,如何一步步挑战既有的国际秩序。 从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到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再到德国撕毁凡尔赛条约,重新武装,本书将呈现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揭示国际社会在面对侵略时的软弱与犹豫。我们将探讨张伯伦的“和平换取时间”政策的失败,以及英国和法国最终为何选择对德宣战。 第三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烽火与同盟国的合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标志着凡尔赛体系的彻底崩溃,也开启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破坏最广的冲突。本书将概述战争的主要战场和关键战役,从欧洲的闪电战到太平洋的岛屿争夺,从北非的沙漠战到东线的残酷绞杀,我们将还原战争的残酷与悲壮。 更重要的是,本部分将重点关注同盟国之间的合作与矛盾。在共同对抗轴心国的巨大压力下,英、美、苏等国是如何协调战略,分享情报,共同制定战争计划的?本书将深入探讨大国领导人之间的谈判与妥协,分析他们的战略考量和地缘政治野心。我们将审视同盟国内部存在的猜疑与摩擦,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战争的进程和战后的权力分配。 第四部分:战后的世界格局重塑与冷战的黎明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并未带来长久的和平。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全新的、分裂的世界格局开始形成。本书将聚焦于战后初期,各大国围绕建立新的国际秩序所进行的激烈角力。 我们将深入分析同盟国领导人在战争后期及战后初期的关键会议,例如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此处仅为举例,并非书中实际内容),探讨他们在如何划分势力范围、如何处理战败国问题、以及如何建立新的国际组织等议题上的分歧与共识。本书将揭示,那些看似为和平而设的决策,却往往孕育着新的冲突的种子。 我们将详细阐述美苏两国意识形态的巨大差异,以及在欧洲和亚洲等地日益加剧的对抗。从铁幕的形成,到柏林封锁,再到朝鲜战争的爆发,本书将呈现冷战初期的主要危机事件,揭示东西方两大阵营如何一步步走向对峙。我们将分析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等重要政策的出台,理解它们在巩固阵营、遏制对方扩张中所起到的作用。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帮助读者理解20世纪上半叶国际关系是如何从世界大战的废墟中艰难地走出,最终形成一个由两大超级大国主导的、充满紧张与挑战的冷战格局。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细致梳理和对决策背后复杂动机的深度挖掘,本书将为理解当代国际政治的演变提供重要的历史参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思考是持续而深远的。作者玛格丽特·麦克米伦以其卓越的叙事能力,将“缔造和平”这个宏大的主题,通过几个关键的“峰会”细节,展现在读者面前。她没有回避战后初期那种复杂而充满变数的局面,而是深入剖析了各国领导人在极端压力下的决策过程。我尤其被书中对“雅尔塔”会议的描绘所震撼,那不仅仅是几个国家领导人的会晤,更是对未来世界秩序的深刻重塑。麦克米伦的文字非常有感染力,她能够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历史的脉搏。她对不同国家领导人之间的互动,以及他们各自的战略考量,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我从中看到了政治的智慧,也看到了人性的复杂。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的进程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充满了偶然与必然的交织,充满了妥协与抗争的动态平衡。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次关于权力、外交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深刻启迪。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每一个渴望理解世界如何走到今天的人。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大开眼界的书!玛格丽特·麦克米伦以其非凡的洞察力,带领我们走进了一段塑造了当今世界的关键历史时期。“缔造和平”不仅仅是战争的结束,更是一场关于未来秩序构建的艰苦谈判。书中对“峰会”的描写,让我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那些改变历史进程的时刻。从罗斯福、丘吉尔到斯大林,这些伟大的、也充满争议的领导人,在麦克米伦的笔下,变得更加立体和真实。我尤其对“雅尔塔”会议的描绘印象深刻,它不仅揭示了盟国之间的合作与分歧,更预示了冷战的到来。麦克米伦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她能够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人物的微观心理相结合,使得整个故事既有史诗般的壮阔,又不失人性的温度。她对细节的追求令人赞叹,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对话和事件,都可能蕴含着改变世界格局的巨大力量。阅读这本书,我不仅仅是在学习历史,更是在学习如何理解权力、利益和理想之间的复杂关系。它让我认识到,和平的建立并非易事,需要远见、勇气和智慧,更需要对人类命运的深刻关怀。这本书绝对是了解20世纪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佳作。

评分

这是一本非常引人入胜的书!当我翻开它的时候,就被书中描绘的二战末期那段至关重要的历史时期深深吸引。作者玛格丽特·麦克米伦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精湛的叙事技巧,将我们带回那个决定世界走向的关键时刻。她不仅仅是罗列历史事件,更是深入挖掘了那些塑造了我们今天所处世界的复杂力量和人物。书中对“缔造和平”的探讨,让我看到了在战争硝烟散尽后,各国领导人如何在废墟之上试图重建秩序,以及他们之间那些充满博弈、妥协和远见的对话。从雅尔塔会议到波茨坦会议,每一个细节都被作者 meticulously 还原,仿佛我亲身经历了一般。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不同国家领导人之间微妙关系的刻画,丘吉尔的精明,罗斯福的超然,斯大林的老辣,这些形象跃然纸上,让我对他们的决策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历史的进程并非偶然,而是无数个个体在特定环境下,基于自身利益、理念和历史使命所做出的选择的集合。它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次关于权力、外交和人类命运的深刻反思。麦克米伦的文字流畅而富有张力,即使对于不太熟悉二战历史的读者,也能轻松进入其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震撼。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在和历史对话,与那些伟大的、也充满争议的人物进行心灵的交流。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世界历史、国际关系以及人类文明发展感兴趣的朋友们,它绝对会让你收获良多,眼界大开。

评分

这本书是一次极其引人入胜的智力冒险。作者玛格丽特·麦克米伦以其深厚的学识和独特的叙事角度,带领我们回到了那个决定世界命运的关键时刻。“缔造和平”的艰辛与复杂,在她笔下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我尤其被书中对几次重要“峰会”的描写所吸引,那些在硝烟未散的背景下进行的会议,充满了智慧的较量和利益的博弈。从罗斯福的理想主义,到丘吉尔的现实主义,再到斯大林的实用主义,这些伟大的领导人之间的互动,构成了这本书最精彩的部分。我对于“雅尔塔”会议的解读尤为深刻,它不仅仅是战后地缘政治的划分,更是意识形态冲突的开端。麦克米伦的语言风格流畅而富有力量,她能够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人物的细腻情感相结合,让读者既能把握历史的全局,又能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到,历史的进程并非线性的,而是充满了曲折和反复。它不仅仅是关于过去的记录,更是关于如何理解当下和展望未来的宝贵启示。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力是前所未有的。玛格丽特·麦克米伦以她独特的视角,将“改变世界格局的八天”这个概念演绎得淋漓尽致。她让我们意识到,历史的转折点往往就发生在那些看似平常但又无比关键的几天里。书中对“缔造和平”的探讨,让我看到了在战火之后,人类如何试图用理性和智慧来避免下一场浩劫。她并没有回避其中的困难和复杂性,反而深入剖析了各个国家领导人之间存在的巨大分歧和利益冲突。我特别被作者对“峰会”的描绘所打动,那些在紧张气氛中进行的会晤,充满了政治的智慧和博弈的艺术。从罗斯福、丘吉尔到斯大林,每一个人物的形象都栩栩如生,他们的言行举止,他们的内心活动,都在作者的笔下得到了生动的展现。这本书让我对“雅尔塔”会议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事件,更是战后世界秩序的奠基石,其中包含的深刻意义至今仍影响着我们。麦克米伦的文字功底极佳,她能够用简洁而有力的语言,将复杂的历史事件梳理得井井有条,让读者能够轻松地理解其中的逻辑和脉络。我从中获得的最大启示是,和平的建立需要远见卓识,需要跨越分歧的勇气,更需要对人类未来负责的担当。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的书。玛格丽特·麦克米伦以她非凡的叙事才能,将“缔造和平”这个充满挑战的主题,通过几个关键的“峰会”,展现得淋漓尽致。她并没有将历史事件简单地呈现,而是深入挖掘了各国领导人在做出决策时的内心世界和战略考量。我尤其被书中对“雅尔塔”会议的描绘所震撼,那不仅仅是三个大国领导人的会晤,更是对未来世界秩序的深刻影响。麦克米伦的文字流畅而富有力量,她能够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人物的细腻情感相结合,让读者既能把握历史的全局,又能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她对细节的捕捉能力令人赞叹,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对话和场景,都可能隐藏着改变历史走向的巨大力量。这本书让我对“大国外交”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策略和技巧,更是关于远见、责任和人性。它让我明白,和平的建立是一个持续的、充满挑战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努力和智慧。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二战末期历史的理解。作者玛格丽特·麦克米伦用她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生动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历史画卷。“缔造和平”这个主题,在书中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我看到了在战争的废墟上,各国领导人是如何尝试用政治和外交的手段来缝合破碎的世界。她并没有将这些领导人神化,而是展现了他们作为普通人的挣扎、矛盾以及在压力下的决策。对于“峰会”的描写,尤为精彩,那些决定世界命运的会议,充满了智慧的碰撞和利益的较量。书中对“雅尔塔”会议的深入剖析,让我看到了表面和谐下暗流涌动的博弈,以及这些博弈如何塑造了日后几十年的国际格局。麦克米伦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她善于从宏观的时代背景切入,再聚焦到个体人物的细微之处,形成一种独特的叙事张力。我尤其喜欢她对不同文化背景和政治理念的领导人之间如何沟通和理解的描写,这让我看到了外交的艺术性和复杂性。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知识的普及,更是一种关于如何理解世界、如何处理国际关系的深刻启迪。它让我意识到,历史的进程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由无数个关键时刻和无数个个体选择共同推动的。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超出了我的预期。玛格丽特·麦克米伦以其精湛的笔触,将“缔造和平”这个宏大的历史主题,通过几个关键的“峰会”,展现得如此生动而深刻。她并没有回避那些充满争议和困难的时刻,反而深入挖掘了各国领导人在决策时的考量和权衡。我尤其被书中对“雅尔塔”会议的描绘所震撼,那不仅仅是三个大国领导人的会晤,更是对战后世界秩序的深刻影响。麦克米伦的叙事方式非常吸引人,她能够将宏观的历史背景与人物的内心世界相结合,让读者仿佛亲历其境,感受历史的重量。她对细节的捕捉能力令人惊叹,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对话和场景,都可能隐藏着改变历史走向的巨大力量。这本书让我对“大国外交”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策略和技巧,更是关于远见、责任和人性。它让我明白,和平的建立是一个持续的、充满挑战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努力和智慧。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的脑海中充斥着一个又一个令人震撼的画面和深刻的思考。作者在“峰会”这一主题上的处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她并没有简单地将几次重要的国际会议串联起来,而是深入剖析了每一次会议前后的国际形势、各国面临的压力以及与会者各自的盘算。尤其是在描绘“雅尔塔”会议时,麦克米伦成功地展现了在那个特殊时期,盟国之间的合作与裂痕,以及他们如何在勾心斗角中试图划分战后世界。我惊讶于作者对细节的把握,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交流,往往却隐藏着改变历史走向的巨大能量。她让我们看到了,即使在共同对抗法西斯的伟大目标下,国家利益的冲突依然存在,意识形态的鸿沟也并未消失。这本书让我明白,和平的“缔造”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充满艰辛、反复试探和艰难抉择的过程。它不仅仅是关于政治家的智慧,更是关于人性的复杂,以及在历史洪流中,个体所能发挥的作用。麦克米伦的叙述方式,让那些冰冷的历史事件充满了温度,我仿佛能听到领袖们在会议室里的争论,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挣扎。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一种智力上的挑战,更是一种情感上的共鸣,它让我对“大国外交”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启发是巨大的。作者玛格丽特·麦克米伦以其卓越的才华,将“缔造和平”这个主题,通过几个关键的“峰会”,展现得如此立体而富有张力。她让我们看到,在战争结束后,世界是如何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试图寻找新的平衡。我尤其被书中对“雅尔塔”会议的描写所打动,那不仅仅是关于战后利益的分配,更是关于意识形态的较量和未来世界格局的初步勾勒。麦克米伦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她能够将宏观的历史事件与人物的微观心理相结合,让读者既能理解历史的宏大走向,又能感受到人物的内心挣扎。她对不同文化背景和政治理念的领导人之间的互动,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这让我看到了外交的艺术和复杂性。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到,历史的进程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由无数个关键时刻和无数个个体选择共同推动的。它不仅仅是对过去的记录,更是对如何理解世界、如何处理国际关系的一次深刻启迪。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